2024年1月15日 星期一

MeTime

獨處不寂寞

每個人擁有的天賦、國籍、身份、財富等都不同,可是大家每日所擁有的時間,一樣得24小時。常言道「寸金難買寸光陰」,在日常繁忙的工作、家庭崗位下,找出一點點個人專屬時間「MeTime」,對身心健康極為重要。

MeTime」的概念其實像獨處。獨處不同孤獨,孤獨是負面詞,而獨處是形容一個人自我溝通、沉思的時間。你可能說:MeTime,就是自己一個人吧,我經常都自己一個人啦!每天上班下班你可以是自己一個人,但你的心靈卻不是最放鬆,也不是最可以找回你自己的時間。不少沒有安全感的女生,整天工作以外,就是常常留意男朋友、朋友有沒有找她,一個通知聲就急忙看看電話,常常神經緊張,總覺得一個人很孤獨,要被人找才會快樂。其實,你可以好好享受一個人的時光。

MeTime可以有4個重點:
1.
關掉手機
2.
做你覺得最舒服的事
3.
將你自己與外界隔開
4.
學會明白一個人也可以快樂


做任何事情最重要是取得平衡,在生活中尋找MeTime,主要為自己找一個緩衝空間,追求個人感到欣喜及愉快的事情。

英國杜倫大學心理學系助理教授Thuy-Vy Nguyen認為,獨處(Solitude)和寂寞(Loneliness)是兩回事,還指獨處是一種個體經驗,喜歡獨處的人並非性格內向,而是抗拒來自他人的壓力。

對於MeTime的需求,原本應該無分男女,可是美國勞工統計局去年數據顯示,平均有22%男性每天都會做家務,女性的比例則為47%;而在照顧小朋友方面,女性每天平均花1.1小時,男性大約31分鐘,可見女性足足多男性一倍時間。

每天少於30分鐘

2020年疫情期間,國際青年商會香港總會轄下的紫荊青年商會,透過網上問卷調查,訪問大約1100名女性,1829歲佔34%30歲或以上佔66%,其中雙職婦女約52.2%,超過60%受訪者每天工作時間超過10小時,88%女性表示每天MeTime少於30分鐘,身心承受沉重壓力。時任家庭議會主席石丹理為此呼籲,家庭成員盡力協助分擔女性家庭角色。

MeTime神偷

英國心理學家Almuth McDowall的研究顯示,懂得安排MeTime的人,心理更健康,工作效率及生活都比較好;日本作家池田千惠在《MeTime:兼顧工作和生活的時間管理術》一書中亦指出,每個人都可以成為掌控自己時間的管理大師,但先要認清,如果事事都以別人為優先,時間永遠不會夠用,因此強調自我價值的重要性。

人生不同階段,面對的責任會有所分別:學生時代主要專注學業;畢業後在社會打滾,要投放時間發展事業;成家立室後必須兼顧家人、子女,以至父母等。

一個人在生活上的不同崗位,如果都照顧妥當,需要付出很多心力、時間,可惜時間只有這麼多,就算每次都能夠「完成任務」,也可能會因長期追趕時間而產生無形的心理壓力,久而久之累積下來,對身體有不良影響,而且在顧及其他人或事情時,很可能忽略了自己的需要。

美國得州大學奧斯汀分校教育心理學系副教授Kristin Neff,在2003年提出有關「自我關懷」(Self-compassion)的研究,主要有三大範疇:靜心內觀(mindfulness)、共通人性(common humanity)、善待自己(self-kindness),意思為靜心觀察自己真實感受及承受的壓力或痛苦;認同受苦的感受並非自己獨有,而是普世的人類經驗,以及遇上痛苦時,不要批評自己,而是鼓勵自己。

在生活步伐急速的現代社會,需要找出MeTime,才能夠靜心地看待自身需要,從而減輕及紓緩工作、生活壓力。

早起黃金時間

對於如何有效率地管理生活及工作上的時間,堅持26年早起、曾推出《起床後黃金1小時》等著作的日本作家池田千惠,在《Me Time:兼顧工作和生活的時間管理術》一書中,強調要糾正大眾的時間觀念,並非將每日變成48小時,而是珍惜有限的24小時,做好重要事情,沒必要做的事馬上停止。如果想成功獲得MeTime,最大關鍵是「自己時間優先,對方時間其次」,即根據自己價值觀做出嚴格篩選,釐清「Have to」和「Want」的分別;因為發自內心的「Want」,才會令自己有動力擠出時間。

池田千惠還提到MeTime最有效果順序,應當是「晨間、夜間、日間」,只要自己提早一點起床,就能夠有不受任何人、任何事物干擾的自由時間。她又提醒,完成的事情不需要太多,只要做到一件自己最喜歡的事情便可以。

已故美國NBA湖人隊名宿高比拜仁(Kobe Bryant),留給球迷最深印象為對自己的高要求和刻苦訓練。他其中一句名言為「你見過凌晨4時的洛杉磯嗎?」

雖然有報道指出,高比拜仁太太Vanessa說丈夫只是偶爾會凌晨4時起床練習,但在Netflix紀錄片《救贖之隊:2008奧運男籃夢》中,球員曾提及快將天亮時,高比拜仁已去健身室操練,可見早點起床絕對是「創造」個人專屬時間方法之一。

以自己為出發點

其實,MeTime的重點是以自己為出發點,進行真正想做的事,這個時段可以做任何事,只要能達至情緒釋放,例如做運動、冥想等。美國環境心理學家Rachel Kaplan Stephen Kaplan提出的注意力恢復理論(Attention Restorative Theory),就是說人們遠離煩囂、投入靜謐的大自然環境之中,會讓身心放輕鬆,因為觀看海灘、森林和山林景色時,可以讓大腦放鬆對日常生活的各種注意力,減低壓力負荷,從而達到恢復效果。

根據美國紐約大學朗格尼醫學中心(NYU Langone Health)心理學家Bonnie Marks的探討,每日大約有20分鐘「安靜時間」已很好,如果有一個固定私人時段,效果更佳。

Almuth McDowall的研究顯示,懂得把時間留給自己的人,往往有以下幾個習慣:

1.好像池田千惠所講的早起床、

2.把「自己」寫入日程表,意思是做自己想做的事、

3.在適當時間遠離電視、手機等分散注意物品、

4.好好外出用餐,讓自己充電。

正所謂「休息是為了走更遠的路」,讓腦部及思緒放輕鬆,才能身心健康地在人生路途上走得更遠。美國腦神經學家Saundra Dalton-Smith表示,投入自己喜歡的事情或培養興趣等,能幫助一個人抽離繁雜思緒,從而清空大腦煩憂,享受當下。

池田千惠強調最重要的是,找出自己能夠好好利用、分配時間的方向,就算毫無目的地消磨時間、放空發呆也是一種自我投資,只要盡情地為自己花多點時間,一定有所得着。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