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24日 星期三

新版「美猴王」

  去年八月,Netflix播出了新版動畫片《美猴王》,雖然孫悟空的造型和對白等有別於中國傳統審美,但老外們看得津津有味,開播首周便榮登全球英語電影排行榜冠軍,至今在英國的訂戶中仍有着不錯的收視率。

《美猴王》

  透過英國媒體的專家影評,多少能看出老外為何喜歡這部動畫片。以挑剔著稱的《衛報》文化版寫道:影片改編自十六世紀的中國小說《西遊記》,主人公是個從石頭中誕生、有點自戀型人格且極自負的猴王,他偷走了龍王的萬能多用棍──有點像一把神奇的瑞士軍刀,他用它來尋求永生。這一版的《西遊記》取消了孫悟空慣常的夥伴──三藏和尚、海怪沙僧和雙足豬妖豬八戒,而是給他配了一個「神秘博士」(註:已連續播出六十多年的英國科幻劇《Doctor Who》的主角,因擁有重生和穿越等超能力而被家喻戶曉)式的助手。顯而易見,專家認為劇情足夠神奇和熱鬧,整體看法並不差。

  另一個權威雜誌《經濟學人》寫道:就像許多標誌性的虛構英雄──哈利波特、蝙蝠俠、小孤兒安妮一樣,孫悟空有個不快樂的童年。他從一座神秘山上的石頭中誕生,克服了早期的困難,磨練了自己的戰鬥技巧,學會了筋斗雲,並將身上的每一根毛髮都變成了自我的縮影。他既頑皮又威猛,與荷里活萬神殿的許多超級英雄很相似。但孫悟空又有與眾不同之處:他已經四百多歲了,並且來自中國。這段文字將孫悟空與西方人耳熟能詳的奇幻人物相提並論,並特別強調他的中國色彩,無疑是對東西方文化融合和共鳴的難得認可。

  事實上,在眾多中國傳統古典文學名著中,《西遊記》因內容通俗易懂,妙趣橫生,尤其書中的魔幻色彩和英雄主義,極符合西方受眾的口味,也是最容易跨文化傳播的作品之一。在過去的一個世紀裏,《西遊記》在海外已被改編成六十多部電影、電視劇、童書及電子遊戲等。去年五月,迪士尼製作的熱播喜劇《西遊ABC》,其中吳彥祖扮孫悟空、楊紫瓊演觀世音,便是以華裔作家楊謹倫的漫畫《美生中國人》改編,該作品獲獎無數,曾入選《時代雜誌》年度十大漫畫書排行榜,而作者的創作靈感就來自《西遊記》。另外,日本漫畫家創作的帶有孫悟空形象的《龍珠》《猴王》等動漫風靡全球,也使《西遊記》在海外擁有較高的認受度。

  值得一提的是,《西遊記》歷史上在海外的傳播中,英國人曾發揮重要作用。早在一九一三年,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便第一次把《西遊記》翻譯成英文。美中不足之處,是他作為基督教信徒,在翻譯時有些私心,對整部小說進行了改寫和包裝,將基督教元素雜糅進去,使《西遊記》更符合西方的價值觀念。例如,他未把書名直譯,而是譯成《出使天國,一部偉大的中國史詩和寓言》,將唐僧去西天取經的「西天」比喻為「天國」。他還將如來佛祖大膽譯為上帝;三藏真經譯為一本聖經;取經者譯為朝聖者;唐僧是救苦救難者,孫悟空是懺悔者等。李提摩太在談及譯作時,大量引用了《聖經》的解釋,諸如孫悟空在天庭蟠桃盛會中偷吃桃子,是夏娃偷吃伊甸園禁果的翻版;孫悟空大鬧天宮後被壓在五行山下長達五百年,堪比盜取天火的普羅米修斯被禁錮在高加索山;最後孫悟空一路護送師父去西天取經,則是贖罪的過程等等。但瑕不掩瑜,畢竟他把充滿東方神秘色彩的《西遊記》故事展現在西方人面前。

  在《西遊記》節譯本中影響最大的,則是英國漢學家亞瑟.韋利,他曾擔任大英博物館助理館員,因接觸大量中國古籍和繪畫等文物,便開始學習中文,也為他日後翻譯《西遊記》打下基礎。一九四二年,他翻譯出版了《猴》,但同樣對原著進行了二次創作,在譯本中刪掉了詩詞部分,還特別突出了孫悟空的英雄形象,對其成長過程進行了細緻的描寫。可遺憾的是,他只選譯了《西遊記》的三十個章回,不到原本的三分之一,失去了很多精彩內容。不過,他的譯本讓更多的西方人認識了美猴王,也啟發了後來的譯者,即英國學者詹納爾。

  一九八年,詹納爾憑藉曾在中國外文局工作、貫通中西的經驗,出版了《西遊記》全譯本,接近於英漢直譯,是流暢性和可讀性最高的譯本之一。促成他翻譯《西遊記》的正是兒時的兩段記憶:一個是病床上讀過亞瑟.韋利的《猴》,被書中的故事深深吸引。另一個是他觀看了中國京劇團訪英的演出,被美猴王的武打折子戲徹底迷住。另外,二二一年,英國著名漢學家和翻譯家藍詩玲(Julia Lovell)在前人基礎上,又出版了《西遊記》簡譯本,讓英語世界的更廣大讀者得以領略這部中國古典名著。

  必須承認的是,由於東西方文化之間包括知識背景、習俗審美和價值觀等隔閡,令很多西方人仍無法準確地領會到《西遊記》的精髓。儘管如此,正如《經濟學人》在影評中所強調,《美猴王》這個古老的故事征服了世界,它是中國最成功的文化輸出作品之一,也是中國軟實力的一個成功範例。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