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15日 星期四

喜極而泣

巴黎奧運女子乒乓球單打季軍戰,日本選手早田希娜在比賽前左手腕受傷,治療及吃止痛藥都無法緩解,幾乎要退出,終忍痛上陣,擊敗韓國選手申裕斌奪得銅牌。比賽剛結束,早田希娜即掩面痛哭,申裕斌先恭賀早田,其後亦哭泣。申裕斌是傷心之哭;早田希娜卻是喜極而泣。

體育運動之激動人心處,正在於有這種場面。要知道人是群居動物,情緒會傳染,見人傷心痛哭,自己亦會忍不住流淚,尤其女性,生理上較男性易哭。許多女觀眾看煽情的電影,受感動而泣——沒有哭聲而流淚謂之泣。看見運動員喜極而泣自己倒不會泣,只會分享其喜悅。奧運能吸引平日不看體育比賽的觀眾,皆因它牽動情緒也!

喜極而泣是雙態情緒表達,俗語所謂「悲喜交集」。悲到極致精神崩潰時、緊張時或會儍笑。美國前總統特朗普和某港人KOL都喜歡攻擊賀錦麗儍笑。

喜極而泣則是喜多於悲。除了運動員外,在流行歌星演唱會上高聲尖叫的歌迷,也會喜極而泣。

有學者估計,每天數以億計的人用XTwitter)、WhatsApp等互傳短訊對答,逾20%都會使用繪文字(emoji);而在新冠疫情期間,一個最常用的繪文字竟是喜極而泣。

人的眼淚可分3類:基礎淚(Basal tears),用以保持眼睛濕潤,防止細菌感染等等。人不會察覺自己整天不間斷地流基礎淚;其次是刺激物或反射性眼淚(Irritant tears),即眼睛受外物刺激,如洋葱、灰塵、濃煙等,淚腺分泌淚水保護眼睛;最後是情緒淚(Emotional tears),喜怒哀樂都會流淚。前兩類眼淚含有水、鹽、油、黏液及溶菌酶,用以殺死入侵的細菌。

窮人不常哭

情緒淚除上述液體外,還含有皮質醇、泌乳激素(prolactin)等壓力荷爾蒙。喜極而泣時還有安多酚和催產素。兩者皆會讓人感到愉快,是以無論傷心痛哭或喜極而泣後,人的情緒都會好轉。專家均同意,為了精神健康,想哭便哭。強忍眼淚,或淚在心裏流,皆有害無益。

令人不解的是,調查發現,經濟發達國家的人較易以哭泣發洩情緒。反之,窮人不常哭,悲傷時多忍淚。催淚的黑白粵語片裏,屋漏偏逢連夜雨的主角、受家婆欺凌的媳婦,經常淚流滿面地痛哭,可能不符現實。事關受苦太多,習慣了,明白哭亦無用,反而不會輕易哭。

銀幕上淚如雨下,嚎啕大哭,旨在激發觀眾的共情和生理反應同聲一哭而已!此所以催淚是普世的,笑出眼淚卻是文化的、非普世的。前者易、後者難。

學者無法做實驗刺激人喜極而泣,到現在還不清楚為什麼人會有這反應,只能研究它的影響。

現任美國辛辛那提大學助理教授奧麗安娜阿拉貢(Oriana Aragón),在耶魯大學時發表了一篇論文【註】。她的研究團隊請150名受訪者,觀看兩個職業演員的即興表演視頻。一個是演員開懷大笑,另一個喜極而泣。看完後,先叫受訪者當自己是演員的朋友,給演員的情緒強度評分,並且問受訪者會否主動跟其開懷大笑,或安慰喜極而泣的演員。

生理機制

實驗結果顯示,受訪者看到演員開心大笑,自己會感到快樂,亦想跟演員一起高興。顯然,開心有感染力,與痛哭同。喜極而泣打動受訪者的情緒較強烈,不少受訪者想去安慰或安撫演員的情緒,協助其平復心情。阿拉貢往後做過同類實驗,以可愛嬰孩代替開懷大笑,久別重逢取代喜極而泣,均有同樣結果。申裕斌先去祝賀、安撫早田希娜,然後自己才哭,即是這樣的心理反應。

阿拉貢推斷:由於強烈的情緒——無論大喜或大悲——均會使人心跳加速、過度興奮,甚至暈眩,有損健康,必須盡快平復情緒。哭泣乃最佳亦是本能的生理機制,為情緒「降溫」。再者,哭泣是示弱的訊號,可激發人類對弱者的同情心和保護本能。此所以嬰孩離開母體的一刻便哭,除了生理原因外,亦因為哭能打動人的惻隱之心。孟子說得對:「無惻隱之心,非人也。」殘民以自肥者及sociopath則例外。

微笑古與今

香港劍手江旻憓被稱為「微笑劍后」,她在巴黎奧運女子重劍個人賽決賽,從落後17戰至「決一劍」,再擊敗法國劍手瑪露比頓,奪金一刻她未除面罩已經開始掩面,跟瑪露比頓互相祝賀擁抱時哭得鼻子通紅,到賽後受訪更一再哭得梨花帶雨。她不同的表現,顯示出內心的率性。

讀《詩經.衛風.碩人》形容美女:「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巧笑是什麼意思?微笑、含羞答答地笑、含情脈脈地笑、露齒笑抑或開懷大笑?讀各家註釋,只稱巧笑是美麗動人的笑,卻沒說是哪種笑,留給博友想像?

巧字既有褒義,也有貶義。《論語.學而》篇,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巧言指虛僞、浮誇、不盡不實之言。此所以後世很少再用巧笑去形容女性之笑嗎?

英國倫敦瑪麗皇后大學的榮休教授鍾斯(Colin Jones)在The Smile Revolution中指出:臉部表達憤怒、哀傷、恐懼等等情緒,都需要4塊肌肉或以上,只有微笑例外,只須用顴肌,肌肉收縮令兩邊嘴角上揚,即成微笑。大笑及真笑時,則要加上眼輪匝肌,笑時臉頰抬高,眼角擠出魚尾紋。由於只須牽動一塊肌肉,故而不同文化都主張,無論真心或假意,臉上掛着微笑就是禮貌,不微笑便不禮貌。

鍾斯表示,歐洲的繪畫和雕塑中的女性,開懷大笑者萬中無一。畫中微笑的女子多是下層階級之婦女,貴婦面露笑容、看到牙齒者極少。因為十三至十六世紀時,男性可大笑,婦女要端莊、大方得體,貴嫺靜,只有不正經女子才會嬉笑、媚笑。女性露齒而笑,屬於無禮,有失身份。未成年孩子例外。達文西的《蒙娜麗莎》起初並不著名,皆因她嘴角上揚的微笑,有違上述「禮貌」規範,直至「微笑革命」後的1860年代,方成曠世傑作,但《蒙娜麗莎》仍沒露齒。

現代微笑(the modern smile)是見齒的微笑。鍾斯認為,法國昭示「微笑革命」來臨的畫,是1789年勒布倫夫人(Élisabeth Louise Vigée Le Brun, 17551842)在羅浮宮展出她摟着女兒的自畫像。美麗而端莊的夫人面向觀眾微笑,露出少許皓齒。這已經震驚巴黎畫壇及貴族,幸好夫人是王室御用畫家,曾替王后Marie-Antoinette畫肖像,才未招致猛烈抨擊。

註:Oriana R. Aragn et al., Dimorphous Expressions of Positive Emotion: Displays of Both Care and Aggression in Response to Cute Stimuli

2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