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15日 星期日

北約與俄戰

美國總統拜登913日與訪美的英國首相施紀賢會晤,2人在會中就一系列共同關心的外交政策議題進行深入討論。拜登和施紀賢重申,英美兩國將堅定不移地支持烏克蘭對抗俄羅斯,並且對伊朗和朝鮮向俄方提供致命武器以及中國支持俄國防工業基礎表示深切關注。

白宮:無意改變限制烏克蘭使用遠程武器的立場

在拜登與施紀賢會晤前,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NSC)發言人柯比(John Kirby)同日表示,美方不打算在當日宣布任何改變烏克蘭使用遠程飛彈限制的新政策。

拜登與施紀賢隆重開會討論的,不是怎樣解決各自國家的經濟困境。美國債台高築,實際已瀕臨破產。英國的支出也遠大於收入,無法找出財政資金來填補缺口,兩國經濟已處於危急階段。可是,他們開會的內容卻不關乎這些議題,而是應否用遠程武器攻擊俄羅斯。表面上,應否讓烏克蘭用北約供應的武器遠程攻擊俄,似乎是英美審慎,希望約束烏克蘭。但澤連斯基政權是眾所周知的傀儡政權,沒有最終決定權,權在於北約,在於美國。英美所談的不是應否襲擊俄羅斯,而是衡量後果,害怕觸發大戰,一發不可收拾。英國是附從,只供參謀和作開路先鋒。美國的衡量不是會打擊俄羅斯多少,而是遠攻俄羅斯帶來俄羅斯的反制會否把民主黨的總統選舉希望打掉,是美國政治內部的權力問題,此中當然包括對俄羅斯反制的估計。
庫爾斯克突襲中,佔領了俄部分土地,但代價不小,且沒法固守,反導致烏東頓涅茨克的烏軍陷於被包圍之危險。若遠程侵俄,當然可破壞俄的設施,打擊俄的士氣和普京的威信。然而,俄羅斯已一再設下紅線,即使上幾次被破了紅線,俄的反應還是克制。可是一逼再逼,俄不會絕地反擊嗎?俄還未到絕地,實際還可堅持持久戰。它的考慮便不是單一戰役,而是全盤戰略。哪一條紅線可放,哪一條不可放,主動權在俄羅斯。俄現時的戰略已轉為全面破壞烏克蘭的作戰能力,摧毀烏克蘭國內交通和能源供應的基礎設施,使北約援烏之力不能發揮效果,讓俄軍在戰場上取勝。北約是無力扭轉戰場劣勢,若用北約僱傭軍代替烏軍,一是哪來這麼多兵力?二來後勤供應不繼的話,僱傭軍並不比烏軍強大。
因此,英美商討的結果,即使讓北約與烏軍用英美等武器遠程攻俄,不會佔領俄領土。目的便只是軍事、政治打擊,但也不敢動用核武。俄對之未必可完全防衞,會有所損失,但空襲打不垮普京政權,反會刺激起俄羅斯民族的鬥志。而俄的反擊卻可把烏克蘭與北約的邊境用火力封鎖。波羅的海、波蘭、羅馬尼亞都未必可免受襲。俄的反制,不會是毀滅性,還會有節制,再次示警,讓英美以外的北約國知難而退。

另方面,北約與俄之戰打到這地步,足以顯示未來中美台海之戰亦大有按如此模式演化,中國可及早準備防範,有所針對。

中美之戰

烏克蘭的北約與俄羅斯戰爭,實際是美國與俄羅斯之戰。俄羅斯尋求復興,美國則是堅持和鞏固它的全球霸權,美俄之間便成生死之戰。俄羅斯之後,美國霸權主義最大的敵人是中國。美俄之戰後,若俄敗,便是中美之戰。中美之戰會在短時間出現。一是美國打敗俄羅斯之後,勢必追擊中國,借戰勝之勢,也怕中國借美俄戰爭消耗來突襲美國。二是中國發展迅速,一日千里,美國競爭不過,只能趁早一戰,希望可在中國還未進一步強大之前,壓服中國。
以烏戰為例,中美之戰大致會循烏克蘭模式。一是美國引中國開戰,以爭取國際輿論支持,有利對華作各種制裁。以俄羅斯的例子,美國現時便要開始經濟圍堵中國,與中國脫鈎,引誘中國開戰只有台獨,美國必然與台獨勢力合作觸怒中國,例如對非台省籍人士迫害,把政治經濟教育文化大權集中於台獨手裏,或轉讓給美國日本等。目的是迫使中國武統,從而把現在開始秘密準備的軍力在台灣戒嚴,對北京作戰。金門、馬祖、澎湖首成戰場。
二是美國以中國開戰為由,召集歐美日韓諸國群起而攻擊、制裁中國,排斥中國在國際上的活動空間,形成多數國家對華聲討,對台聲援的聲勢,以增強內外對華的政治壓力。
三是倣效炸德俄北溪二號天然氣管道的例子,破壞中國與外國最主要的合作項目。一是中俄天然氣石油管道,再來是連接中國與最大外貿夥伴東盟的關鍵基建,中老鐵路作為中國與中南半島各國的核心連接,當會是受襲對象。
四是打擊中國的金融。制裁的力度會比對付俄羅斯為大。香港作為中國的國際金融中心,便成為金融攻擊、制裁的首要目標,務必迫使人民幣與港元大貶。
五是在中國包括香港發動顏色革命,製造政治動亂,從中國內地牽制對台的武統行動。
六是一旦開戰,美國用北約或名義全力援助台灣,必然介入華對台灣的封鎖衝突。美國或間接用台獨名義與中國作戰,或用聯軍參戰。甚至如庫爾斯克例子,進攻大陸,擴大戰爭。中國東南沿海,上海以至粵桂或都成戰區,大大重創中國的工業生產與對外貿易,戰爭便大大擴張了。
這樣的中美大戰,中國會是最大損失者,因而中國不能依烏克蘭之戰爭,讓美國牽着走。

1 則留言:

  1. 白宮無意改變限制烏克蘭使用遠程武器的立場,即不能使用遠程武器。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