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和不遇

人生世,總在遇和不遇之間。作為退休理科教師,我們遇到同好者一起寫博文,同一議題,可各抒己見,有時會遇到教過的學生、共事的老師、久違的上司,什麼樣的熟人、朋友,什麼樣的男人、女人,全不由我們做主,卻決定我們的電腦瀏覽器博文和瀏覽的博客以前在學校工作,如果工作順利、生活幸福,某一天早上醒來,我們會感謝命運,讓自己在那些重要的時刻遇到了合適的人,可能是同事的幫助,勤奮的學生如果某日諸事不利,那麼,會遇到倒楣的事情,忘記帶教具,忘記這,忘記那。生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佔據人一生大部分時光的,是他的職業生涯,平時人們常講的遇和不遇,也多指工作和職業中的遭際。退休後遇到的,多是舊同學,興趣相似的羣組,在談天說地之際,偶有佳作,不想輕易忘記,乃存之於小方塊中,給遇和不遇的博客觀賞,如此而已!

2025年4月3日 星期四

少年---Adolescence

這兩星期,除非不接觸社交媒體,否則,根本避不過NetflixAdolescence(官方譯為《混沌少年時》,但多麼畫蛇添足,叫《少年》或《青春期》就好),兩周下來創下全球高逾6600萬的收看次數以外,更誇張的是網上網外熱切迴響,直如鋪天蓋地。

《混沌少年時》是一部關於網上「男性圈」(manosphere,一種網路次文化,其中男性為了反對女性主義而推崇厭女理論)惡劣影響的短篇犯罪劇,長四集的故事講述13歲少年占美(Jamie Miller)因涉嫌殺害同校女學生凱蒂(Katie)而被逮捕的事件,逐步揭開青春期少年男女的內心世界,以及探討這宗令人震驚的犯罪背後的深層動機。

其中,占美長期遭受校園霸凌,更被貼上「非自願單身者」(involuntary celibate,簡稱Incel,指時下社會基於經濟條件或其他非自願的原因而無法找到伴侶的人,通常是男性、異性戀者和白人)標籤,其社交賬號充斥着極右翼網紅的厭女言論。他的父母承認,他會將自己關在房間內長時間玩電腦。他們以為他是安全的,但兒子卻暗中受到激進主義思想的薰陶。這個故事凸顯了社交媒體對易受影響的年輕人思想上的負面影響,因而引起了外界的關注。

Netflix最新迷你影集《混沌少年時》早前於三月中啟播,第一季四集劇情均以「一鏡到底」形式拍攝,盡顯劇組製作功架實力,旋即於出品地英國及全球觀眾之間引起話題。

該劇採取「一鏡到底」的拍攝手法,每集60分鐘,全無剪接,拍攝鏡頭全程跟隨角色移動,營造出強烈的臨場感和真實感,讓觀眾仿佛一同置身於案件之中,與劇中的人物角色共同經歷每刻的掙扎與煎熬。

《衛報》評論家Lucy Mangan稱這部劇集為「數十年來最接近完美的電視劇」,而英國電影學院獎得主編劇Sarah Phelps則稱讚其為「神級劇本」。

隨着劇集的熱播,工黨議員米奇利(Anneliese Midgley)呼籲,在議會和學校放映該電視劇,認為這有助於抵制針對婦女和女孩的厭女症和暴力行為;安全大臣傑斯(Jess Phillips)則指:「它不僅僅是一部電視劇,還讓我們看到了成千上萬年輕男孩的內心,他們被每天在網上目睹的暴力和虐待所扭曲。」

「希望劇集成為國家的一個分水嶺」

本月中,去年轟動一時的北倫敦三屍命案,以十字弓殺害英國廣播公司(BBC)電台賽馬評述員亨特(John Hunt)的妻子及兩名女兒的兇手克利福德(Kyle Clifford),被判終身監禁。最新消息顯示,在犯案前數個小時,兇手曾在網上搜索過一個名叫泰特(Andrew Tate)的播客。這或許增加了當地社會對這部差不多同期推出的劇集的關注。

上週,前英格蘭足球隊主帥修夫基(Gareth Southgate)在電視演講中警告,「年輕男性花更多時間在網上尋找方向,並陷入遊戲、賭博和色情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他認為需要採取更多行動來支持年輕人掌握身分、文化和韌性。女性主義作家Caitlin Moran認同修夫基,表示有毒的男子氣概(toxic masculinity)「非常無趣且令人沮喪」,她希望修夫基的演講和《混》劇能成為該國的一個「分水嶺」。

《混》劇編劇Jack Thorne更希望,劇集能為社會帶來真正的改變,因情況只會變得更糟。他呼籲引入「數碼同意時代」(digital age of consent),禁止 16 歲以下兒童使用智能手機。有專家還建議,社交媒體巨頭應加強對演算法驅動的極端內容的監管力度,尤其是最近的一項調查顯示,逾半年輕女性害怕她們的男性同儕。

早已風聞此劇以一鏡到底方式拍攝,未看前頗不以為然,咁又點啫?重點是要好看嘛!但看過就明白,此拍攝手法果然大大增加了劇集的真實感和震撼力,觀眾徹底投入,和角色一起穿梭各場景,猶如親身經歷他們的痛楚,感受到他們的無助,末了,不重重嘆一口氣,難以釋懷。

演員真是神級,尤其演主角占美的超級新人奧雲谷巴,好戲到癲,乖乖的樣貌,瘦小的個子,卻在一顰一笑間,流露出震懾大人的邪惡和刁鑽,簡直是天使和魔鬼化身,高難度之極,正如演他爸爸、同時也是此劇創作人之一的史提芬格林所言,遇上奧雲,由他演出這角色,是此劇「最大成就」。同樣難得是其餘每位主角都演得厲害,爸爸、媽媽、探員、探員兒子……好戲到你根本不覺得他們在做戲。

而令此劇爆紅,引起各界激烈討論的原因,自然是劇集所暴露的少年人暗黑宇宙,以及向為人父母者投下的道德震撼彈。很明顯,這種赤裸而殘酷的現實,為父母們帶來極大的震驚與恐懼,至此,他們方知自己對年輕人的世界一無所知,你以為自己已竭盡所能,甚至以為做得很不錯;但此劇告訴你,你甚至看不懂他們的網上留言,百分百會錯意,那些暗語和emoji的含義,超越你想像。父母崩潰了,原來早已無從進入他們的世界。 

2025年4月2日 星期三

看天氣預報

大學師兄講過:「物理畢業可入天文台做主任,識得預測天氣!」其實天文台科學主任會研究和提供包括天氣、氣候、授時及地球物理、輻射監測、海洋物理、航空氣象、海洋氣象、應用氣象、資料處理及資訊科技等服務。 科學主任可能須在本地接受專業培訓,亦可能被送往海外進修氣象學及/或其他有關課程。 /她也可能須「隨時候召」工作及執行戶外職務、輪班、在正常工作時間以外及惡劣天氣情況下工作。

三月底,不少地方氣溫「大跳水」,頭天還是三十五攝氏度的高溫,次日便降至不到十度,天氣預報模仿商場促銷,形容這種斷崖式下跌為「滿三十減二十」。相較「這裏多雲」、「那裏有雨」之類的直接陳述,這種用打比方的播報天氣就有意思多了,傳播效果也好,在街邊等紅綠燈時,聽見一位剛從公園練完太極的老人對同伴說:「今天『滿三十減二十』,多穿點。」

作為一位天氣預報愛好者,經常收聽全國與地方的天氣預報,順帶收集和學習一些有趣的能夠「言以文遠」的表達方式,比如形容氣溫變化大,除了「滿減促銷」還說天氣「像開盲盒」「如過山車」;天氣轉冷,說「冷空氣下周包郵雲貴」「短暫的夏日體驗卡即將到期」「陽光限量供應」;烈日暴曬,稱「開啟了空氣炸鍋模式」「馬路變身鐵板燒」;連續暴雨,說「本月雨水超額完成KPI」;雲霞絢爛,則是「天空像開了十級濾鏡」。

俗話說「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以前預報天氣多以省域為單位,天氣預報很難報準,有時預報下雨卻晴天,預報晴天卻下起雨來,大家就吐槽不如拋硬幣決定帶不帶傘,或者因預報「局部地區有小雨」,吐槽自己經常位於局部之外。

現在手機天氣小程序已經能精確到區縣,預報更精準一些,這樣提前知道下周倒春寒,防寒衣物就可以晚幾日再收拾;明天有雨,今天就把明天的跑步量完成。更有經濟眼光的人,根據掌握的晴雨信息還能「旱則資舟,水則資車」,進行期貨營利。

每天收聽天氣預報,於我有一個略為矯情的想法,當一個一個的城市正在預報,心裏有一個聲音:這裏是家鄉,這裏是讀大學的地方,這裏是工作居住的地方,這裏是第一次出遊的地方,這裏是十八歲出門遠行的地方……

2025年4月1日 星期二

「飛機場」的秘密

讀中學時不知天高地厚,每位老師都有「花名」,有些與他/她們身形有關,特別女老師,其中一位並非姓任,唱粵曲未必最好,但被冠名「任姐」。

以貌取人,有時原來是正確的。生物上真的有所謂人種?人類學者認為,不能從生物學上區分人;人種只是隨意捏造的。人類基因組99.9%相同,差異只有0.1%,這些差異中含有許多與外貌相關的項目。所謂的基因多態性,是指變異導致基因序列資訊發生細微改變的現象。

歐美女性的身材往往比較豐滿(CD罩杯),而東亞女性身材顯得較「平」(AB罩杯)。EDAR基因主要存在於2號染色體當中,對東亞人的毛髮、汗腺等體表結構起着重大影響。

早在3.5萬年前,EDAR基因就於歐美女性產生了差異。那是地球冰河時期,隨着冰河時期影響改變,歐美地區依舊處於寒冬當中,所以身體需要厚重的脂肪來抵禦寒冷,為了能支撐起身體的脂肪,歐美女性的骨骼進化得更大,胸部亦變得更大。

東亞地區生活環境溫暖,周圍植被茂盛,為了躲避叢林猛獸襲擊,不得不選擇進化出較小的身體,讓自己體重減輕,從而能靈活行動;削減身體部位的重量,來達到平衡,胸部首當其衝被縮小。

另外,EDAR基因突變之後,胸部分泌出的母乳能夠產生維他命D,保證自己的後代存活機率更大。

人類直立之後,盆骨支撐上半身,更小的胸部增加了身體肌肉靈活性,給女性的盆骨帶來更小壓力,使得盆骨在生育時更加靈活擴張。

回憶教中文的Miss,她教書認真,文學修養很高,或許教南唐歷史李後主生平而得名,但無論如何,「任姐」的名字,至今我們每位書友仔提起都讚不絕口,確實名留我們腦海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