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和不遇

人生世,總在遇和不遇之間。作為退休理科教師,我們遇到同好者一起寫博文,同一議題,可各抒己見,有時會遇到教過的學生、共事的老師、久違的上司,什麼樣的熟人、朋友,什麼樣的男人、女人,全不由我們做主,卻決定我們的電腦瀏覽器博文和瀏覽的博客以前在學校工作,如果工作順利、生活幸福,某一天早上醒來,我們會感謝命運,讓自己在那些重要的時刻遇到了合適的人,可能是同事的幫助,勤奮的學生如果某日諸事不利,那麼,會遇到倒楣的事情,忘記帶教具,忘記這,忘記那。生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佔據人一生大部分時光的,是他的職業生涯,平時人們常講的遇和不遇,也多指工作和職業中的遭際。退休後遇到的,多是舊同學,興趣相似的羣組,在談天說地之際,偶有佳作,不想輕易忘記,乃存之於小方塊中,給遇和不遇的博客觀賞,如此而已!

2018年9月28日 星期五

高錕教授




作為中大畢業生,又做過小小小助教,對於高錕校長非常敬佩,亦感自豪。之所以非常敬佩,不只是他在中大的貢獻,值得人欣賞的地方,在於他研究的光纖,沒有申請專利,使我們世人可共享他的光纖理論的成果。高錕教授名揚世界,2009年獲頒諾貝爾獎,實至名歸,是華人之光。香港之光和中文大學的榮耀。他在1960年代研究的光纖從理論走向實踐,1990年代成為電訊網絡基建的主流,1996年太平洋光纖電纜成功鋪設。1999年,一個環繞地球的地底海底光纖網絡建立,剛好為即將發生的互聯網熱潮提供了大躍進的基石。
1987
年高錕教授到中大當校長之年,已經54歲,他的光纖研究,已告一段落,英美競相製造光纖,更新電訊基建。高校長在中大的貢獻,不在於有無突破性科學研究,而是在他近乎無為而治的管理狀況下,為中文大學進入21世紀作好準備。他在位時,因為人謙厚,禮貌得近乎怯場,常給人一個管治軟弱的形象。其實在他的世界,每個人都應該盡己力做得最好,成年人不需要別人督促和上司導航,推一步才能走一步的,可惜真實世界往往沒有這麼樣理想,高校長反被人在後面譏諷為弱於領導。
對於中大發展的大方向,高校長的前瞻性和眼光是無可批評的,在他任內,做了四件大事,均影響深遠。第一件是包容學生,讓校園洋溢自由討論的風氣。第二件是在電子系的基礎上,擴大成為電子工程系,繼而成立中大工程學院。記得在某一次校友聚會,他對校友說:「港大有工程學院(那時候科大尚未成立),中大成立工學院,不與港大在傳統工程方面競爭(即電機、機械、土木、結構工程等),而是要在新工程,電子、電腦、訊息、自動工程這些未來科技方面發展。」近三十多年後回顧,只有一位精通科學理論與工程的學者,才能有此識見,為中大在21世紀科技競爭奪得一席位。第三件是成立建築學系(今建築學院),配合香港不斷膨脹的地產經濟,令中大不致落後。第四件就是成立中大校友事務處,大力拓展大學與校友的關係。沒有從事校友會事務經驗的校友或者不知當校友會理事是一件苦差,在沒有互聯網電郵的時期,校友會與眾多校友通訊的方法便是打字,油印和郵遞。孫述宇教授曾任新亞校友會理事,每個月為貼郵票煩惱,曾說過:「怎麼我要為寫信給昔日學生,弄得這麼辛苦?」資深校友後來紛紛退位,找年青一輩接任,香師兄30歲當上新亞校友會主席,便是這個原因,中大校友事務處成立後,大力支援中大校友會聯會和中大校友評議會的後勤工作,後來更多得光纖網絡、電郵取代信封,校友會理事的工作比以前輕鬆得多了。對此,中大校友不能不永遠懷念高校長。1996年高校長退休,香師兄任晚宴委員會主席,在文華酒店康樂廳設宴,送他一個光纖球體,至今還記得校友歡送高校長晚宴的燦爛笑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