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30日 星期五

十九大五中全會

 

中共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上日在北京完滿閉幕。會議重點是站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面對全球新冠病毒疫情、中美關係摩擦、世界經濟衰退等一系列挑戰,為中國未來五年,乃至更長遠的十五年規劃藍圖和戰略走向謀劃定調。是聚焦在中國從實現全面小康到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歷史過渡進程中,承前啟後的一次會議,具有重大的歷史和現實意義。

根據十九大公告精神,今年我們所處的2020年,正是上述「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的任務時間節點。這意味着從現在開始,中國的發展路徑,需要向下一個「一百年奮鬥目標」邁進,即新中國成立一百年(2049年)時,將中國建設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這一任務進程,根據習近平總書記的規劃設想,將分為兩步完成,第一步2020年到2035年,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二步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完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

從規劃藍圖和任務時間點來看,五中全會所孕育的「十四五」規劃,剛好開啟下一個30年新征程中的第一個五年藍圖,為「兩步走」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開篇挈領。有見於此,從政策統一和政策前瞻性原則出發,「十四五」規劃的政策輻射力,勢必超越「五年規劃」字面上的五年時效,而是聯貫至2035年中期目標的內容。其中所涉及的議題,既有從全面小康向基本實現現代化的任務過渡,更有如何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達成的應變之法。這正是「國內」「國外」兩條軸線上的核心任務,也折射出任務內容的複雜性和艱巨性。

應該看到,被反覆闡述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一重大論斷,是「國內」「國外」兩條軸線所共有、且無法迴避的大時代背景,透視出世界格局上東西方力量對比正在發生,或即將發生的巨大歷史性變遷。這種變遷毫無疑問給中國帶來了「更多逆風逆水的外部環境」,且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的作用力下,加速了國際政治、經濟、外交、安全等格局的深刻調整,且變化路向不完全以人類社會的主觀意志為轉移。這就向中國發展藍圖的規劃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如何在充滿了高度不確定性的大環境下,一方面以目標為導向,確保發展戰略的機動性,同時又保持一定的前瞻性;在確保國內現代化建設進程依時有序達標,穩住國內基本盤,一門心思搞建設的同時;另一方面為建成社會主義強國目標抵禦外部震盪或風浪,守護民族復興之路。從這一角度審視出發,「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相信就是立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歷史坐標下,未來中國「兩步走」的第一步所依循的指導方針了。

實際上,以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這一表述,在凸顯內外一盤棋思想,正視雙循環相輔相成作用力的同時,更關鍵點出了中國未來側重於「勤練內功」的「題眼」所在。以內循環為主體,毫無疑問將以國內發展為先,這是因應日益嚴峻的外部環境所採取的務實對策,也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然選擇。

在經歷了改革開放的多年探索,摸索出符合中國特色市場經濟發展規律的寶貴經驗後,中國將繼續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擴大開放的基礎上,推動供給側和需求側的同步升級,使中國經濟從外需驅動轉向內需驅動,以打造內循環的源動力。本人相信,相較於過去以政策刺激手段,階段性提升、釋放內需的做法,未來國家將會着眼長遠目標,以體制或機制改革的方式來破除桎梏和利益藩籬,培育可持續發展的供給和需求的良性循環,同時重點攻克一些長期存在的結構性難題,在疏通內循環「跑道」的同時,實現經濟治理的現代化。

值得一提的是,在實現現代化的進程中,傳統型社會向數字社會的轉型,以及數字經濟的迅猛發展,勢必成為內循環主體經濟濃墨重彩的一筆。特別是經過疫情時期的淬煉,數字經濟在打通國內經濟循環,拉動內需,促進消費方面發揮了驚人的效力,對現有的生產方式進行了顛覆性的變革。未來,除了開闢更多元化的數字消費市場,還能進一步期待數字經濟的觸角深入生產領域,對供應鏈,服務鏈實行數字化賦能,一方面讓生產過程實現智能化,另一方面也讓生產速率維持高效能水平。

有西方媒體分析認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意味着中國對外部市場依賴的減少,這一觀點部分正確,卻又不夠全面。站在更高維度看,雖然新發展格局是以「內循環」為主,但並不代表排斥開放發展的大方向。且「雙循環相互促進」的重要前提,正正就是不斷擴大的開放程度。通過新一輪高水準開放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既能進一步加深中國參與全球競爭與合作的深度融合,又可給中國和全世界帶來巨大的效益。

當前,因疫情重創全球經濟大循環而引發了諸如「一帶一路暫停」等論調。事實上恰恰相反,雙循環的互相促進所產生的正面輻射力,反而有望加快「一帶一路」建設步伐,在貿易投資規則、技術標準、綠色環保標準、爭端解決機制、可持續融資、全球公共產品供給等諸多議題上加速達成共識,逐步形成「一帶一路」高品質發展的全球合作新模式。從這一意義上講,「雙循環」將在未來助力國際循環體系的增值升級,貢獻新的思路。

總體而言,本人有以下三大體會:

第一個體會是黨中央對法治建設有決心、有力度、有成效。公報指出:「十三五」規劃目標任務即將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向前邁出了新的一大步,社會主義中國以更加雄偉的身姿屹立於世界東方。

全會就是在這種背景下既提出「十四五」規劃目標,又提出了到二三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遠景目標。本人尤其關注的是遠景目標中關於「基本建成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的描述。事實上,黨中央一直將法治建設作為重要任務之一。十九屆二中全會專題研究憲法修改,更好發揮憲法在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的重大作用;三中全會決定組建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加強黨對全面依法治國的統一領導、統一部署、統籌推進;四中全會對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提高黨依法治國、依法執政能力作出專門部署、提出更高要求。這次五中全會又提出全面依法治國的戰略布局。

回顧過去五年,建設「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直是國家的主旋律: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逐步完善;憲法與時俱進、修改發展;國家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民法典出台;監察法、外商投資法、土地管理法、電子商務法、網絡安全法、政府投資條例、優化營商環境條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等一批法律法規制定或修改;法治政府建設穩步進行,司法體制機制改革深入推進,公信力逐步提高。可以預見,法治越完善,社會主義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會公平正義進一步彰顯,人民的基本權利會得到更加充分的保障。

第二個體會就是黨中央重視規劃,有方向、有目標、有成效。在「十三五」規劃下,國家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已經躍上新的大台階,尤其是預計今年國內生產總值將突破一百萬億元,這是在全球面臨新冠病毒侵襲下,唯有中國能夠迅速控制疫情,恢復經濟的典範。

而「十四五」規劃目標更是展現美好前景:經濟發展取得新成效;改革開放邁出新步伐;社會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國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國家的不斷繁榮富強,更加證明了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正確的。畢竟,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才是最有說服力的證明。

第三個體會就是黨中央確保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的決心始終如一。雖然公報對港澳的表述比較簡單,僅指出「要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但這與四中全會公報的表述是基本一致。

本人也相信,在「十四五」規劃中會具體展現對港澳的大力支持。毫無疑問,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兩岸和平統一,符合中華民族的普遍願望;而國家日益強大,也必然為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奠定堅實的基礎。

具體而言,國家的經濟發展,必然為香港的發展提供了更加美好的前景。回顧過去五年,《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推出、港珠澳大橋建成、廣深港高鐵香港段通車、《港澳台居民居住證申領發放辦法》實施、港澳青年創業孵化基地陸續建設...等等。這些利好政策和設施的不斷出台,為港澳發展帶來更多的機遇。值得指出的是,面對機遇,香港人應該改變觀念,放下身段,奮力搭上國家發展快車。唯有如此,香港才有再次起飛的希望。

2020年10月29日 星期四

會否台海戰爭?

 

根據五中全會公報的內容,其中一項要求是「貫徹習近平強軍思想」,並重申「和平統一」。事緣是因為近月台海局勢升溫,美國又向台售武:美國國務院批准向台灣新出售24億美元的武器裝備,這批武器包括對地攻擊飛彈、火箭砲系統以及機載監視和偵察傳感等設備。

其次就是國務次卿克拉奇在九月中又到台訪問,中國對這些挑釁行為並無啞忍,八月在渤海、黃海、東海、南海舉行了二十多次軍演,在八月二十六日還從青海發射了一枚有稱為「關島快遞」的東風26B及從浙江射出一枚有「航母殺手」之稱的東風21D,二者皆為中國獨步天下的中程彈道導彈,明顯有警告作用。九月底又來了幾天軍演。軍演後,共和黨的鷹派政客盧比奧頓時有所收斂,說捲入台海戰爭不符合美國利益。台海會否發生戰爭?中美的戰略意圖是甚麼?
這些並非容易回答的問題,要作出分析,先要對實況有一些基本的認知:

第一、戰爭是政治與經濟的延續,不會無目的地開戰。中美若雙方全面開戰,中國打不過美國,但美國一樣損失慘重。中國不可能主動挑起戰爭攻擊美國,而美國疫情未了,政府與人民都債台高築,經濟正陷入深深的衰退,其人民的大量消費,都要倚靠中國的廉價商品才能保得住生活水準,實在沒有理由自討苦吃去發動一場風險極高代價極大,效益甚少的戰爭。
第二、台海戰爭與中美雙方對打,完全不同。對中國而言,在台海或附近水域開戰,是家門口的防守戰爭,據說美國的軍事專家曾對美國應否捲入台海戰爭做過十多次的沙盤推演,結果都是美方必敗。美國有蓋世武功,為何會得此結果?我相信主因是美俄一早有限制發展中程導彈的協議,但中國沒有參加,反而投入大量資源發展出整套導彈、雷達與北斗衞星的防衞鏈。上述提到的東風21D,作戰半徑二千公里,射向太空,速度八倍於音速,專門對付海上高速移動的軍艦,可鎖定航母位置,在高空降落時速度可達十多倍音速,且可改變軌跡,敵方的防護盾難以攔截。東風26B射程更遠,可達五千公里,鎖定目標位置更精準。這些世界最先進的中程導彈性價比甚佳,西方一些軍事專家估計,製造一枚21D,邊際成本大約二、三千萬美元,一枚命中已可炸沉一艘母艦,就算要十枚才成功,成本才是三幾億美元,卻可摧毀價值百多億美元的航母,其成本效益不言而喻,而且發射站安裝在四處遊走的軍車之上,防不勝防,航母進入離中國海岸二千公里以內便有被擊沉之險,而美國戰機一般沒有足夠續航力來回四千公里。美國航母實在難以應付中國國土中數以百計的導彈發射車,此仗輸多勝少。

有此兩點認知,美國的選擇受到很大的限制。她可以有三個不同的選擇:

第一個選項,是大幅度地捲入台海戰爭,但既然連航母也不敢靠近,打輸的概率極大。對台售武也起不了大作用,大陸與台灣軍事力量差別太大,售武最多可稍為拖延時間,容許蔡英文逃亡到關島建立流亡政府。台灣的一些朋友便曾評論,台的空軍根本缺乏鬥志,大陸若開出「投誠」條件,誰開走戰機回大陸,除可得到巨額獎金外,還可以數倍的薪酬到內地的航空公司工作。以目前早已有大批台胞在大陸經商或工作的實況看來,上述「投誠」條件頗有吸引力。如果美國選擇自己參與戰爭或扶助民進黨去打,輸掉了戰爭後,美國會顏面無存,東亞諸國可能見到美國不足信賴,而產生離心力,美國的亞太勢力便面臨極大衝擊。
第二個選項,是維持現狀,並督促民進黨不得造次。這本是過去數十年相當成功的策略,中國也暫無意打破此局面。不過,經過特朗普政府幾年意圖全方位圍堵中國的政策後,這個選擇恐怕不易維持下去。特朗普若當選,此選項會被放棄,若拜登勝出,也未必走緩和之路。
第三個選項,是軍事上不捲入台海戰事,視台灣現政府為扶不起的阿斗,可以放棄,讓中國收復台灣。既然參戰也無用,這是美國最合理的選擇。不過,美國也絕不會完全無所作為,她放棄台灣的同時,必會儘可能擴大中國的損失或要付出的代價。在國際上宣傳中國的「威脅」,在台灣境內挑撥人民的反中情緒,使中國的管治出現困難,都是美國擅長的動作。這些策略的確在一定的時間內,使中國疲於奔命,但中國收回台灣卻也可促成東亞一種規範式的變化,自此美國便難以再用台灣作籌碼,台灣與大陸的經濟本有互補性,統一後,這互補性會更穩妥一些。

中國如何回應?戰爭是大凶,是各方都應盡可能避免的。中國的既有政策其實已足夠,若台灣或美國不超越紅線(例如美國承認民進黨政府或台灣宣佈獨立),可繼續保持和平,反正時間在中國一方。紅線若被超越,速戰速決,軍事上收復台灣便是,美國不會參戰,也未必敢參戰,戰事也不長久。


術數特質

 

術數是否有積極的意義?

術數是否只有導人迷信,並無其他積極性的意義,答案應該是否定的。我曾親眼見過在二零零八年金融危機時,有人生意失敗幾乎想自盡,幸而有懂術數的人極力勸他,指出他將來還有機會可東山再起、收復失地。結果他打消了自殺的念頭,挺過了一段極苦的口子到今日, 終於給他在自己的行業上爭回一席的地位。

早年有一位女士因為婚姻失敗, 萬念俱灰, 只要你見到她那種頹唐的心態,也會動起憐惜之心。如果說她在那個時候已經是個徘徊在自殺邊緣的人, 一點也沒有誇張。結果,也因為一位懂術數的朋友,對她作多方面的規勸。漸漸,她終於振作起來,如今生活得很愉快!

一個人最重要的是抱有希望,要使失望中的人感到未來仍有希望, 他就決不會頹廢和自毀。在上述的兩個例子中,懂術數的朋友所作的規勸不過是「失去的雖然可惜,但未來的日子會更幸福和更光彩」。就這樣,把一個在自毀邊緣的人拉回來, 使他重新積極的做人。

鑽研術數的人都相信因果, 也講究積德。而救人一命, 是否真的勝造七級浮屠、姑且不論,但術數有其積極意義的一面,那是可以肯定的。

 術數(紫微斗數)的哲理

這世上有沒有盡善盡美的事,如果你懂得術數,例如紫微斗數,和曾經下過功夫研究的話,你就會明白這世上極難求盡善盡美的東西。

舉一個例子,「月朗天門」是頗好的格局,那麼丁年出生豈非更好?太陰化祿也。太陰化祿,主富裕;不料在太陰化祿之時,巨門星即化為忌星緊躡在福德宮裡,容易影響感情,亦易生不能預期的困擾及反復,使福澤打了一個很大的折扣。

這不過是其中的一個例子,相似的例子更多。

如天同星是福德宮的主星,守在福德時若能再化祿豈非更好,但天同星在福德宮化祿的話,那麼兄弟宮就必然受損,是為廉貞化忌也。再說如果天同星守命宮化祿呢?那麼又到子女宮廉貞化忌也。

太陽守命的人,一般都是爽朗的,若能化祿豈非更好,但命宮太陽化祿的人,夫妻宮必然見天同化忌,易有感情上的困擾,化忌後,主夫妻感情發生困擾,陷於苦戀、暗戀,當事人往往無法自拔,因而影響事業。

又如巨門為例,它是暗星,喜幽潛。巨門雖然主暗藏,或主低調,但內裡卻甚為主觀,自視甚高,唯化祿、化權令巨門有實。化祿令巨門帶利祿,不致於因際遇不景而憤世嫉俗。化權則令巨門沉實而有質,優點之一在於說服力的增強,對題目的掌握較實在透徹,所以在星曜結構良好的情況下,最利專業工作,並且容易令人信服。唯不論化祿與化權,都不喜太多刑、煞,及不良的雜曜騷擾,否則,巨門化祿只主口舌浮滑,化權則主尖刻,皆不美。

化權入六親宮垣,比純巨門為優,巨門在六親宮位主隔膜、疏離、口舌不和,化權後雖不致濃情蜜意,但總算穩固安定。

太陰對上兩個宮位必然坐入巨門,即如果太陰化科坐命宮的人,福德宮亦同時巨門化權,這個佈局,令巨門的隔膜、執拗性格,轉向專注、幽潛而實在,所以連帶本屬以靜為貴的太陰,也可以以化科來彰顯性格。太陰化科為財星化科,太陰有計劃、思考性質,所以,化科也是由思考和能力帶來聲望。由此推之,即可以憑能力確立信譽,然後帶來良好的收益,唯其信譽的建立較為靜態,較傾向行內性質,不似流行歌星般張揚而已。

雖謂太陰是財星,但落陷的太陰化科,依然不利投資致富,最好仍是以思維、才能,賺取專業者的良好收益,另太陰落陷化科,父母宮必然貪狼化忌,很多時出現母親不利的現象,以見煞、忌、刑重者為確,當中可包括父親不在家,重者尚有隨娘再嫁的剋應。

太陰化科入廟在亥宮,癸年生人命宮必有陀羅同度,增強了其人「浮蕩」的色彩,在學習方面不踏實,感情方面也不夠認真;此時父母宮在子宮,必見貪狼化忌,且貪狼化忌與祿存同度,如果再見煞星、桃花,其人易有雙重父母。如果命宮太陰化科再見火星同宮,或者是空劫夾命,或者是財帛宮較差等等,命運都不算好。

此外,太陰化科入兄弟宮或奴僕宮,命宮、夫妻宮必然貪狼化忌,雖主情厚忠誠,但本身或配偶品味不佳,以致交際應酬時,虛擲金錢,不受兄弟朋友注意或豪爽的稱道。入疾厄則主陰虛,但財帛宮貪狼化忌,主突然財運亨通,且略帶投機色彩。

諸如此類的例子不勝枚舉,多少都是與過猶不及有關,正合中國人所說的「物無美惡,過則為災」。

我常覺得,紫微斗數星盤的編排,已具有很深的哲學意義存在。當然,現時有人發現了不少的新方法,包括甚麼星曜都能相會的,如把子平命理的六合硬施之於斗數之上,這有似下棋的飛象過河。

我常認為,縱使是遊戲也好,大家都應該遵守遊戲的規則。如果不守規則的話,那麼這個遊戲還有甚麼意義。斗數也一樣,甚麼星曜都可以胡亂安放,硬說任何星曜都能相會,強詞奪理,覇氣則足矣,但那裡還是斗數?當然亦不會有任何哲理存焉!

2020年10月27日 星期二

美國總統大選,雖可預測,但要預防不測 !

 

早前寫了美國總選舉》,拜登與特朗普之爭,到目前已漸露端倪,約四成選民已投下神聖一票,勝者呼之欲出。《易經》曰:「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政治有三大訴求,缺一不可,即天時、地利及人和,但此際境況卻是天時不濟,遭遇大自然災害,以及病毒蔓延。地運不利,經濟不景,加上種族矛盾衝突,更使社會動盪不安,而人夾在天地中間,上不達天,下不着地(甚至離地),不能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無奈之極!

2020年美國總統大選,討論主題不在誰勝誰負,或誰個最適合當選,而是整個選舉文化必須要改善,甚至選舉制度也需要作某程度上之改革,因為歷屆選舉運動,其過程中所發生之流弊,歷久不衰,幾已視為共識,不但總統大選如是,各州各縣之選舉亦如是。

自由民主選舉是社會渴望的制度, 人民擁有投票權,可以投下神聖的一票,但矛盾之處是,人民不是選出民意代表,卻是為其州份選出代表而已,雖然選民踴躍投票,卻未必選出心目中之候選人。

總統候選人由政黨提名, 但美國只得兩黨獨大,故候選人只有兩者任揀,有幸則遇着兩個都品政兼優,可以揀個最優秀的執政,若不幸遇着兩個都是品格醜陋兼劣績斑斑的,也可以放棄不選,或閉上眼睛任抽一個,然後等運到,話雖如此,明知望梅止渴,投注隨時泡湯,總好過無得揀,比起某些獨裁專制國家,這些剩餘價值還具有相當吸引力。

候選人如何表現其優點?方法是如何指出對方的劣點。候選人日常生活每刻舉動皆為焦點,稍有不慎即成為醜聞,被無限量擴大,甚或無中生有,製造輿論打擊對手,亦從沒人為此負上責任,抹黑成為選舉之傳統文化,選民早已厭倦此類醜聞,感到麻木矣,似乎政客不壞,選民不要。

歷屆選舉期間,也發生過不計其數的醜聞和流弊,其中不少更被列為嚴重罪案,但很奇怪,當每次選舉過後,卻又不了了之,真真假假沒人理會,勝負雙方放下一切,彼此握手言歡,若無其事,恍似一場大戲已經落幕,觀眾噓聲四散。

總統選舉乃龐大工程,需要大量資金及人力,政客需靠政黨支持,政黨要靠多州份支持,總統寶座要以贏取所有州的總數比例過半為勝出,輸了民意不重要,至緊要贏得多數州份,因而政黨就是造王者,候選人必須遵循政黨路向和政策行事。換言之,名義上為選總統,實際上是選政黨。

兩黨歷來都是對着幹,為爭取選民和控制各州縣選區,各出其謀,各顯神通,雖謂兩黨輪替,可以互相制衡,但為着爭取各種選民及選區,什麼離奇古怪的提案都會出現,千方百計通過立法,有時無稽到令人嘆為觀止,久而久之,不是互相制衡,而是互相製造問題,將簡單問題複雜化,國民無所適從。

時至今日,總統大選把深層次的社會矛盾尖銳化,制度的優劣盡露於國際眼底,兩位總統候選人的資歷底細皆天下無雙,有來自政壇的老手,擁有黨媒做金鐘罩;也有來自江湖的巨賈,練就鐵布衫功夫,當然,在位求連任者較佔優勢,可以運用權力及資源,什麼都可以做,但無論如何,流年卦象《2020年值卦 明夷》對世間王者都是凶險的,這次大選發出了改革的訊號,意味着大時代的轉變。

香港 深圳


 早前寫過《深圳在新時代的歷史使命》,香港又如何?香港原先是領先大灣區,現在究竟香港扮演甚麼角色?

國家領導人日前提出要讓深圳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重要引擎,他既肯定深圳的發展經驗和方向,也重新強調大灣區建設,推動粵港澳三地經濟銜接,促進人員、貨物流動,提升市場一體化水準。

香港輿論對領導人的講話,頗多酸溜溜的反應。原因是港人一向看不起深圳,不少人對深圳的印象,還停留在深圳特區開始運作初期,把深圳看作香港的後院。當時情況是一般市民乘假期周末前去吃喝玩樂,享受跨過深圳河那邊的低廉消費。也有人認為深圳初期發展的商品房便宜,買一、兩套作為投資或第二居所。有些從事勞動密集製造業如製衣、塑膠、玩具和家品的廠家看中深圳優勢,去投資開廠,把香港帳面上已報銷的舊機器設備運過去,設廠生產,好能利用內地供應不絕的廉價勞動力,減低生產成本,擴大生產規模,繼續香港接單、內地生產的前店後廠經營模式。

經過前二十年吸收經驗,累積人才,再二十年陸續推行「騰籠換鳥」政策,深圳已由一座落後的邊陲小鎮,跨步到面向全球的國際化大都市,通過不同的政策傾斜,已成功引進不少創新科技生產,同時把一些依賴勞動密集或破壞環境的低端工業轉移到粵東、粵北和省外。現今的深圳有華為、騰訊、招商銀行等世界五百強企業,也有處於世界業內領軍位置的如生產無人機的大疆、生產電動汽車的比亞迪等,都在深圳落地。相對香港,當四小龍的製造業將被替代、需要另尋出路時,南韓、台灣和新加坡都投放於晶片製造、家電汽車生產或區域煉油設施,香港政府卻死守不干預政策,結果停步不前,未能闖出新路。

領導人提到大灣區建設中深圳是重要引擎,將發展成領頭地位。不少人會問,在大灣區發展戰略上,香港將扮演甚麼角色?當然,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仍會保持重要作用,在可見將來無法取代,中國企業也有向國際集資的需要;但除了國際金融中心,香港還有甚麼可做?金融中心佔的經濟份額雖大,卻不會為香港創造很多就業機會。

港深兩地GDP: 不是香港太慢,而是深圳太快

有一個看法是香港是否可以與深圳聯手,在創新科技範疇發展?香港有這麼多的大學,訓練出來的理工科畢業生現時大多數無用武之地,不少人最後都轉了去推銷工作,其實很是浪費。事實上一些大學生畢業多年,經歷了職場的歷練,他們已經捨棄了原本所學專業,轉投其他行業工作。若大家都看清楚香港的出路是融入大灣區,就必須廣加宣傳教育,改變新一代對內地的偏見,大學的科目設計、招生來源和就業輔導都需要改變。若不思改變,恐怕香港的經濟活動只剩下炒樓,人家卻投入高科技發展,大家距離會更遠。幸好,一些中資機構將招聘多名現有職位空缺,當中有不少職位需在大灣區工作。融入大灣區,保持香港的優勢,將是香港未來要積極面對的實況。

 

2020年10月26日 星期一

孔子論「仁」

 

孔子學院致力推動外國人學習中文以及中國文化,被視為中國宣揚孔學的地方。她要求在美國與當地學府簽署合同時有保密協議,不透露資助金額;教材只跟隨中國版本的論述等等,令學術界憂慮損害學術自由。

近期,美國有幾家大專院校相繼關閉中國政府資助的孔子學院,最新一間是美國北佛羅里達大學,校方認為孔子學院的教學與大學理念不相符,決定終止合作。

學者認為,孔子學院冠以「孔子」之名,宣揚孔夫子思想,對外國人認識中國文化有幫助。雖然英法德也在不同國家設立文化機構,但一般會遵守所在國的法律,尊重當地提倡的言論及學術自由,只要中國也尊重當地文化,建立孔子學院是有幫助的。

中學期間,很用心學習儒學,對孔子論仁,已背熟:「仁者,人也。」「仁」字在《論語》中出現109次,在孔子(前551-479)的思想體系中佔有極重要的位置。本文從《論語》二十篇中選出其中四章,讓我們略略窺見孔子對「仁」的看法。

第一章: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里仁〉第四)

「子」,是對孔子的尊稱。孔子希望人能夠保存本來就在其心中的「仁」,而不受外在環境影響。孔子指出:不仁之人,假如處於貧賤窮困的時候,或許在短時間內還能忍受,時間一久,便把持不住,做出苟且放蕩偷盜等行為;又如處於富貴安樂的生活,短時間內還可矯飾自持,時間一久,必然流於放縱,驕奢淫逸。

孔子接着說:「仁者」能夠「安仁」,而「知者」只能「利仁」。所謂安仁,是指在實踐仁德上,無所為而為,是先天上有一種不容自己的心,而非受任何他力引誘、推動的。所謂「利仁」,是指能利用環境的協助,以便於行仁。例如「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原來選擇居所是要選擇附近有仁者的地方,不然,就不算「知」了。知者為什麼這樣做呢?就是希望親近仁者,以利自己實踐仁德時帶來幫助。

第二章: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里仁〉第四)

這章書是孔子談及君子行仁的情況。這裏的「君子」,是指有道德修養的人。對於「富有、尊貴」和「貧困、低賤」,前者無人不希冀,後者無人不厭惡,君子也一樣。然而,君子對於不以正當方法而獲取的富貴,是不會接受的;對於以不正當方法而脫離的貧賤,是不會離去的。君子一旦離開了仁德,又怎能成為「君子」之名呢?君子連一頓飯的時間都不違離仁德,緊迫的時候一定這樣做,困頓的時候也一定這樣做。

「惡」字在上文兩出,前者音烏去聲(wu3);後者平讀,音烏(wu1)。「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和「君子去仁」的「去」,王夫之(1619-1692)《四書箋解》云:「『去』字止如字讀,與下『違』字意同,俗塾師圈破作上聲者不通。」細味文意,王氏所說甚是。「不去也」的「去」和「君子去仁」的「去」,皆讀「離去」的「去」(heoi3)。

第三章: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顏淵〉第十二)

顏回(前521-481),字子淵,是孔子七十二門徒之首,以他的聰慧,不可能不理解「仁」的意思。他其實是向孔子問到仁的本體,以便在生活中實踐。孔子回應「克己復禮」就是仁。人有五官百體,每一個器官都有自己的欲望,如果不加節制,後果嚴重。「克己」,就是要戰勝這種「私欲」,使自己的生活完全與「禮」(天理)相合。

當我們一旦能「克己復禮」,天下皆被納入於自己仁德之內,即是渾然與物同體,即是仁自身的全體呈露。「天下歸仁」,是人在自己生命之內所開闢出的內在世界。而人之所以能開闢出此一內在世界,是因為在人的生命之中,本來就已具備。所以孔子接着便說:實踐仁完全由自己決定,而非由他人使然的。

顏子追問實踐仁的細目,孔子即提出由最根本的「視」、「聽」、「言」、「動」開始:不合禮的不要看,不合禮的不要聽,不合禮的不要說,不合禮的不要動。顏子聽後,表示自己雖然不夠聰敏,對孔子的說話自當努力去做。

第四章: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衛靈公〉第十五)

孔子說的「志士仁人」的「志士」,是指能夠堅守道義的人。這類人當義理與生命不可兩全的時候,斷不肯苟且偷生以損害自己的仁德,寧可捨棄生命也要保存「仁」。我們不妨將這章書與《孟子˙魚我所欲也章》對讀,自有更深的體會。

讀完以上的四章書,應可大略理解孔子對「仁」的看法:

1.仁者不論是居於貧窮,或是處於快樂,都能長久持守,而不會迷失本心;

2.仁者在富貴、貧賤、取捨之間,以至於終食、造次、顛沛的時刻,不論何時何地,都不會違離「仁道」;

3.仁者不會因為求生而害仁,甚至能夠殺生成仁。而修養仁德的方法,仁者會克制個人的私欲,遵從天理,務使在視、聽、言、動四方面皆合於禮。

 


2020年10月25日 星期日

防止香港經濟衰退

 

行政長官推遲今年施政報告發表,報道指是爭取中央支援香港經濟民生的政策措施需要時間。於是,不少人觀察香港政局的焦點轉向中央惠港政策。

其實,香港當前和今後一段時間政局涉及三方面。一是美國對中國實施「新冷戰」,將如何進一步影響美國為首若干西方國家對港政策,以及北京將如何回應。二是香港如何以及何時建立有效防抗新冠肺炎疫情的體制機制。三是前兩方面的結合,將如何影響第七屆立法會選舉。

無論下月美國大選結果誰入主白宮,未來一二年,美國將加速對香港政策調整,以爭取全面遏制中國形成由其佔上風的態勢。由於美國金融巨頭仍然覬覦中國內地金融市場,同時在香港金融市場擁有巨大利益,近期聯繫匯率制被迫變動的機率不大,但不是沒有。其他西方國家,有些已採取與香港中止司法合作和收留香港「難民」的政策,未來一二年是否再採取其他政策,視乎中美關係。

英國與香港關係具特殊性。香港國安法實施讓英國氣急敗壞,折射其在香港長期經營的利益和影響受觸動。明年開始允許香港的BNO護照持有人成為英國公民的計劃,展示英國對其曾經管治下的香港居民的所謂「道義」,對香港政治會有潛移默化的影響。

在美方已對特區行政長官等實施制裁的背景下,英方會小心維護其在香港的餘蔭。這是英國政客老謀深算之處,也是深受倫敦「恩澤」的香港有地位人士嚮往之處。

坦率地說,許多人對特區政府目前防抗新冠肺炎疫情的表現並非都滿意。香港建立有效防抗疫情體制機制,不必照搬內地經驗,但必須達至「及時診斷,及時追蹤和及時截斷傳播」的效果。「及時診斷」包括及時找出隱性感染病毒者。「及時追蹤」亦即無不明源頭病例。「及時截斷傳播」,即:在基本清零情況下,偶發病例被及時收治而不擴散。「基本清零和偶爾出現個位數新增病例」,是衡量「及時診斷,及時追蹤和及時截斷傳播」的量化指標,達到這樣的指標,便是建立了有效防抗疫情的體制機制。

香港不建立那樣的體制機制,就難以有效遏制病毒,香港就無法如同澳門與內地般恢復人員正常往來,香港就難以阻止經濟衰退下跌至蕭條,香港的破產人數和失業率勢必惡化,社會動盪就難以避免。香港國安法的功能是對付危害國家安全的社會動盪甚至暴亂。因為經濟民生因素而發生社會動盪,只要不被「拒中抗共」政治勢力及其外國主子利用來變成「顏色革命」,香港國安法便不能被動用。一旦因經濟民生因素而發生社會動盪,對香港政局的衝擊不可低估。

時間如水,距特區政府根據全國人大常委會因應疫情決定推遲香港第七屆立法會選舉至少一年所預定的明年投票日,已剩下不足11個月。

按香港目前防抗疫情的態勢,明年決定是否如預期進行第七屆立法會選舉時,有兩種可能──或者疫情依舊反覆,需要再推遲選舉;或者疫情受控了,雖然可以進行選舉,但是,經濟仍然低迷,民生凋敝。如是前一種情形,「拒中抗共」政治勢力及其外國主子又將興師問罪。如是後一種情形,則第七屆立法會選舉很可能是第六屆區議會選舉翻版。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1019日接受各家媒體訪問中,披露她請求中央支援香港經濟民生的各項政策措施。中央一貫關愛和支援香港發展。問題是,影響當前和今後一段時間香港政局的上述三方面,需要特區政府和香港社會各界服從中央的政治領導和指導。人們希望看到行政長官及其管治班子有切實表現。

與此同時,解決香港經濟民生深層次結構性問題,不僅需要中央給予政策支援,而且需要行政長官及其管治班子積極引領香港盡快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試問中央如何支援香港航空業?在大灣區,香港航空業是與深圳、廣州航空業相競爭的。不至於要求犧牲深廣機場和南方航空來打救香港機場和國泰航空吧?再如,關於大灣區一體化建設,不打破邊界限制,不謀求規則對接,豈不是停留在合作層面?


2020年10月24日 星期六

中港兩地研發製冷塗層 取代耗電冷氣機

 北極融冰、熱島效應,香港人都難有共鳴,前天文台台長林超英一直提倡少開冷氣,結果每年盛夏都引發大辯論。不過,這些爭論也許在將來會畫上句號,因為香港學者研究出製冷建築塗層,夏天建築表面溫度能保持在攝氏26度,屆時還用開冷氣?

這項發明的核心人物是香港理工大學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副系主任戴建國教授和香港城市大學材料科學和工程學系副教授雷黨願。他們從內地大學畢業後分別負笈日本和英國深造,最後在香港相遇,合力創造出環保「黑科技」!

何謂「黑科技」?就是超乎想像的新科技。書本知識和常識告訴我們,建築物受太陽照射溫度會上升。戴建國和雷黨願的構思卻顛覆既定的觀念,這種建築塗層的研究過程到底是怎樣的?原來,這要從2014年史丹福大學電機工程學系華裔教授范汕洄的革命性研究說起。

范汕洄首創日頭低於環境溫度的輻射製冷技術(SDRC),使用沉積多層納米光子晶體,建築物在毋須耗電下達到低於環境攝氏5度,隨後科羅拉多等大學的研究團隊,研究出玻璃球/聚合物混合超材料、纖維素壓縮取向木材等SDRC方式。然而,這些材料成本高,至今未能廣泛使用在建築物表面。

減低建築物晝夜溫差

到底范汕洄的理論和戴建國團隊有何不同?戴建國嘗試以普通人較易明白的說話解釋:「之前研究是利用大氣紅外透明窗口,將物體表面的熱量排到寒冷的太空,從而達到低於環境溫度的降溫效果。我們則透過大氣窗口將熱量發射到外太空之餘,還利用大氣長波輻射進行動態熱交換,從而增強日間製冷和抑制夜間超荷製冷。」

戴建國和雷黨願的塗層設計是通過多重散射及寬帶紅外膚色的組合原理,以降低建築物表面的有效陽光吸收和增加排放到太空的熱量;塗層採用二氧化鈦納米粒子、螢光材料,以及寬粒徑分布的玻璃微球,在達到製冷的同時,也減少建築物表面的晝夜溫差,令建築物更耐用。

類似的塗層不是首創,但分別在於過去的塗層只能降溫,達不到製冷的功能。「過去不用塗層的話,建築物表面溫度攝氏40度,塗完溫度可以降低一些,但也不可能低於氣溫。唯有達到低於氣溫的效果,才能叫做製冷。所以,降溫和製冷是兩個概念。」

這種塗層的顛覆性還在於,天氣晴朗時製冷效果比陰天佳,他們團隊的戶外模型房屋測試很順利,不管太陽多猛烈,室內溫度仍然維持在攝氏26度左右。人們理想的建築物是冬暖夏涼,但保養也是關鍵。「我們的塗層很疏水,像雨傘表面一樣,雨滴在上面就溜走;加上荷葉效應,下雨天自動清潔。」戴建國耐心地說。

記者也覺得製冷建築塗層很神奇,最重要是使用起來方便,如果住村屋,用普通噴頭就完事,當然住高樓則要搭棚進行,不過總比裝冷氣來得環保。

香港近年落成的高樓大廈多是玻璃幕牆,如果這類塗層能應用在玻璃上,市場需求將更廣。

戴建國和雷黨願均表示這也是未來的研究方向,戴建國認真地說:「窗本身有節能技術,窗的塗層也是我和雷博士一直在討論的,如果我們連窗也能做到,那將來真的不需要空調,也是完全突破的新東西。我們現在不講太滿,希望在理想狀態下做到零冷氣。」

雷黨願也表示窗是大挑戰,「一方面要讓光線進來,但進來又要做到製冷,本身是矛盾的。」記者問可以做到透明塗層嗎?戴建國笑笑說:「我們也在想這個事情,可讓窗戶玻璃達到一定透明效果且具有強發射性,就可能連窗戶也可製冷。」

從建築物表面談到窗戶時,戴建國特別指出窗戶方面很多專家在做。「現在可能還是很大的挑戰,世界還沒有人有如此突破,做得到的話真是顛覆性,但節能是完全沒問題的。」

他們研發的塗層有不同顏色,希望將來會出現半透明,但當中牽涉到行業壁壘的問題。

與物理專家合作3

香港是個獨特的地方,人和建築物都擠得透不過氣,然而人才的滙聚也促使黑科技的誕生。戴建國畢業於大連理工大學,後赴北海道大學獲得工學博士,2008年離開日本國土交通省港灣及機場研究所,來到香港理工大學。雷黨願則是西北大學物理學學士,在香港中文大學讀完碩士之後,再去英國帝國理工學院讀博士,2012年回港先後任教於理工大學和城市大學。

戴建國的研究團隊在珠海透過模型屋進行測試,左圖為模型屋原貌,右圖為加上製冷塗層後。

一個研究建築維護,一個做光學物理,他們3年前在聚會上認識,開始了一場跨領域的建築革命。雷黨願一字一句說:「過去,我一味偏重物理基礎研究,只忙着發表論文,不知道自己的研究有何用處。自從跟戴教授合作後,知道社會的需求在哪裏,比如建築商的需求是什麼,我們就用物理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

戴建國接口說:「在雷教授幫助下, 我們把事情搞得很清楚。設計一個東西, 最重要是搞清楚理論,剩下的是實踐而已。我們做土木材料的,經常是不斷嘗試和失敗的試驗研究過程,跟物理人相結合,就知道朝哪個方向做能解決問題。這個跨學科的合作,對我們的研究非常有幫助。」

兩人都很了解香港的實際情況,雷黨願留意到室內室外溫差大的問題,「其實這是大量使用冷氣所致,能量是守恒的,你把室內的能量散發到外面,外面的溫度自然就高。我們這次合作就希望幫到香港市民,將來如果把塗層用在房屋上,真的可以不用冷氣。」

至於戴建國更是對建築有濃厚的情意結,「我本身是學港口、海洋的,到讀碩士才改學建築,然後又集中在建築維護上,我覺得將來社會將更加老齡化,於是去日本學建築的加固和維護。來到香港,我就發現這裏建築物老化的問題,更想透過研究解決這些問題。」

農村小子16歲讀大學

戴建國來自江蘇農村,16歲就讀大學,20歲讀碩士學位,23歲讀博士。在大連理工大學時已透過繪製建築施工圖賺取生活費,但學習成績一直穩居班級第一,堪稱超級學霸。

記者說他學業成績出色,他慨嘆走過彎路,原來他1999年去北京接受培訓考TOEFLGRE,最終卻選擇去東瀛留學,記者訪問後致電找他作一些補充時,聊起往事,他在電話裏直呼:「當年瞎折騰!走彎路。」他在日本跟隨上田多門院士,從對方和日本文化學會謙虛和專注,難怪他的言行有日本人的客套風格。

他談起香港住屋問題,不禁吟起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誰都想安居樂業,讓人人擁有舒適的家居,大概是每一個建築師的夢。

過去一年的疫情,全世界處於封城狀態,戴建國和雷黨願反而多了見面的時間。「我們3年來不知一起吃過多少頓飯。」戴建國笑着說。訪問過程中研究團隊的程曉博士還展示在珠海的製冷建築塗層研究的模型房研試驗,香港人距離熄冷氣的日子走近一大步。

土木工程 光學物理 跨學科交流成果

「綠色」 製冷塗層的面世,是跨學科交流的成 果。三年多前,理大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教授戴 建國,在聚會上認識了現就職於城大的材料科 學和工程學系副教授雷黨願,全新塗層設計的 雛形就此碰撞而生。

一方專攻土木建築工程維護,一方鑽 研光學物理,事實證明,匠人精神與嚴謹 的科學態度並不衝突。回憶這三年的合作 ,戴建國津津樂道,直言這跨學科合作 是他感到最難忘、最有趣之處。他笑說 「三年來我們不知道一起吃過多少頓 飯、開過多少次會。」 

他也不諱言地說: 「我們搞土木 工程的許多時候偏重經驗性的實踐, 和學物理的、做純科學研究之間,存 在一定的壁壘。我們有時僅僅注重解 決現實問題,不深究機理;他們有時 不清楚土木工程領域亟須解決的現實問 題。但缺乏科學的理論指導的實踐,有 時比較盲目,像光學這塊的科學理論, 雷教授對我的幫助非常大。」 

於大灣區測試應用效果

經過反覆改善,戴建國團隊終於研發 出有科學基礎支撐、經實驗打磨驗證且具適 合大規模商業應用的環保製冷建築塗層,並將Advanced Materials》上,理大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博士生 薛曉和物理系博士邱孟為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他 們還請來技術原創者范汕洄教授,為團隊的新設計 問症把脈」 ,最終他肯定並幫助團隊完善理論模型,補 上成果發表的最後一環。 

作為團隊一員,薛曉說這項多學科交叉研究,涉及化學 材料、土木建築、光學物理等三個領域,許多實驗內容需在香港 和北京同時展開,他頻繁地奔波於京港兩地, 「既要學習理論,又 要進行戶外實驗,自然是很辛苦。」 目前薛曉仍在珠海負責模型房實驗平 台的實地測試,進一步研究製冷塗層在亞熱帶氣候條件地區,尤其是大灣 區的應用效果。

兩地科研合作互補共贏

隨着年月推移,建築物表面會因日曬雨淋而老化、劣化,出現鋼筋銹蝕 等問題。戴建國認為,如何對現有建築做好防護,並讓新建築更耐久,是土 木工程師的畢生追求。

現年46歲的戴建國,16歲已升讀大學,並與建築結下不解緣。他本科 在大連理工大學攻讀港口與航道工程,到碩士時轉攻建築結構工程,再負笈 日本北海道大學深入學習土木建築結構的加固和維護。戴建國坦言,無論學 術研究還是做人,保持開放合作心態非常重要。 保持開放合作心態最重要 戴建國說,此次團隊研發的 「太陽光直射製冷塗層」 ,是跨學科、跨地 域合作的結晶。談及香港與內地的學術及多個領域的合作,他表示,雙方各 有優勢, 「過去香港國際化程度相對較高,而內地現在的水平也很高,而且 市場廣闊,雙方應抱着合作的心態,而不是誰指導誰,要發揮雙方優勢,各 取所長,互補共贏。」

在日本取得博士學位後,戴建國曾進入日本政府的研究院從事港口維護 工作。他憶述,日本很多港口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經濟高速發展時建成, 在當時已逐步老化,他強烈意識到: 「很明顯,我們國家再過一段時間,甚 至已經開始面臨建築物老化的問題,這麼巨大的建設規模,還有那麼多規劃 中的基建設施未建成,所以更需要我們未雨綢繆,加強建築結構的耐久性, 解決已有的建築老化問題,實現土木工程的可持續發展,為社會更長久地服 務。」 

帶着從日本學到的經驗,戴建國返國就職於香港理工大學,教授和研究 新型土木工程的材料和結構。近年他也常在內地大學交流,與內地高校師生 分享其研究課題,尤其是土木建築工程設施維護和管理的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