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和不遇

人生世,總在遇和不遇之間。作為退休理科教師,我們遇到同好者一起寫博文,同一議題,可各抒己見,有時會遇到教過的學生、共事的老師、久違的上司,什麼樣的熟人、朋友,什麼樣的男人、女人,全不由我們做主,卻決定我們的電腦瀏覽器博文和瀏覽的博客以前在學校工作,如果工作順利、生活幸福,某一天早上醒來,我們會感謝命運,讓自己在那些重要的時刻遇到了合適的人,可能是同事的幫助,勤奮的學生如果某日諸事不利,那麼,會遇到倒楣的事情,忘記帶教具,忘記這,忘記那。生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佔據人一生大部分時光的,是他的職業生涯,平時人們常講的遇和不遇,也多指工作和職業中的遭際。退休後遇到的,多是舊同學,興趣相似的羣組,在談天說地之際,偶有佳作,不想輕易忘記,乃存之於小方塊中,給遇和不遇的博客觀賞,如此而已!

2020年10月23日 星期五

兩岸開戰怎麼打?

在美國操弄布局下,「台獨」猖獗,蔡總統、民進黨政府信心空前之大,叫囂空前之響,兩岸戰意之濃,戰爭準備空前之強,刀來劍往,比劃空前多了數倍。最後是否打起來,打到甚麼程度,暫且不知。可知的是,在當代環境下,兩岸打起來:

第一不大可能是「突然襲擊」;

第二不大可能是「擦槍走火」。

但無論如何,為了中國統一,不惜一戰是有可能的。

此因兩岸若開戰,由於醞釀多時,皆研判對方的打法多時,詳盡周延,一直枕戈待旦,高度戒備,「突然襲擊」不起特別作用,不會一下子令對方措手不及。而「擦槍走火」也不會,因這場仗怎麼打、甚麼狀況下打,雙方都是極為謹慎小心,軍令軍紀極嚴,難以「意外發生」,絕難「擦槍走火」。要麼不開火,要開火就是得到上級命令。因此,兩岸之戰若要打,一定是戰意不可遏制的結果,一定是雙方都做好充分準備、出手有方的結果,一定是形勢的發展不得不打的結果。這樣的結果,北京、台灣、美國都已反覆研判。

要制止或開打這場戰爭,首先是戰略研判。美國、台灣要研判自己一直以來特別是這些年的做法,是否已踩上了導致北京不得不打的底線?要研判自己經得起北京的軍事打擊嗎?美台各自肯付出多少代價?戰爭的結果會如何?而北京要戰略研判的則是,美國支持「台獨」的舉動,踩正北京的底線了嗎?「台獨」切香腸切到最後一節了嗎?除了軍事打擊,還有別的「反擊」選擇嗎?如果有,啥時用、怎麼用?

至於戰術研判,美台就要看看自己的軍力能否頂住「共軍的強大火力和進攻」。這方面,美台似乎是有些自知之明的,不亂吹牛,知道打不過,所以會說「戰到最後一兵一卒」,要「掄起掃帚周旋到底」。

北京的戰術研判,選擇項目多些,如何採取軍事行動主動權在北京手裏,可以選擇雷霆萬鈞的速戰速決,也可以選擇先拿下金門等島嶼,封鎖海島,逼台接受和談。總之,無論是戰略還是戰術,兩岸開戰,完蛋的多數是台灣一方,因而「台獨」被消滅,成就國家的統一。

在今年十.一國慶,華盛頓舉行一個講座,邀請紐約大學熊玠教授做專題演講,為關心中美關係和兩岸統一前景的華府僑胞釋疑解惑。

熊玠教授畢業於台灣大學外文系,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系博士,現任美國紐約大學政治系終身教授,兼任該校政治研究所主任,美國當代美亞研究中心主任。為美國政治學會、國際問題研究協會、亞洲問題研究協會、國際法協會、中國問題研究協會等眾多學術機構的會員。講座由華盛頓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會長郭能華主持。

熊玠教授開門見山講述了目前美中關係的持續惡化。熊教授認為美國主動與中國交惡的緣由應來自兩個方面:

第一是試圖阻止中國的發展和強大。認為中國已是二十一世紀「地緣經濟」時代的大國,足以跟美國在世界舞台上一比高下;中國的科技發展,也足以挑戰美國一貫領先全球的地位。譬如中國5G的領先,已使特朗普擔心中國的AI(人工智慧)已超過美國。所以一定要盡全力圍攻華為公司及有關高科技產業,並設法在世界貿易廣場斷絕它的去路。

第二個應該是:由於「天災人禍」的到臨,使得特朗普為求在國內維持他領導地位於不墜,爭取連任,非得向外找個「替罪羔羊」以掩蓋自己的無能與疏忽。他找到了中國。民調顯示,大多數美國人認為:美國疫情的失控完全基於特朗普早期的疏忽;所以他脫離不了責任。可是,慣於信口開河的特朗普,卻掉轉頭來一口咬定中國須擔負「散佈」病毒「罪行」的責任,甚至揚言要中國付出巨額賠償。

另外美國動作頻頻,威脅更嚴格管制對外國學生的簽證,至少將3,000個中國學生因簽證問題而被拒於美國大門之外。在貿易戰中的發展,以上沒有提及的還有特朗普要控制中國在國內外極受歡迎的「抖音」與「微信」在美國的運作。所以,對這一切的困擾與衝突,叫它是對華「新冷戰」,也是言符其實的。

熊教授表示在經濟層面儘管美國對華的新冷戰牽涉很多領域,我們唯一能有把握預測未來「輸贏誰屬」的領域,恐怕還是「貿易戰」方面。已有統計顯示,雖然美中貿易戰雙方均增加了對方產品的關稅,但美國經濟受損與復甦困難的程度,大大超過中國。根據去年九月由美國知名的穆迪(Moody)投資評級公司的報告,美國因貿易戰喪失了三十萬個「就業機會」。為了貿易戰的繼續,美國將在2020年底前付出3,160億美元的代價。另外,也有專家估計今年(2020)中國經濟將有4% 的正成長率;而美國則將是負成長,約-8%(正如很多其他國家均是負成長一樣)。中國今年第二季度GDP已有3.2%的增長,全年正增長必將是全球的最亮點。熊教授認為美中兩國依存度如此之大,美國只有選擇合作才能受益和具有發展前景。

在美國加大力度打台灣牌的問題上,熊教授認為美國國會通過經特朗普簽署的「美國台灣旅行法案」, 使特朗普才能讓美國的衛生部長阿紮以官方的身份訪問台灣。隨後又有了次國務卿克拉奇的訪台。這打破了自1979以來美國與台灣間沒有部長級以上官員互訪的規矩,達到特朗普政府「聯台抗中」的目的。特朗普打台灣牌是組合式的,比如他就任三年多以來,已對台灣軍售八次之多,總額達680億美元之多。相信很快還會有第九次。

談及台灣現狀,熊教授認為台灣在民進黨控制之下也在打美國牌,甚至狐假虎威,是否對台海兩岸關係與統一之前景造成全程的阻擾,值得我們正視。

熊教授認為兩岸問題中經濟是關鍵因素,大陸今年的生產總值(GDP)是台灣的24倍,但人均GDP由於人口眾多隻為台灣地區的2/5。但是據美國兩個智庫的資訊表明,大陸將在2030年趕上美國的GDP,其「人均收入」亦必將超過台灣。統一問題就會水到渠成。民進黨當局對處在一個完全缺乏天然資源的台灣,繼續與大陸較勁作對,甚至拒之於千里之外,勢必是越來越不理智的選擇。

熊教授在演講總結中說,眾所周知,自尼克松總統以來,美國與中國交往,都希望達到一個目的,那就是希望用美國的民主制度和意識形態影響和改變中國。可是,這次在疫情與美國新冷戰夾攻之下,我們能看到的正好是相反的趨勢。譬如有報告透露,每次華盛頓(尤其是國務卿龐培奧)不擇言辭地攻擊中國,反而促使中國人民更積極靠政府一邊站。我們從美國培優(Pew)「民意測驗中心」的調查看到:在中國有95%的人民支持他們的政府;而在美國,政府的支持度則只有17%。另外,哈佛大學甘乃迪學院的「亞希中心」在今年七月九日發表了他們對「中國人民對政府滿意度」13年研究所得的成果。一言以蔽之,結論是中國人民對政府的滿意程度,13年來有增無減。從以上這些枝枝節節看來,至少有一點引申可以做,即美國越是對中國惡言惡語,甚至對中國發動新冷戰,最終效果只有使得更多的中國人民更加自願地擁抱自己的政府。這些事實的存在,無法否認。

熊教授認為就兩岸統一前景來看是樂觀的:

其一由於經濟安全的比重遠超過軍事安全,隨著大陸的持續發展,台灣與大陸經濟發展對比必定會明顯改變;

其二如果中國大陸於2050年後真如美國智庫的預測,將會替代美國作為世界首強霸主,就是美國也無法不接受這樣事實的轉移。在這兩種變數均發生的情況下,是否還有台獨問題的存在,顯然已極為懸乎。相信我們可以篤定地說:中國統一,不是會與不會的問題,而是何時發生的問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