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2日 星期四

「復卦」與社會復常

特首李家超剛剛公佈:下周一起過境毋須預約;不設人數限制;取消出入境前核酸檢測要求;並且開放全部出入境口岸,即羅湖口岸、香園圍蓮塘口岸、落馬洲皇崗口岸、沙頭角口岸都會重開。

本文嘗試透過《易經》中「泰卦」與「復卦」的卦象,探討人與社會之間不可斷裂的連續關係。泰卦談天地人物之剛柔並濟之道,以天地為重,若將此一信念置入生活實踐,則土地之生養為其核心;復卦論歸返敦仁之理,以修身為要,故人為其樞紐。

「復卦」之「見天地之心」修身敦復之道的理念,與泰卦所言「成天地之道」與協助萬民之理想,談論社會與人之有機體的連續關係,本文希冀在此二卦之基礎上,開展人與社會之間的深層交談與性靈對話,探討復、泰二卦給予香港社會的省思。

香港剛踏入社會復常之道,先談「復卦」。「復卦」是回歸天地生生不息的規律與本質,古人即云:「復者,歸本之名。」藉以宣揚回復天地仁德之本,乃當務之急。復卦之上坤下震、上地下雷,坤順震動,重陰之下,一陽存焉。復卦象曰:「雷在地中,復。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後不省方。」
「雷在地中」,其解有二,其一謂震雷隱藏於地中,伺機而爆發,或有地動山搖之兆;其二則謂陽氣復生,陰極歸元,萬物宜守靜,龍潛於九幽,待時而動。或許符合香港疫情過去,踏入社會復常之道。

「至日閉關」者,古之君主以年將近晚,歲入寒冬,不宜妄動,只宜修身養命,以靜觀姿態等待陽春來復,如老子之「致虛極,守靜篤」,「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是以明君之行也,在冬至日開始閉關鎖國,減少日常商業往來和旅行出入事宜,亦不會巡視四方。香港的封關,大約始於上年,今冬至剛過,順利全面通關之日將至。

卦曰:「復,亨。出入無疾,朋來無咎,反復其道,七日來復,利有攸往。」

復卦之前一卦為剝卦,乃陰盛陽衰、萬物凋零、小人得勢、君子困頓之象。故復卦之一陽乃象徵陽氣啟動的生命之源,與回返善道之勢,是以宋明儒將「一陽來復」運用於修身煉氣之正性養生上,藉以變化氣質與觀聖人氣象,達其復歸天地之心的修身目標。

----見天地之心

泰卦是討論應如何與天地萬物維持良善關係之卦,復卦則是討論在所處的實有環境中應如何修復、修煉之卦。復卦之〈彖〉、〈象〉解釋如下:

〈彖〉曰:復,亨,剛反,動以順行,是以出入无疾,朋來無疚。反復其道,七日來復,天行也。利有攸往,剛長也。復,其見天地之心乎!〈象〉曰:雷在地中,復。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后不省方。

復卦在《易經》中是十分有意思的卦象,重陰之下,一陽復始,上地下雷,雷在地中,象徵一切生命的新生。《易經.說卦傳》即說:「萬物出乎震,震,東方也。……坤也者,地也,萬物皆致養焉!」東方在世界文化史中有新生與希望的神聖意義,東方之震,象徵一切動力之源,由地中啟動萬物新生的生命力,萬物育養其中,生生不息。宛如嚴冬將過,一陽乍現,雖積雪未化,然綠芽已準備掙出泥雪,生意盎然。卦象中的一陽復始,意謂原點處所展現向陽的潛能,此一不朽的生命,來自休生養息之後的再生與新生。因此,〈象〉辭也說,先王古聖即使忙碌政事,也需閉關休養,停止一切外在的活動,讓自我的身心得到應有的靜養,藉以平衡身心。為政者身心平衡,施之於政,焉有敗德損民之事?此即〈彖〉辭所說,以返回生命原初的本心待人處世,則無往不利。

復卦的終極目標乃在「見天地之心」,故而宋明儒將復卦視為身心修煉,以效聖賢氣象的卦象。在各爻的解釋中,無不以明善復初作為自我修習之正鵠。特別是初爻所說「不遠之復,以修身也。」通常被視為與〈彖〉辭「見天地之心」為同一組概念,因為,初爻是重陰中唯一的陽爻,因此具有創造與新生的底蘊,也就是《易經》一再強調生生不息的連續概念,是以「不遠之復」意指起步不遠就返歸正道,表示善於修養自身,故無往不利。

當然,宋明儒者對於復卦的重視,絕不僅只於道德理念,更強調身心/性命的修煉,尤其是「雷在地中」的創生意義,然如何達到身心和諧的狀態?宋明儒與道、釋一般,皆透過靜坐達成性命雙修的聖域之境。北宋邵雍(1011-1077)的靜坐工夫即被時人所傳頌,根據史料記載,他「居數年,未嘗設榻……隆冬深夜……但見燈下默坐。」可見邵雍透過靜坐,煉成終夜不寐的工夫,此一工夫無需藉由睡覺休息,而是以真元之氣滲透身體內部,形成一股體內自行運作循環,無需倚賴身外之氣以維生,而此一修煉工夫的基礎,即是藉復卦之一陽復始的理念而進行的身體修煉,北宋李柬之詮釋邵雍對復卦的理解說道:「當斯時也,跏跌大坐,凝神內照,調息綿綿,默而守之,杳杳冥冥,無色無形!」這箇中所說的光明朗徹境界,即是透過靜坐、調息、養氣,修煉復卦一陽復始之氣,藉此可知,「復卦」在宋明儒者心中,已不單純為一個卦象,它更是身體修煉的體現對象。或許因邵雍道家修煉氣息濃厚,不足以充分作為儒家代表,說服時人宋明儒皆好靜坐,藉以詮釋復卦之「修身」證明。

上述之言與社會復常所言的起點相同,皆以個人的身心修煉為本,推至家庭為之親親之愛為仁心的圓點,推愛至他者、推愛至鄉鄰、延續至子子孫孫,將生生之赤子之仁體現為政府生生之仁政義,故為本人引申「復卦」之初衷,乃至落實孔夫子修己安人之社會治理的實義。

復卦其實是改過遷善之道,引申為週而復始的意思。香港經過三年多 的疫情需要復常,要經過六個階段:

一.抓住時機,因為時不再來;(有過必改,不要重蹈覆轍)

二.發揮主動性,積極行動;(在復常過程之中,去親善和睦鄰,見賢思齊)

三.果斷、堅決、切忌猶疑;(人無完人,社會的復常都是一樣 ,必須努力不懈地改善)

四.定下目標,便應堅持到底;(在復常的過程中,必然遇到不少困難,要緊守宗旨,不偏不倚)

五.奮起反擊,勝過坐以待斃;(擇善固執,且無悔無憾)

六.迷復不復,必致凶災。(如果不遵從上述的訓誡,因爲領導者不正之風,違反了君王之道,則會受到凶災)

社會復常是回到起點,還是順勢帶來改變?

社會復常後,大家是除下口罩,回復以前的生活,還是多走一步,認真思考疫情觸發了一些什麼新的社會、經濟、文化趨勢,從中掌握未來社會走向?呂大樂教授在報章撰文認為,一些微觀的轉變有可能成為未來的趨勢。(第一個過程)

本港中學21(周三)起恢復全日面授課,教育局預計中學跨境學生最快一周內便可恢復回港上面授課。本港疫後「復常」進展良好,固然可喜,而市民大多視通關為復常的標誌,畢竟兩親友在3年疫情底下分隔兩地,現在可以重聚,自然倍感溫馨。

但是,復常之後呢?大家是除下口罩,回復以前的生活,還是多走一步,認真思考疫情觸發了一些什麼新的社會、經濟、文化趨勢,從中掌握未來社會走向?究竟「後新冠」社會是怎麼一回事,我們應該如何面對新的環境,並且作出準備?同樣重要的問題是,疫情對我們的生活帶來衝擊,或許對社會造成一些後遺症,我們應該如何補救善後?(第二至第五個過程)

復常的細微轉變成大趨勢

教育大學香港研究講座教授呂教授在報章撰文認為,一些微觀的轉變有可能成為未來的趨勢,例如上班安排、居家工作、遙距營運等,而其相關性並不僅限於工作安排上是否可以容許有更大彈性,而且影響到很多人對城市生活的理解──如果每天都需要到公司上班的安排已發生轉變,那麼居住地點是否可以有更多選擇?如果一定的社交距離或生活上個人所享有的空間,成為安全感、生活質素的重要考慮時,人們對社區的期望會否因此而改變?大家對居住的地點、環境,是否有了新的理解、期望?

呂教授指出,多年來,人們早已接受互聯網、社交媒體、流動資訊所帶來的新的餘暇生活娛樂、消費;但疫情下大多數人自願或被迫進入電子化、數碼化的生活方式,這對未來的生活起居,將會帶來怎樣的進一步改變?人的生活圈在擴大?還是收縮?又或者應該問:哪些方面擴大?哪些方面收縮?

具體地說,特區政府哪些部門、服務,可以在任何情况下,毋須市民親身辦理申請某些牌照或證件,亦可以如常服務呢?呂教授強調,並不是指郵寄申請、電話預約,又或者通過互聯網遞交申請文件,而是徹底的電子化,將政府服務全面走向智慧型,把櫃枱服務的必要程度降至最低。(第二至第五個過程)

智慧政府應是施政關鍵指標

他認為,如果一般政府服務能夠大大提升它們的電子化程度,相關部門應可騰出人手,提高櫃枱服務的效率和素質,更好地為有特別需要的市民服務。「簡單地說,在疫情之後,如何加快步伐推動並且落實智慧型政府及政府服務,不單止應該成為議程的一個項目,更加應該是政府施政的關鍵指標,盡快落實、完成的工作」。

呂教授又問,在學校授課方面,應用Zoom之後,會是怎樣的電子教學?在內容上、素質上有何突破?在很多服務行業之中,如何改變過去人對人的服務方式,將新的概念、元素注入服務之中?這都是值得深思的議題。

香港市民「是順勢開拓更多更大的改變?還是所謂復常就是回到起點?疫情期間所見到的新興事物,只是臨時過渡性質?還是顯示新趨勢的線索?」呂教授相信,種種後續的提問,其實都應該認真思考,總結經驗,面向未來。(第一至第六個過程)

 

2 則留言:

  1. 在復常的過程中,必然遇到不少困難,要緊守保障公共健康宗旨,不偏不倚; 有過必改必然要成立檢討委員會, 查找不足; 親善和睦鄰, 與周邊地區全面通關。

    回覆刪除
  2. 分析得很好,下月連口罩也不用戴!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