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和不遇

人生世,總在遇和不遇之間。作為退休理科教師,我們遇到同好者一起寫博文,同一議題,可各抒己見,有時會遇到教過的學生、共事的老師、久違的上司,什麼樣的熟人、朋友,什麼樣的男人、女人,全不由我們做主,卻決定我們的電腦瀏覽器博文和瀏覽的博客以前在學校工作,如果工作順利、生活幸福,某一天早上醒來,我們會感謝命運,讓自己在那些重要的時刻遇到了合適的人,可能是同事的幫助,勤奮的學生如果某日諸事不利,那麼,會遇到倒楣的事情,忘記帶教具,忘記這,忘記那。生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佔據人一生大部分時光的,是他的職業生涯,平時人們常講的遇和不遇,也多指工作和職業中的遭際。退休後遇到的,多是舊同學,興趣相似的羣組,在談天說地之際,偶有佳作,不想輕易忘記,乃存之於小方塊中,給遇和不遇的博客觀賞,如此而已!

2025年5月13日 星期二

統一台灣

在台灣時間57日的凌晨時分,繼俄烏戰爭、出現印巴衝突,也為全球的政經局勢添上更多的不確定性。而印巴衝突的爆發,作為同樣位處台海危機前線的台灣而言,又有何前車之鑑,能作為警惕與防範的啟示?

我們可以將焦點轉移至現今的台海局勢,能夠發現印巴衝突與兩岸局勢之間,存在著許多相似的背景與歷史發展脈絡:同樣因過去歷史背景導致兩地走向分治的局面,也同樣存在著對於特定領土與主權的爭端與分歧,同時,兩者各自也傾向不同的陣營等等,牽動著大國之間的戰略與外交政策的立場與態度。甚至近期台灣也已正式將中國視為境外敵對勢力,也如同衝突前印巴的戰備狀態。因此,印巴衝突的爆發對於兩岸來說,除了告誡著我們衝突機會無處不在外,更重要的是,在「防範中國武力犯台」的前提之下,雙方仍然必須存在著無阻的溝通管道,建立一定程度的互信,才能降低誤判、衝突緊張局面的可能。畢竟沒有任何人樂見在風雨飄搖的近年,全球再發生下一場戰爭與衝突。另一重點就是借鑒印巴初步戰果,不難看到中國的軍備和戰略遠勝台灣,這是不爭的事實!

近期中國圍島不只是示威,而是實際檢查進出台灣的商品。先從海運開始,以防美國等輸入武器,也打擊台灣的進出口。北京可抽樣截停入台和出台的船隻,上船檢查,執行中央政府對台進出口的監督。即使大多放行,但這樣做會引起島內巨大反應。中央政府直接干預監督,這是收縮台灣政治空間的重大措施。島內外航運便要向中央政府登記,也重重打擊美國、日本對台的武器輸送,以及使台獨分子不敢利用航運經商。又如擴大台獨分子名單,全球追緝,禍及有關企業和直系親屬,但同時設取消機制,讓台獨分子有改變的機會。全球追緝台獨分子,可大大約束他們的經濟、社會、政治活動空間,也使海外機構與人物不敢與之合作。對台獨罪大惡極者,如台獨「總統」,則可嚴加二級制裁,進一步縮窄台獨人物在島內拉攏勢力,爭取選票。
這樣制裁台獨分子,會使他們更加投靠美國和日本,但除了美、日等緊密盟友外,其餘國家,特別是「全球南方」國家,都會有所避嫌,甚至會助北京逮捕他們。北京政府亦可向全球建有邦交的國家,要求合作緝捕他們。雖未至於天羅地網,卻使台獨分子困守愁城,在外國活動要提心吊膽。台獨大佬可能還是執迷,但在島內附和的商界等人物,在島外的政治投機者,便要三思。
北京在台灣一直扶植統派失敗,只是統派北京資助有限。在惠台政策底下,台獨企業才左右逢源,獲得大利。北京對這些兩面派也一直寬容,以致坐大台獨勢力。若取消不合理的惠台政策,痛擊台獨分子,島內政治形勢可變,民間意向亦會有所扭轉。
上述措施表明北京必然統一,即使不用武統,也可逐步取代台灣的地方行政權。統一意向清楚,統派有機會發展。何況今次印巴衝突的爆發和被迫在短時間結束,反映美國助台抗共的困難度。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