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31日 星期六

多層次的中國戰略

 中美外交高官天津會談,似乎延續了兩國高官阿拉斯加會談的主旋律,即激烈爭執,改善關係卻無進展。不過,從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和副外長謝鋒的發言中,卻不難感受到中方強硬下仍有改善關係意願,闡述中國發展動機也有讓美國放心之意。更重要的是,雙方在會談中還交出了各自的關注清單,有助了解彼此底線。中國新任駐美大使秦剛,據報也出席了天津會談,會後翌日就啟程赴美,在抵美後首場對傳媒的談話中,對處於「緊要關口」的中美關係充滿期待,令人關注他能否在任內給中美關係開闢新局。

秦剛在抵美後首次見記者時,首先回憶1971年尼克遜總統的國安顧問基辛格首度訪華,是繞經巴基斯坦,「不得不以隱蔽的方式,取道他途」;而現在,「作為第11任中國駐美大使,我可以公開踏上征途,直抵美國」,顯示「中美關係的大門已經打開,就不會關上」。他對中美關係現狀的定位是,「不同歷史文化、不同社會制度、不同發展階段的兩個大國,正在進入新一輪相互發現、認知和調適中,尋求新時代彼此相處之道」。他並引述國家主席習近平所言的「逢山開道,遇水架橋」,與美國總統拜登所說「凡事皆有可能」,期許自己能「架起溝通、合作的橋樑」,「讓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合作共贏、和平共處的中美相處之道由可能變成現實」。

雙方是否能夠合作共贏,或繼續冷戰?美國似乎是想與中國脫鈎,以此借經濟、金融力量打擊中國,同時以政治、軍事威逼。可惜美國去工業化過久,還是要依賴進口,也只有以中國進口為主。新冠疫情打擊歐美和新興國家的生產,中國一枝獨秀,美國反而進一步依賴中國的進口,對華戰略缺少經貿一環,不易奏效。

大疫的衝擊,中國的戰略逐步清晰:

第一層次是破解美國的圍堵與脫鈎,中國推動國際連接。一方是RCEP,整合亞洲經濟,深化與東盟、南韓的經貿合作,形成亞洲區的大自由貿易工業生產區;另一方是《中歐投資協定》,即使美國煽動歐洲部分政黨反華,但以德國為首還是要推動中歐的合作,形成更大的經濟圈,與RCEP互相呼應。實際作用是把全球三大經濟板塊,形成中國為核心的兩大板塊的連接,最終把美國的五眼聯盟邊緣化。

第二層次是一帶一路戰略和中歐火車貨運班列的系統擴大、深化,加強歐亞的經濟整合力量和加快發展趨勢。在大疫底下,海運空運受挫,但中歐(中亞)班列一枝獨秀,並已發展為歐亞貨物流的大連接系統,逐步發展優勢,破壞歐美在歐亞貨運原來的壟斷,徹底轉變歐亞貨運流向模式。歐洲剛宣布的基建投資大計劃,表面上看來是與美國呼應,但實際上美國的基建計劃只着眼於國內,難與歐亞連接,且規模有限,力度不足。歐洲的基建計劃主要是與中國的中歐班列對應連接,克服現時貨運的瓶頸。其中以德國最為積極,主因是德國屬中歐班列在歐洲的中樞。中歐班列的貨運,加上北溪二號的能源運輸,德國便可主宰歐洲的發展,用德國的發展模式與能力重建歐洲的競爭力。中歐合作的核心是中德合作,而後者的核心便是中歐班列。

第三層次是中俄合作,範圍不僅限於俄羅斯聯邦,而是以俄國主導的歐亞經濟聯盟,甚或可加上中俄主導的上海合作組織。一是用中俄軍事經貿的互助來抗衡美國,制止美國動武。二是收編歐亞廣大的蘇聯原來領土和從歐美殖民主義壓迫出來的國家,如阿富汗為中心的中亞是一個區塊,中東以伊朗、伊拉克、敍利亞、黎巴嫩的Fertile Crescent又是另一重要區塊。

第四層次是中國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現在軍力已經具備「全世界規模最大」的海軍軍力,在未來10年內,中國解放軍擁有的約200枚核彈頭數量將至少增加一倍,並且具有發動陸海空核戰的能力;在建造艦艇與開發彈道飛彈、巡弋飛彈以及綜合防空系統等關鍵領域,恐怕將追趕上、甚至超越美國。

第五層次是中國要有先進的創新科技,它有效提升產品和服務產業的競爭力,以至促進國家經濟發展,提升綜合國力。近年,國家致力推動創新科技產業發展,為科研人員及創業者創造更良好的發展空間;為此國家更訂立了包括構建新型創業服務平台、科技企業孵化器、實行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融資機制及創業輔導制度等相關的配套措施。國家加強對創新科技的支援力度,使中國的創新科技產業發展更成熟。中國創新指數於2018年首次突破2002005年為基準年,設定值為100),於全球創新指數排名再創新高(2020年第十四位),體現出國家創新科技產業的顯著進步。

第六層次是中國要有先進的太空科技,創新科技包括太空科技:太空站計畫可能會威脅到美國的太空優勢。尤其,當國際空間站退役後,中國「天空一號」太空站將威脅美國的太空主導權,建議美國須保持在地球軌道上競爭優勢地位。中國計畫,將在2年內完成11次密集升空,利用「神舟」載人飛船和「天舟」貨運飛船把負責空間站組裝的宇航員以及「天和」太空站核心艙、「問天」實驗艙以及「夢天」實驗艙等空間站組件送上太空。長征5-B運載火箭計劃將搭載「天和」核心艙已於2021年上半年在位於海南省的文昌發射中心發射升空,長征2-F運載火箭已在位於甘肅省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搭載「神舟」載人飛船發射。

2021年7月30日 星期五

在信息社會談生命哲學

生命哲學或稱人生哲學,是哲學當中將生命意義、價值和目的作爲哲學之中心而強調的一個流派。它是從生命出發去講宇宙人生,用意志情感、實踐和活動,充實理性的作用。

信息社會是脫離工業化社會之後,資訊將成為主要作用的社會。 所謂信息社會,是以電子資訊技術為基礎,以資訊資源為基本發展資源,以資訊服務性產業為基本社會產業,以數位化和網路化為基本社會交往方式的新型社會。

在技術主導的信息社會裡,實體空間、虛擬空間的相互嵌入帶動人類知覺空間的快速更迭。自媒體與社交媒體傳播的碎片化、娛樂化加速了受衆內在安定感的不確定性。在高度媒介化的時代,如能以傳播的視角觀察傳統文化中的生命哲學,從中汲取養分,或能有助於對抗與緩解我們在接觸媒介時產生的焦慮、孤獨和不安。

在中國近代哲學家牟宗三先生眼中,中國哲學從根本上是圍繞生命真相而展開的思辨與修證哲學。他指出:「中國哲學……主要的用心在於如何來調節生命,運轉生命,安頓生命。希臘的自然哲學,以自然界為主要課題,對象是自然。」上海體院郭講用副教授認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生命哲學呈現出 「身體即媒介」 「心靈是本源」兩個面向,認識這兩個面向,當可幫助我們在信息社會安頓身心。

關於「身體即媒介」,近年來傳播學的一個研究熱點是「具身實踐」的媒介哲學。「具身實踐」圍繞「儒家的修身、道家的養身和釋家的空身」而展開。儒家更注意將身體視為媒介,「垂衣裳而天下治」;而道家更強調將身體視為信息,以身體為道場(廈門大學謝清果教授)。

《道德經·十三章》對身體有專門論述:「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憨山大師對此的詮釋以佛入道,認為如果世人將身體認為是主體之「我」,那麼就會被一己肉身所困,難逃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八苦。《楞嚴經》中對憍陳如尊者悟道的記述也將「身體」比喻為旅亭,將「意識」喻為行客,將「心體」喻為主人,可以說是「意識」借「身體媒介」徹悟「心之本體」的人內傳播實踐。

我們進而可以說,傳統文化是一種「以心觀心」,於生滅無常的意識流中發現湛然不動、寂照常明的不變「心性」的傳播模式。無論是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孟子》的「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反身而誠」 「盡性知天」,還是明代儒學大師王陽明的「心外無物」,無不彰顯著這一傳統。

法國哲學家德布雷認為「媒介不僅是一種傳遞信息的技術手段,更是一種以技術為載體的中介實踐」。意識借助身體媒介進行的中介實踐,其目的是發現自己的真心,即意識的源頭(奧地利哲學家胡塞爾稱之為純粹意識)。用今天傳播學的話語來說,傳統文化中,心的中介實踐是通向「道」之真理的唯一途徑。陳來還曾從「體」 「用」層面將明心見性與康德的哲學進行了貫通。他指出:「意識的活動是方起方滅心之用,心境的持久安寧是不起不滅心之體。從哲學上看,這種觀念認為心有出入、生滅、感應、流轉,變化不測;而心之本體則無出入、無生滅、無感應流轉,寂然不動。用《周易》的語言來描述心之本體是寂然不動的,心則是感而遂通(天下之故)……知覺感覺之心與心之本體的這種區分很像康德根據本體現相的區分所理解的意志意念的區別」。

禪宗將心分為 「真心」與 「妄心」,認為真心被妄心遮蔽不顯,而妄心恰恰來源於思考——真理只能被經驗,不能被教導。因此對「智慧之道」的把握有兩種方法。一是通過知識與理性,通過邏輯、分析去闡明,但無法直接經驗;二是通過心靈的覺性感悟,無需語言乃至思維,而是需要「直觀的悟性」去契入。如禪宗所言,「妙高峰頂,不可言傳;第二峰頭,略容話會」。

宋以後的儒家學者認為儒家的心性密碼藏在「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這段話裡。可以說,這亦是一幅傳播路徑圖——以身體為媒介,既進行與外在世界的互動傳播(齊家、治國、平天下),又進行返照的內向傳播(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最終達到外在傳播與內在傳播的統一。「喜怒哀樂之未發」的重要與不易,如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所言, 「是儒者第一難透底關」。若想破關,必須有綿密的中介實踐功夫,儒門稱之為「篤行」。王陽明特別強調,知而不行,是為不知。身心合一的中介實踐是傳統學人的共識。

2021年7月29日 星期四

對立的二分法---極端天氣與極端思想

 

720日,中國河南遭遇罕見極端強降雨,局部地區短時間內的降水量創下紀錄。有測算指出,鄭州相當於在一小時里受到了超過100個西湖水量的襲擊。未幾,今年第6號颱風「煙花」於251230分前後登陸浙江舟山普陀區,登陸時強度為颱風級,中心氣壓965百帕,中心最大風速38/秒。

722日,航拍武警河南總隊機動支隊特戰大隊在鄭州新密五星水庫加固大壩。受連日強降雨影響,五星水庫堤壩後側發生三處坍塌,出現了明顯裂縫,不及時妥善處置會出現嚴重後果。

無獨有偶,差不多在同一時段,歐洲多個國家,比利時、德國、荷蘭等地一樣出現罕見的洪水。歐洲中西部為強降雨引發特大洪澇災害所苦,已造成至少200人遇難、千餘人下落不明。世界氣象組織的報告《極端夏季:洪水、高溫和火災》指出,西歐部分地區714日至15日兩天內遭遇了平時兩個月的降雨量。德國西部和比利時是此次受災最為嚴重的地區。德國總理默克爾表示,洪災造成的破壞是「超現實的」,「幾乎可以說,德語中沒有能夠形容這場災難的詞語」。

當地時間716日,德國Erftstadt-Blessem,航拍洪水侵襲過後的城鎮。近日來,歐洲多地持續暴雨引發洪澇災害,沖毀大量房屋和道路,造成通信中斷。「破天荒」的高溫襲臨美國西北部、加拿大西南部等地,致數百人喪生。美國華盛頓州、俄勒岡州、加州大範圍打破歷史紀錄。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小鎮萊頓氣溫甚至達到49.56攝氏度,較當地常年氣溫偏高10度以上。

整體來看,世界上有些地方水源不但充足,而且過多,另一些地方乾旱為患。美國加州本是個好地方,全年陽光充足,氣候怡人,但截至七月二十六日為止,今年加州已錄有五千五百六十六次山火,過去幾年,幾乎每年都聽到那裏有大山火,酒莊勝地納柏山谷(Napa Valley)三年前還被燒得滿目瘡痍。地球上天空中的水,似乎就是那麼多,水跑到中國或歐洲,加州的水便所餘無幾了。這些天氣變得極端所造成的損失,有些是很易見到的,有些則慢慢才會暴露出來。鄭州與歐洲的暴雨洪水,直接便會把人淹死,財產與生產的損失也是明顯的。加州的乾旱對其中部山谷(Central Valley)的農業也是打擊甚大,整個加州的居民的水費也是比香港貴上幾倍。但更重要的損失卻是長遠而且是全球性。當中包括對健康、能源成本、物業與農業的破壞。
有人算過,地球每增加一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美國經濟便是損失四十二美元,印度亦會損失八十六美元等等,但因為碳排放會暖化地球,俄羅斯西伯利亞此等苦寒之地反倒是有賺的,若把全球的總損失加起來,每一公噸的碳排放,可造成四百一十七美元的損失。這筆帳倒要算算,據網上資料,全球每年的碳排放約為四百一十億公噸,其引致的損失若簡單的計算,倒也驚人,是十七萬億美元,比中國一年的GDP還是多。不過,我相信碳排放與經濟損失的關係不是線性的,現在的損失未必有十七萬億這麼大,但若二氧化碳含量繼續增加,則經濟代價會不成比例的上升。
我們若是看看引致極端天氣的地球溫度上升,有時外行人不免奇怪。從一八八零年至今,地球的平均溫度大約只上升了稍多於攝氏一度,使我們感覺到氣溫比數十年前沒那麼舒服,但百餘年才一兩度之差,是否要這麼緊張?實際上,近日來的情形僅是全球極端天氣的縮影,翻翻相關報道,破紀錄者可謂比比皆是。毫無疑問,各地遭遇極端天氣各有各的具體成因,但背後有無共因呢?

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彼得里·塔拉斯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氣候變化無疑增加了極端天氣的發生頻率和嚴重程度。」德國柏林洪堡大學地理研究所的研究組組長卡爾-弗里德里希·施勞斯納則直言,2021年已無需懷疑「氣候變化會否促成氣象災害」。

氣候變化成因紛繁複雜,條分縷析未免治絲益棼,其總症結在於,人類試圖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自然。而這一實踐的根底源於將人與自然二分為主與客的哲學觀。這種二分法將自然放在被人觀察、索取、使用、改造的純客體位置,最終導致人與自然的對立。這也是為什麼恩格斯提醒人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

隨着現代化和全球化的演進,反思這種哲學觀已然必要。中國的「天人合一」哲學亦為此提供了智識資源。「天」和「人」並非對立的,而是統一。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莊子·齊物論》說:「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與西方哲學相通,中國哲學也強調「知天」。但瞭解和認識「天」後,中國哲學並非強調使用和改造,而是仍要保持一種「敬天」「畏天」的謹慎和謙卑。《周易·乾卦·文言》說:「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對此,三國時期哲學家王弼概括為:於自然無所違」。

若不再囿於兩者對立的二分法,則理可通透。「天人合一」即人自覺地與天地自然環境組成生命共同體,互相滲透,像互抱的陰陽魚和諧與共,從而生生不息。器物與技術,思想與理念,人類在應對極端天氣方面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話說回來,百餘年才一兩度之差,是否要這麼緊張?專家的說法是要緊張的。看似幅度輕微的每一度變化,都可造成巨大的災難。看似輕微的變化足以造成極端氣候及巨大災難這一特性,其實在很多領域都有可能出現。認知上開始時的一點差錯一樣足以製造極端思想,使很多人跌入陷阱,不能自拔,從而對自己的一生及社會都構成重大破壞。
香港過去兩年,市民已領教過受極端思想驅使的暴徒會造出甚麼樣的破壞及恐怖主義活動,連大批炸藥也可秘密囤積起來,他們的用意也就不證自明了。我一直相信絕大多數人不是天生邪惡甘心破壞社會安寧和生命財產的,很多人大問,為何有些人的思想會淪為極端仇恨的奴隸?據恐怖主義專家的研究,世界上恐怖份子看起來與常人無異,還多會以為自己是正義一方。這便涉及一個認知的問題,甚麼東西是事實?甚麼是假新聞?如何能根據事實明辯是非?並非人人都懂得,能夠堅持科學方法,多作求證,開放心靈,尊重事實的人,犯的錯便會少點。
較為危險的是開始時認知就算只是稍為偏差了一點,也會把事實作出不正確的解讀,再加上圍爐取暖同伴的互相加強偏見,積累下去的錯誤,幾年內可變得十分嚴重,對事實變得有如盲人。
舉個例子,現在重溫還只是一兩年前香港反對派的中國國情的判斷,很難會不驚訝於這些人的無知。鄭國漢校長曾撰文說這些人夜郎自大,以為中國不推行他們的一套,便必定愈搞愈糟糕,殊不知,他們過去的每一種信念或論斷,在事實面前,都成為他們的尷尬,但可惜有些人連為甚麼判斷如此差勁也不太明白。若要明白,需要以開放態度,重新檢視自己過去的相信的,與事實有何矛盾。

2021年7月28日 星期三

惟有讀萬卷書

 

早前拙作《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用易經逆向思維談讀書,讀書除了增進知識外,也是餘暇習慣之一。

  眼下全球疫情不見緩解,出國旅行已成遙遠的記憶,相信我們暫時仍要做「困獸鬥」,既然不能行萬里路,何不坐下來讀萬卷書。

  不知道香港讀者為自己挑選了哪些書單,也不知會否關於瘟疫的書,我會選擇有關保健養生的書籍。但據尼爾森圖書公司調查,疫情期間英國人看得最多的書是法國作家阿爾貝.加繆的小說《瘟疫》(La Peste),不少人可能想藉此一窺之前全球性大瘟疫的情況。另有三分之二的人改變了口味,對犯罪、驚悚或通俗小說發生了濃厚的興趣,比如去年年度暢銷書便包括:驚悚小說《沉默的病人》(The Silent Patient)、探討人性的《沼澤女孩》(Where the Crawdads Sing)以及講述友誼與愛的《正常人》(Normal People)等,回憶錄類書籍像美國前第一夫人米歇爾.奧巴馬的《成為這樣的我》(Becoming)也頗受歡迎。

  英國人喜歡讀書是較為聞名的,不論在巴士、地鐵、火車上,還是在公園、廣場、咖啡廳裏,總能見到閱讀者的身影,據說平均每人每年讀書六十四本,閱讀量在各國中名列前茅。據英國圖書信託基金會Booktrust的調查,近一半的人表示非常喜歡讀書,其中有超過四分之一的人表示自己每天閱讀,另有百分之二十二的人稱自己每周都閱讀。

  我的鄰居有一位英國朋友,包裏永遠放着一本書,閒暇之餘總會拿出來看上幾頁。他說,以前在英國工作時,英國的小說類書籍通常使用輕質新聞紙,尺寸較常規書更窄小,就是為易於攜帶和翻看。當時他常到書店「打書釘」,不過他的最愛不是水石(Waterstones)、福伊爾(Foyles)這樣的大型連鎖書店,反倒是那些歷史悠久的獨立書屋,比如具二百年歷史的哈查爾茲書店(Hatchards),那裏常有新書發布會或簽書會,更有機會見到著名作家或政治人物,近幾年國內一些重量級出版物的英文版首發儀式也大都選在該書店進行。

  說起英國人對書的痴迷,恐怕不能不提那張著名的二戰時期黑白照片:三名衣冠楚楚的倫敦人,在被納粹德國炸毀的圖書館裏,鎮定自若地挑選書籍。該圖書館就是位於倫敦西部肯辛頓區的荷蘭屋,這曾經是浪漫派詩人拜倫、作家查爾斯.狄更斯等文化名人的聚集地,如今也是愛書者的天地。英國每年三月份第一個周四的「世界讀書日」,已成為英國人的一個全民節日,人們會以書展、座談等多種多樣的活動加以慶祝。

  英國人愛書也體現在對書的分享,正所謂獨樂樂,不如與人同樂。鄰居在倫敦居住時,很多人會將不再需要的書擺在家門口,讓鄰居或路人拿去分享。還有一些家庭會在自己家門口豎起一個木樁,上面搭建一個約一立方米大小的木屋,透過玻璃門,可以看到裏面整齊地碼放着大大小小各式書籍,門上大都貼着提示語,請每次交換一本。據我觀察,前來光顧的人不分男女老少,當地人親切地稱這種家庭小書屋的讀者為「書蟲」。

  為了滿足「書蟲」的需求,倫敦一些地鐵站也加入到分享的隊伍,在出口處設立一個專門的書架,讓人免費取閱或用來互相交換。比如你看過的書,覺得不再有保存價值,就可以拿過來換一本自己沒讀過的書。由於地鐵的客流量很大,書籍的取閱量極高,真正做到了「書盡其用」。

  曾出演電影《哈利.波特》女主角的英國演員艾瑪.沃特森,在二零一六年曾發起「地鐵傳書計劃」,這位牛津學霸在倫敦地鐵的不同地方偷偷留下一百本美國非裔女作家瑪雅.安吉洛的回憶錄《媽媽和我 我和媽媽》(Mom & Me & Mom),讓大家去尋找,以示對女權主義的支持。她還在書中留下一封信,鼓勵大家多讀書,並希望找到書的人,在讀完之後,能夠繼續把書籍分享出去。她還透露了此舉的初衷,說自己出任聯合國女性親善大使後,便開始盡可能閱讀更多關於平等的書籍和文章,而她通過閱讀,受益良多,於是決定成立女性主義讀書俱樂部,安吉洛的回憶錄就是其中的重點推薦書目。

  對於「書蟲」來說,開卷有益,收穫良多,但也有人盯上書籍卻另懷目的。去年香港發生書畫失竊案,據悉涉及五十億港元;二零一七年,英國希思羅機場附近的一處海關倉庫,也發生了一件離奇的盜竊案,丟失物品的不是金銀珠寶,而是二百四十本書籍和手稿,當中包含五十多本珍貴書稿,出自牛頓、伽利略、達.文西等名人之手,總價值估計超過二百五十萬英鎊。

  英國警方對書稿失竊頗感意外。對於文化藝術品,犯罪集團通常瞄準名畫或古董下手,原因是它們能夠在地下黑市中進行交易,可謂有價有市,而書籍被盜卻很少聽聞,這也引發英國文化界擔心書稿可能在銷贓過程中被損壞。警方經過三年努力,終於抓獲盜賊,並追回大部分書稿。據他們交代,當初盜竊這批珍貴書籍,確實是想發一筆橫財,只是在尋找買家時頗費周折。其間也確實有三分之一書稿遭不同程度損壞,有幾十本迄今仍下落不明。

  如此看來,這些大盜想必也認為「書中自有黃金屋」。英國警方在通報案情時曾說,盜書極為罕見,但在這個愛書的國度,恐怕不會是最後一次。

中美關係

 中美關係如何,首先談談美國兩位總統對華政策,拜登政府霸權主義政策與特朗普不同,特朗普無賴,追求的只是個人名利,沒有深謀遠慮,只是頭腦簡單的亂碰亂撞。拜登代表美國建制,對華政策是多年精深地發展出來,布局精湛,一環扣一環,並不粗疏。只是美國利益與世界衝突,不得民心,也避不開特朗普一類民粹主義的偶然盲動。但總體而言,應說是深沉厲害。

在全球戰略方面,從阿富汗撤軍,也不在伊拉克、敍利亞糾纏,更不會在利比亞自招煩惱。但這種戰略退卻之後是對中俄不停軍演,動員盟國,也用聲勢威嚇脅從其他國家。不是在某一國出兵,而是抽離地在全球各戰略地區表演軍事威嚇力,也帶有伺機擇弱國攻擊的企圖,例如出兵古巴和委內瑞拉,這是以退為進,也適應美國現時財力軍力不足。與此同時,用軍演壓迫中俄,有利拜登政府在國內營造強勢霸權形象,討好無知好強的美國群眾,鞏固選票,打擊特朗普民粹主義再起的機會。但軍事演習嚇不到中俄,而中俄介入,美國也不易侵略弱國,整體作用不大。

美國真正厲害的攻擊招數,是經濟制裁、金融攻擊,外加網絡戰爭。美國對付伊朗、黎巴嫩、委內瑞拉、古巴、俄羅斯、白羅斯等最有效的攻擊是經濟制裁、金融制裁,把它們的經濟拖垮,或大大地削弱。其中只有俄羅斯可抗禦,但也傷元氣。金融攻擊敲詐則是美國打擊國際經濟、摧毀別國的利器,也是在國際金融市場上掠奪各國資財,把國際資金趕入美國來抵銷美國負債經濟的龐大虧空。這個戰線上,美國已大獲全勝,餘下的只是中國的強大經濟力量。

然而,美國收編不了,打擊不住,反讓中國借全球大疫鞏固其全球最大經濟體、製造國、出口國的地位;在貿易戰失敗,金融戰無從下手,讓中國的商品佔據美國市場。中國資金撤退,使美國負債經濟因而陷入危機前夕,美國的經濟復甦、美國的霸權主義便全押在與中國鬥爭的勝負之上,美國面臨最大也最具風險的挑戰。


前天美國常務副國務卿舍曼訪問天津,並同中國外交部副部長謝鋒舉行會談,之後還受到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的接見。從雙方26日的表態來看,中國在原則及立場表達和輿論攻勢方面更為主動;美國方面反而有些被動。和謝鋒會晤後,媒體第一時間並未得到舍曼方面的隻字片語。

謝鋒就向媒體提到,中方在對話中向美方提出兩份清單,一份是要求美方糾正其錯誤對華政策和言行的清單,一份是中方關切的重點個案清單。在糾錯清單裏,中方敦促美方無條件撤銷對中共黨員及家屬的簽證限制,撤銷對中方領導人、官員、政府部門的制裁,取消對中國留學生的簽證限制,停止打壓中國企業,停止滋擾中國留學生,停止打壓孔子學院,撤銷將中國媒體登記為「外國代理人」或「外國使團」,撤銷對孟晚舟的引渡要求等。

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接見舍曼時也向美方提出的要求,主要有三條。第一,美國不得挑戰、詆譭甚至試圖顛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制度。第二,美國不得試圖阻撓甚至打斷中國的發展進程。第三,美國不得侵犯中國國家主權,更不能破壞中國領土完整。王毅明確提到,這三個條件也是底線。

從王毅提要求與底線、謝鋒表明訴求清單就可以看出,中方還是延續了阿拉斯加中美對話的基本策略,就是要求美國方面率先做出改變,糾正決策,尤其是要釋放緩和關係的誠意。

對於舍曼此行,美國提出的目標是不現實的。美國國務院721日的說法是,舍曼天津行是美國同中國高官舉行坦率交流的一部分,旨在推進美國的利益和價值觀,負責任地管控雙邊關係。也就是說,她和謝鋒的會晤不是一種「談判」,而是雙方各自表達立場、保持溝通渠道暢通的又一個機會,基本上和阿拉斯加中美對話的成果無異。

中國早已看清拜登政府的佈局和策略。就在謝鋒這一波先發制人之前,中方也早已反制美國。723日,針對美國國務院及有關部門發布所謂「香港營商警告」以及美國財政部對香港中聯辦7名副主任實施所謂金融制裁,中國外交部宣布對前美國商務部部長羅斯、「香港民主委員會」等7個美國人員和實體實施對等制裁。

這就是中國展現的強硬的立場。只要謝鋒所提到的美方「動輒拿中方說事,好像不扯上中國,都不會說話做事了」的策略不變,中國反制美國並向美國提條件的手腕也絕不會軟。

觀其中美近日的會晤,中美關係可算是有「東升西降」具體的表現,其實在上世紀,美國人看慣了一個「低眉順目,和顏悅色」的中國,同時又看了多年「卑躬屈膝,屈己從人」的日本,心理上優越得不得了。唯一心中沒有忘記是19501953年,那3年朝鮮半島之戰,美國由鴨綠江打回三八線,不得不言和,那一代的人奇恥大辱,國會中人永不會忘記,而美國人至今尚是老人政治,78歲的拜登、79歲的桑德斯、81歲的佩洛西、75歲的特朗普已算年輕,當然要捲土重來。

美國第一戰在202211月的中期選舉,它將成為共和黨建制派與特朗普派的戰場,拜登隨時變跛腳鴨,歐洲人又怎會忽略。《易經》有陰陽兩面,美國人永遠看不懂,鄧小平40年前說大家要「韜光養晦」,但程度上仍有不同。《易經》有六爻,其變化由「臥薪嘗膽」、「偃旗息鼓」、「蟄伏多時」、「埋頭苦幹」,不提出自己的雄心,更不指出誰是對手,中國人在過去40年,不斷去「學習西方」,但心中更願意去「超越西方」,每一件事都要做得比美國更好,有堅定的自信,和不懈的努力。

到了陰陽易位,要蓋也蓋不住。到2013年,中國推出「一帶一路」,英文簡稱BRI,人類命運共同體,美國只知反對,不參與,而不是合作。誰知世界反應佳,8年間,已有140個國家參與,2600個項目,3.7萬億美元的金額,在全球新興國家運行。美國浪費了8年,到拜登政府才推出B3W,「重建美好的世界」(Build Back Better World),但最終只是一個理想,美國能領導G7提供往後20年所需的40萬億美元貸款嗎?肯定不能,美國國債1996年是5萬億美元,到2008成為10萬億美元,只用了12年。再到2016年,提升至20萬億美元,用了8年。眼看2021年底,債務可達30萬億美元,只用區區5年而已。再下去,怕過不了關。往後幾年,人民幣升值,美國通脹,是板上釘釘的事,6月已經5.4%

2020年的病毒告訴人們,有能力的政府很重要,民粹政府很可怕,它只會告訴人們所喜歡聽的事,而不是交貨,美國如此,中美關係永遠不會好。世界救星是美國老人退出,由年輕人執政,改弦易轍,共同努力,世界才會美好。看來還要等到2030年,「老白男」全部退出,才有希望。老白男是什麼意思?老白男,彬彬有禮、博聞強識,但腦子裡太多歷史的陳谷爛麻,被往事左右了觀點。

2021年7月27日 星期二

時光隧道 穿越陰陽

 記得讀書期間,睇過一套美國拍攝的電視劇時光隧道,主角使用時光隧道進行了多次短途的時光旅行,回到過去和未來,經歷重重險境。

宋代著名易學大家程顥的秋日: 

閒來無事不從容,睡覺東窗日已紅。 

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雲變態中。 

富貴不淫貧賤樂,男兒到此是豪雄。

詩中的深度,在於思辨與論述了「無形」與「有形」的哲學本源、生成形態及轉化機制,應無所住而生其住,因變態而風雲之、因變態而豪雄之。無形與有形,或與陰陽天地視之!

道通天地

中華哲學文化所指的道,其實就是真理,不單止存在於這個宇宙之內,還適用於宇宙之外,若這個世界真的有平行宇宙的話,即這個道就能夠通達所有的宇宙,因為真理就是道路,道乃冥冥中代表着路向,直指宇宙的核心,而這個宇宙的核心卻又神秘地隱藏着另一個宇宙。

宇宙若存若亡,廣闊如無邊際,感覺似一股無明的力量在旋轉,故此令時空發生扭曲,或因扭曲及旋轉關係而產生引力,或因有引力而產生重力,或因有重力而造成各種生命,反過來說,或因有重力而影響了時空,或因時空發生差異而造成個別不同的命運。

由於宇宙不斷地旋轉,時空難免不斷地被扭曲,於是人類的所知所見便顯現得非常模糊,一切光景似幻非真,只覺宇宙始終是混混沌沌,似有若無,卻又無中生有,人類只能跟着宇宙動力團團轉,於是人類的命運就無辜地被捲進漩渦,不是意志所能轉移。

宇宙本來只有一個時間與一個光景,及一條大道和一個真理,大道乃天下為公,故說公道,卻因被扭曲而分開成兩段,前一段的公道年代日久已不清楚,只能描述曾有公道,後一段的公道是猜想,期望將會再見公道,現在正處於大道被扭曲之轉捩點,故現在沒有公道,只有各說各的公道。

太極宇宙

茫茫宇宙中,存在着兩股旋轉的氣流,在空中扭作一團,捲起似螺旋式的無形力量,把周邊的東西吸扯進去,恍如掉落在黑洞裏,立即消失無蹤,內中看似有另一條隧道,通到宇宙的另一邊,因看不到其末端,似乎別有洞天,故引發無限猜想,科學家至今仍在探測其中奧秘。

黑洞是看不見的隧道,必定通到某個地方,或是連接着另一個宇宙,這個說法可能性極高,倘若這條隧道是短促而封閉的話,就不會持續旋轉和產生吸引力,黑洞明顯是通往另一個宇宙世界的要津。

相對而言,東方哲學文化較西方更早明白天體的運作,認定宇宙劃分為兩種境界,有實體的精神世界,稱為陽界,及無實體的精神世界,稱為陰界。陰陽理念乃古聖賢對自然界觀察和體驗的智慧結晶,不但放諸四海,甚至放諸宇宙而皆準。

最奇妙之處,在恒河沙數的星河中,地球人類的精神世界最接近宇宙本體運作模式,基本上,人類和宇宙不外是三維空間和四維時空的變化,只是有狹義和廣義之分而已。

倘若時間可快可慢,則一切過去、現在及未來的光景,也可以壓縮成薄片式的幻影,儲藏在宇宙空間,隨着時間和空間的轉接交換,在意識界中顯現出來,同樣的道理下,倘若時空可以捲曲和壓縮的話,則芸芸眾生便有機會偶然和自己個人在不同的時空彼此相遇。

太極生兩儀,即陰陽相推,形象如雙魚,彼此頭尾互相銜接,這只是平面的表達而已,其實太極是象徵一個立體圓球,由兩個對立的炁體因互相沖擊而扭作一團,形成圓形球狀,兩炁此消彼長,在矛盾中共存。

2021年7月26日 星期一

續談江門城市建設

 城市建設  日新月異

上文《家鄉近況》,提到所屬江門的商場風格和品牌,以下續談她的城市建設。江門地處改革開放前沿,是我國著名僑鄉。如今,江門逐夢灣區,以""為橋建設華僑華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軟硬"聯通促進大灣區互聯互通,產業蝶變構建"5+N"產業集群體系(通過政策組合權打造五大新興產業和若干傳統優勢產業協調發展的“5+N”產業產群體系),舉全市之力投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奮力打造珠江西岸新增長極和沿海經濟帶上的江海門戶,為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貢獻江門力量。

珠西綜合交通樞紐活力顯現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西翼樞紐門戶城市,江門近年來"交通大會戰"捷報頻傳。"十三五"期間,江門交通基礎設施累計完成投資比"十二五"期間增長了2倍,創下歷史新高。特別是去年以來,全年交通投資完成220億元,一批重點交通項目紛紛動工或建成:佛開高速聯通廣佛、廣中江高速直通中山,建設中的中開高速連接深中通道?四通八達的交通路網讓江門承東啓西的區位優勢、粵港澳大灣區與粵西乃至大西南的樞紐作用更加凸顯。

道路通,百業興。一系列大交通項目的規劃建設,改變了江門區位格局,也釋放了江門發展空間。近五年來,江門共洽談引進投資超億元項目735個,總投資超4500億元,為全市產業發展注入了新動能。以開陽高速為例,該項目建成通車後,對改善江門、陽江、茂名、湛江地區投資環境,強化粵西地區與珠三角的聯繫,促進粵西地區融入珠三角,發揮粵港澳大灣區輻射作用具有重要意義。

作為粵西的"交通大動脈",開陽高速的車流量由2003年的日均車流1.5萬車次增至當前的日均車流11萬多車次。車流的快速增長帶動人流、物流、現金流,為沿線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

"很多深圳企業外遷時,都要考慮交通以及供應鏈配套的問題。鶴山就具備了這樣的區位優勢,與深圳兩個小時通達。最終,我們決定把華南最大的製造基地落戶鶴山。"鶴山市得潤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海娜說。

"5+N"產業集群助推高質量發展走進廣東凱特精密機械有限公司(下稱"凱特精密"),現代化的生產車間讓人眼前一亮。"我們是一家從事精密滾動功能部件,研發生產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今年以來訂單已經排到下半年,全年有望實現營收翻番。"該公司總經理李堅豪自信滿滿。

資料顯示,今年一季度,像凱特精密這樣的企業正在推動僑鄉經濟強勢複甦。前3個月江門"5+N"產業集群共有規上工業企業2111個,比2020年增加79個,實現增加值216.19億元(占全市規上工業的78.1%),同比增長40.9%。其中,五大新興產業占據全市工業半壁江山,一季度實現增加值144.66億元;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接近翻倍,增長96.2%,新材料產業也大幅增長49.2%

與此同時,傳統特色優勢產業不斷做大做強,一季度實現工業增加值91.74億元,增長42.2%。其中,占比最大的金屬製品行業增長51.9%,家電行業增長49.3%,摩托車及零部件更是大幅增長67.2%

創新不竭,動力不止。如今,江門已形成了多層次、全鏈條、廣覆蓋的創新體系,為江門打造成為珠江西岸新增長極和沿海經濟帶上的江海門戶提供了有力的支撐。今年一季度,全市規上高技術製造業、先進製造業增加值分別同比增長74.8%48.3%,有力助推江門"5+N"產業集群闊步前行。

江門市工信局有關負責人介紹,當前該市"5+N"先進製造業集群體系正加快形成,高端裝備製造、新一代信息技術、大健康、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新材料等五大新興產業蓬勃發展,金屬製品、摩托車及零部件等傳統優勢產業持續做優做強。

產業結構持續優化的背後,是科技創新能力的不斷增強。近年來,江門積極參與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建設,江門國家高新區在全國綜合排名連續五年爭先進位,目前高新技術企業存量1845家,是全市"5+N"產業集群產業發展的主力軍。

站在"十四五"開局之年的節點,也是江門跨越發展、爭先進位的關鍵時期,江門致力于打造四方英才的"圓夢之城",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人才支撐。今年江門市首屆"520"人才節,主會場+市直、三區四市分會場累計開展20多場專題活動,規模盛大,新意頻出,在江門市曆年的人才工作基礎之上創造了多個"首次"

活動上,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留學人員和專家服務中心副主任王霄表示,近年來,江門深入推進"人才強市"戰略,出台人才強市"新四十條"等系列政策,大力實施"僑都英才計劃""百名博()士引育工程"等,建成了首家全國博士後創新示範中心、省級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等平台,穩步推進五邑大學高水平理工科大學、國家大科學裝置江門中微子實驗站、江門人才島建設,形成了愛才、引才、聚才、用才的濃厚氛圍,江門已成為四方英才理想的創業天堂、圓夢之城。

江門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林應武表示,江門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充分發揮人才第一資源的作用,推進"產業鏈、人才鏈、創新鏈、資本鏈、政策鏈"深度融合,持續營造一流宜居宜業宜游宜創環境,用最大的誠意愛才、最優的政策聚才、最暖的服務助才、最好的平台用才,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和創業激情,奮力打造珠江西岸新增長極和沿海經濟帶上的江海門戶。

"2019年,我畢業于中山大學旅遊學院旅遊管理專業。但在畢業時,我放棄了在一線城市發展的機會,與5名志同道合的同學回到了家鄉開平,專注于文旅項目的規劃與落地,希望促進鄉村振興。"開平此間國際研學空間項目經理余嘉琪告訴記者,是家鄉的人文環境、發展變化和人才政策及成長空間將其留了下來。

聚力產城融合發展 衝刺千億GDP強區

位於濱江新區的珠西國際會展中心

  西江明珠,恰是風華正茂時。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征程上,蓬江大地在黨建引領下取得了決定性成就:地區生產總值跨越720億元關口,連續四年入選全國中小城市綜合實力百強區;"1+3"產業平台提質升級,江門人才島和濱江新區隔江並起,描繪出一幅產城人高度融合的宏偉圖景;10條鄉村振興示範村陸續建成,鄉村振興取得重大進展;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按現行標準脫貧,生態環境發生根本性改善,空氣質量綜合指數達到五年來最好水平,"三大攻堅戰"取得突出成效;新建、改()建學校21所,社區衛生服務覆蓋率達100%,城鄉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同比增長41.67%,民生保障水平大幅提高……

       九萬里風鵬正舉,新征程砥礪初心。展望"十四五",時代正不斷給"蓬江使命"注入新的內涵和外延。蓬江區委、區政府提出:高標準推進中心城區產城融合示範區建設,全力衝刺千億GDP強區,進一步提升中心城區首位度,實現經濟發展行穩致遠、社會安定和諧,全面建設宜居宜業宜游美好蓬江。

  穩中求進,發展動能不斷增強。蓬江區堅定不移走高質量發展之路,經濟發展表現出十足的韌性,入選市轄區高質量發展"百強區"。特別是去年,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蓬江區各項經濟指標快速恢複並實現高速增長。今年繼續保持良好態勢,1—5月,主要經濟指標實現兩位數以上增長,其中固定資產投資排名全市第一,規上工業增加值、外貿進出口總額排名第二,全區經濟""的基礎不斷夯實、""的因素不斷累積、""的力量不斷積蓄。

  產城融合,"1+3"產業平台做優做強。蓬江區以"1+3"產業平台為核心載體和重要抓手,全力推動中心城區產城融合示範區建設。江門人才島被納入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三年行動計劃,被命名為全國首個"人才島",累計完成投資超85億元,建成智慧城市展示中心、科技產業園、潮頭中央公園等,省科學院江門產業技術研究院、騰訊、華為、中國電子等項目相繼落戶,廣東郵電職業技術學院江門校區建成開學,科創引擎的作用和人才集聚的效應初步顯現,致力于建設成為珠三角高品質人才培養示範基地、粵港澳大灣區創新發展示範區、國際人才雲基地;濱江新區聚焦產城人高度共融活力新城,建成園山湖公園、天沙河濱水景觀示範段等項目,中央商務區(CBD)"十路一湖"、中鐵建灣西總部基地、銀葵醫院、市檔案中心、區文化中心等加快建設,中心城區產城融合示範區的"主核心"功能逐步彰顯,"產、城、人"高度融合發展、宜居宜業宜游宜創的濱水園林新城區逐步成型;蓬江產業園升級為省級產業轉移園並扎實推進擴園工作,海信、康師傅、嘉寶莉、海目星、天地壹號、香飄飄、美心、東望洋等一批優質項目發展迅猛,成為全省唯一獲批的食品類專業基地,並成功創建廣東省智能製造示範基地和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四星級),先進製造業集群加快形成;文商旅產業平台圍繞華僑華人文化交流展示客廳的定位,產城互動發展效應顯現,廣東珠西國際會展中心、江門體育中心建成並投入運營,全省首個"中國排球協會排球訓練基地"落戶,成功舉辦世界排球聯賽、全國女排錦標賽等國際國內大型體育賽事及各類大型專業貿易類展會,江門電商(數字)產業園、江門市進出口商品展銷中心建成運營,"萬達廣場華僑廣場院士路匯悅大融城益華廣場"夜間經濟集聚區逐步建成。

  人民至上,民生福祉大幅增進。蓬江區投入超300億元全面實施教育發展、醫療衛生、老舊社區改造、公園升級改造、集貿市場提升、鄉村振興、"三舊"改造、園區建設等"八個三年行動計劃",用心用情用力解決好人民群衆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投入超245億元的112個城市品質提升項目陸續建成,白沙大道等主次幹道實現"白改黑",一大批口袋公園實現"300米見綠、500米見園";新建、改()建學校21所,新增義務教育階段學位超1萬個、學前教育公辦學位超3000個,先後建成廣東實驗中學附屬江門學校、農林雙朗小學等學校,紫茶小學群福校區、江華小學群華校區、江門外國語實驗學校、範羅岡小學華盛校區等學校正加速建設,教育"黃金圈"正呼之欲出;華盛路西延線、迎賓西路延長線等城市路網加快建設,新城區和老城區連接更加暢通;新建截汙管網330公里,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100%,城市生活汙水處理率達100%,空氣質量綜合指數達到五年來最好水平;市第二人民醫院與市中心醫院共建緊密型醫聯體試點,PCR實驗室建成運營,逐步打造"半小時內就醫圈";蓬江區建檔立卡貧困戶324914人實現全部脫貧,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至2.6萬元,"益食堂"服務實現鎮()全覆蓋;170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點)遍佈全區,全省維穩工作示範點建設扎實推進。

  展望"十四五",蓬江區將堅定不移加強黨的全面領導,認真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以及省委"1+1+9"工作部署、市委"1+1+5"工作舉措,聚焦市委培育千億產業、建設千億強區、打造千億國資平台、實施升級版"三個千億投資計劃"的任務要求,舉全區之力投身"雙區"建設,高標準推進中心城區產城融合示範區建設,全力衝刺千億GDP強區,進一步提升中心城區首位度,全面建設宜居宜業宜游美好蓬江。

  高質量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及倍增計劃。圍繞市委打造"5+N"產業集群的工作部署,深入推進一二三產業倍增計劃和蓬江產業園倍增計劃,支持海信、大長江等龍頭企業做大做強,強化補鏈強鏈延鏈,加快產業集聚發展。認真落實市"工業項目建設提速年"部署,重點加快稻興智能科技產業園、聯東U穀、荷塘萬洋衆創城、海目星二期等重點項目建設,進一步增強發展動能。

  高起點加快"1+3"產業平台建設。江門人才島重點做好優秀人才輸入、信息產業導入、生態環境投入、教育資源匯入"四篇文章",大力建設數字經濟實驗區;濱江新區以中央商務區(CBD)建設為抓手,加快推動濱江新區三期開發建設;蓬江產業園深入推進擴園提質,協同推進建設萬畝戰略性新興產業園區;文商旅產業平台以建設華僑華人文化交流展示客廳為主線,打造"體育+""會展+""文旅+"全產業鏈條。

  高品質推動城鄉融合發展。緊抓省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試點有利機遇,打造"五縱五橫兩環兩鐵"立體化交通網絡,構建主城區20分鐘通勤圈,加快融入大灣區"1小時生活圈"。今年將持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高標準建設4個美麗鄉村示範片,新增打造6個鄉村振興示範村;投入超84億元實施城心軸線慢行系統等90個項目,大力推動城市品質提升。

  高標準增進中心城區民生福祉。未來3年蓬江區將新建、改建、擴建學校15所以上,新增義務教育優質學位10000個以上;深化完善市第二人民醫院與市中心醫院共建緊密型醫聯體試點,並逐步向鎮級衛生院延伸;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持續推進"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統籌發展和安全,毫不放鬆抓好疫情防控,大力推進全省維穩工作示範點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