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初期以人為中心,以人為觀察的基點;如果從社會或精神說起,恐怕不能把握佛法真義。在《雜阿含經》裏,與五蘊有關的佔全部經文百分之七十五以上,可見五蘊法門的重要性。
無我論是緣起論的推論,也是分析五蘊所得到的自然結果,這是佛法中較難的部分。在別的經裏,佛也說過:「比丘們啊!這個沒有‘我’也沒有‘我所’的意念,對於無識的凡夫是駭人的。」想在佛教中找出一個「我」來的人,是這樣辯論的:「誠然,佛將眾生分析為色受想行識,並說這五者中沒有一樣是‘我’。但是他並沒有說除了五蘊之外,人身內或其他地方,就完全沒有‘我’了。」 這種立論有兩種站不住的理由:
第一:根據佛說,眾生僅由五蘊和合而成。除此之外再無別物。沒有一部經中,佛曾說眾生身中除了五蘊尚有他物。
第二:佛曾在不只一部經中,毫不含糊地斷然否認人身中或身外或在宇宙中之任何一處有神我、靈魂、自我、個我的存在。
上文說的「無我」,似乎比較艱深,比較抽象。為了明白「無我」精神其實可應用於日常我們會面對的問題上,恒行執董馮居士利用兩位朋友的退休,說明一個不自我的人生觀,也符合無我的精神:
去年有兩位朋友退休,他們在職數十年從未停頓過,到了退休年齡,得到公司挽留續約數年,才從高管位置退下來榮休,但退休的心態卻頗不同。
其中一位極得上司信任,一年又一年給他合約,但去年他逍遙全退,還笑說天下無不散之筵席。他閒時喜歡研究哲學,很認同莊子《逍遙遊》論(崇尚心靈不為外物和名利所累,自由自在)和王陽明的「心學」。王陽明用禪宗的修行方法來達到他(新儒家)強調的「心外無物」境界,和佛學裏的「一切由心造」相近。
這位朋友對名利抱着要來就自然地擁抱它,未有時也不必太放在心上的態度,不會為了它而煩惱,在親友同業圈子裏都很合群隨和,所以退休後不愁寂寞,讀書消閒,與親友相處甚歡。這位朋友對生活充滿自信,我認為是他的性格和人生哲學的因果。
另一位朋友在一家公司一幹便30年,退休真的到臨時卻有點失落,害怕無聊的感覺,現在似乎已適應過來。他仍如過往一樣,參與相熟朋友公餘的消閒及健體活動,朋友們在工作上需要短暫性幫忙的都會立即想起他。我了解到他在朋友圈長久充當聯誼聚會、娛樂活動的牽頭人,只要有朋友提出各類活動,辦得到的他都樂意安排,從不計較比其他人付出更多時間和心力,如果真的離開他的社交圈,可能友人們會更不習慣。
雖沒聽過這位朋友對那些哲學或宗教思想有特別取向,但兩位朋友都符合佛教的「無我」和道家「以無為本」的一些精神,沒有把自我看得太重(佛語說的「我執」),故在人與人之間關係複雜,競爭劇烈的商業社會裏能活得自在自信,在職和退休後都一樣。
如果我們害怕退休後不習慣閒下來,性格上又不具備或沒培養「悠然自得」和「少慾」這些能贏取真友誼的幸福元素,那不妨嘗試一些禪修,專注於放下太過自我的執着,《金剛經》、《心經》、《六祖壇經》都是好教材,閱讀和聽講座都能累積善緣。
一個人不太自我,自然較為不自私,也不會受無窮的物慾和貪念所蒙蔽,不會經常覺得自己賺不夠和欠缺安全感,就會變得有自信心,對人會較慈悲,自然容易建立友情和親情,不愁寂寞。《老子》和《莊子》的「無為本有為用」主義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其中一位極得上司信任,一年又一年給他合約,但去年他逍遙全退,還笑說天下無不散之筵席。他閒時喜歡研究哲學,很認同莊子《逍遙遊》論(崇尚心靈不為外物和名利所累,自由自在)和王陽明的「心學」。王陽明用禪宗的修行方法來達到他(新儒家)強調的「心外無物」境界,和佛學裏的「一切由心造」相近。
這位朋友對名利抱着要來就自然地擁抱它,未有時也不必太放在心上的態度,不會為了它而煩惱,在親友同業圈子裏都很合群隨和,所以退休後不愁寂寞,讀書消閒,與親友相處甚歡。這位朋友對生活充滿自信,我認為是他的性格和人生哲學的因果。
另一位朋友在一家公司一幹便30年,退休真的到臨時卻有點失落,害怕無聊的感覺,現在似乎已適應過來。他仍如過往一樣,參與相熟朋友公餘的消閒及健體活動,朋友們在工作上需要短暫性幫忙的都會立即想起他。我了解到他在朋友圈長久充當聯誼聚會、娛樂活動的牽頭人,只要有朋友提出各類活動,辦得到的他都樂意安排,從不計較比其他人付出更多時間和心力,如果真的離開他的社交圈,可能友人們會更不習慣。
雖沒聽過這位朋友對那些哲學或宗教思想有特別取向,但兩位朋友都符合佛教的「無我」和道家「以無為本」的一些精神,沒有把自我看得太重(佛語說的「我執」),故在人與人之間關係複雜,競爭劇烈的商業社會裏能活得自在自信,在職和退休後都一樣。
如果我們害怕退休後不習慣閒下來,性格上又不具備或沒培養「悠然自得」和「少慾」這些能贏取真友誼的幸福元素,那不妨嘗試一些禪修,專注於放下太過自我的執着,《金剛經》、《心經》、《六祖壇經》都是好教材,閱讀和聽講座都能累積善緣。
一個人不太自我,自然較為不自私,也不會受無窮的物慾和貪念所蒙蔽,不會經常覺得自己賺不夠和欠缺安全感,就會變得有自信心,對人會較慈悲,自然容易建立友情和親情,不愁寂寞。《老子》和《莊子》的「無為本有為用」主義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