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和不遇

人生世,總在遇和不遇之間。作為退休理科教師,我們遇到同好者一起寫博文,同一議題,可各抒己見,有時會遇到教過的學生、共事的老師、久違的上司,什麼樣的熟人、朋友,什麼樣的男人、女人,全不由我們做主,卻決定我們的電腦瀏覽器博文和瀏覽的博客以前在學校工作,如果工作順利、生活幸福,某一天早上醒來,我們會感謝命運,讓自己在那些重要的時刻遇到了合適的人,可能是同事的幫助,勤奮的學生如果某日諸事不利,那麼,會遇到倒楣的事情,忘記帶教具,忘記這,忘記那。生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佔據人一生大部分時光的,是他的職業生涯,平時人們常講的遇和不遇,也多指工作和職業中的遭際。退休後遇到的,多是舊同學,興趣相似的羣組,在談天說地之際,偶有佳作,不想輕易忘記,乃存之於小方塊中,給遇和不遇的博客觀賞,如此而已!

2016年6月2日 星期四

香港人的責任

後天是六月四日,有人會到維園悼念,也有大學生宣稱不會出席,他們認為當晚支聯會只注重立場的顯示,只會喊口號唱歌,但沒有實質果效,所以表明不支持平反六四,不支持建設民主中國老板今天發表文章,很有道理,與博友分享:
香港人應建設民主中國嗎﹖                          施永青
香港的年輕一代,站在本土的立場,公然挑戰泛民的建設民主中國理想。他們認為,香港人應先爭取香港人的利益,要爭取民主也應先爭取香港的民主,而不是爭取中國的民主。這不是香港人的責任,正如香港人沒有責任去爭取北韓民主一樣。
這種想法的基礎是香港人不是中國人,所以中國是否民主不關香港事,香港人可以不理。然而,這條界線真的可以任意劃分的嗎?那港島的人可不可以說九龍的民主不關我事,我只有責任爭取港島的民主?
現實是香港人與中國人有緊密的血緣關係,香港人大都有親戚仍在內地生活。歷史上香港與內地的關係亦千絲萬縷,孫中山在香港籌組辛亥革命;新界的東江縱隊亦積極參與了抗日戰爭。此外,在經濟與商業上香港與內地更交往不斷,互為依賴,各有得益。另一方面,在文化藝術上,香港亦與內地互相滲透,互相推動。因此,要將香港從內地割裂出來,並非個別人士的主觀意願可做到的。
現實是大部分中國人都不想把香港人與中國人分開,只有外來勢力才希望看到這種情況。我們的世界仍是以民族國家為單位,國與國之間無可避免有利益衝突,所以,外來勢力都傾向把別國弄到分裂,以削弱別國的力量。這樣既可以減少自己所受到的威脅,又可以找機會把別國吞併。人類歷史上,這樣的事情每天都在發生。
在自然狀態下,血緣關係是人與人之間的最緊密聯繫,美國常有黑人自發地回非洲尋根。香港的年輕人竟想切斷與內地的關係,屬於一種異象,他們可能受到外力的影響而不自知。
現實是中國的發展一向以來都主導着香港的發展。中國弱,香港才會成為英國的殖民地。中國要收回香港,香港才有民主發展的機會。否則,英國人會樂於以殖民地的方式來管治香港。而香港的一些意見領袖,亦會繼續宣揚他們那種自由比民主更重要的理念。
如果回歸期間中國是四人幫當權,而不是在推行鄧小平的改革開放路線,那香港人回歸後的命運會很不一樣。而香港未來的民主發展,亦在很大的程度上取決於北京的政治氣候。
這亦非說香港人自己不用去努力,而是要知道時空對我們有甚麼制約;這樣,我們的努力才會產生最有效的成果。政治力場一如電磁場與引力場一樣,可以對周圍的事物產生無形的影響,距離愈近,影響力愈大。
因此,中國有民主,香港的民主才有保障;否則,香港人辛苦爭取得來的民主也只會是短命的。所以,我不認為本土派那種只顧香港不理中國的民主道路是可行的。香港人應關心中國的政治,並為建設民主中國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2 則留言:

  1. 權利與責任並行 !

    回覆刪除
    回覆
    1. 可以從以下角度來看:權利與責任是互輔互利,香港人沒有在中國內地應盡的本分與應該承擔的義務(例如當解放軍)。所以不須負擔著建設民主中國的責任。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