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31日 星期二

壓力的正向反應

  在九十年代末,美國俄亥俄州阿克倫市一家醫院的創傷中心,對交通事故的倖存者進行了一項實驗,試圖以事故後立即從倖存者身上採集的尿液樣本,來預測誰會患上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在五十五名受試者中,有四十六名的尿液樣本含有明顯較高水平的類固醇和腎上腺素等壓力激素,而剩下九名受試者的壓力激素水平則較低。當我們大多以為壓力激素較高的倖存者將會患病,事實卻剛好相反,實驗證明:壓力激素水平較低的倖存者,事後反而患上了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任教於史丹佛大學的心理學家凱莉.麥高尼格(Kelly McGonigal)在其著作《輕鬆駕馭壓力》(The Upside of Stress),旁徵博引多項研究與個案,指出了一個違反我們常識的論述:壓力,不一定是壞事。

  在二零零六年,一項在美國進行的研究發現,高水平的壓力會使死亡風險增加高達百分之四十三。這數據合乎你的想像吧!但,這不是研究的結論。研究人員同時發現,這個死亡風險的增幅,只會發生在那些相信壓力有害的一群人。更出人意表的是,有「高壓力水平,但不認為壓力有害」的人之死亡風險是最低的!

  所以,壓力有害嗎?有的,若然你相信它有害。

  積極樂觀,可以是一種近乎信仰的心態,但它的正面影響力卻真的具體而確實。書中提到耶魯大學的一項研究顯示,對老年持有積極態度的人,其壽命比其他人長七點六年(這比有運動和不抽煙的人,還多出了四年)。

  麥高尼格認為,我們處理壓力的方式比我們意識到的要複雜得多、巧妙得多。除了懼怕,我們的壓力反應還可以是「戰鬥、逃離、投入、連結、發現意義,或是學習成長」,這當中的多個選項都可以令壓力轉化成力量,幫助我們變得更強壯、更健康。

  舉例,當壓力促成「戰鬥反應」時,大腦會釋放類固醇和腎上腺素,從而產生自信心,以及在嚴峻經歷中學習的動力;當壓力促成「連結反應」時,我們會傾向與親密的朋友或愛人交談,引起催產素的釋放,進一步鼓勵我們以正面與關心的態度與他人建立聯繫。

  另外,壓力還可教人珍惜生命。在二零一三年,於史丹佛大學和佛羅里達州立大學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報稱經歷過最多壓力事件的受訪群,正是最傾向認為生活有意義的一群。麥高尼格認為,這也解釋到為什麼人們在退休後,明明多了閒暇、少了壓力,但患上抑鬱症的風險卻增加高達百分之四十。

  那麼,我們怎樣才能夠將不良的壓力反應,轉化成正面有用的壓力反應,例如戰鬥反應呢?哈佛商學院教授艾莉森.布魯克斯(Alison Brooks)便提供了一個不錯的建議。在她的演講課上,不少學生都會因為要上台公開演說而感到壓力。常識告訴我們:有壓力時,可以跟自己說「冷靜,我很冷靜」,務求叫急速的心跳慢下來。但,這樣硬生生的紓緩方法有用嗎?如果你曾經試過的話,你大概知道這是不太可行的。

  與其命令自己的心跳慢一點,教授的建議是:覺察你加快了的心跳,認同自己有緊張的心情,並跟自己說:「我很興奮」。

  布魯克斯的觀察發現,跟自己說「我很興奮」的組別,比起叫自己冷靜的組別,演說時更有自信與說服力。這是一個簡單的技巧,但它奏效了:先覺察壓力,然後轉換心態,將之轉化成力量。

  覺察壓力,是駕馭壓力的第一步,甚至是「取消」壓力的重要一步。在書中,麥高尼格提到心理學家馬克.西瑞(Mark Seery)的一個實驗,實驗內容簡單直接:要求參與者將手浸入冰冷的水中。

  實驗發現,如果受試者事前不知道要伸手入冰水,當他們的手觸及冰水,隨即會感到痛楚與不快,甚至立刻「無法忍受」而快速將手抽出來。相反,如果受試者事前便知道要伸手入冰手,他們便不會有太大的激烈反應。

  麥高尼格認為,冰水,等同壓力。如果我們有準備好迎接壓力的心態,壓力來臨時,我們依然會覺察到它,但它再不是叫人無法忍受的刺激,而可以是大熱天時教人透心涼的興奮。

以下是《輕鬆駕馭壓力》的前言:

改變對壓力的看法讓你更健康快樂

如果要你談談你對壓力的看法,以下觀點哪一種比較確切? 一、壓力有害身心,我們應該盡量避免、減輕,以及管理壓力。 二、壓力有益身心,我們應該設法接受、運用,以及擁抱壓力。

如果回到五年前,我一定毫不猶豫地選擇第一種說法。我是一位健康心理學家,我所受過的所有心理學和醫學訓練都告訴我一個明確的訊息:壓力會毒害身心。 多年來,在我開班授課、主持工作坊、做學術研究,以及撰寫文章及書籍的過程中,我一直秉持這個看法。我告訴所有人,壓力會害你生病,會增加你的致病機率,從一般小感冒到心臟病、憂鬱症,以及上癮問題;壓力還會殺死腦細胞,損害你的DNA,並且讓你更快老化。我上過《華盛頓郵報》和《瑪莎史都華婚禮雜誌》等各類媒體,我提出的減壓建議你大概已聽過一千遍了:練習深呼吸、確保睡眠充足、妥善管理時間等。當然還有,一定要盡可能減輕你的生活壓力。

我把壓力視為人生大敵,而且有眾多心理學家、醫師,以及科學家與我同樣抱持負面看法,我和他們一樣認為壓力是一種危險的流行病,必須極力抑制。

但是,現在我對壓力已有全新的認識,我希望你也能對壓力改觀。

我先從一項驚人的研究結果談起吧!當初就是因為這項研究,讓我重新思考壓力對人們的影響。在一九九八年一項科學研究中,研究人員詢問了三萬名美國成人過去一年來承受的壓力大小,同時也詢問受試者是否認為壓力對自己的健康有害。 八年後,研究人員搜尋公開紀錄,以了解那三萬名受試者之中有哪些人已經過世。先說壞消息:承受龐大壓力的人,其死亡風險確實提高四三%。不過,有一點引起我的注意—只有認為壓力對健康有害的受試者,死亡風險才會增加,表示自己承受高壓卻不認為壓力有害其健康的受試者,其死亡機率並未提高。事實上,這群人是該研究中死亡風險最低的,甚至低於八年前表示自己承受極少壓力的受試者。

研究人員的結論是,「壓力」並非是提高受試者死亡風險的唯一因素。死亡風險增加的原因除了壓力之外,還有認為壓力有害健康的「負面心態」。研究人員評估超過八年的研究期間內,可能有十八萬兩千名美國人因認為壓力損害其健康而早逝。

這個數字動搖了我原本對壓力的看法,一年有超過兩萬人因此逝世哪!如果真是如此,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的統計數據,「認為壓力有害的心態」成為美國人第十五大死因,死亡人數比皮膚癌、愛滋病,以及他殺還多。

可以想見,這項研究結果令我相當不安。我耗費了無數時間和精力說服大眾,壓力有害人的身心健康,也一直理所當然地認為這個資訊(連同我的工作)是在幫助別人,但是如果事實不然呢?即使我教導的減壓技巧,例如運動、冥想,以及社交的確有用,那些方法是否會因為我傳遞了「壓力有害」的錯誤訊息而降低功效?有沒有可能我教授的「壓力管理」課程其實帶來較多負面影響,而非正面效用?

我承認,我很想假裝自己從來沒看過這份研究,畢竟這只是一項研究結果。在另一項相關研究中,研究人員檢視了眾多因素以解釋上述結果,包括性別、種族、族裔、年齡、教育程度、收入高低、工作狀況、婚姻狀態、吸菸與否、身體活動、慢性健康狀況,以及醫療保險等,但是沒有一項能說明為何一個人面對壓力的心態,會與其所受的壓力程度相互作用,而能預測其死亡率。不過,由於研究人員並未實際透過實驗來操弄受試者對於壓力的看法,所以無法確知面對壓力的心態是否成為死亡率增加的關鍵因素。或許,認為壓力有害其身心的受試者,在生活中其實承受了另一種不同的壓力,而這種壓力對其危害更深?也或許是他們本身的個性使然,因此壓力帶給他們的負面影響特別大?

話雖如此,我還是對這項研究結果耿耿於懷,不過這樣的自我懷疑其實也是一大契機。我常對美國史丹佛大學心理系的學生們說,最令人興奮的科學發現就是能挑戰你看待自己和世界的觀點,問題是,當主角換成我本人,我是否準備好推翻自己原本的看法呢? ◎看待壓力的心態決定最終的結果

我恰巧讀到的這項研究「只有當你認為壓力有害時,壓力才會對你真正有害」,提供了一個機會讓我重新思考教學內容是否正確。不僅如此,這項研究也促使我反思自身和壓力的關係。我是否該把握這個機會?或者默默把這項研究歸檔,然後繼續大肆撻伐壓力有害身心?

身為健康心理學家,我所接受的訓練有以下兩點,讓我決定接納「一個人面對壓力的心態影響很大」這個新觀點,並且開始思考向大眾傳遞「壓力會害死你」的訊息是否會造成意想不到的反效果。

我早已知道人的某些心態可能會影響壽命的長短。舉例來說,對於老化抱持正向態度的人,比抱持負面刻板印象的人更加長壽。美國耶魯大學的研究人員曾進行一項經典的研究,他們追蹤一群中年受試者長達二十年,結果顯示,對於中年老化持正面觀點的受試者,比持負面看法者的壽命平均多了七點六歲。這項數據很驚人,因為許多一般認為明顯且重要的健康保護因子,例如規律運動、不吸菸、讓血壓,以及膽固醇值維持在健康範圍等,平均只能延長不到四年的壽命。 另一個會造成長遠影響的心態與「信賴」有關。研究顯示,認為大多數人皆可信賴的受試者,平均壽命較長。美國杜克大學的研究人員曾對超過五十五歲的成人受試者進行一項研究,追蹤期長達十五年。結果顯示,願意信賴他人的受試者中,六○%在研究結束時仍存活;而對人性持懷疑態度的受試者中,有六○%在研究結束時已過世。

這類研究結果說服我相信,我們所抱持的某些心態,對健康情形和壽命長短是有重要影響的。不過我仍無法確知人們面對壓力的態度,是否為其中之一。 我願意承認我先前對壓力的看法可能有誤,還有第二個原因,就是我了解健康觀念宣導的歷史。告訴人們壓力有害身心未必是促進公眾健康的有效方法,過去有許多常見的健康宣導策略反而造成負面作用,許多鼓勵健康行為最常用的方式,最後的結果往往與健康專家所期望的背道而馳。

舉例而言,我曾請幾位內科醫師預測香菸包裝上的警示圖片,對吸菸者所造成的影響。醫師一般認為,那些可怕的圖片會降低人們吸菸的欲望,並且促使吸菸者戒菸,然而研究顯示,那些警示圖片往往會造成反效果。嚇阻效果最大的圖片(例如一名肺癌患者死在醫院病床上),實際上竟會「增強」吸菸者的吸菸欲望。為什麼呢?因為那些圖片容易引發人的恐懼,而讓吸菸者平靜下來的最佳方法就是去抽根菸。醫師以為,悲慘病死的恐懼會促使吸菸者改變其行為,不料反而增強其吸菸的欲望,藉以逃避負面感受。

還有另一項策略也經常產生反效果,那就是讓人們為其不健康的行為感到羞恥。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曾進行一項研究,研究人員讓體重過重的女性受試者閱讀《紐約時報》一篇文章,文中講述雇主對於過重員工的歧視問題。結果後來,這些女性不但沒有誓言努力減重,反而吃下更多垃圾食物,比另一組閱讀不同職場問題的過重女性,多吃進一倍的熱量。

恐懼、汙名、自我批判、羞恥感—許多健康專家都認定,這些負面感受可有效引發動機,幫助人們提升身心健康。但是科學實證顯示,這些訊息反而會增強人們不健康的行為,與健康專家所期望改變的恰恰相反。多年來,我見到相同的模式反覆上演:醫師與心理學家本著善意,向大眾努力傳達他們認為有益的訊息,結果卻造成接收者的龐大壓力,使人們備感沮喪,最後變得自暴自棄。

讀到「看待壓力的心態與死亡率有關」的那項研究後,我開始特別留意當我談到壓力的有害作用時,人們通常有何反應。我發現,我的訊息就和試圖引發恐懼或羞恥感的健康警告一樣,把人壓得喘不過氣來。我在期末考前向疲憊的大學生說明壓力的負面作用後,學生離開演講廳的心情更加沮喪了;當我向照護病患人員談到壓力相關的可怕數據時,他們甚至會默默流淚;無論聽眾來自何方,從來沒有人在聽完這些論點後,走向前對我說:「真謝謝妳告訴我生活壓力對我的危害有多大,我知道我一定能擺脫這些壓力,只是我以前從沒想過要這麼做罷了!」 我發現,談論壓力的影響儘管重要,但這樣的方式可能毫無助益。我受過的壓力管理訓練都是假設壓力很危險,所以必須努力向大眾傳播此概念。這套理論認定,只要人們了解壓力有多可怕,大家就會盡量減輕自身的壓力,而變得更健康快樂。但是,現在我不禁懷疑這套理論是否為真。

我想知道,人們面對壓力的態度如何影響壓力對人的作用。這份好奇心讓我開始搜尋更多證據,我想要了解:一個人「看待壓力的心態」是否為一項重要因素?如果「認定壓力對人有害」其實才是真正有害,我們又該如何看待壓力?壓力是否有任何正面作用值得我們去擁抱肯定呢?

於是,我詳查了過去三十年來的科學研究和調查,以開放的態度檢視所有相關資料。我找到了和壓力的有害作用相關的證據,但是我也找到一些證據,顯示壓力具有少為人知的正面作用。我深入研究壓力的歷史,以了解心理學界和醫學界為何認定壓力有害身心,也與幾位研究壓力的新一代科學家談話,他們的研究成果顯示壓力的確能帶給人益處,而重新定義了我們對於壓力的認知。我從這些研究、調查,以及談話中所了解到的知識讓我對壓力深深改觀。最新的科學研究指出,壓力可以讓你變得更聰明、更堅強,而且更加成功,能幫助你學習和成長,甚至能激發人們的勇氣和關愛之情。

新的科學研究同時顯示,改變你對壓力的看法可以讓你變得更健康快樂。你面對壓力的態度對你影響甚廣,從你的心血管健康,到尋找人生意義的能力都包含在內。管理壓力的最佳作法並不是盡可能減輕或避免壓力,而是重新思考壓力的作用,甚至積極擁抱壓力。

我身為健康心理學家的目標就此改變:我不再努力幫助你擺脫壓力,而是設法讓你「更善於面對壓力」。這正是「壓力新科學」的使命,也是我寫作本書的目的。 ◎關於本書 本書是根據我在史丹佛大學進修推廣部所教授的課程撰寫而成,課程名稱為「壓力新科學」。這門課的學員來自各行各業,涵蓋各個年齡層,課程目標就是要改變我們對壓力的認知,以及與壓力相處的方式。

了解「擁抱壓力」背後的科學,會對你幫助很大。原因有二:第一,壓力的科學引人入勝,因為研究的主題是人類的天性,所以每項研究都是一個機會,幫助你更了解自己和你所關心的事物。第二,壓力的科學充滿驚喜,關於壓力的某些概念,包括本書的中心思想「壓力對人可能是好事」有時可能令人難以消化,如果沒有確切證據,我們往往不以為然,但是當你了解這些概念背後的科學,可以幫助你接受新觀念,並思索你的個人經驗是否適用。

本書提出的建議並非根據某一項驚人的研究,雖然我最初是因為一項研究結果而開始對壓力改觀的,你在本書所學到的壓力管理策略是以上百項科學研究為基礎,並匯集了我所訪談的十幾位科學家的見解。略過科學的解釋而直接閱讀書中各項建議,並非是有效的作法,因為了解每項策略背後的科學原理比較不會半途而廢,因此本書提供「壓力新科學」的速成課,也就是建立心理學家所說的「思維模式」。你將認識多位科學界新秀學者,以及其耐人尋味的研究成果—我盡量深入淺出,讓任何讀者都能享受科學的樂趣。

最重要的是,這是一本實用指南,讓你更懂得「如何與壓力共處」。擁抱壓力能讓你在面對挑戰時,感覺更有力量。本書能幫助你運用壓力所帶來的能量,而不再感到精疲力竭;協助你將壓力經驗轉化為社會連結的來源,而不再孤軍奮戰;帶領你以新的方式,從痛苦磨難中找到人生意義。

在本書中,你會看到兩種實用的練習: 第一篇「對壓力改觀」的練習,能幫助你改變對壓力的看法。你可以把這些練習當作給自己的提醒語,或是其他對你有效的自我省思。你可能會在健身房的跑步機上,或是在上班的公車上想到這些主題,你也可以用來自我反思,或做為與人交談的話題。不妨在晚餐時和你的伴侶聊聊這些話題,或與父母的教會小組提起你的發現。你也可以在臉書上詢問朋友對這個主題有何想法。這些練習除了能幫助你對壓力產生不同的看法,也能鼓勵你思考壓力在你的生活中扮演何種角色,包括壓力與你的重要目標和價值觀之間有何關係。

第二篇「將壓力轉為助力」的練習,提供許多在壓力情境下可用的策略,並可做為自我省思,以幫助你應付特定的人生挑戰。這些練習會在你感到焦慮、挫敗、憤怒或難以招架時,幫助你善用能量、力量,以及希望的儲存庫。「將壓力轉為助力」的練習必須仰賴我所說的「重建思維模式」,也就是在面對壓力的當下改變你對壓力的心態。「重建思維模式」能改變你身體的壓力反應,轉變你的態度,並激發你的行動力。換言之,這麼做能在你承受高壓的時刻,改變壓力所帶給你的影響。這些練習皆以科學研究為基礎,我鼓勵大家將這些練習視為一種親身實驗,請多加嘗試,看看對你個人的效果如何。

本書所有練習都是源自學生們提供的回饋,還有我與世界各地的社群團體,包括教育工作者、醫學專家、企業主管、職業運動教練、家庭心理治療師,以及家長等分享這些概念的經驗。本書收錄的各種練習對許多人的個人生活和工作深具意義,成功改變了他們的人生和其社群團體。

這些練習都將幫助你改變你與壓力之間的關係。想像自己與壓力之間有層「關係」或許有點奇怪,因為我們大多覺得壓力是直接降臨在自己頭上的。事實上,你和壓力之間的確存在一種關係,你可能是壓力的受害者—對壓力感到無助,或被壓力挾持;你也可能對壓力又愛又恨—既藉助壓力來達成自己的目標,卻又擔憂其長期影響。或許你覺得自己一直在與壓力拔河,雖然努力減輕、避免或管理壓力,卻始終無法有效控制壓力;又或許你現在對壓力的觀感深受過去壓力經驗的影響,不自覺地將壓力視為敵人、不速之客,或是你無法全心信賴的夥伴。無論你和壓力目前的關係為何,你看待壓力的心態和回應壓力的方式都扮演重要的角色,將左右壓力對你的影響。重新改觀甚至開始擁抱壓力就能改變壓力對你的一切作用,包括你的身體健康、情緒狀態,還有工作滿意度,以及對未來懷抱的希望。

這本書也會帶領我們思考壓力的科學和思維模式,如何幫助你支持你所關心的人、社群,以及組織。我們該如何幫助所愛的人培養堅強的韌性?職場文化該如何擁抱壓力?如何建立支持自己的網絡,以克服重大創傷或失去摯愛的痛苦?我將介紹幾項我最喜歡的課程,它們運用壓力的科學建立社群團體,成功將痛苦轉變為成長、意義,以及人際連結。這些課程可以做為示範和啟發,教導我們如何將科學化為公益服務,並將抽象的概念化為深具影響力的行動。

本書能否幫助我克服壓力?

目前為止,我一直在避免定義何謂「壓力」,部分原因在於「壓力」已成為一個無所不包的名詞,代表任何我們不想經歷的事情,還有這世界所有麻煩討厭的事物。人們用「壓力」來描述交通延誤,也用這個詞來形容家人過世的哀慟。當我們感到焦慮、忙碌、挫敗、受威脅或受到某種壓迫時,我們都會說自己「壓力很大」。無論哪一天,你都可能因為某封電子郵件、政治消息、新聞事件、天氣變化,或是一長串待辦事項,而感覺「很有壓力」。現在你生活中最大的壓力來源可能是工作、養育子女、健康危機、償還債務,或是辦理離婚。有時候,我們會用「壓力」一詞來形容自身的內在狀態,也就是思想、情緒,以及身體的反應;有時候,我們則用「壓力」來描述我們面對的問題。「壓力」經常用來形容許多令人心煩的小事,但也可用來指稱重大的心理挑戰,例如憂鬱和焦慮。沒有任何一個對「壓力」的定義能夠涵蓋上述所有意義,不過我們卻用「壓力」一詞來指涉以上所有事物。

我們用「壓力」來描述人生這麼多面向,既是好事,也是一種詛咒。缺點是,談論壓力的科學變得更複雜不易,即使是科學家(通常講求明確的定義)也會以「壓力」來形容一連串棘手難解的經驗和結果。某一項研究可能將「壓力」定義為被種種照護需求壓得喘不過氣的感受,另一項研究則從工作倦怠的角度來定義「壓力」;某一項研究以「壓力」來形容日常的麻煩瑣事,另一項研究又用「壓力」來談論創傷造成的長期影響。雪上加霜的是,壓力的科學透過媒體傳達給大眾時,往往只用「壓力」這個熟悉的字詞做為標題,卻沒有提供該研究實際衡量壓力的定義,往往只能憑猜測來判斷研究結果是否適用於你個人的生活。

不過「壓力」一詞包含這麼多意義,也有其好處。正因為我們以「壓力」來描述人生這麼多面向,你面對壓力的態度必定會對人生經驗產生深遠的影響,轉變你對壓力的看法同樣會帶來長遠的影響,進而改變你面對日常重擔和生命中重大挑戰的方式。所以,與其賦予壓力一個狹窄、可管理的定義,我寧願讓壓力的定義保持寬廣。的確,如果不談「壓力」,只說「本書教你克服工作的壓迫感」或「本書幫助你管理焦慮造成的身體症狀」,解釋起來會容易得多,但是選擇去了解壓力的正面作用之所以能產生巨大力量,正是因為它能改變你看待人生許多不同面向的觀點。

因此,在我們共同踏上本書旅程之前,我提出以下概念:「當你在乎的人事物有狀況時,便會產生『壓力』。」這個定義放得夠寬,既可涵蓋塞車時的挫折感,又能指涉失去摯愛的悲傷。這個定義包含你面對壓力當下的想法、情緒,以及身體反應,還有你如何選擇應付高壓的情境,同時也強調一項重要的事實—壓力和意義是一體兩面的,對於你不在乎的人事物,你根本不會感受到壓力,但是如果不承受某些壓力,你便無法創造有意義的人生。

我寫本書的目標是提供科學研究、故事例證,以及實用策略,用來完整說明所謂「壓力」,即使我知道並非每個例子都能引起共鳴,也不可能探討被貼上壓力標籤的所有面向。我們會檢視學業壓力、工作壓力、家庭壓力、健康壓力、財務壓力、社會壓力,以及克服焦慮、憂鬱、哀慟,以及創傷的挑戰,上述種種最好的形容可能是「痛苦」一詞,不過每當人們回想自己生活中所承受的壓力,總會想到這些層面。本書也包含許多學生的分享,以說明他們如何運用本書所提出的概念,我已變更當事人姓名與部分可辨識的細節,以保護希望匿名的當事人,但是這些都是真實人物所發生的真實故事,他們希望藉由經驗分享幫助你對壓力產生不同的體認。這些經驗談會貫穿全書,出現在我們探討的問題和疑慮之中,我很感謝我的學生,他們幫助我更了解如何在與自身迥然不同的處境下,以正面態度擁抱壓力。

相信你最感興趣的是適用於你生活現況的科學研究、故事案例,以及書中包含的練習與策略,但是沒有哪一項科學研究能一體適用於壓力的所有形式,同樣的,也沒有哪一項因應壓力的策略能適用於每一種狀況。能讓你克服公開演講的焦慮或更能應付家庭衝突的策略,未必能夠幫助你應付財務問題或減輕悲傷,因此我鼓勵大家選擇看起來最適合自己的方法,來應付個人的挑戰。

每當我提到壓力的正面作用,總有人問:「萬一是很強大的壓力呢?妳所說的正面作用還是存在嗎?」大家不難了解,擁抱輕微的壓力對人是有益處的,例如工作上的少許壓力,或面對大型活動的些微緊張感,但如果是十分沉重的壓力呢?擁抱壓力的概念是否也適用於重大創傷、痛失所愛、健康危機,以及慢性壓力等? 我無法保證書中的每一個概念對各種形式的壓力或痛苦都有幫助,不過擁抱壓力的益處絕不只適用於輕微的壓力而已。令我意外的是,「擁抱壓力」對我個人幫助最大的時候,其實是在我處境最艱困的時期—面對摯愛之人過世、應付慢性疼痛問題,甚至是克服令我全身僵硬的飛行恐懼。我的學生也是這麼告訴我的,他們在課程結束時所分享的故事,通常不是說自己變得更能克服截稿期限的壓力,或更懂得應付某個討厭的鄰居,而是他們如何承受失去伴侶的哀慟、與焦慮症終生搏鬥、坦然接受孩童時期受虐的痛苦、應付失業的危機,以及堅強熬過癌症治療等。

為何壓力的正面作用能在重大困境下有所幫助?我認為原因在於擁抱壓力能改變你對自己和自身能力的看法。這不單單是知識面的練習,專注於壓力的正面作用,也能從身體和情緒方面改變你對壓力的經驗,這正是我寫作本書的目的—幫助你發掘自身的力量、勇氣,以及對他人的關愛。了解壓力的正面作用並不是要決定壓力是好或壞,而是在選擇了解壓力所帶來的益處後,幫助自己面對生命中的挑戰。

2023年10月30日 星期一

良渚.樑柱

左圖:神人獸面紋飾玉管。右圖:良渚文化雞骨白玉項串飾。

  浙江省杭州灣的一個小鎮─良渚,因其古代遺跡及出土豐富文物成為我國遠古的一個文化稱號:良渚文化。良渚文化距今5300年至4000年期間,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之一,出現於約發展於長江下游環太湖地區,共發現500多處遺址,以良渚遺址附近的莫角山為中心區。良渚文化最主要特徵是玉器的使用和隨葬,包括大件的玉琮、玉璧、玉鉞。玉琮是工藝最精、最具權威性的玉器,往往刻有精緻的獸面紋,是神靈的圖象,玉鉞則是軍權、王權的象徵。良渚文化的政治體為酋邦,亦有學者認為已出現國家雛形,能動員大量勞動力,各酋邦間結成聯盟,神權色彩濃厚,建造大型祭祀場所、城牆及防洪土牆,社會成員地位分化,形成貴族和普通平民階層。

        良渚先民善用石犁耕作,稻米開始成為主要糧食來源,並有原始文字。良渚文化被視為中國史前文明的重要搖籃,良渚玉器標示文明時代已經到來,與北方龍山文化交流密切。良渚文化結束於酋邦或國家解體,農業衰落,玉器失傳,繼後的馬橋文化倒退回自給自足、狩獵與採摘的經濟狀態,回復比較分散的部落社會。

  距今五千多年的良渚文化遺址自一九三六年發掘以來,到二零零五年經過百次的考古發掘,發現祭壇及墓葬分布在浙江北部及江蘇南部等群落,基本上是環繞太湖而發展的。出土遺物以黑陶和雕工精細的玉器著稱,工藝精湛,造型優美,玉器佔隨葬文物極大份額。良渚文化用玉方式是獨自發展起來,玉琮、玉鉞這類禮器往往刻上神人獸面紋飾,成為推己及神的表現形式。

  玉器形態分類有平面的環、玦、璜、錛及鉞形器,立體正方形的琮形、圓或方的柱形器,不規則的有冠狀器,山形三叉器、柄形及錐形器體,亦見有素身或刻上紋飾的珠形、玉管及玉墜等。

  刻在器上的紋飾多樣化,其中神人獸面紋較大宗,這由神人和獸面組成的複合式圖像,神人面呈倒梯形、戴上寶蓋冠帽,而獸面刻上重圈大圓眼、凸字鼻、闊唇及間有獠牙,此外亦有其他圖像如鳥形紋及螺旋形紋等。其表現手法是紋飾與器形結合,包括在器表上平面線刻表現、琮的折角立體表現、雙稱結構的表現手法等。其工藝上主要採取線切割、管鑽、雕刻和琢磨等方法,展現最高的技術,玉工往往在一毫米寬度上微刻三至五條紋飾,在堅硬度不低於五度的玉石徒手刻上,是空前的絕技;不少紋飾圖案,如神人及獸面的眼、鼻及口的周邊以減地方法處理,亦刻上螺旋地紋而將主體突出;再者微細近兩厘米多的玉管上,圖案紋飾幾乎與十七厘米的玉琮王有一致性,令人驚訝。

  良渚玉料大部分來自東北岫岩,估計經遼東半島、山東半島交流到太湖流域,出土玉器多呈白沁,傳統說法是「玉受地火者,皆變為白色,俗稱為石灰沁,即今所謂雞骨白、象牙白是也」(劉大同《古玉辨》),所以有推測良渚玉器是入土前被焚燒所致;有學者則推測高溫處可以降低玉料硬度,方便雕刻;另有指白沁的形成或緣於土壤中的酸或鹼性物質,提出「杭州餘杭地區土壤中氫氟酸含量較高,對良渚文化玉器由表及裏的侵蝕就較為嚴重,使之均變為雞骨白」(文物鑒定專家楊伯達)。故宮博物院對院藏良渚玉器白沁的分析結論認為是與墓中鹼性物質的浸蝕有密切關係。

  出土的良渚文化遺物,玉器佔隨葬文物近九成,形制有用作儀仗的斧與鉞,禮神的琮、璧、柱形器及裝飾用的璜、項串飾、佩飾、手鐲及穿綴衣飾如鳥、魚、蛙、蟬等;美麗的玉石被當時社會賦予神靈的概念,具通天的祀神功能,但與此同時亦展現審美的標準,後者在幾千年來一直流傳成為中華多元民族尊崇美的共識。

  良渚玉器是早期新石器時代玉器藝術的一個重要階段,開啟了紋飾和器形的結合,是應用玉器為禮神活動及玉雕藝術的一個起點;晚期有一些退化的表現,如人獸面紋結構往往有省略的變化,器形在之後的幾個世紀尚有保留,到了商、周朝代少見其餘韻,但玉的涵義卻承傳下來。

  良渚的用玉文化在古代未見有文籍片羽記載,但在千百年後的商、周代對用玉形式則有不少論述,如《周禮.春官.大宗伯》有記:「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皆有牲幣,各放其器之色。」又《周禮.春官.典瑞》載典瑞的職責為「掌玉瑞、玉器之藏,辨其名物與其用事,設其服飾」。這裏「瑞」和「器」對舉,顯示二者的區別。

  良渚文化期到商周,禮儀用玉發展出一定的規則,佩飾則無定制,尤其是以玉管或玉珠串連的項串飾、佩飾,及時絞絲紋手鐲更有所發展,成為當代「潮」物,也因為有需求,玉管及玉鐲的製作未見式微。陝西省扶風縣西周墓葬出土的項串飾更由玉佩飾及瑪瑙管珠等共三百九十六件組成,令人驚嘆;由於無定制,出現百花齊放的現象,幾乎無一相同;其後的三千年,展現禮祭、權力及美態皆離不開玉製品。

  浙江餘杭良渚鎮發現的文化遺址─良渚文化,被譽為中華早期文明半壁江山代表,亦在二零零六年代七十周年展示其文物精品(石器、黑陶、織物及玉器)活動時被尊為「文明的曙光」,良渚成為建立以玉祀神的軌儀的「禮以玉成」及創出以玉為佩飾的「飾以玉成」的樑柱。

  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不少女士(亦有男士)皆有以玉及寶石為佩飾─如玉項串飾、玉手鐲,有沒有想過這些佩飾概念是源自五千多年前餘杭的良渚小鎮及其周邊地區先民的創意?

難分對錯

 「無論高牆多麼正確,雞蛋多麼錯誤,我也還是站在雞蛋一邊。」——村上春樹。

村上春樹(むらかみ はるき)日本小說家、美國文學翻譯家。熱愛音樂。 1020日他在西班牙奧維耶度領取阿斯圖里亞斯親王獎(Princess of Asturias Awards)的時候,主動談及「高牆與雞蛋」;此獎被譽為西班牙的諾貝爾文學獎。他今年4月推出的新作名為《城市及其不確定的牆》,近日領獎遇上以巴新一輪衝突,於是又提起「牆」這個話題。

最近,本港網上也出現一陣熱議,甚至批評村上春樹的「左膠」言論,令人想起滾石樂隊最新專輯Hackney Diamonds,其中單曲Angry探討人與人之間的緊張關係,Mick Jagger等老牌音樂人憑歌寄意,提到自己一直為人帶來快樂,何以引來那麼多人不滿?

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村上春樹的小說,滾石樂隊的歌曲,都不應只抽其中一句來理解,然後套用在自己身上。

須知道任何一方做壞事,都會先把自己說成雞蛋,然後就能不擇手段報復。那些無辜的以色列平民、一心去音樂節聽好歌的人,在手持武器的哈馬斯恐怖分子面前,難道就不是雞蛋?

若將目光抽離加沙地帶,擴大至中東、阿拉伯世界,以至全球國際形勢,你會發現以色列、加沙、巴勒斯坦其實也只是雞蛋,都是國際政治角力下的棋子。正如村上春樹在西班牙說:「我無法說以色列、巴勒斯坦哪一方對或錯,祈禱和平盡快降臨吧!」

高牆與雞蛋正解

高牆與雞蛋」這句話,每當衝突、矛盾發生時,都會被引用或放上社交平台。106日巴勒斯坦武裝組織哈馬斯恐襲以色列,屠殺、綁架數以百計音樂節參與者和村民,結果換來以色列軍隊轟炸加沙作為報復。

雞蛋與高牆論又被搬出來。最近,村上春樹罕有地親自解讀,皆因他2009年領取耶路撒冷文學獎時的演講,14年來一而再、再而三被誤解;他在訪問中呼籲世人看小說辨別假新聞!誠然,在互聯網認知大作戰時代,雞蛋們很容易被高牆欺騙……

20091月以色列炮轟加沙地帶,村上春樹2月在輿論壓力下赴耶路撒冷領取文學獎,演講中承認小說家是「大話精」,不過,跟愛說謊的政客不同,小說家在有明確真相下,以虛構情節捉住真相,透過作品公告天下。既是「合資格」說謊者,也就不怪文人多大話。

村上春樹認為文人應「死牛一邊頸」,毋懼壓力走自己的路。高牆和雞蛋論的下一句是:「正確不正確是由別人決定的,或是由時間和歷史決定的。假如作家站在高牆一邊寫作——不管出於何種理由——那作家又有多大價值?」

世人易被情緒綁架

何謂高牆?村上春樹意思指體制。所以,他覺得文人不該為高牆塗脂抹粉,那會使執政者更自我感覺良好,被欺負的雞蛋卻變成壞雞蛋。村上春樹認為文人應站在雞蛋一方,不管雞蛋是以色列還是巴勒斯坦平民。以色列、巴勒斯坦、哈馬斯矛盾,劇本總是哈馬斯襲擊以色列,以軍為捉拿恐怖分子,只好轟炸加沙,傷及無辜百姓,引來國際譴責。巴勒斯坦人固然是雞蛋,但以色列人也非高牆,哈馬斯分子才是那道牆,他們將指揮站、發射器置於醫院、學校附近,將人民圍成人肉盾牌,自己躲在背後,是赤裸裸的懦夫。

世人太易被情緒綁架,以至以巴衝突下假新聞頻發。最離譜的是,哈馬斯火箭失誤墜落醫院停車場,BBC等歐美傳媒聽信哈馬斯那方消息,指以軍炸醫院導致500人死,結果發現並非以軍所為,地上留下30厘米彈坑,根本沒那麼多死傷者!村上春樹日前接受美聯社專訪,就希望世人多讀小說,學會如何辨別真假新聞。

負責任政府必須建立好體制,目的是保護自己人民。以色列平民被哈馬斯分子殘殺,軍方出動捉拿兇手何錯之有?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最大責任是,何以神通廣大的情報機構摩薩德,這次沒提前預警?巴勒斯坦有兩個「政府」,一個是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主席阿巴斯,他立場相對親人民,主張與以色列共存;另一個是主張殺盡以色列人的哈馬斯,情況十分複雜。

政治充滿了陰謀詭詐,政客早已是大話講成精,達到面不紅耳不赤境界。因此,村上春樹2009年演講時就提出:每一個人都是體制高牆下的雞蛋,超越一切國籍、種族、宗教。不過,我們可以掌握的是自己靈魂,而體制卻沒有,他說:「不能讓體制利用我們……不是體制創造我們,而是我們創造了體制。」

小心被「高牆」利用

智能手機時代,人們從網絡上得到許多資訊,往往一廂情願地信以為真,結果遭「高牆」利用。這次BBC誤報假新聞,最大原因是駐加沙記者是當地人,他們在情緒高漲下忘記新聞專業,自以為利用「第四權」衝擊以軍高牆,卻被另一道哈馬斯之牆利用。網媒作新聞尤可恨,傳統傳媒也如此,怎不教人嘆息?

近年網上KOL蔚然成風,不少人打出主流傳媒「沉淪」旗號,自詡為宇宙唯一真理評論員。然而,他們在YouTube節目大賣食物,評論被點擊率、廣告商所左右,久而久之不能暢所欲言。我問過某資深時事評論員,何不進軍網上?他不諱言:「不想被網民綁架。」

柯南的世界真相永遠只有一個,現實世界沒隨意門,卻是一道羅生門。然而,不管大家了解到什麼真相,記住永遠站在雞蛋一邊,而不是為體制制度歌功頌德,除非你寄望高牆在哈哈大笑時,會突然崩解塌掉。

2023年10月29日 星期日

《時空畫師》

  1022日晚,隨着見證世界科幻大會歷史的「法槌」移交於2024格拉斯哥世界科幻大會代表手中,為期5天的第81屆世界科幻大會「幻夢之旅」在成都圓滿落幕。在這場「群星閃耀」的大會裏,當我們談論科幻時,我們在談論什麼?是時代給科幻創作帶來的靈感和傳承,還是科幻與城市、產業、未來的鏈接,抑或是科幻照進現實的驚喜……無論怎樣,當科幻還是文字時,它或許離生活很遠;而當科幻以多元形態融於生活時,就有了無限想像的空間。

  今次是世界科幻大會首次走進中國,作為全球最受矚目、歷史最悠久、規模和影響力最大的科幻文化主題活動,超200場主題沙龍讓來自全球35個國家和地區的逾1200名嘉賓和超過2萬名科幻迷,擁抱科幻的「共生紀元」,在成都遇見未來。

  科學幻想(Science Fiction)簡稱「科幻」,儘管20世紀才正式提出這個詞語,但早在公元2世紀,被認為是第一部科幻作品的古希臘語小說《真實的故事》中,就已出現關於星際旅行、外星生命等內容。

種下熱愛科幻的「種子」

  作為人類對未來的想像和探索,科幻讓人突破現實的束縛,以全新的視角看待世界,也在改變一些人的生活。比如加拿大著名科幻作家羅伯特.索耶,1973年世界科幻大會在他居住的多倫多舉行,但這個13歲的科幻迷卻苦於沒錢參加;50年後,他作為科幻文學大獎「大滿貫」得主,以榮譽主賓的身份參加了第81屆世界科幻大會。

  「我數次來到中國,所遇見的無論科幻作家還是科幻迷,他們都對科技和科技可以塑造的未來充滿興趣。」在羅伯特.索耶看來,一些年輕人是第一次參加世界科幻大會,「而這5天在他們心中種下的種子,將永遠改變他們的生活。」

  事實上,這樣的改變已經發生。在「科幻文學界的諾貝爾獎」雨果獎頒獎典禮上,「90後」科幻作家海漄從中國首位雨果獎得主劉慈欣手中接過獎盃,成為第三位獲得雨果獎作品獎的中國科幻作家。「初中時偶然間從同學手中借到《科幻世界》,一看便被震撼。」他說,劉慈欣老師曾在《球狀閃電》中寫道「幸福的人生,在於迷上了某樣東西」,「那時我就相信自己終於找到了『着迷之物』。」

  因熱愛科幻而找到「着迷之物」的並不只有海漄。世界科幻大會期間,一群成都師生和劉慈欣的「十年之約」令人動容。10年前,成都市實驗外國語學校語文老師胥敏曾寫了一封信,將大家閱讀《三體》的讀書筆記和關於科幻閱讀、科幻教育的心得發給劉慈欣。幾天後,她便收到了劉慈欣的回信,祝孩子們「天天向上,夢想成真」。

通過科技實現夢想

  太空旅行離我們還有多遠?人類什麼時候能夠實現星際移民?未來人能分清現實世界和虛擬世界嗎?在未來AIGC怎樣改變我們的城市?……和以往不同的是,在第81屆世界科幻大會上,對「科幻」的討論並不局限於文學領域,而是從影視、動畫、遊戲到衍生品、文旅、裝備製造,再到與科技、城市、未來的鏈接,「科幻」已經「生長」為一個立體多元的概念。

  「作為一個用文字探索未知世界的科幻作家,文字是我唯一能夠表達自己科幻想像力的手段。而當我們的科幻作品被拍攝為電影、電視劇時,在我面前又打開了一個新的世界。」在劉慈欣看來,時代和產業的發展讓昨天的想像在今天能夠以更多、更現代的方式表現出來,也讓他對科幻有了新的理解和感受、對科技的走向產生了好奇,「科幻對於我而言,不再是落於紙面的文字,而是更大的世界和空間。」

  不久前,中國科幻作家海涯的作品《時空畫師》獲得了雨果獎最佳短中篇小說獎,其插畫師趙恩哲則摘得「最佳職業藝術家」獎項,這可是科幻與奇幻界的「奧斯卡」。此前以中文寫作的科幻作品,只有劉慈欣和郝景芳的作品分別在二零一五年、二零一六年獲得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和最佳中短篇小說獎。這次是國人第三次得獎。

  作為科幻迷的我,自然第一時間找來拜讀,一個小時之後,合上書的我滿頭問號:憑什麼?《時空畫師》憑什麼能得雨果獎?為什麼?中國優秀的科幻作品那麼多,為什麼得獎的是這本?

  雖說獲得雨果獎的不一定是科幻,也有類似《冰與火之歌》之類的奇幻作品,但《時空畫師》的故事既不科幻也不奇幻。

  高情商表達:《時空穿越》借用了中文互聯網世界中常用的「魂穿」橋段,低情商表達:這就是一個「撞鬼」的故事而已。即使包含了過去與現在的時空交錯,現實與虛幻的撲朔迷離,即使包含了《千里江山圖》的氣象萬千,《骷髏幻戲圖》的詭譎奇異,也改變不了《時空畫師》情節設置上、人物刻畫上的孱弱。

  開始我還以為這只是我個人的口味問題,但上網一看,網友們也都是一頭霧水:微信讀書上的《時空畫師》,我開始讀的時候,看了一眼,似乎還是百分之七十五推薦值,但不到一天時間,隨着閱讀人數的迅速攀升,推薦值迅速下降轉眼就到了百分之三十六點五,網友的評論也是一邊倒。

  或許《時空畫師》獲獎的最大意義,在於鼓勵更多中國科幻作家,產生「彼可取而代之」的創作熱情吧。

《時空畫師》插圖

2023年10月28日 星期六

芒果糯米飯

去過泰國旅遊,第一時間會想起美味芒果糯米飯!作為泰國的國民美食,不但深受本地人喜歡,更是旅客們遊泰必食美食之一。雖然看似味道一樣,但每一家都有不同的做法,以下介紹吃芒果糯米飯,不同人有不同的吃法,泰國人有泰式吃法,香港人有港式吃法,但離不開其完整造法。

萬變不離其宗,條件是好吃。雖說甜品有第二個胃,吃甜品,必須能使人滿足至欲罷不能,才算成功。

芒果與糯米飯,是兩種heavy食材,飽滿感雄渾,放在一起,讓人吃個不停。首先,芒果的清甜,是當中使人清新可喜的嬌俏;糯米飯,混有淡淡幽香和甜意;然後,帶有少許鹹感的椰汁,還有粟米的清新,像畫龍點睛一樣,鹹甜有致。在微溫下吃,這是重要的載體,有如大地母親懷抱,把芒果這個美妙靈魂呈現無遺。

吃這道甜品,要慢慢,小口小口地吃糯米飯粒,椰汁混得飽滿,享受那來自斑蘭的清新,咀嚼時嘗一口芒果,這種相互放出的光芒,在口中綻放出完美感嘆。

芒果糯米飯,想有風味,首選泰國水仙芒,具獨特花香,果肉較為挺身,入口不會甜到漏,有一股平易近人的清甜,芒果全身變成澄黃,味道便最精采。

偶爾在飯中發現清脆硬粒,不要怕,那是綠豆邊。炸脆綠豆邊,有如糯米糰中一朵小黃花,粘連軟糯中爆破出驚喜,讓口感充滿趣味。

蒸糯米前,必須早一晚浸水,讓其吸收水份,蒸出來的糯米,口感更軟熟;浸水前沖洗兩至三次,把表面澱粉質略為沖走,吃落粒粒分明,不會太黏口。

吃芒果糯米飯,扎扎實實,就是在這幾種口感中穿梭,調好的濃稠椰汁,是連貫彼此的橋樑。好吃的東西,正如一個好故事,有起承轉合,每一口都是美滿。人生亦是如此,一道道風景,並沒好壞,只在成就一個人生。

2023年10月27日 星期五

以巴進一步衝突

巴勒斯坦武裝組織哈馬斯轄下的加薩衛生部1026日表示,自以色列入侵加薩以來最少7326名巴人死於以軍轟炸。美國總統拜登周三卻質疑該部門誇大死亡數字引起爭議,有人權組織表示加薩衛生部統計數據往績可靠,連聯合國也引用。《華盛頓郵報》稱以軍近日連番轟炸加薩南部疏散區,令巴人難民恐慌。以軍周四派地面部隊短暫深入滲透加沙中部。

加薩衛生部昨表示,最少7326名巴人死於以軍這輪空襲,當中3028人是兒童。該部門周四公布其中6747名死者姓名、年齡性別和身分證號碼等個人資料。

 加薩市周四繼續遭受以軍轟炸,有被擊中建築物倒塌起火。

以色列在加薩的屠殺已在國際社會引來巨大反應。西方在美國脅從下全部站在以國一方,把哈馬斯列為恐怖主義組織。但G7中,日本的缺席卻顯得突兀。或許日本不像歐美列強與猶太勢力關係密切,因而不易被猶太勢力強迫,奇怪的是為甚麼美國不強迫日本歸隊呢?

但以色列在加薩濫殺平民、傷殘婦孺,已開始引起公憤。不但聯合國秘書長公開批評,反招以色列要求辭職,抵制聯合國人員(事實上在加薩以軍已殺了不少聯合國組織的成員)。法國總統馬克龍與其他國家一道要求對加薩人民作人道援助,且更單獨特別派遣醫療艦到加薩救援,似乎是挑戰以色列對加薩的全面封鎖和限制救援物資進入加薩。

法國醫療艦從海上往加薩港口,但以色列在海上也封鎖加薩,並把港口炸了。法國醫療艦怎樣接觸收容加薩的傷者呢?馬克龍會否堅持闖關?依以色列的蠻橫必然阻撓,法國醫療艦不退的話,以軍必然攻擊。法國是否會用戰艦護航?若在以色列強迫之下,法國醫療艦退避,馬克龍與法國的聲譽便會大損。可同時以色列蠻橫醜惡的嘴臉進一步暴露在國際社會的視野裏。以色列政府變成與世界為敵,歐美社會會容忍,抑或會對各自政府施壓,要求開放加薩?

國際民意與愈來愈多的國家聲討以色列野蠻的加薩(殖民)政策,美國可有能力封天下之口?美國國內,甚至是猶太人社群,亦可能群起反對內塔尼亞胡政權。以色列的政黨、政府與軍隊,乃至各種組織(相信殖民者組織除外)都會有所反思,重新檢討右翼政權一直以來的政策。這將是政治解決現時危機,制止加薩人道危機的唯一出路。當然,停戰和開放人道救援只是治標,連美國拜登也說要回到兩國方案。即使歐美列強也不得不要被迫從根本去解決巴勒斯坦問題。

此中的變化應該是歐美害怕以色列的強蠻好戰,擔心的不是加薩人民的安危,而是以色列攻擊伊朗,引發地區大戰。甚或從全面的導彈、無人機等的空戰惡化為核戰。以色列或借機炸掉伊朗的核設置。伊朗可能已有核彈,大有可能亦朝以色列轟炸。據說沙特阿拉伯亦有核武能力。以色列狂妄的大殺四方,將會摧毀以色列和中東,引來全球性的石油天然氣危機。美國有否能力約制奉神之名屠殺外教外族的猶太復國主義呢?

美國偶拾

錯體郵票最珍貴

早年我在美國華盛頓的頭幾天,住在聯合火車站(Union Station)附近的酒店,打算日出時拍攝火車站的Beaux Art建築,看天然光線映照它的凱旋門風格、羅馬大浴場的穹頂、神像和羅馬軍團百夫長的雕像。可惜,任何時間走到火車站範圍,都有一股強烈刺鼻的大麻味撲過來,流浪漢則睡在廣場前噴水池旁邊。有天晚上近8時,看到兩名男子奔跑到火車站對面的國家郵政博物館(Smithsonian National Postal Museum),鬼鬼祟祟隔着玻璃四處看,難道他們是郵票大盜?原來他們把毛氈放在入口,預先霸佔當晚睡覺的地盤。

我隔天到博物館參觀,導賞員果然先帶我們看珍寶──一枚錯體郵票「Inverted Jenny」。它面值僅24美仙,看起來很普通,紅色的橫紋圖案,中間有一架藍色Curtiss JN-4Jenny」雙翼飛機。1918年發行時,偏偏有一張印製成飛機上下倒轉的樣子,整張印刷品上一百枚郵票變成錯體。當時,集郵家William T. Robey在華盛頓郵局等候Jenny首日封,中獎般買到這張「特別版」,然後以15000美元轉售,近年拍賣價已超過160萬美元。

導賞員是一位老先生,他自豪地介紹美國淘金潮的「小馬快遞」(Pony Express)郵政服務,讓我想起中國古代已有驛站收寄公文和信件,沒什麼稀奇,可能改了一個可愛的名字,人們感到特別親切。好像美國郵政服務的十九世紀吉祥物Owney,本為紐約一隻流浪狗,經常藏身於郵袋,9年間隨着馬匹、鐵路、輪船等踏遍天涯,甚至到過歐亞非三洲,日本天皇也曾給牠頒發兩本狗護照和獎牌。牠的遺體被製成標本,身上掛滿嘉許獎章,展覽於博物館地下,成為郵政歷史一部分。

備受歡迎肖像畫

美國國家郵政博物館很有教育意義,它比其他Smithsonian博物館距離較偏遠,沒太多遊客,每人免費送六枚舊郵票,職員還着我坐下慢慢挑選。在唐人街的國立肖像館(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便繁忙多了,中間有球場般大的Kogod Courtyard供人約會見面,似是一個文化綠洲。

跟英國倫敦國立肖像館相比,倫敦的展覽較多現代名人照片,像看潮流雜誌封面。華府的人物油畫和雕塑,差不多是真人大小,要抬起頭來看,牆壁上還寫着「Photography encouraged」,是一種自豪。我此行接觸到許多維珍尼亞州的開國故事,對將軍Robert E. Lee、軍事家Ulysses S. Grant的戰績愈來愈熟悉,看到挪威畫家Ole Peter Hansen Balling不單到白宮替林肯總統繪畫肖像,還畫出Grant and His GeneralsU.S. Grant at Vicksburg,顯示這位上將穿着制服、拿着雪茄的個人照,有種獨特的華府精神。

Ulysses S. Grant是第18任美國總統,他的肖像在「America's President」展覽中只佔了不大起眼的角落;有些不夠名氣的總統如Martin Van Buren更顯得可憐;最英明神武當然是華盛頓和林肯;不過,最受歡迎是奧巴馬肖像。藝術家Kehinde Wiley畫出奧巴馬坐着向前傾姿勢,背後是綠色花草,中間有代表芝加哥的菊花、夏威夷的茉莉花、非洲的藍色百合,細節充滿寓意(奧巴馬妻子米歇爾的肖像,因太多人攔着路欣賞,要搬到3樓)。我隨着參觀者走到最後一道牆,被他們的反應嚇了一跳,因為大家看到前總統特朗普目露兇光、穿黑色西裝站在全黑色背景前,立刻退後幾步。而且唯獨他那幅是照片,並非設計出來的油畫,沒人在前面拍照,「Not all portraits are created equal」。

2023年10月26日 星期四

上下交征利

孟子見梁惠王。王曰:「臾!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苟為後義而先利,不奪不饜。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漢武帝獨尊儒術以來,歷朝都是史家所說,以儒表法裏治國,即表面行儒家德治,內裏行法家嚴刑權術。問題是,儒家和法家基本主張矛盾對立,怎能互為表裏呢?

儒、法最基本分歧在人性是善或惡。在孔子的時代,這問題還未出現,《論語.述而》篇,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性本善,才可以「欲仁」便得仁。孟子主張性善:「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性善,君主以身作則,為民模範,百姓自然會循規蹈矩。所以《論語.泰伯》篇,子曰:「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

法家相信,人與人之間只有利益,沒有仁義。集法家理論大成的韓非在《韓非子.備內》篇云:「醫善吮人之傷,含人之血,非骨肉之親也,利所加也。」醫生肯為病人啜傷口,非因跟病人有親,而是病人要付醫藥費也。韓非更進一步稱:「匠人成棺則欲人之夭死也……人不死則棺不買,情非憎人也,利在人之死也。」造棺材的工匠希望人死,他才有生意。

韓非此語,使人聯想到亞當史密斯所說:麵包師傅純為利益而製造麵包。孟子認為:「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亞當史密斯卻認為:市場正是「上下交征利」(上下互相爭奪利益)之所,經濟得以發展,正因「上下交征利」;韓非亦然。

劫君弒主

儒家認為:君臣有義,「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君君、臣臣,各司其職,便天下太平。韓非卻認為:跟醫生和造棺材的工匠一樣,「人臣之於其君,非有骨肉之親也,縛於勢而不得不事也」,君臣沒忠義可言,臣為利或為勢所迫,不得不為君主服務。基於仁義而忠君之臣,多數沒好下場。

孟子認為:君臣有義,臣才不會弒君,不會發生動亂。韓非卻認為:「臣之所不弒其君者,黨與不具也。」臣不敢造反,只因為害怕殺頭,而無論君主如何禮賢下士,利之所在,臣即會謀反。韓非云:「人主之患在於信人,信人則制於人。」君主不單不應信任臣子,甚至骨肉之親,亦不能信任。他寫道:「為人主而大信其子,則奸臣得乘於子以成其私……為人主而大信其妻,則奸臣得乘於妻以成其私……故后妃、夫人、太子之黨成而欲君之死也……情非憎君也,利在君之死也。」主一旦大信后妃、太子,奸臣便會乘虛而入,籠絡他們結黨謀私,以致「欲其君之早死」,搞宮廷政變或弒君自立。

不能不佩服韓非眼光獨到,二千多年前已道出歷朝外戚、太監為禍的原因:「人主怠傲處其上,此世所以有劫君弒主也。」怠,即疏忽監管后妃、太子及臣子。傲,即自滿,未能居安思危。君主一旦「怠傲」,「利君死者眾,則人主危」,若君主之死對許多人有利的話,便隨時發生「劫君弒主」之事。韓非指出,春秋戰國時代,「人主之疾死者不能處半」,君主死於疾病,即自然死亡者,一半都不到;換句話說,超過一半君主死於篡位政變。

無益之臣

韓非認為:「上下交征利」是政治、社會常態,「夫以妻之近與子之親而猶不可信,則其餘無可信者矣」,對官吏,如黃宗羲在《原法》中所言:「用一人焉則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則慮其可欺,而又設一事以防其欺。」此法用得恰當,便是現代行政的「制衡原則」(Checks and balances)。用得不當,徒增冗員,官僚程序疊床架屋,行政無效率,容易製造賄賂貪污機會。

要天下太平,君主必須掌握絕對權力,對臣子:「士無幸賞,無逾行,殺必當,罪不赦,則奸邪無所容其私。」不要隨便賞賜士大夫,一旦下屬不守規矩,可殺必殺,有罪不容情,以杜絕奸邪。對人民,則「按法以治眾」。儒家讚賞的好官良吏,在韓非眼中,「若此臣者,不畏重誅,不利重賞,不可以罰禁也,不可以賞使也,此之謂無益之臣也,吾所少而去也」(《姦劫弒臣》),不怕死、不貪財好利的清官,君主無法監控,韓非視為「無益之臣」,少用為佳。

歷朝皇帝以儒表法裏治國,究竟是否矛盾地統一、陰陽並濟?抑或人格分裂呢?

2023年10月25日 星期三

超越時空的對話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舉行中的《凝視三星堆-四川考古新發現》,展出了120件珍貴文物,其中的「明星」展品,自然是大眼闊耳粗眉高鼻的青銅面具。三星堆遺址被譽為20世紀人類最重大考古發現之一、世界第九大奇迹。展覽將呈現120件距今2600–4500年的青銅器、玉器、金器及陶器等珍貴文物,其中近半數為2020–2022年三星堆的最新發掘成果,也是此批文物首次在四川之外的展出。展覽分四個單元,分別展現三星堆文化的藝術世界、城市生活、精神信仰和來龍去脈。作為2023年國慶前夕推出的特展,「凝視三星堆」深入探索中國古代文明的輝煌成就和各區域文化間的交流,亦是對中國現代考古學百年發展的回眸與致敬。走進香港故宮特展「凝視三星堆」展廳,彷彿置身一個當代藝術展,瞬間被這些青銅器、玉器、金器以及陶器的精美所折服,不由得感嘆當代藝術在二千多年前的中國就很流行了。

  我是第一次看三星堆文物,同來的朋友很是興奮,她多年前作為記者在三星堆遺址採訪就看過。這次半數的展品是近年最新發掘的,也是首次在四川外展出,有些展品朋友也是第一次見面。朋友說第一次看三星堆文物時就覺得是天外來客,充滿神秘和好奇。二十年後再看這些新的發現,找到了一些歷史的牽連,佐證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論說,考古就是不斷改寫教科書,不斷顛覆人的一些固有的想像,同時也印證了一些猜想。

  看展前我特別找來香港新近出版的《發現三星堆》書一讀,才知道其中的一些冷知識,三星堆的發現顛覆了人們對古史記載的認知,古蜀王國原來是一個擁有燦爛青銅文化的文明古國。三星堆文化反映了四千年前的一個王朝超凡的藝術成就。書中介紹說,三星堆令人驚豔的青銅人物,背後有著不尋常的故事。在古代,政治權力和宗教往往合而為一,宏大的青銅器群中可以看出,神權對廣大民眾的威懾力是強大的。書中提到“青銅大立人”,就是西南各族群巫的人頭像,中間融合了藝術與技術的成果,擁有充沛的宗教力量。

  看過書中的六百馀幅圖片,再走進三星堆文化特展的藝術世界、城市生活、精神信仰和來龍去脈四個單元的展覽,從神秘的古蜀文明到中國各區域文化間古代文明的交流,就很清晰地呈現出來了。朋友說今次看展把以前的謎、一些斷層的東西找到了答案。最讓我不能忘懷的是那副金色的面具和那一雙雙凹凸、神秘莫測的眼睛後面隱藏著的故事,對視中彷彿與我們進行著超越時空的對話。


2023年10月24日 星期二

那些年的登高行遠

   重陽節在港澳地區是公眾假日。這個季節,陽光溫煦,酷熱潮濕漸退,海風是涼爽的了,花永遠開着,樹依舊綠着,登高遠途正合宜,並將持續整個秋冬季。所以如果把重陽日作為一年行山季的開始,也夠恰當。

  那些年重陽日,曾舟車輾轉,從中文大學宿舍前往馬料水碼頭乘船去東平洲。黑色的頁岩在海邊層層疊疊摞起,像一個巨大整齊的書庫,那是大自然的畫冊,書寫了成千上萬年。岩石深沉厚重,積澱萬年;海水清澈見底,穿透萬年。置身其中,一眼一心穿越萬年。

  另一年重陽節,奔波一兩個小時到大嶼山西北部的大澳漁村。在高腳樓間穿行,在只有九間客房的大澳文物酒店聽當年水警與彈孔的故事,觀賞大澳漁民嫁女特有的風俗禮儀。老伯安安靜靜坐在攤檔裏串魚乾,魚乾都是差不多大小,曬成淡黃色,在陽光下玲瓏晃動。大泡魚被做成標本掛件,肚子圓鼓鼓胖乎乎的像一個長滿刺的仙人球,花五十元買下。後來才知港人所稱「雞泡魚」其實就是河豚,為保持其形狀的飽滿,在肚子裏塞了棉花。標本魚掛在辦公室書櫃,陪伴我幾年又帶回。

  朋友也有人買蝦醬,這也是大澳特產。港式菜餚中,蝦醬是少有的重鹽重鹹調味料,用來炒通菜是絕配。

  再一年的重陽,與同事去坪洲島。在中環六號碼頭乘渡輪,不過半小時便會進入另一種截然不同的生活空間。在這個零點九九平方公里的離島,可以漫無目的地亂逛,一是面積小,所有公共設施只有一個,說碼頭大家都知,說消防站、幼稚園都只有一個,最高處的手指山不到百米。所以不必擔心走丟,走散了也不怕;二是島上街市店舖應有盡有,可以在魚攤買了魚蝦到餐館加工,也可以在路邊小舖買杯甜豆花邊走邊逛,還有「巴黎餐廳」這樣文藝範兒小店。那一年香港經歷了颱風「山竹」,坪洲島上樹圍需幾人合抱的大榕樹被攔腰吹斷,令人嘖嘖驚嘆。

  走街串巷看看島上居民的樓也蠻有意思──全部三層高,外牆彩色繽紛,細節中呈現出生活的閒適感,雜亂又隱藏着一種有規則的空間秩序。走着,走着,天漸漸就黑了。從坪洲返回中環的船即將到達碼頭,剛好,落在岸邊垂釣老伯的漁網裏。

  登高也好,望遠也好,總會讓人發現不一樣的香港。香港的都市空間有一種奇妙的隔離功能,不管中環多麼喧囂,只要渡輪開往海的深處,人走進山海之間,到了離島那一刻,看到一個沒有汽車,只能靠雙腳代步的地方,很快有一種身處異域空間的感覺,一切煩囂拋諸腦後。所以登高行遠很容易上頭成癮,因而不一定要刻意安排在重陽節。

  比如號稱香港三大高山之一的大東山,登高最佳時節是冬季,最佳看點是漫山遍野的芒草。登山坡度極陡,十分辛苦,上得山頂,坡緩巒柔,行山徑掩映在芒草叢中,芒草金黃,天空湛藍,畫面線條簡潔清晰,頓時胸臆舒展。

  若去西貢,登高望遠一程即達。從北潭涌往船灣方向行走,行山徑平緩,但路途稍遠。山巒重重,林草茂密,不知不覺慢慢攀升,突然眼前豁然開朗,晴空白雲,群山碧海相間又相連,山是綠的,隨着遠近和霧嵐而有些許黛青,海隨着天藍雲白呈現不同顏色和印花圖案。儘管主色調是藍綠色,但有漸變有層次,暗暗嘆服張大千林風眠他們果然是對的,畫家筆下的青綠,果真是眼前的只此青綠。

  好友黃強曾開車帶去新界鹿頸。那裏已經與深圳隔水相望,那邊高樓,這邊鄉野,一時恍惚哪是內地哪是香港。近觀紅樹茂盛,遠眺水天一色,野花璀璨。正是北鳥南渡時節,湖面白鷺點點,或飛翔,或翹立,鷺鳥翩躚,山水靈動,感覺上就是一個靜,靜得讓人迷戀。

  還有一次京友來港,我能招待的只有看山看海,因時間太緊,選擇最近的薄扶林。一路聊着,不知不覺,鳥瞰了香島,遠眺了維港,吹過了山風,走過了幽徑。而那天的夕陽,卻爽約了。它不知道,作為「夕陽的資深粉絲」,我多麼盼望所鍾愛的每天最後一縷陽光,也能染紅朋友的臉龐。

  若實在無法遠足登高,香港的高樓亦可用來一覽眾山。比比皆是的百尺高樓,不僅可手摘星辰,亦可俯瞰人間眾生,海陸萬物。

  這個重陽日,飛赴大灣區,從海拔三萬多英尺高空的伶仃洋上俯瞰,香港近在咫尺,一片海一座城,一番懷想。 

2023年10月23日 星期一

以軍入侵加薩

以色列國防軍指新一輪空襲行動除了針對哈馬斯,也對付巴勒斯坦伊斯蘭聖戰運動,目標包括地下隧道、軍事地點、哨站、迫擊炮和反坦克導彈陣地;同時攻擊黎巴嫩武裝組織真主黨在該國南部的據點,回應較早前遭受導彈攻擊,以及摧毀兩個準備施襲的小組。以色列國防軍也在社交網發布高空照,指哈馬斯在加薩的火箭發射地點,位於聯合國設施、幼稚園、清真寺、學校附近,直接危害當地平民。

以色列防長稱地面戰或需3個月
以色列國防部長加蘭特周日表示,地面戰可能需時3個月,但指這將是對哈馬斯的最後一擊,「哈馬斯碰上我們主戰坦克和步兵前,先從我們空軍那邊認識我們的炮彈」;又形容戰機將令行動精準、質量兼備、致命。不過,美國傳媒指拜登政府施壓以色列,要求押後地面進攻,爭取哈馬斯釋放更多人質並向加薩地帶提供援助。
巴勒斯坦傳媒形容,這是以巴新一輪衝突以來最猛烈的轟炸;加薩地帶衞生部昨日表示,過去24小時死於以色列空襲的人士,絕大部分來自南部地區,亦即是以色列國防軍早前要求他們撤離抵達的區域,死者亦包括182名兒童。以色列本月7日遭哈馬斯突襲後無間斷空襲加薩地帶,當地死亡人數增至5,087人,包括2,055名兒童。以色列國防軍昨日公布,被哈馬斯越境綁架的國民及外國人,已經上調至222人。
與此同時,哈馬斯轄下卡薩姆旅周日宣稱,在加薩地帶汗尤尼斯伏擊摧毀以色列兩輛軍用推土機和一輛主戰坦克,身陷伏擊戰的以軍士兵棄車徒步逃往以色列。以色列國防軍起初稱在汗尤尼斯東面、位於以色列境內的基蘇菲姆地區遭槍擊,其後承認進入加薩地帶搜索失蹤國民的遺體、為地面戰掃除障礙,一枚反坦克導彈擊中基蘇菲姆的主戰坦克和工程車,除了有士兵陣亡,另有3名士兵受傷。
以坦克誤擊埃及哨站 多人傷
此外,以色列國防軍周日證實,旗下一輛主戰坦克「意外擊中」加薩地帶南部邊境附近的埃及哨站,炮彈碎片造成多名埃及士兵輕傷。事發在以色列南部凱雷姆沙洛姆(Kerem Shalom)附近,以色列國防軍表示正在調查事件,強調對此表示遺憾。
危機惡化

美國在中東的外交布局,已被以色列全盤打破。沙特阿拉伯和阿聯酋等不可能在以色列的加薩政策下仍然可與之建交。美國國務卿布林肯的穿梭外交、拜登的出訪,都說服不了以色列右翼政權。

美國的外交政策只能順從以色列,不敢要求停火,不惜在聯合國安理會的投票中,一票否決所有其他與會者的要求,這是引火自焚。可是在以色列猶太的強勢騎劫下,美國及西方列強都沒法逆其意。拜登只是借猶太勢力,強迫國會通過1,000億美元的援以援烏經費,實際上,其中600億美元是援烏克蘭,與援以合併來防共和黨的阻撓。而眾所周知,援烏經費大多落入貪污的美國與烏克蘭政權的個人利益手裏,拜登不顧以色列加薩屠殺帶來的巨大政治衝擊,還是與一眾借機貪污圖利,凸顯出美政府的本質。

以色列怕的是黎巴嫩真主黨參戰。2006年敗,以國失掉在黎巴嫩南部經營20年的佔領。今天真主黨實力已遠勝當年,也遠勝哈馬斯。真主黨背後是伊朗的革命衞隊,其後便是伊朗代表的伊斯蘭什葉教派的勢力。真主黨真的進攻以色列北部,伊朗未必出兵,但形勢會如烏克蘭戰爭。

真主黨代表伊朗和伊斯蘭教與以色列作戰,以色列背後是美國,美國是否會如烏戰中的俄羅斯,在以色列失利之時悍然參戰呢?這樣的烏克蘭式戰爭,或許可免中東爆發大戰而演變成世界大戰,但戰爭的慘烈可能更勝烏克蘭。美國是否有俄羅斯的韌力,苦戰不退呢?美國現時國內反戰聲勢浩大,又逢總統大選。若以色列打不過,美國除空戰援助外,地面不出兵的話,能阻截哈馬斯與真主黨,以及眾多伊斯蘭教武裝的全面攻擊嗎?美國援助無力,以色列戰敗,形勢會變得怎樣呢?

以軍入侵加薩勝算低,即使現在加強轟炸,只傷及平民,應無損哈馬斯抗戰能力。以軍入侵,真主黨大有理由南下。以軍不敢先發制人,不但美歐勸阻,2006年之敗痛楚猶未忘記。以軍怎敢入侵真主黨的據地,亦涉及侵略黎巴嫩,會引起更大的國際政治反響。

這段時期,國際反以援巴、要求停炸的民眾示威聲勢龐大,西方政府不易抑壓。此所以美國等都反對以色列在加薩斷水電糧藥,而俄羅斯聲言空援加薩。若執行,以色列空軍敢將俄機打下嗎?

加薩危機的政局正日益複雜和危險。

2023年10月19日 星期四

師卦行兵 任用將才

哈馬斯突襲以色列之後,以色列反擊 ,雙方做成過千傷亡,中東周邊地區磨刀霍霍 ,大戰一觸即發。訟之興也,本為討個公道,卻因利之不均也,若訟不可決,則惹起紛爭,輕則個人動武,重則群體戰爭,故《易經》於訟卦之後,設置師卦。《序卦》:「訟必有眾起,故受之以師,師者眾也。 」《象傳》:「師,君子以容民畜眾。 」《彖傳》曰:「師眾也,貞正也,能以眾正,可以王矣。 」師卦是因為兩國爭訟,因此聚眾出師以解決爭端,也是戰爭、聚眾討伐的意思。 坤在上為高地,互卦坤為眾,坎在下為隱伏,眾人隱伏於高地之下,師眾之象;又坎為律、為均布,眾人均布於高地之下,即師的古字義。 上坤為地,下坎為溝瀆,互體有坤眾及震動,動眾走出溝瀆征伐他國,出師之象

師卦辭曰:「師貞,丈人吉,無咎。」

選賢與能

師代表軍隊,為公為私以至勞師動眾,若是國家出兵打仗,則非兒嬉也,所謂「丈人」,非指一丈之外或以內之人,乃指具有實戰經驗及才德服眾之領導者,這樣行兵才可吉利,雖則勝算未測,亦可最終無咎,「無咎」指不犯過錯以致蒙受大損失的意思。

象曰:「地中有水,師;君子以容民畜眾。」

坤卦在上為地,坎卦在下為水,坤為地勢又代表順,坎為水順地勢低流,又代表險在其中,水性只有順着地勢低曲流動,最終會聚於一處,從不會流出地球之外,飄灑入太空。人在地上若聚眾則成兵團,兵若聚眾則成軍隊,軍隊有指揮則代表師,如領導者有容乃大,能聚眾合寡,養兵蓄銳,才德兼備,必定戰無不勝。

師.初六:「師出以律,否臧凶。」又象曰:「師出以律,失律凶。」

這是師卦開始的第一爻,我認為這是最關鍵之一爻,俗語說「開壞了頭最終衰收尾」,因為出師動武,非同小可,乃眾人生死存亡之搏鬥,個人榮辱事小,整體安危事大,故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律」指軍紀是否有規律,若領導者自己都違規違法,甚至監守自盜,中飽私囊,呃糧騙餉,紀律一塌糊塗,試問如何點兵調將、出師制敵呢?

故此《孫子兵法》開宗明義就指出軍紀要嚴明,出師之前要有周詳計劃,在十三篇兵法中以計篇為首,特別指出用兵要選擇適當人才。

失道者亡

孫子認為選拔統帥人才要「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何謂五事?孫子謂「道、天、地、將、法,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

五事之中,以道為重要,此道不是道術之道,乃道德之道,當領導者必須才德兼備,以民為先,才會上下相應,所謂得道者昌,失道者亡,孫子曰:「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與之生,可與之死,而不畏危也。」

其餘四事可簡略為:天指氣候變化,地指地理環境,將則指個人才智、信用、心術、膽識及自律等修為,法則看如何執行典制和命令。

綜合以上方法調兵遣將,則百出師矣。孫子曰:「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

師.六三:「師或輿尸,凶。」又象曰:「師或輿尸,大無功也。」

「尸」即屍也,「輿」即以車運載也,由於此爻時位不配,寓意統帥才不稱職,輕舉妄動,而且爻象有動而犯險之危機,可能主帥因「怒而興師,慍而致戰」,以致馬甲裹屍,無功而返。

師.六四:「師左次,無咎。」象曰:「左次無咎,未失常也。」

師代表大軍布陣,駐守於左邊後方,左前方必為較低之地,左後必選較高之處,居高臨下,監控前線及右方,以策安全,此舉減少犯錯風險。

鑑古推今

在現今國際外交角力鬥爭中,若先站在道德高地,必佔盡優勢 ; 以巴之爭,可以此作參照,則雙方便𣎴可強詞奪理,甚至胡說八道!

哈馬斯的攻擊,近因是以色列在西岸佔領區擴大猶太殖民區,驅趕原居的阿拉伯人,配合遷都耶路撒冷,便是重劃領土,把西岸佔領區納入。這符合猶太復國主義的大以色列藍圖,無視聯合國的決議,也無視當地阿拉伯人的權利與福祉,又是一次佔地大迫遷。 

面對着這樣猖狂的猶太復國主義,所謂以巴問題是絕無可能解決。不是你死便是我亡,猶太復國主義與巴勒斯坦人民變成勢不兩立。近年美國加緊支持以色列政權的極右轉變,並威逼利誘沙特阿拉伯、阿聯酋等周邊的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建交,邊緣化以至政治上實質拋棄巴勒斯坦人民。對後者而言,形勢十分緊迫,因哈馬斯的突襲是無可奈何最後之擊,不戰便國不國、民不民,戰還有一點機會,至少依伊斯蘭教義,抗爭後可升天堂,殉國殉教。

在巴勒斯坦人民看來,哈馬斯的突襲代表了他們整體的希望。 但是,對以色列而言,突襲比2006年攻擊黎巴嫩真主黨帶來的重創更為嚴重。以色列領土淺窄,在火箭彈、無人機、導彈的攻擊下,是沒有縱深可避。而以色列的軍隊也沒有後備可補,已經是全民皆兵了,海外的猶太人不會回來守衞。以色列一敗,更會引來周邊阿拉伯各國圍攻,以寡敵眾,現在情況已不如前,應無法抵抗。看來,美國必然出兵救助。但俄羅斯、伊朗等不會坐視,單只圍魏救趙,美國便無法兼顧。 

以色列為了要避免戰敗,便應接納聯合國的兩國體系建議,和平共處,這是不少國家和人民的意願。否則的話,即使今次不敗,怎保日後不敗?能靠救世主打救嗎?

2023年10月18日 星期三

秋日醉茶

  秋天是個在野外喝茶的季節,天高雲淡,涼爽宜人。舉目望去,黃綠叢中,以菊花為首的秋花遍地盛開:菊花、桂花、雞冠花、迷迭香、木芙蓉、朱頂紅、木槿、大麗花、美女櫻等,色彩繽紛,百花爭秋。如果說春花像個少女,那麼秋花就更似風韻依然的少婦,帶著成熟的韻味。

  不久前,我與一位老教授喝茶,聊起喝茶的季節。我問,喝茶該喝春茶還是秋茶呢?老先生答曰:大家都覺得選春茶好,其實不絕對。當然,綠茶的春茶好,這是肯定的。茶葉中的胺基酸、蛋白質等營養成分含量較高,使春茶香氣清新,滋味鮮爽。而秋茶則是紅茶較好,它的採摘不受天氣影響,秋茶製作也比春茶來的容易,且秋茶不易變質。春茶所含有的有益元素比秋茶的多,而秋茶的茶香則高於春茶。同一品種的茶葉,春茶會更耐泡,而秋茶的香氣與韻味更足。

  我帶一泡「武夷山茶王」送的「私家茶」來喝,這是泡「老樅水仙」。老樅水仙為半發酵茶,是武夷岩茶中的望族。俗話稱“醇不過水仙”,它的口感最為突出的是一個“醇”字。許多茶友最是熱衷於這一口醇香。果然,沖泡下去,茶湯微黃,湯氣裊裊,口中細品,含有淡淡的木質香。秋天的茶,成熟而迷人,讓你陶醉在仙境之中。

  回想起來,我與武夷茶還是有些緣分的。在福建流傳一句民間俚語“桂林山水甲天下,武夷山水甲桂林”,可見武夷山之美。我結婚前旅遊,就到過武夷山。後來,有幾位好友接連在武夷山工作,常常邀我到那裡品茶,就成了武夷山茶客。武夷山有十位製茶較有名的農民,被當地人稱為「十大茶王」。朋友常會帶我到這些茶王家裡品茶。

  「茶王」們每家都會留下十幾畝茶園,不用化肥,精心耕耘,用人手除蟲、除草。凌晨露降,派婦女精心採摘茶尖,製成少量精品,用來參賽、自己品茗或贈送好友。來往多了,與他們也成了好友。此後,每年都會收到一些「茶王」送的「私家茶」。

  我記得,廿多年前的武夷茶,包裝還非常簡陋,往往是將茶用錫箔紙一包,塞進鐵罐,外包裝也是一個普通紙袋。這樣當然賣不出好價錢。當年中國每年茶業產值僅三百億人民幣,而光英國「立頓茶業」一家的年產值已達二百三十億人民幣,相當於我國年茶產值的七成還多。

  某年到英國旅遊,我特意跑到倫敦最大的立頓茶葉店,買了一整個行李箱各種包裝的立頓茶帶了回來,交給了當年的武夷山市茶葉相關人士作研究。後來,武夷山與內地茶企,從選育、種植、製茶、環保、包裝等方面奮起直追,全面提升茶品與產業素質。

  不經意間,我與茶相交已卅多年。人們在品茶之中,可品茗到茶的色、香、味、形,感受到茶的韻味與氣息。在茶道中,茶座、茶具、茶藝等都是茶緣的表現形態。喝茶是一種精神文化。茶緣代表了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與連結。喝一杯茶便有一份茶緣,在不同地點與不同的人品茗,則結交不同的緣分。在世間,無論是結茶緣,或是結人緣,都體現在一個「善」字。品茶交友,茶與友之間有著不解之緣。茶能醉人,而且醉得入骨。

  秋天真是一幅美麗天成的畫卷。我想起法國名畫家米勒的《喝茶的女人》。不過相較之下,在巴黎奧塞美術館看到他的《拾穗者》,好像秋色更濃。這幅畫主題鮮明,描繪了金黃色麥田下,戴著紅色、黃色和藍色頭巾的三位農婦在撿拾麥穗,色彩畫面整體運用暖黃色調,紅色與藍色融入其中,顯得格外安靜莊重。秋天的美是成熟的,那是個果實纍纍的收穫季節。

  在金黃色的秋天,找一棵蒼天大樹,支上一張茶桌,泡上一壺秋茶,擺上一張躺椅,品著老樅水仙,仰望天空,心意飄渺,我醉了。

2023年10月17日 星期二

藝術 Vs work

唯有藝術高

怎麼樣的工作才並非職業,而能夠給人「意義感、滿足感和自豪感」呢?

德國哲學家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在《判斷力批判》(Critique of Judgment)討論藝術的章節,可堪借鑑。他認為,藝術必須滿足4個元素:自由、想像、目的和技巧(古希臘哲學家稱為techné)。

以蜂巢為例,蜂巢無疑似藝術品,但蜜蜂是遵循本能而非自由築巢,個個蜂巢幾乎一式一樣,反映了蜜蜂沒想像力;人類創造藝術卻出於想像,先在腦海中形成一個作品的概念,然後將之實現為「作品」。人必須有充分自由,才可想像和創造藝術。

藝術「作品」必須是有目的之創作。這卻有爭議,因二十世紀的意識流藝術──尤其繪畫──創作時不一定有康德所說之目的,甚至事前未必有完整的概念。

你學會繪畫,不等於你可以將《蒙羅麗莎》臨摹得維妙維肖。你的技巧未必足以將腦海中的概念實現出來。創作人都有相同的經驗,「作品」往往不如想像的完美。康德稱之為「實現的不確定性」(productive indeterminacy),即是說,你所想像到的,未必能創作出來。機器大量生產和電腦打印卻相反,一定能符合原有設計。

按照康德的講法,無論AI所寫的歌曲多麼動聽,所繪的畫多麼像藝術,電腦所打印的雕塑多麼仿真,皆並非藝術,因為AI沒「實現的不確定性」也!

由於藝術創作有「實現的不確定性」,故藝術家每次創作,必須運用他/她的判斷力,結合想像力和技巧,乃至即興的創作,完成「作品」,沒規矩可尋,沒「公式」可循。這樣,藝術才不流於標準化。機器和AI的創作卻是標準化的。裁縫為特定客人做衣服,鞋匠做鞋,必須運用判斷力,以符合客人獨有的體形和腳形。類似藝術的手工藝,才是有「意義感、滿足感和自豪感」的工作。

好工難求

有云:現代人一生的得失苦樂看3個方面:與自己的關係、與他人的關係和工作。其中,工作可能最重要。

英國人類學家蘇茲曼(James Suzman, 1970-)在《工作的意義》【註】中指出:「我們的工作與生活融為一體,密不可分……」因為:「我們所做的工作會決定我們是誰、我們未來的前景、我們在哪裏以及我們同誰一起度過大部分時間,調整自我存在的意義,塑造我們在諸多方面的價值觀。」

換句話說,有一份好工,盡展所長又薪高糧準,自己開心,與家人朋友的關係自較順心,便樂多苦少;反之,工作不如意,自覺懷才不遇,「天命與我違」,與他人關係也不易融洽和睦,便苦多樂少。

怎樣才算一份好工呢?按照聯合國《世界人權宣言》的講法,勞工應擁有自由選擇工作的權利、公平和同工同酬、足夠休息時間等等。美國勞工部則界定好工為:公平的招聘、提供各種福利及假期、平等升職機會、工作穩定、工作環境安全及不讓人厭惡等等。對港人來說,好工定義可能更狹窄:薪高糧準、超時工作有補償、假期多、工作不影響健康……已經算好工了。

職業不算work

嚴格來說,滿足了上述條件的只算好job(職業),甚至只是俗語所謂「飯碗」,用以謀生。職業不算work(工作)。職業只是勞動,男耕女織、洗碗掃地、電話銷售、寫公關文件……只是勞動。工作不只是勞動,正如蘇茲曼說:「能讓我們獲得意義感、滿足感和自豪感」的才算工作,所以work一字亦可解為「作品」。

一座雕塑是雕塑家的「作品」。作曲家寫的樂曲亦是「作品」(拉丁文Opus)。在工廠當車衣工只是勞動,裁縫為客人做衣服才是工作。

現今,工作跟職業、飯碗混為一談,只顯示「有意義感、滿足感和自豪感」的工作,愈來愈罕有。大多數人僅能滿足於找一份好職業,哪管所做的是否異化、無聊、沉悶甚至厭惡性的行為。打工仔所求只是職業穩定,可以維持一定生活質素!

工作淪落為職業,始於十九世紀末被稱為科學管理之父的美國管理學家泰勒(Frederick Taylor, 18561915),提出以流水作業式去生產。勞工和員工跟機器一樣只是生產工具,只負責生產流程的一個步驟,分工愈細,便愈有效率、成品愈標準化,大量生產的成本愈低,利潤愈高。至於工作有沒有成就感、滿足感等等,不必理會。由是,勞工和員工等於機器的一部分,能發明機器代替人手便更好。

這百多年來,工業生產愈來愈自動化、機械化,便愈來愈少僱用勞工。以前人工烘麵包、蛋撻,如今已由機器代勞。美國沃爾瑪和亞馬遜貨倉的勞工,做的都是不斷重複、乏味的勞動,跟機器有何分別?由二十世紀末開始的IT發展,更改變了職業性質。如今,任何工種皆可能隨時消失,給AI取代,受薪階級固然失去安全感,就連企業家也隨時給激烈的競爭和日新月異的科技淘汰。君不見許多有數十年至百年歷史的老店倒閉嗎?香港現時人手短缺,原因之一就是自動化和機械化的步伐慢,企業跟不上科技發展。

狗屁工作

工作愈來愈乏味,加上工會運動被認為阻礙經濟增長而逐漸衰微,勞工的實質工資不是停滯不增,就是下跌。美國非管理階層員工的實質工資,維持在1970年代水平。同時,零工經濟愈趨盛行,愈來愈多年輕人沒法找到長工,只好靠打散工和兼職維生。職業內捲化,打工仔就像《愛麗絲夢遊仙境》中的紅皇后所言:「要拚命的奔跑,才能留在原地。」

失業率上升,唯一解決辦法乃創造更多職位。可惜,所創造的大多是異化、乏味、無聊的職位,如已故的美國人類學家David Graeber19612020)在《狗屁工作》一書中說的Bullshit Jobs,難怪年輕一代躺平,不肯結婚生子女,皆因社會只有職業,沒工作可以給他們找到「意義感、滿足感和自豪感」呀!

註:James Suzman, Work: A History of How We Spend Our Time, 2020。中譯本名為《工作的意義》,跟原文意思略有差別。

2023年10月16日 星期一

「似曾相識的香港」

  十年前,香港中華書局與香港史學會首次合辦」講座,彈指之間,今年已來到第十三期。十年間,除了疫情極其嚴峻的年份,每年均有講座與讀者見面,有時甚至一年兩期,每期則是四至十講不等,迄今已逾百場。
2021年舉辦「似曾相識的香港---香港史的極簡視角」講座

  翻查第一期講座的報道,主辦方開宗明義道盡初衷:「自香港開埠後,人口急速增長,經濟發展一日千里,時代不斷在變,很多舊有的建築或事物已漸不存在。中華書局與香港史學會合辦一系列講座,展開尋舊香港旅程,用不同角度去重新閱讀香港歷史,與讀者分享『那些年』的生活經驗,一同重拾昔日情懷。」此時讀來,彼時字裏行間滿溢的香港情懷,恍若穿越時光隧道,不期而至。

  講座以「似曾相識的香港」為名,是源自呂大樂教授十一年前出版的《那似曾相識的七十年代》。七十年代之於香港市民而言,有一種特殊意義──香港社會的黃金歲月。對於七十年代香港社會的「神話」與「定論」,呂大樂教授採取另一種態度「重訪」那個年代,以更加立體、更加多元的角度去審視社會的發展,重新認識七十年代的香港,成為了解七十年代香港的重要參考讀物。

  「似曾相識的香港」以「一起走過的軌跡──香港交通百年」作為首場講座,十年來,與一眾關心香港、喜愛文史的讀者共赴約會,從社會、民生、政治、經濟,到交通、建築、藝術、宗教,一起走過尋訪舊日香港的一段又一段旅程:從史跡、地圖、掌故、書刊、郵票、鈔票、樓書等觸摸香港歷史;從海岸線、鄉村、郊野、燈塔、颱風、災患等再現香港記憶;從傳教士、移民、勞工、家族等講述香港故事;從鐵路、航空、唐樓、礦山、紡織工業、銀行大廈等見證香港發展;從粵語片、神功戲、粵劇、漫畫、社區音樂等走近香港藝術;從老餅潮語、都市傳說、服飾潮流、建築保育、港式西洋風等思考城市文化;從教會、神祇、墳場、民間信仰、節慶風俗等對話香港心靈……

  在這裏,遊走大館、荔園、敘香園、何東花園、衙前圍村、啟德機場、廣華醫院、皇仁書院,乃至西營盤、筲箕灣;在這裏,尋找東區、中西區、九龍城等香港十八區的前世今生;在這裏,探索涼茶、裙褂、清醮、中醫中藥、潮籍盂蘭勝會、佛教焰口儀式等香港非遺項目的文化脈絡……香港地、香港人,一切,都似曾相識,既陌生又熟悉。

  「似曾相識的香港」系列講座致力搭建普羅市民與專家學者交流與分享的平台,滿足大眾文化需求,年復一年推廣香港題材,促進香港歷史文化之普及,已然成為擁有十年口碑的品牌文化活動。十年間,以閱讀香港為紐帶,邀請到劉智鵬、蕭國健、丁新豹、周佳榮等一眾知名香港史專家學者開講,亦凝聚了一批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的讀者朋友。講座現場經常座無虛席,甚至不時出現爆滿情況。劉智鵬、丁新豹主講的「日軍在香港的暴行」,更創下吸引現場可容納人數雙倍入場的紀錄。

  作為系列講座大本營的中華書局油麻地分局,是老一輩讀書人心目中的油尖旺文化地標。創辦於四十四年前的「油中」,自創立之日起,便定位為人文社科專門店,當中尤以文史哲書籍品類最為齊全。在「油中」遇見「似曾相識的香港」,秋夜有書香盈袖,便是香港書業邂逅香江文化的一道亮麗風景線吧。

2023年10月15日 星期日

穿越歷史的凝視

  在《古文觀止》裏,有一些文章是我們從小習來、耳熟能詳的,例如唐人李華所著的《弔古戰場文》。文章的主旨是傷弔戰爭犧牲之慘烈,教人反省戰爭的苦與禍。

  李華看見「浩浩乎平沙無垠,敻不見人。河水縈帶,群山糾紛。黯兮慘悴,風悲日曛。蓬斷草枯,凜若霜晨。鳥飛不下,獸鋌亡群」,而亭長告訴他:「此古戰場也。」

  身在古戰場,李華卻有穿越歷史的凝視,不但描述了戰爭的淒涼可怖,說到「屍填巨港之岸,血滿長城之窟。無貴無賤,同為枯骨」,也說到戰爭的不幸循環邏輯,「降矣哉,終身夷狄!戰矣哉,骨暴沙礫!」既不能降,又不能敗,只要戰爭開始了,最終結果必然是「枕骸遍野,功不補患」。

  李華感嘆:「時耶命耶?從古如斯。為之奈何?」

  深受儒家王道思想教育的李華,固然相信《論語》所言:「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故他也以「守在四夷」來解答「為之奈何」的自問自答。

  早在春秋時期,已有「古者天子,守在四夷」的說法,其後在兩漢時期,這形成了一種治邊思想,即以施行仁政,使夷狄歸服,好替天子守護四方邊境,乃是避免戰爭之舉。

  對於戰爭的反思,從古有之,中外有之。在西方,早於公元四世紀,哲學家奧古斯丁彷彿看穿了人類戰爭之不可避免,提出了戰爭倫理的說法。這說法慢慢構成了之後「正義戰爭論」的兩大原則:「進入戰爭的權利」與「戰爭中的正義」。

  簡言之,開戰必須是為了實現正義的最後手段,而過程中也必須要維護正義。但紙上談兵在戰爭中是否能夠說得清楚正義,做到分明呢?哪怕到了近代,我們不也是見到美軍於越戰時過度使用橙劑和凝固汽油彈而造成大量無辜平民死傷的人類慘劇嗎?

  我們不禁發出與李華相同的提問:這是時世,還是命運?從古到今都是這樣,為之奈何?

以下是《弔古戰場文》全文:

  浩浩乎平沙無垠,敻不見人。河水縈帶,羣山糾紛。黯兮慘悴,風悲日曛。蓬斷草枯,凜若霜晨。鳥飛不下,獸鋌亡羣。亭長告余曰:「此古戰場也。嘗覆三軍,往往鬼哭,天陰則聞。」傷心哉!歟?歟?將近代歟?

  吾聞夫徭戍,召募。萬里奔走,連年暴露。沙草晨牧,河冰夜渡。地闊天長,不知歸路。寄身鋒刃,腷臆誰訴?而還,多事四夷;中州耗斁,無世無之。古稱,不抗王師。文教失宣,武臣用奇。奇兵有異於仁義,王道迂闊而莫為。嗚呼!噫嘻!

  吾想夫北風振漠,兵伺便。主將驕敵,期門受戰。野豎旄旗,川迴組練。法重心駭,威尊命賤。利鏃穿骨,驚沙入面。主客相搏,山川震眩。聲析江河,勢崩雷電。至若窮陰凝閉,凜冽海隅;積雪沒脛,堅冰在鬚。鷙鳥休巢,征馬踟躕,繒纊無溫,墮指裂膚。當此苦寒,天假強,憑陵殺氣,以相剪屠。徑截輜重,橫攻士卒;都尉新降,將軍覆沒。屍填巨港之岸,血滿長城之窟。無貴無賤,同為枯骨,可勝言哉!鼓衰兮力竭,矢盡兮絃絕。白刃交兮寶刀折,兩軍蹙兮生死決。降矣哉,終身夷狄!戰矣哉,骨暴沙礫!鳥無聲兮山寂寂,夜正長兮風淅淅。魂魄結兮天沈沈,鬼神聚兮雲冪冪。日光寒兮草短,月色苦兮霜白。傷心慘目,有如是耶!

  吾聞之:趙卒,大破林胡,開地千里,遁逃匈奴傾天下,財殫力痡。任人而已,其在多乎?玁狁,北至太原,既城朔方,全師而還。飲至策勳,和樂且閑。穆穆棣棣,君臣之間。長城,竟海為關;荼毒生靈,萬里朱殷。匈奴,雖得陰山,枕骸遍野,功不補患。

  蒼蒼蒸民,誰無父母?提攜捧負,畏其不壽。誰無兄弟?如足如手。誰無夫婦?如賓如友。生也何恩?殺之何咎?其存其歿,家莫聞知。人或有言,將信將疑。悁悁心目,寢寐見之。布奠傾觴,哭望天涯。天地為愁,草木淒悲。弔祭不至,精魂何依?必有凶年,人其流離。嗚呼噫嘻!時耶命耶?從古如斯。為之奈何?守在四夷。

2023年10月14日 星期六

發哥勇談港產片

梁朝偉、劉德華以至楊紫瓊甚至古天樂,除了是大明星之外也有重重江湖地位,因為他們承載着香港精神,是真真正正的大眾偶像。

周潤發,尤其如是。多年來,戲賣不賣座,也不減大家對他的敬重。

六十八歲的他,出席南韓釜山電影節,接受「亞洲電影人獎」。「多謝香港電影帶我去到一個遠遠嘅地方,等我可以放眼世界。」台上領獎時還轉身自拍留念,極度親民。

出道接近五十年的他,戲味十足:問他怎樣看傳他死訊的虛假消息?他答,不太在意,「活在當下最重要」,把生死看得很淡。

2018年做出決定捐出約56億港元的全部身家做善事,周潤發此舉還受到了韓國電視台的關注,周潤發受邀參與了該電視台節目的錄製,節目中主持人詢問周潤發裸捐8100億韓元財產是不是真的,8100億元約等於56億港元,不過有報道指周潤發的實際財產估值約為20億港元,外界普遍傳的56億港元財產,就是出自該節目。 聽到主持人的發問,周潤發並沒有急於回答,而是露出了微笑,隨後主持人再次發問裸捐的原因,周潤發則表示:「財產不是你永遠擁有的,有一天走了以後,還是留下來給別人,現在(財產)放在銀行,死了也不能帶走,要想想死了要把錢送給誰,捐給有意思的機構,或者需要這筆錢的人是挺好的。」他還透露妻子陳薈蓮也同意他裸捐的想法。

周潤發和陳薈蓮沒有子嗣,隨著兩人年齡越來越大,周潤發的巨額財產就經常引發網友關注,裸捐56億港元一事更經常引起熱議,不僅是周潤發在受訪時承諾會裸捐,妻子陳薈蓮也曾在受訪者表示百分之百會捐出全部財產。 先前,陳薈蓮錄製了一檔訪談節目,節目中她再次回憶喪女之痛時,淚灑節目現場,陳薈蓮回憶她和周潤發結婚第二年,她就懷孕了,但是在孩子7個多月時,陳薈蓮感覺到孩子不踢她了,然後發現孩子因臍帶繞頸夭折了,這件事對陳薈蓮的打擊很大,她整整用了7年才從喪女的悲痛中走出來,周潤發為了照顧妻子的情緒,便再也沒有提出要生孩子。

有人問他會否真的把五十六億港元身家捐出,他幽默也豁達:「錢不是我捐,是我老婆捐的,我不想捐。」「我來這個世上時,什麼都沒有,死也帶不走!邊啲人需要咪攞去囉。」

然後戲肉來了──記者會上,他坦言:「我們現在面臨很多限制,對香港電影製作人來說是很困難,但我們會盡力做好(有)香港精神的電影,這是我們的目標。但不知何故,到一九九七年時,很多事情有變化,我們必須注意政府的方向,這是很重要的,否則將難以獲得所有資金來構建故事拍攝電影。Because Mainland China's market is so huge, so we're trying some solutions for the way to make living.」他又以廣東話說,南韓電影之所以好看,是因為題材廣闊,「有好多題材我覺得很驚訝,佢哋夠膽拍呢啲喎。」

嘩,可以開五個論壇寫十篇論文!聽說有內地網民狠批其實是香港欠人才欠創意,但也有大讚他淡泊名利敢於發聲。

香港人當會感激發哥一番心意!

2023年10月13日 星期五

元朗醉雞

大隱隱於市。朋友見我酷愛支持小店,介紹了這家元朗醉雞粉麵店。我一向相信,做飲食,一定要有團火,不論任何環境,都有點燃着的鬥志,有時非賺錢問題,而是熱誠和滿足感;缺乏動力,只以賺錢為上,必然自毀。在香港,捱過幾年仍保持到品質,一定是有心人,值得推薦。當然,每個拚命生存的小市民,頭上還有一把血口利刃,業主猛於虎;加租打殘經濟及活口,皆因見人客多,眼紅,加價,最緊要快,夠狠。

這間小店,殊不容易。連去數次,出高速公路尋覓,遍尋不獲,飢腸轆轆,隨便吃吧,元朗人多,小店亦多,品質大概不錯。再次求證,終於確定位置,橫街的隱閉位置,門口闊一米不夠吧,卻長期站滿人。

擇日重來。久候得食,滋味大大不同。醉雞,味道濃郁,鹹鮮嫩滑,釀酒的配搭,酒香分明而不嗆鼻,整碗麵湯,都是濃厚醉雞汁,選米粉,味道最突出。還有鮮活的,這次選了冰鮮雞。

麵店的醉雞分有冰鮮及新鮮兩種選擇,可跟米粉、麵、河粉或者配撈麵。要選就要選最好,所以揀咗新鮮醉雞!醉雞與米粉分開上,醉雞用膠碟盛載又有醉雞汁浸着,甫上枱已經聞到酒香,雞肉吸收酒味但不苦澀,肉質好滑,爽口彈牙,還有雞腎。新鮮雞的肉質好滑,而且結實、爽口彈牙,新鮮雞仲有雞腎㖭!想指明食雞胸、雞背等部位,可以係落單時與店員提出。如果你是酒鬼,可以問店員拎多碗醉雞汁,倒落碗米粉度,連個湯底都有酒味!

加叫煎豬扒,同樣入味可口,調味用足心機。麵店嘅豬扒同樣是鎮店之寶,豬扒有肥、瘦之分,落單時記得要同店員講清楚要肥豬定瘦豬。豬扒似是以簡單的豉油、蒜、糖等醃味,然再煎熟。厚切的豬扒一啲麵唔乾身、肉質鬆軟、好腍,而且無雪藏味,這就是功夫。

每天11點開到6點,明顯自家店。自家生意,長做長有,很好。小店,摩肩接踵,是常識,大家湊合忍耐,搭枱共食,4人拼成一枱,日子大家好過,冇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