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和不遇

人生世,總在遇和不遇之間。作為退休理科教師,我們遇到同好者一起寫博文,同一議題,可各抒己見,有時會遇到教過的學生、共事的老師、久違的上司,什麼樣的熟人、朋友,什麼樣的男人、女人,全不由我們做主,卻決定我們的電腦瀏覽器博文和瀏覽的博客以前在學校工作,如果工作順利、生活幸福,某一天早上醒來,我們會感謝命運,讓自己在那些重要的時刻遇到了合適的人,可能是同事的幫助,勤奮的學生如果某日諸事不利,那麼,會遇到倒楣的事情,忘記帶教具,忘記這,忘記那。生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佔據人一生大部分時光的,是他的職業生涯,平時人們常講的遇和不遇,也多指工作和職業中的遭際。退休後遇到的,多是舊同學,興趣相似的羣組,在談天說地之際,偶有佳作,不想輕易忘記,乃存之於小方塊中,給遇和不遇的博客觀賞,如此而已!

2017年12月28日 星期四

宗教與政治


宗教有別與政治,上世紀已在兩岸引起不少討論。「政治和尚」出現在20世紀初(中國清末至中華民國初年)被用以嘲諷、批評或譴責當代中國佛教特定知名人物,牽涉對宗教或政治意識形態的信念歧視。部份文獻顯示,倡導團體(或個人)或匿名、或聲稱共識,對其訴諸人身或斷言「政治和尚」其人行為是非,但對於在政教合一或是以佛教為主要宗教的國家裡,甚至執政者兼具有宗教領袖的身分,卻未出現此等帶有貶義的用語。香港回歸後亦有重蹈覆轍的事例,歷史就是重覆又重覆。

近日,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印順大和尚有矚目言論,他說:「十九大報告是當代佛經,我已經手抄了三遍。」這番言論惹起很大反響,至今仍有不少人在爭論。

有人說佛經之中的「經」意義重大、地位崇高,只有佛祖釋迦牟尼親口宣說的才可以稱為經,就算品位高如菩薩,所講的法也只能稱為「論」,例如《瑜伽師地論》、《菩提道次第廣論》等,因此,將十九大文件稱為經,是對佛陀的褻瀆。平情而論,這樣的批評也不完全正確,其實佛祖涅槃後,只要有悟者見與佛齊,他的言論也可以稱作經,譬如六祖惠能大師,雖然隻字不識,但自性自悟,見解如佛親說,他遺留後世的教誨也被稱為《六祖壇經》。其中千古傳頌的偈語「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正是出自《壇經》。

十九大報告洋洋灑灑三萬多字,內容是否見與佛齊,我不敢說,因為在下向來躲懶,看來很難有耐性讀畢全文,就算讀畢,像我這樣六根未淨、心粗眼翳之人,也沒能力去辨別這報告是否如佛親說,大和尚說是,或許自有他的道理。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也很難說大和尚的說法一定不對。據說大修行人心地光明,見一切眾生是佛,在他們眼中,極樂無異於娑婆,娑婆無異於極樂,能到此境界者,何止十九大報告,簡直一切文字俱如佛言,這就不是我等凡夫所能理解的了。

不過,若單從一般情況看,政治是入世之事,佛學是出世之法,所走的是兩條不同的路。上帝的事上帝管,凱撒的事凱撒管,這種態度應更適用於當世的世情。現代的佛門不如以往清淨,我認為問題是源於部分出家人入世太深,他們心想度眾生,反容易被眾生所「度」。故宗教與政治還是別走得太近為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