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秋夕》:「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秦觀《鵲橋仙》︰「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今天是農曆七月初七,是民間習俗的七夕。心血來潮問老伴兒時有否慶祝,「哦!?冇!」「唔係呱!唔拜七姐可以有幸嫁俾我?」…
記得在童年時代,還可以聽到長輩訴說着牛郎織女一年一度在七夕這天靠鵲橋來相會的故事,還可以見到年輕少女仰望朗朗青天上的星星,默默許願的情景。
當年我大約十歲,家人六月便開始準備,把稻穀、麥粒、綠豆等浸在瓷碗裡等待發芽。七夕之夜,在廳堂中擺上各種精彩紛呈的花果制品和女紅巧物。住處有個大天台,每逢七夕晚上,拜完七姐,自然飽餐一頓。當時女多於男,自然「艷福」無邊。
年少輕狂,住在宿舍,剛好遇上文科學友,藉著一年一會的牛郎織女星,在水塔之巔,抬頭仰望找星找鵲橋;傳說它只有七夕的夜裏才會出現,成千上萬的喜鵲,搭起一座橫跨銀河的橋,牛郎就踩着這橋,一步步邁過迢迢銀河,去見隔岸的織女。胡亂扯到《鵲橋仙》,詞裏的兩句「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在滿懷相思的夜裏,難免在細心咀嚼思量時,總覺這千古名句中,藏了些無奈的隱痛,頗有強說之嫌——若連朝暮亦不能,又何談長久?或許,這便是通訊發達的現代人與古人在情感上的區別吧。
但誰也不可否認,宋代是一個精緻且浪漫的朝代,宋詞之中,愛情千姿百態的模樣比比皆是。既要天長地久,也要朝朝暮暮的范成大曰:
「願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潔」;山盟雖在,錦書難託的陸游道: 「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鮫綃透」。七夕佳節,世間紅塵,自是幾家歡喜幾家愁。學友補充:當然這七夕的婉轉的淒美,又豈止於宋詞。《浮生六記》是清代沈復的自傳體散文,陳芸是他的妻子。他們夫妻二人感情深厚,興趣相同。他們喜歡讀書,喜歡詩,熱愛生活,把藝術的美融入生活之中。有一年的七夕,沈復刻了兩枚圖章,上面刻的內容是「願生生世世為夫婦」。沈復拿的是朱文印章,陳芸拿的是白文印章,他們兩個寫信的時候就用這印章。
有人說,一生得一知己足矣。陳芸既是沈復的妻子又是他的知己。奈何紅顏薄命,陳芸體弱,早早辭世,獨留沈復於世間。當人經歷了生死離別,自然更知道相聚相守的可貴。牛郎織女如是,沈復陳芸亦如是,於是沈復把他一生經歷的甜蜜與悲痛寫了出來,寫成了這傳世的《浮生六記》。
返回現在,如今的青年男女,追逐的是英仙座的流星雨,對於一年一會的牛郎織女星,都已不會抬頭仰望。現代都市,杜牧欣賞的輕羅小扇已消失不見,更別說那點點亮光的流螢了。如今的智能電話,隨時隨地可以傳情,更可看見對方的神情,靠什麼書信往來?對年輕人而言,那早已是想像不到的事了。
古代的女子,需要靠一雙靈巧的手,才能織製出日用品。因此七夕又名乞巧節,據說從前在蘇州,七夕當天,少女都會在河水摻井水的碗內,輪流投下一枚繡花針,在陽光照射下看看碗內的針會變成什麼形象,如果看起來像一粒算盤的珠子,或者像毛筆的形狀,那就是「得巧」了。今夜,還會有現代女性去「求巧」嗎?今夜,還有青年男女會「坐看牽牛織女星」嗎?木宰羊!
被遺忘了!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