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則陽》:「有國于蝸之左角者,曰觸氏,有國於蝸之右角者,曰蠻氏,時相與爭地而戰,伏屍數萬,逐北,旬有五日而後反。」
反觀學術沒有矛盾,只有共通性。
佛學與心理學有很多相通之處,曾經提過在參加佛誕活動時,老婆書寫書法:「有佛法就有辦法」;佛學與心理學在解決問題方面有共通處,但亦有差異;兩者的差異就像一棵樹,心理學用大部份時間關注樹葉、樹枝和樹幹,而佛法則著重關注樹根,主要從根本上解決。
西方心理學18世紀佛洛伊德才提出潛意識之說,以海上冰山的潛在部分比喻潛意識的分量。然而佛陀在兩千五百年前就提出潛意識的存在,並以大海和波浪說明潛意識與意識關係,這些思想在大乘佛教的唯識經論中有著詳細的論述。
心理學根據現象了解人、疏導人,更多關注異常,「正常的」貪嗔癡在心理學範疇裏仍屬於正常的、健康的,而佛法則會從根本上解決貪嗔癡,認為貪嗔癡是人生的「三毒」;正如每天的功課提到:「往昔所作諸惡業,皆因無始貪嗔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佛法不僅解決異常,還要解決每個生命從無始以來形成的苦和過。所以,從佛法的角度來說,心理學是不究竟的、治標不治本。比如,佛法強調正見、止觀、空性智慧、覺悟的潛質。強調系統的修行、開發自救自解脫的能力。
回到現實問題,我國以前多以物質為中心,所以所有問題都是物質問題,經常聽到人說:「我不開心是因為我沒有別人那麼有錢。」現在很多人富了,但幸福感並沒有增加,目標也不見了,高速得甚至有些畸形的社會發展,讓很多人不擇手段賺錢,結果引發一大堆心理問題。現在整個社會從物質關注轉向心理關注,這是必然趨勢。中國最大的問題其實是心態問題,幸福感的缺乏、安全感的喪失,所以才引發了那麼多傷害性事件、食品安全問題等。
過去數十年,外國在神經科學方面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對大腦怎樣工作有了一定的認識。科學家亦運用了各種不同的學科,諸如神經生物學、心理學和人類行為學,作出各方面的研究。科研人員同時擁有許多解析神經系統的技術,例如大腦成像和高倍顯微鏡等。對大腦進行的更細微的觀察,使人們對它的工作情況有更好的了解。
科學發現人腦相關區域對視像、氣味、觸覺、聲音以至味覺等的外來刺激都會作出反應,這些發現與唯識學的「萬法唯識」有關連,唯識學認為一切境都是由八識所顯現。關於前六識的論據,神經生物學、心理學和人類行為學已作出各方面的研究,理論層面有很確實的解釋。至於第七識和第八識仍停留在哲學的層面,有侍科學的突破。
「萬法唯識」認為一切有情從無始以來各自具有八識(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和阿賴耶識),前五種相當於感官認識,平時我們說用眼睛看東西,除了是利用眼睛這個器官(眼根)外,還利用了精神活動(眼識)去了別所看到的色境。眼耳鼻舌身識是屬於向外攀緣的精神活動;此外還有第六識,意識是與前五識一起去攀緣外面的色聲香味觸,收到訊息後再作分析及整理。
第七識 (末那識)是心識中掌管思量之識,牢牢執著一個『我』的意識,當遇有外緣,馬上生出『你』『我』的對應。末那識能不斷地審察,思量內外之境,十八個心法之中,以作意、想與思的活動力最強,此為末那識之特色。末那識雖然恆審思量,能指揮第六識作業;在日常生活裡,大部份時間,都依賴第六識慣性活動去處理日常事務,真正思考的時候其實不多,因此末那識常備而不用,在審察思量方面起不到應有的作用。一般眾生,雖然少用第七識的思量能力,但『執我』特性卻不斷發生作用,只要心識的任何作用一生,『執我』便同時出現,『你』『我』的分別心一起,妄念隨之而生,爭強好勝,一己私念,互相比較,我強你弱,永難知萬法同體,你我本一之理。
最後是第八識(阿賴耶識),一切善種子與不善種子、善念頭與不善念頭都收藏在這裡。所以我們不應執著於由第七識所思量的事情,思量過就算啦,就要把事實忘掉,不要把事情帶到第八識裡面,否則你會把業都一併帶進第八識,事實帶到第八識,就會馬上種下因果的種子,永生都不能除去。
雖然前面提到第七識和第八識仍停留在哲學的層面,有侍科學的突破;但近年來有一種資訊科技的技術,多少與第七識和第八識有些相同的概念,它就是「雲端技術」:
現有的電腦科學中,我們常以『雲』來簡化表示網際網路上不知凡幾的電腦和底層基礎設施的抽象示意圖。而『端』呢,則泛指任何可以使用瀏覽器等通信介面,如常見的電腦、到現在的行動手機…等連接上網路的設備。雲端運算的資源是動態易擴充套件而且虛擬化的,透過網際網路提供。『端』使用者無須瞭解位於『雲』上的基礎設施的細節,不必具有相對的專業知識,也不用直接進行控制,所需要的只有在關注自己真正需要什麼樣的資源以及如何透過網路來得到相應的服務。
雲端運算並非一個嶄新技術,而是一種概念,是基於電腦技術的運用,發展而成的一種網路交流型態,也是讓各式IT業者提供服務的地方。代表的是利用網路使電腦能夠彼此合作或使服務更無遠弗屆。而在實現「概念」的過程中,才會產生出相應的「技術」。
簡單來說,第七識就像雲端內可使用的軟體程式,其特點是將外緣生出『你』和『我』的對應,當然修行者就是將『你』和『我』的觀念淡化,盡量採用另一個較合適的軟體程式,最後能夠放棄『執我』。明白這個比喻之後,第八識就更易明白,它就是一個遠離個體的資料庫,藏有某位眾生世世代代所作的業(種子),雖然找不到確實位置,但是存在於宇宙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