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和不遇

人生世,總在遇和不遇之間。作為退休理科教師,我們遇到同好者一起寫博文,同一議題,可各抒己見,有時會遇到教過的學生、共事的老師、久違的上司,什麼樣的熟人、朋友,什麼樣的男人、女人,全不由我們做主,卻決定我們的電腦瀏覽器博文和瀏覽的博客以前在學校工作,如果工作順利、生活幸福,某一天早上醒來,我們會感謝命運,讓自己在那些重要的時刻遇到了合適的人,可能是同事的幫助,勤奮的學生如果某日諸事不利,那麼,會遇到倒楣的事情,忘記帶教具,忘記這,忘記那。生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佔據人一生大部分時光的,是他的職業生涯,平時人們常講的遇和不遇,也多指工作和職業中的遭際。退休後遇到的,多是舊同學,興趣相似的羣組,在談天說地之際,偶有佳作,不想輕易忘記,乃存之於小方塊中,給遇和不遇的博客觀賞,如此而已!

2015年5月7日 星期四

忠與奸的物理學者----赤道

與《寒戰》比較,《赤道》更加成熟,大投資、大陣仗、大明星,火拼、肉搏、核彈、騙中騙,多方絞力,大開殺戒。善惡難辨,沒有人是最後的勝利者,忠的和奸的兩敗俱傷。《赤道》總投資2億人民幣,是寒戰的兩倍。拍攝週期六十一天,比寒戰多出三分一。
相比較《寒戰》而言《赤道》的劇本更加扎實、更富有野心、更抓人。就劇本的厚度而言完全是一季美劇的體量。但也正是由於劇情太過於龐大,觀影時一直在擔心影片無法收尾,看到最後也確實由於敘事空間有限而草草收尾,成為了這部影片唯一的遺憾。導演說如果票房好的話,電影還會有第二集、第三集。其實根本不用如果,沒有續集才是一件奇怪的事情,因為近期票房已顯示出來。
簡單的描述《赤道》的故事和劇情發展,就是一個借用《24小時》的基本框架,移植到香港的反恐故事。從劇情走向,人物設置、懸念鋪陳到講述故事的方法都借鑒了《24小時》和同類諜戰電影的範本。
手提箱核彈雖然不可信、雖然有最不像反派的反派、雖然有用非常規手段對付恐怖分子的警員、雖然有被駭客攻擊的反恐基地、雖然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內奸和叛徒、雖然各種勢力相互暗戰……,但各種因素連起來構成難忘的電影;連香港反恐特勤組基地的裝修風格都和CTU總部一模一樣。張家輝的角色就是按照鮑小強的模式設置的,比如他會用恐怖分子的家人做人質要脅恐怖分子,《24小時》中,鮑小強也這麼幹過。由於這部電影中的角色太多,全片比較花多眼亂,但亦能顯得熱鬧和觸目。
張震扮演的反派太過出色,風頭甚至蓋過了幾位正面人物,以至於當影片結尾處,好人都死的差不多了,壞人幾乎毫髮無損,讓人覺得導演是故意拍了這樣一部反派大獲全勝的電影,也許導演是真捨不得讓那麼帥的反派在電影裡死掉吧。張學友算是一個亮點,演活了一個似正實邪的物理學教授,最後還反敗為勝,死裡逃生。王學圻的人物刻畫也很見功力,十足十做一個百分百京官。文詠珊的大長腿秀足了性感,與張家輝對打,填滿近期娛樂版。韓國池珍熙崔始源以西裝友姿態出現,發揮其對國家的忠誠。池珍熙和張學友都扮演物理學學者,道德觀各異。張家輝扮演的李sir,勉強詮釋出片中這位香港行動組老大,處事風格淩厲甚至還帶有一點暴虐,總覺得他與以前的角色稍為遜色。
 
雖然結尾有那麼點遺憾,反派大獲全勝,《赤道》畢竟是一部很有誠意的香港電影,梁樂民、陸劍青兩位讓人看到了港片殘存的希望,特別期待兩個人能夠一直堅持自己對待電影的熱誠態度,為未來的香港電影,再發出光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