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和不遇

人生世,總在遇和不遇之間。作為退休理科教師,我們遇到同好者一起寫博文,同一議題,可各抒己見,有時會遇到教過的學生、共事的老師、久違的上司,什麼樣的熟人、朋友,什麼樣的男人、女人,全不由我們做主,卻決定我們的電腦瀏覽器博文和瀏覽的博客以前在學校工作,如果工作順利、生活幸福,某一天早上醒來,我們會感謝命運,讓自己在那些重要的時刻遇到了合適的人,可能是同事的幫助,勤奮的學生如果某日諸事不利,那麼,會遇到倒楣的事情,忘記帶教具,忘記這,忘記那。生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佔據人一生大部分時光的,是他的職業生涯,平時人們常講的遇和不遇,也多指工作和職業中的遭際。退休後遇到的,多是舊同學,興趣相似的羣組,在談天說地之際,偶有佳作,不想輕易忘記,乃存之於小方塊中,給遇和不遇的博客觀賞,如此而已!

2019年5月13日 星期一

天才的大腦

電視播放《尋找愛因斯坦大腦》紀錄片,提到這位偉大科學家的大腦,雖然在死後被分成了240塊,但大部分到現在都已經遺失,相關論文也不是很多。可能我們都或多或少地聽聞過有關愛因斯坦大腦的種種神奇的說法,但裡面可信的內容似乎並不多。
據說,在愛因斯坦死前,他要求死後他的整個身體要盡快火化,並將骨灰撒在一片不為人知的地方。愛因斯坦的朋友奧托·內森部分遵照了他的遺願,處理了他的骨灰,但病理學家托馬斯·哈維,在愛因斯坦去世僅僅七個半小時後,就摘除了他的大腦。愛因斯坦的家人和朋友都驚呆了,事件發生後,哈維說服愛因斯坦的兒子漢斯·阿爾伯特給了他這個不情願的許可。古怪的哈維醫生將大腦放到一個冷藏箱下面一個果酒箱裡的裝滿福爾馬林的罐子裡,直到1998年,他將其拿到普林斯頓醫院,並時不時將其中的一小塊送給感興趣的科學家。
根據目前對大腦的定性研究,這位偉大科學家的大腦利用率也僅勉強達到10%,大多數普通人的大腦利用率只有3%。我們知道,人類的左腦主要從事邏輯性、條理性的思維;右腦主要從事形象思維,是創造力的源泉,是藝術和經驗學習的中樞。既然人類的大腦使用率只有3%而已,那麼潛在的97%在哪裏?
事實上,人類對大腦的研究目前還十分原始,沒有一套行之有效、邏輯縝密的體系來衡量大腦。因此,人腦的使用率只有3%這個觀點也是科學家們推算出來,只能說相對比較準確,畢竟大家都沒有過硬的證據。
愛因斯坦不為人所知的故事困擾了許多大腦研究者。之前有報導,說研究者曾將愛因斯坦的大腦和其他85個大腦進行了比較,結果顯示,雖然這位偉大科學家的大腦體積正常,重1230克(我們正常成年人的大腦重量是1.3千克),但某些區域包含大量皺褶。
這些褶皺是怎麼形成的呢?對大腦來說,神經元數目的增加已經遠遠超過了人類顱骨內體積增加的速度,大腦於是開始折疊,形成充滿皺褶和溝回結構的表面。這些皺褶和溝回結構大大增加了新皮層的表面積,為數十億的神經元提供了空間。根據大腦三維圖像觀察,愛因斯坦的右前額葉皮質(運動區)比對照組薄,可是皮質中的神經元數量與對照組無異。另外左右頂葉皮質的面積相差亦大,這算是罕見的,亦代表愛因斯坦有異於常人的分析能力;至於神經元和神經膠質細胞的比例,比常人多出73%,亦代表神經元和神經膠質細胞的互動能力很活躍,及兩者一起處理和輸出訊息的能力;換言之,在愛因斯坦的大腦皮質中,神經元密度較高,造就天才的誕生。此外,大腦內部的胼胝體是一個重要白質帶。它連接大腦的左右兩個半球。大腦兩半球間的通信多數是通過胼胝體進行的。研究發現它不但比同年齡的人粗,而且比年輕者更粗,表示他大腦的左右連繫特別強,有利他的思維工作。由此,可推斷出愛因斯坦絕對是一個天才。雖然目前人們對大腦的認知還十分有限,但可以肯定的是大腦潛力無限。因此,世界各國正在抓緊人腦的開發與研究,為人才競爭搶佔制高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