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和不遇

人生世,總在遇和不遇之間。作為退休理科教師,我們遇到同好者一起寫博文,同一議題,可各抒己見,有時會遇到教過的學生、共事的老師、久違的上司,什麼樣的熟人、朋友,什麼樣的男人、女人,全不由我們做主,卻決定我們的電腦瀏覽器博文和瀏覽的博客以前在學校工作,如果工作順利、生活幸福,某一天早上醒來,我們會感謝命運,讓自己在那些重要的時刻遇到了合適的人,可能是同事的幫助,勤奮的學生如果某日諸事不利,那麼,會遇到倒楣的事情,忘記帶教具,忘記這,忘記那。生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佔據人一生大部分時光的,是他的職業生涯,平時人們常講的遇和不遇,也多指工作和職業中的遭際。退休後遇到的,多是舊同學,興趣相似的羣組,在談天說地之際,偶有佳作,不想輕易忘記,乃存之於小方塊中,給遇和不遇的博客觀賞,如此而已!

2024年11月1日 星期五

責任感與正名

「責任感」這一個詞語,英文稱為responsibility,有ability to respond的涵義。這個respond(回應)的字真好,因為有不同能力的回應;若負荷太重,難以勝任,是能力不足,不應視之為不負責任。

《聖經.創世記》三章十一至十三節,記載人類始祖亞當和夏娃犯罪後推卸責任的表現:亞當把偷吃知善惡樹果子的責任歸咎夏娃,夏娃則把責任推在蛇身上;亞當和夏娃不肯承擔責任。當然神是否應如此重罰,把他們逐出伊甸園,或可酌情量刑,則另當別論。

基本上,責任應與當事人能力與職位掛鈎。寫《岳陽樓記》[註] 的范仲淹,其名句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但這樣的政治抱負,該是帝王或宰相才應具有;范仲淹寫此文時,不過是在河南鄧州擔任知州,他是否自負過甚,才口出狂言?

難怪孔子有正名之說,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於是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說。文革時,此說被評為封建,因為中文字有許多聯想,例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之類,甚有專權意味,因此也有借用西方哲學,把「父父、子子」,變成「AABB」,純粹的符號沒有了文字色彩,就不容易引起誤導了。

但文字除了一字多義,還有不同功用。「AA」不能代替「父父」,因為頭一個「父」字是動詞,後一個「父」字是名詞。動詞的「父」,是履行父親的職責;名詞的「父」,是代表一種身份,或者地位。

責任與正名結合,則責任感便好說了。做父親,有父親的責任;同樣地,教師有教師的責任,警察有警察的責任。若要振興香港經濟,那可不是我們一介小民的責任,而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和特首李家超的責任。

英文還有一個字叫accountability,中文譯作「問責」很傳神,天下紛紛擾擾,事情太多,不用人人負責。

「冤有頭,債有主」,這是問責精神!

岳陽樓記

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

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淫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山嶽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