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和不遇

人生世,總在遇和不遇之間。作為退休理科教師,我們遇到同好者一起寫博文,同一議題,可各抒己見,有時會遇到教過的學生、共事的老師、久違的上司,什麼樣的熟人、朋友,什麼樣的男人、女人,全不由我們做主,卻決定我們的電腦瀏覽器博文和瀏覽的博客以前在學校工作,如果工作順利、生活幸福,某一天早上醒來,我們會感謝命運,讓自己在那些重要的時刻遇到了合適的人,可能是同事的幫助,勤奮的學生如果某日諸事不利,那麼,會遇到倒楣的事情,忘記帶教具,忘記這,忘記那。生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佔據人一生大部分時光的,是他的職業生涯,平時人們常講的遇和不遇,也多指工作和職業中的遭際。退休後遇到的,多是舊同學,興趣相似的羣組,在談天說地之際,偶有佳作,不想輕易忘記,乃存之於小方塊中,給遇和不遇的博客觀賞,如此而已!

2025年7月6日 星期日

明君

韓非子強調尊賢禍國

春秋諸子百家,儒家尊賢,墨子尚賢。老子主張「棄聖絕智」,莊子主張「聖人不死,大盜不止」,當然是不尊賢。集法家大成的韓非子,不單不尚賢,且認為尊賢對國家有害。

在《韓非子.有度》篇,韓非子講強國之道:「國無常強,無常弱。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故任何可能不奉法、不守法的人都不能起用。《說疑》篇云:「固有道之主,遠仁義,去智能,服之以法。」因「儒以文亂法」,故不應起用仁義的賢人。

明君則勢治

韓非子認為,治亂的關鍵在「勢」,而決定「勢」是治是亂的是君主,臣賢或不肖,卻非決定因素。《難勢》篇云:「夫堯、舜生而在上位,雖有十桀紂不能亂者,則勢治也;桀、紂亦生而在上位,雖有十堯舜而亦不能治者,則勢亂也。故曰:『勢治者則不可亂,而勢亂者則不可治也。』」如堯舜當權,社會安定,經濟繁榮,有十個桀、紂這樣的奸惡之徒也不會動亂,此謂之「勢治」。反之,若桀、紂當權,有十個堯舜也無法安定繁榮,勢必出現動亂。

韓非子再用譬喻說明這個道理。《難勢》篇云:「夫良馬固車,五十里而一置,使中手御之,追速致遠,可以及也,而千里可日致也,何必待古之王良乎?」古之王良是著名善駕馬車的高手。韓非子指出,只要馬好、車快、每五十里有驛站換馬,就算用一般馬車夫駕馭,一樣可以日行千里。換句話說,有英明的君主,人人奉法守法,怎會不安定繁榮呢?

何況,現實是「人之情性,賢者寡而不肖者眾」。單靠人治,有賢臣,國家才安定繁榮,那只會亂世多、治世少。中國歷朝皆如此,朝廷由不肖的亂臣把持的歲月多,盛世少!問題是,法家主張君主獨攬大權,不也是人治嗎?那不是更加危險嗎? 

馬基維利標準 特朗普屬失敗帝王

無論中西,古代的哲學家均認為,統治者應該才德兼備,為民表率。國之興衰治亂,跟統治者的才幹是否卓越、操守是否良善有關。柏拉圖認為,為了公共利益,統治者可以說「善意的謊言」,卻不應存心欺詐人民。

馬基維利在1513年著《帝王術》,徹底顛覆了前人的講法。他寫這本小書,在被監禁及貶官後,獻給當時在佛羅倫斯共和國掌權的麥迪奇。他是否願意在死後出版此書?無從稽考。以他多年從政的經驗,必預料到此書可能令他沾上惡名,甚至遺臭萬年吧!

特朗普才幹是否卓越?見仁見智。但他是個馬基維利主義者殆無異議。美國哲學家、德國慕尼黑大學及倫敦國王學院教授彼德亞當遜(Peter Adamson)認為,特朗普擁有天主教七宗罪的其中四宗:貪婪(錢財)、暴怒、傲慢和好色,仍能得到許多保守派基督徒的支持,是今屆美國總統選舉最令人唏噓之處!

亞當遜發表文章問:《馬基維利會投票給特朗普嗎?》。馬基維利認為,一般人心目中的善人,不適合當政治領袖。婦人之仁只會害己禍國,因此,帝王必須懂得做壞事,而且敢於以欺詐、殘忍乃至不擇手段去鞏固權力。這是馬基維利大半生從政得出的教訓,他親眼目睹一名公爵着令大臣執行苛政,取得預期效果,直至民怨沸騰之時,便下令把該大臣腰斬,陳屍示眾,以平息眾怒。

令人民畏懼

有學者嘗言:宋高宗要跟金朝議和,必須鏟除大力主戰的岳飛,不自己下令,卻令秦檜以「莫須有」罪名誅殺岳飛,由秦檜背負千古惡名,正符合馬基維利上述主張。

帝王與其爭取人民的尊崇和敬愛,不如令人民畏懼,不敢反對他,甚至不敢提出異議。當然,人民仍然會心中不服,因此,馬基維利認為:最理想是人民對帝王又愛又畏。若兩者不可兼得,應該取畏而捨愛。

馬基維利寫道:「騙子永遠找到心甘情願被欺騙的人!」此所以古今中外都不乏詐騙之徒,亦不缺少被人詐騙的受害者!帝王切記只可以他詐騙別人,不可給人詐騙,否則必有一朝成為亡國之君,死無葬身之地!別以為只有偽君子才善於詐騙,真小人也可以擅長詐騙,在現今這個「後真相」的時代,誇張失實、充滿假新聞、「謊言重複千遍即成事實」是新常態,以真小人的姿態行騙,可能收效更大。特朗普便是箇中的表表者。

行「必要之惡」

馬基維利教導帝王行事必須果斷,尤其是作惡,迅雷不及掩耳最好,令臣子和人民措手不及,不知如何應對。此所以帝王要經常令臣民覺得自己深不可測,臣民愈是無法預料帝王會幹什麼,便愈誠惶誠恐,不敢造次。他寫道:「與其行事小心審慎,不如衝動急躁,因為好運(fortune)是個女人。你要得到她,必要時須用強去征服她!」亞當遜表示,特朗普的種種言行,彷彿依足馬基維利的教導!

亞當遜接着為馬基維利說些公道話。馬基維利是共和主義者,他認為,帝王鞏固權力應是手段,不是目的,他所作的惡應是「必要之惡」。一個好帝王應達成兩個目標。其一,團結共和國內的臣民,上下一心。其二,帝王應為他個人和共和國爭取光榮,令臣民身為共和國一份子而自豪,及為有一個「尊貴、威風、堅毅、氣宇不凡」的帝王而與有榮焉!

要達到這兩個目標,帝王應像一支軍隊的將軍般。將軍可以冷血無情,不惜犧牲部下,只求贏得戰爭。馬基維利舉迦太基(Carthage)的名將漢尼拔(Hannibal)為例,他率領軍隊,冒着嚴寒,由西班牙跨越崎嶇險峻的庇里牛斯山和阿爾卑斯山、沿途克服山民的襲擊,全軍死傷近半,軍隊卻沒有因而嘩變,仍然追隨他,最終突襲羅馬帝國,大獲全勝,創出奇蹟,名垂千古!漢尼拔是名副其實的MCGA(令迦太基再偉大)!

亞當遜暗示,馬基維利不會支持特朗普,因為特朗普並沒有令美國人上下一心。相反,他令美國撕裂。馬基維利認為,帝王可以令臣民畏懼,卻不應令人民痛恨他,否則,他就是個失敗的帝王。痛恨特朗普的人還少嗎?

愛在人工智能時

愛情本來是件手工活。從前的人,用紙筆寫情書,一字一句地斟酌,墨水在紙上洇開,如同心事在胸腔裏擴散。那字跡或工整或潦草,總歸是帶着體溫的。如今,人們對着冷光屏敲打表情符號,連「我愛你」三個字都嫌太長,索性以一個心形圖標了事。這心形是標準制式,大小均勻,紅得刺目,卻不知是何人的心血。

馬奎斯筆下的人物,在瘟疫蔓延時仍然執著地相愛,他們的愛情如同百年老樹,根鬚深入泥土,縱使地面上枝幹扭曲,地下的糾纏卻愈發緊密。而今人的愛情,倒像是水培植物,根鬚懸在營養液裏,看似青翠,實則無土可依。智能手機成了新的媒婆,算法比月老更懂得撮合,它知道你喜歡什麼類型的面孔,鍾意什麼氣味的靈魂──如果靈魂真有氣味的話。

戀人坐在咖啡館的兩端,各自埋頭於掌中的方寸之地。他們時而抬頭相視一笑,又迅速低頭繼續敲打即時通訊軟體交談。嘴唇緊閉,指尖飛舞,愛情成了加密傳輸的數據包。我不禁想上世紀九十年代卡拉OK廳裏那些聲嘶力竭的情歌,人們寧可對着麥克風傾訴衷腸,也不願轉向身旁之人的耳畔低語。鄧麗君的「甜蜜蜜」單純的愛已經過去了。現在的流行曲裏充斥着「已讀不回」、「拉黑刪除」這樣的詞彙,愛情變得像是一串程式代碼,運行順暢時花好月圓,一旦出錯便整個當機。

當下人工智能會令愛情變成什麼?AI情人永遠不會疲倦?不會變心?你說什麼它都記得,你要什麼它都給得出。它們的情話是百萬次學習後的最優解,它們的溫柔是程式設定的無條件服從。AI愛情完美的幻覺──一個永遠不會讓你失望的戀人,一段永遠不會結束的戀情。當愛情不再有失望的風險,它還是愛情嗎?

不過這樣說人工智能的愛也可以是地老天荒,理想的愛情關係對方永遠理解永遠包容,愛永遠不會改變。科技許諾給我們更長久的愛情,卻悄悄抽走了愛情中最珍貴的部分──那些笨拙的試探,那些詞不達意的告白,那些因為不完美而顯得真實的瞬間。人工智能可以模仿愛情的形式,卻無法複製愛情的本質:那種明知對方有缺點仍選擇堅守的愚蠢,那種不求回報的付出,那種使人心碎的脆弱感。

黃昏的公園裏,老夫婦們依然手挽着手散步。他們不懂什麼算法,不明白什麼叫雲端同步,但他們知道對方手心的溫度,記得對方年輕時的模樣。科技浪潮來了又去,而這些老人沉默的愛情,卻像古老的礁石,始終矗立在時間的洪流中。

也許,未來的某一天,人類會集體沉迷於電子情人的溫柔鄉。但總會有幾個不合時宜的靈魂,固執地尋找着那個會惹他生氣、會讓他等待、會令他心碎的真實人類。因為真正的愛情,從來都不是問題的解答,而是生命提出的一個問題,一個需要我們用整個餘生去回答的問題。

2025年7月5日 星期六

中美友好合作故事 不得不提真實《抗戰》

去年聖誕節清晨,我在家鄉意外收到來自一位原中國東北統戰系統成員的短信:《人民日報》20241225日訊。近日,「中美友好合作故事」作品徵集活動在2024鼓嶺論壇舉行了啟動儀式。該活動由人民日報數字傳播有限公司同《環球時報》社有限公司聯合發起,面向海內外組織及個人徵集作品……通過文字、圖片、視頻等形式,記錄中美交流感人至深的故事,展示中美友好合作美麗畫卷。

我馬上開動腦筋,想想看能夠提供什麼樣的故事。我的考量是,應該盡量提供近年發生的故事,以彰顯即便美國政府有變動,美中的官方交往有波動,美中的經濟貿易關係有異動,尤其是特朗普又重新執政,一定會對重大國際局勢有攪動。即便如此,中國內地還是有發自民間的活動,努力延續中美兩國人民幾個世紀的友好關係。我們這一代從小受到毛澤東思想的教導:美國人民是偉大的人民。我們反對的是美國政府的帝國主義政策,而不是美國人民。我們中國人民和美國人民是要世世代代友好下去的。

我首先想到兩個近期的故事,一是與二戰大後方雲南有關,一是與抗戰陪都重慶有關。這兩個故事涉及的活動我都熱中參與並努力推動,所以符合上述《人民日報》徵集的標準。2018年初秋我從香港到深圳做全球化項目以後,經由市文化機構的介紹,認識了一位原北京著名博物館的退休職員章先生。他曾經率領一個小組,多次自費經由雲南,去緬甸一帶調查、搜索、驗證二戰期間陣亡的中國軍人和盟國軍人(以美軍為主)的遺體。若是基本搞清楚了,就通知美國有關部門,委託專門的人員挖掘遺體──其實只剩下遺骨,畢竟已經過去半個多世紀了──然後按照美國海外陣亡軍人的規格作安排,運送回美國。在這期間,章先生小組搜集了多種二戰的實物,拍攝了許多現場的照片視頻。

這些寶貴的戰場資料受到美國方面的高度重視,後來特別批准章先生小組在華盛頓市一個重要的官方場所舉辦展覽會。美國國防部高級官員出席致詞,對中國民間自費做的這些善事表示衷心的感謝。我若是在場,一定會轉達多年以前雲南的楊先生和周先生委託我的那句話:「我們中國老百姓是不忘恩的。」與章先生討論過幾次後,得知他又生出一個頗具創意的項目,已經在做籌劃。他計劃在雲南與緬甸的邊境地區開辦一個民間的研究中心暨會展館,圍繞着二戰的主題,每年舉辦幾次研討會。邀請海內外專家和大學生研究生,外加二戰期間曾經在中國戰區服役過的盟軍官兵的後代,來此地講解那一段壯烈的史實。並且結合當今的亞太局勢,提供建設性的倡議,維持本區域的和平格局。

該中心將由四個部分組成:圖書館資料室,購置最有影響的關於中國戰區的出版物,也號召海內外人士捐贈;研究部,接受海內外研究者到此進行考察和寫作;展覽館,收集二戰的實物和圖片,與外界機構舉行合作展覽;生活部,對來訪者提供簡單的住宿和餐飲服務,對攜帶優質研究計劃來的學者提供免費住宿。該機構將仿照國外的研究中心,設立駐地研究員research fellows in residence的安排。章先生已經與騰沖縣境內一個鄉鎮的幹部協商成功,當地願意免費提供土地建立這個研究中心。騰沖作為中國戰區的核心地點,名聲在外,而且由於這一帶旅遊業發達,交通和通訊條件也很先進。

國軍貢獻巨大 理應尊重事實

章先生於2020年春節後,打算把我們幾個有意參與這個項目的內地和香港學者,租車從深圳開到騰沖作進一步考察和規劃。遺憾的是碰上新冠疫情,無法成行。到了今年初,我拜託最早介紹我認識章先生的深圳文化機構傳話,說2025815日是太平洋戰爭結束80周年,趁此機會推展騰沖的研究中心項目,效果最佳。令我困惑的是,一直沒有收到章先生回信。我揣測,是遇上經濟持續低迷,籌款沒什麼進展。我建議深圳市的文化機構,讓本單位人員把章先生及其小組做過的事情,寫出來交給《人民日報》「中美友好合作故事」作品徵集活動。發表以後,也許能夠為騰沖研究中心的計劃帶來捐款。

我與重慶在二戰紀念活動中的交往,始於20036月底。北京一個電視編輯組為紀念2005年抗戰勝利60周年,計劃拍攝一部大型紀錄片。他們委託我代為收集海外出版的相關書籍,必要時請海外資深文化人提供劇本寫作方面的建議。我為此聯絡海外文化界人士多位,其中以香港科技大學教授齊錫生與台灣《聯合報》社長張作錦最熱心,贈送了一些內地很難得到的歷史資料。編輯組安排海內外幾位學者(南京大學歷史學家高華也參加了)專程赴戰時陪都重慶,作一周的討論和劇本構思。

編輯組總導演特別告訴我們,這部紀錄片是以整個中華民族的抗戰為主線,不再是像以前那樣,以黨派意識形態為基調。估計那時北京有關部門已經得知,新接任的胡溫領導班子,將公開表示抗日戰爭的正面戰場是主要的,國軍貢獻巨大。我們受到鼓勵,當然樂意把在海內外研究界讀到的成果,盡力完整地在討論會上報告給大家。雖然也有激烈的爭論,但絕大多數與會者都能夠尊重事實,最後達到基本的一致。

我們受邀學者對這部紀錄片抱着極高的期待,人在台北的張作錦更是興奮不已,經常電話我們說,若是此片能夠對正面戰場作客觀呈現,那將對兩岸關係產生非常積極的推動。我們幾個學者急切地等待此片上演。播出前總導演告訴我們:由於此片是為中央電視台製作,各級審查特別嚴格。原是24集,幾經刪節,最後定稿只有12集,片名即《抗戰》。不過後來編輯組還是挺高興,因為總理溫家寶把它作為中國政府的禮品,贈送給外賓。一個小花邊新聞:我們下榻的那家酒店周圍,幾年後變得聞名全球。根據內地檢察院公訴書,薄谷開來就是在附近的第16幢樓,指令毒殺了英國商人尼爾.海伍德。

美國倘不參戰 東亞淪殖民地

因為參與《抗戰》紀錄片的籌劃,我後來被邀請去抗戰期間美國顧問團的重慶所在地參觀,裏面陳列品不多,但都是原件。也有相關的一些歷史書籍,主題是美國顧問團在重慶政府決策中的影響和功過。我對陪同的外事幹部說:對該顧問團的描述和評價,無論是在美國還是在台灣,都極富爭議。尤其是對史迪威將軍,褒貶差別之大幾乎無法緩和。你們陳列館必須對外開放,證明中國內地官方也沒有完全忘記二戰期間的美國對華援助。很巧的是,兩年半後我全職參加了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的「全球化對美中關係的影響」研究專案。那幾年該基金會主席是Dr. Jessica Mathews;她母親就是Barbara Tuchman,是第一位平生獲得兩屆普利策新聞獎的女記者。她的名作《史迪威與美國在華經驗,1911-1945年》,被稱為影響了三代美國涉足對華關係的人士的認知。等到我去華盛頓市開會,特地去一家舊書店買到老版本的此書,回香港後託人帶給重慶的那個陳列館。

今年8月,全世界將紀念太平洋戰爭終戰80周年。我誠懇地希望,幾個華人社會都能有高品質的書籍出版,對這場改變了所有華人社會的大戰有盡可能全面的檢視和公正的評論。特別值得深入討論的是:太平洋戰爭的各方究竟從那場大戰中汲取了什麼教訓?哪一方汲取的最豐富,哪一方汲取的最淺薄甚至最扭曲?為什麼會這樣?僅舉一例:大戰開打之前,意識形態之戰已經進行了許久。日本狂熱的民族主義者高呼:「亞洲是亞洲人的亞洲!」

這個口號在那個時代,對亞洲本土各界尤其是媒體非常有號召力,它包含有濃烈的反西方殖民主義的要素。然而這個聽起來具有正當性的口號背後卻是:整個亞洲只有日本才有能力領導亞洲人趕走白人。驅趕走西方勢力之後,也只有日本才有能力帶領亞洲走向工業化和現代化。因此最理想的亞洲格局,就是「大東亞共榮圈」,以日本為核心實現共同繁榮。可是美國卻不認可,聲稱「我們也是太平洋國家」。太平洋戰爭的結局,倒是美國一度成為亞太區域的霸主。

又過了65年,時任國務卿的希拉莉強硬表態(大意):誰說美國不能介入當今的亞太事務?我們從立國開始就是亞太的一部分。如果沒有美國全力參戰,東亞至今還可能是日本帝國主義的殖民地。諸位都明白,她針對的不是今天的日本。

2025年7月4日 星期五

一起激發的記憶

年紀愈大,記憶愈珍貴。記憶是一個怎樣的概念?捉摸不到、看不到,但實在地感受到。

訊息不斷進入大腦,大部分並沒有固化就消失了,因為這些訊號沒有關連性。

記憶,由一個個細胞集群代表。要形成記憶,即便只是短期的記憶,其關鍵程序是細胞被激發的時間必須夠長夠久,以至可以連在一起。一起激發會形成瞬時記憶,連在一起形成更久的記憶;強化細胞集群運作就是鞏固記憶。

記憶的神經科學奠定者、加拿大神經心理學家唐納德·赫布 Donald Hebb,提出記憶是 Cells that fire together wire together(連在一起的細胞一起激發);一束一束神經元相接,變成連在一起的「細胞集群」(Cell assembly)。

大腦如何建立聯繫

你有沒有想過我們如何學習新事物?我們如何在不同的刺激、事件或想法之間形成關聯?我們如何記住我們學到的東西?這些問題的答案在於聯想學習這個迷人的領域,該領域是研究大腦如何將不同的信息連接在一起的學科。

當兩個或多個元素(例如物體、景象、聲音、想法或行為)通過稱為條件反射的過程在我們的大腦中連接起來時,就會發生聯想學習。條件反射是對先前中性或不相關的刺激形成的新反應。例如,如果您每次吃東西時都聽到鈴聲響起,您很快就會學會將鈴聲與食物聯繫起來,並在聽到它時垂涎三尺。這是經典條件反射的一個例子,它是俄羅斯生理學家伊萬·巴甫洛夫 Ivan Pavlov 在他著名的狗實驗中發現的。

Ivan Pavlo 的狗和鈴鐺實驗

激發條件反射是美國心理學家 BF Skinner 開發的另一種聯想學習類型。激發條件反射是通過行為的後果來學習一種新的行為。例如,如果您按下槓桿並獲得獎勵,您將學會更頻繁地按下槓桿。如果你按下槓桿並受到懲罰,你將學會避免按下槓桿。這就是動物和人類學習適應環境並實現目標的方式。

聯想學習和大腦

但是聯想學習是如何在大腦中發生的呢?神經元是神經系統的基本單位,如何因學習而交流和變化?這就是 Hebb 規則的用武之地。Hebb 規則是神經可塑性原理,它解釋了學習和記憶形成是如何發生的。它指出,當兩個或多個神經元一起被反覆啟動時,它們之間的連接強度會增加。這意味著神經元在相互放電時變得更加高效,從而形成神經網路。赫布規則是由Donald Hebb 在他的著作《行為的組織》(1949 年)中提出的。

一起發射的電池連接在一起

Hebb 規則通常被概括為「連在一起的細胞一起激發」。這個朗朗上口的短語抓住了Hebb理論的精髓,即學習是神經元之間突觸(Synapses)連接修改的結果。突觸是神經元通過釋放稱為神經遞質的化學信號相互交流的連接點。當一個神經元觸發時,它會向下一個神經元發送信號,該神經元可能會觸發,也可能不會觸發,具體取決於突觸的強度。Hebb規則表明,兩個神經元一起發射的頻率越高*,突觸就越強,將來它們一起發射的可能性就越大。這就是神經網路的形成和強化方式,創造了代表我們所學內容的活動模式。

*請注意,電池不會在同一時間一起發啟,他們接連一起才續個開啟。Hebb 強調,電池 A 必須觸發電池 B 工作,這只有在電池 A 更早地工作時才會發生,而不是同時與電池 B 一起工作。

許多實驗研究都支援Hebb規則,該規則表明突觸強度會因學習而改變。Timothy Bliss Terje Lømo 發現了長時程增強 LTP),這是 60 年代後期反覆刺激后突觸強度的長期增加。LTP 被認為是大腦記憶形成的主要機制之一。相反,長期抑鬱 LTD 是低頻刺激后突觸強度的降低,這可能涉及忘記或修剪未使用的連接。

Hebb 規則也適用於人工神經網路,人工神經網路是類比生物神經網路結構和功能的計算機模型。人工神經網路可以從數據中學習並執行模式識別、分類、預測和優化等任務。Hebbian 學習是人工神經網路中最簡單、最古老的學習規則之一,它根據神經元輸入和輸出之間的相關性更新連接的權重。

簡而言之,人類的神經訊號是由電子化學能量激發而形成樹突(Dendrites),樹突和樹突連在一起,細胞連接成一組訊號單位,這就代表一個記憶。

如果訊號夠強,神經元就會產生樹突蛋白,記憶就會變得更加持久;如果訊號很弱,細胞集群的激發狀態慢慢退去,失去連接。細胞需要能量來長樹突,能量來自神經元的電子活動——激發愈多,連線愈多。

大腦的能量運作、思想、感覺,還有記憶,都為物質主導,經由電子——化學能量轉換,從神經元激發到產生構成樹突蛋白質,這也是思維的過程。

雖然如此,Donald Hebb無法證明這些得自觀察的論點,但他亦沒有將他的理論與主流框架對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