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和不遇

人生世,總在遇和不遇之間。作為退休理科教師,我們遇到同好者一起寫博文,同一議題,可各抒己見,有時會遇到教過的學生、共事的老師、久違的上司,什麼樣的熟人、朋友,什麼樣的男人、女人,全不由我們做主,卻決定我們的電腦瀏覽器博文和瀏覽的博客以前在學校工作,如果工作順利、生活幸福,某一天早上醒來,我們會感謝命運,讓自己在那些重要的時刻遇到了合適的人,可能是同事的幫助,勤奮的學生如果某日諸事不利,那麼,會遇到倒楣的事情,忘記帶教具,忘記這,忘記那。生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佔據人一生大部分時光的,是他的職業生涯,平時人們常講的遇和不遇,也多指工作和職業中的遭際。退休後遇到的,多是舊同學,興趣相似的羣組,在談天說地之際,偶有佳作,不想輕易忘記,乃存之於小方塊中,給遇和不遇的博客觀賞,如此而已!

2025年7月24日 星期四

焦慮的半徑

有一種說法很流行,「不要焦慮2小時和8公里以外的事情。」為什麼是2小時和8公里呢?事實上,現在的人,無論老少,都很容易焦慮。

我們總是為沒有發生的事情,提前焦慮,除了應對生活的雞零狗碎,還要面臨精神的超負荷運轉。

既然無法改變未來一定會到來的事實,對當下的生活又於事無補,更讓自己精神疲憊。

所以,不要擔心2小時和8公里以外的事情,該來的會來,我們要做的,是因上努力,果上隨緣;盡人事、聽天命。

一、 2小時和8公里以外的事,都不值得擔憂

2小時以外」是指未來還未發生的事情,還未發生的事情,現在擔心也沒有用。

8公里以外」是說聚力我們很遠的事情,距離太遠,鞭長莫及,遠處的事情我們即便知道也無法改變。

我們是不是會經常出現這樣的場景,比如工作的時候,今天總會為明天的事情焦慮,擔心明天的彙報表現不好、擔心方案被否決,擔心商務在客戶現場掉鏈子。

因為這種焦慮,導致總是過度準備,影響了更重要的工作,經常加班,甚至睡覺也不安穩。

其實後來想想,這種擔心完全沒有必要,

船到橋頭自然直,有問題再解決,沒有必要浪費時間去焦慮的擔憂。

實際上,大多數焦慮的事情都沒有發生,哪怕有意外,都能夠快速解決,自己就是「蠢蠢」的杞人憂天。

有過一個心理實驗。

參與實驗的人,把未來1周可能會遇到的煩惱寫下來,投入「煩惱箱」中。

到了第3周,把箱子打開逐一核對,結果顯示,90%的煩惱,根本沒有發生。

把剩下的10%再次放入「煩惱箱」,那些煩惱已經不再是煩惱了。

這說明,真正讓人疲憊的不是既定事實,而是你頭腦裡提前冒出一個個糟糕的念頭。

所以,2小時和8公里以外的事,都不值得擔憂。

煩惱本無根,不撿自然無;

困惑本無源,不究自輕鬆。

二、 一生中的煩惱,大部分都不會發生

在人生的漫漫長路上,煩惱仿若荊棘,時常刺痛我們前行的腳步。邱吉爾曾在回憶錄中寫道:「當我回顧所有的煩惱時,想起一位老人的故事,他臨終前說,一生中煩惱太多,但大部分擔憂的事情卻從來沒有發生過」。

細思之下,生活中的諸多困擾,諸多煩惱,都是自己臆想出來的,都是自己預設的。

就如同《金剛經》所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塵世萬象,在我們執念的濾鏡下,變得猙獰可怖,可真相往往是,那些所謂的煩惱、絕境、難題,更多是我們自縛的「繭」。

很多事情,在還沒有去做的時候,在還沒發生的時候,我們永遠無法知道真正的過程和結果。

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當我們不執著於自我的得失、他人的評判,煩惱自會消散。我們一旦以空性之心去觀照,你會驚覺,那些讓我們輾轉難眠的煩惱,只是虛幻泡影。

三、 人生的容錯率超乎你的想像

關關難過關關過,事事難成事事成。

生活的容錯率,遠比想像中大得多。明白這一點,或許我們就能釋懷了,焦慮也能少很多。

小時候覺得忘帶作業是天大的事,高中的時候覺得考不上大學是天大的事。

到了參加工作的年紀,你發現學習不好,日子照常過得不錯。然後你就慢慢明白,搞砸一兩個項目,出一兩次醜,不會太影響自己的人生。

戀愛談崩了,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下一個更好。

人生是曠野,而非一條單行的軌道。

這個世界,真的沒有什麼事情可以擊潰你,除了你自己。

小時我們都被灌輸著一個思想:

人要想過好日子,就要走一條特定的路,在幾個特殊的時間節點做成特定的事情,才能夠格過上傳說中的好日子。

但是現在看來好像不是這樣的,看身邊過得還不錯的小夥伴們,哪一個沒有經歷過社會的教訓,以及各種艱難險阻。

大家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都過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永遠不要擔心2小時和8公里以外的事情,生活無非就是見招拆招。

四、 行動是治癒一切的解藥

我們焦慮,往往是對未來不確定性的畏懼。

而積極的行動,能減少未來的不確定性。

行動,是治癒一切的解藥。

打敗焦慮的最好方法,不是杞人憂天地胡思亂想,而是去做那些讓你焦慮的事。

要談判,就認認真真準備好資料;

要見客戶,就仔仔細細記住客戶的需求和偏好。

在遲疑焦慮中每花費一分鐘,就會少一分鐘去解決問題。當你開始行動,你就會發現所有預設的困難,早已不攻自破。

行動可以增加個人的篤定感。

你做一分,事情的確定性就多一份,焦慮就會少一分。

當你去做十分,未來就是變得確定十分,焦慮就無從而來了。

「成功不是將來才有的,而是從決定去做的那一刻起,持續積累而成。」

很多事情,行動起來,就能解決80%的問題,剩下的20%就是很簡單的執行問題。

第一步是:拆解

拆解目標,任何看起來再大、再複雜的難題,都可以被分解小目標。

拆解行動,給予小目標,為了達成小目標,我們可以做簡單且確定的一系列行動。

第二步是:行動

先從5%的改變開始,堅持微小的行動,解決掉一個事情,你的焦慮就大大降低了。

為了使行動落到實處,我們可以制定日程表,每月做什麼,每週做什麼,每日做什麼,細化到每日的日程上。

第三步是:複盤

經過一系列行動後,就會知道哪些行動有效,需要強化,哪些行動無效,需要調整。

做一個複盤,總結經驗教訓,這些都是寶貴的財富。

第四步是:反覆運算,形成方法論

將複盤得到的結論,應用到下一輪的行動,反覆運算行動方法、步驟,最終形成完整的方法論。

如此迴圈,對於未知的恐懼,就落實到具體踏實的行動中去了,焦慮的情緒也將隨著行動而被疏散。

人生猶如一場修行,每一刻皆是道場。讓心回歸澄澈,不為未到之事驚擾,不為為定之局忐忑。真正就自己於水火的只能是自己,能擺脫精神內耗、焦慮的人,也只有你自己。

不要擔心2小時和8公里以外的事情,做具體的事,更多關注行動和過程,好好愛自己,你會發現之前在意的不過是浮雲。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在這人間煙火間,將有限的生命,綻放於當下每一寸真實、美好的光陰之中。

2025年7月23日 星期三

人機共存互動減少「幻覺」 提升AI可靠性

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意思是指,當人面對問題時,若是知道答案便表示知道,但若然不知道便坦然承認不知道,這才是真正的智慧。時至今天,筆者認為這句話也適用於「人工智能」(AI)世界。

隨着近年ChatGPTDeepSeek等人工智能模型相繼面世,「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enAI)技術及應用風靡全球,而「可靠性」(Reliability)是研發「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關鍵成功因素」(Critical Success Factor, CSF)。粗糙的GenAI在應用時很容易產生「幻覺」(Hallucination),經常答非所問,深度影響其可靠性。「幻覺」是人工智能背後「大數據」(Big Data)模型所產生的錯誤或誤導性結果。這類錯誤可能由許多因素造成,包括訓練資料不足、模型的假設有誤,或是用來訓練模型的資料存在偏誤。要理解「幻覺」的影響,我們必須「回歸基礎」(Back to Basics),認識「大數據」的基本原理。

人工智能系統是以「大數據」驅動,並利用「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建模研發而成。例如,「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背後的「大型語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 LLM)便是透過海量的訓練數據產生而成的。根據「計算機科學」(Computer Science)的基本原理,「垃圾入,垃圾出」(Garbage In, Garbage Out),因此數據的質量對人工智能效能尤其關鍵,當中焦點落在如何維護「大數據」5V的特性,來訓練出一個負責任的「智能機械人」:

「數量」(Volume──在「深度學習」過程中,所採用的訓練數據理論上是愈多愈好,目的是擴闊目標系統(即「智能機械人」)的視野和見識,令它如博士一樣「博學多才」;若然數據不足,系統難免會以偏概全(Over Generalisation)。

「速度」(Velocity──人工智能要不停學習,以維持自身對「時事」(Current Event)認知的適時性(Timely)功能;否則系統便未能與時並進,所作出的回應(輸出)往往會不合時宜(Out-of-date)。

「多樣性」(Variety──真實世界的數據五花八門,有些人使用文字和圖像、也有些使用語音和錄像等不同載體來表達訊息,「深度學習」必須能夠交叉處理,融會貫通各樣載體的訊息;反之,若然生搬硬套,獨立處理各載體的訊息,便會產生「穀倉效應」(Silo Effect),分析問題時不夠立體,回應不盡不實(Uncertainty)。

「價值」(Value──人工智能模型訓練面對的數據量驚人,所以要從「大數據集」中找出一條有價值的訊息,有如大海撈針,絕非容易。「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 ML)算法一般以統計學理論為主導,傾向選擇訓練數據集中出現次數較多的「事件」(Event),因此出現較少的便很容易被忽略,結果令「智能機械人」存有偏見(Bias)。

「真實性」(Veracity──網上虛假資訊層出不窮(例如謠言、假新聞),但深度學習一般難以有效辨別是非真偽,影響系統的可信性(Trustworthiness)。

滿足上述5V的大條件是研發可靠GenAI的系統要素,但這任務所需要的資源不菲,對企業造成一定的經濟負擔。所以,不少公司(尤其是中小型企業SME)在採用GenAI技術時都會移船就磡,放鬆對5V的要求,例如因為數據收集困難面減少數據量,又例如因數據更新過程複雜而減低更新率。然而,公司「縮皮」必然會影響所生成的「大型語言模型」的質素及效率,增加了「幻覺」出現的可能性。

理論上,GenAI能夠滿足5V的需求只是「知之為知之」(Know the Knowns)。而在GenAI應用中,「知」(Knowns)及「不知」(Unknowns)的訊息共存自然不過,但問題出現於系統是否知曉,能夠體現(承認)「不知為不知」(Don't Know the Unknowns)。

若然可以的話,系統便能適當地拒絕具「不知」訊息的「指示」(Prompt)要求、在分析及推理過程中靈活地「避重就輕」。

但在現實商業社會中,不少「縮皮」、粗製濫造的GenAI系統卻不懂得「不知為不知」,罔顧其所不知,而信口開河,牛頭不對馬嘴。

正因如此,系統最終會淪為一個「非『是知也』」(無智慧)、充滿「幻覺」的「機械人」。這現象亦難免會動搖人類對人工智能技術的「可靠性」之信心。

最後,孟子曰:「盡信書不如無書」,意思是指不必拘泥於書本上的內容,強調獨立思考的重要性。同樣地,我們在應用GenAI時,也不應該不假思索,盡信系統回應,而應該推行「人類參與循環」(Human-in-the-Loop, HITL),審視GenAI生成的結果,讓人類和「機械人」在這世界中互動共生。

2025年7月22日 星期二

6.6億IG追隨者 C朗拿度博物館揭幕

想一睹球王基斯坦奴朗拿度(C朗)的風采,現在不必去沙特阿拉伯,亞洲首家C朗博物館「CR7LIFE」剛於尖沙咀K11 MUSEA揭幕,內有陪伴C朗征戰的戰衣和贏過的個人獎座,以及多媒體互動裝置,全面拉近大眾與球王的距離。

博物館暫定設置一年,C朗辦公室指香港是球星文化通往亞洲的大門,並說希望他「很快」會訪港。做運動員紅到開博物館,應該前無古人;事實上,比起許多荷里活明星或媒體名人,C朗支持者更多更廣。目前IG最多追隨者的賬號是IG官方戶口(6.9億),C朗以逾6.6億緊守次席;比第三的美斯(5億)和第四的美國女歌手莎蓮娜高美斯(4.2億),C朗的追隨者數目以億計拋離。到底是什麼令C朗不單止雄霸球壇,還成為引領潮流的現象級人物?

不熟悉足球的博友,可能常聽到C朗的名字,但對他到底有多「巴閉」,沒有概念。

這位來自葡萄牙的40歲球王,自2002年在葡超出道起計,參與過1286場職場賽事(撇除龍門,是歷來之冠),攻入938球(亦是史上榜首),球壇最高的個人榮譽金球獎已贏過5次。

早年,C朗協助曼聯拿下3次英超錦標和一次歐聯冠軍,後來在皇家馬德里大熟大勇的年代,更曾連續3年贏得歐聯冠軍(2015/20162017/2018球季)。2016年,C朗帶領葡萄牙首度成為歐洲國家盃王者。數據最公道,無論你喜不喜歡,他都是當代甚至足球歷史上成績最彪炳、最重要的球員。

父親病逝打擊沉重

羅馬不是一日建成,C朗也非出道就是大家敬佩愛戴的球星。剛好相反,他早年有點桀驁不馴和壞孩子味道,在球場內外均引起爭議。

跟美斯一樣,C朗同屬天才型球員,在葡萄牙球隊士砵亭首季亮相,已吸引到歐洲頂級球會如巴塞隆拿、阿仙奴等注意。令他一戰成名,甚至改寫球壇生涯的,是2003年夏天士砵亭對曼聯一場季前熱身賽。曼聯當時是英超盟主,氣勢強勁,但18歲的C朗在場上任意穿梭,大顯盤扭遠射功架,最終士砵亭以31勝出。

賽後,曼聯球員熱烈討論這小伙子,甚至游說時任領隊費格遜把他帶到曼聯。不出一周,曼聯正式宣布C朗加盟,並讓他穿上碧咸離隊後騰出來的7號球衣。

C朗初期踢法華麗,除了以速度作邊線個人突破之外,常常大演腳法,在運球時加入一些炫目的急停、轉向和刁鑽控球技巧,故此部分媒體和球評家說他華而不實,過於賣弄腳法;本地媒體亦曾以「濕毛巾」(即「要扭」)來戲謔C朗執着扭波過人的風格。

在綠茵場上,年輕的C朗算相當俊俏,髮型也經細心打理,非常時髦,有時更會戴上耳環,但因如此惹來更多批評,覺得他是「中看不中用」的霎眼嬌。

2005年是C朗人生中最困難的低潮,那年他父親因酗酒而病重逝世,他深受打擊,大失水準,年底一場對賓菲加的歐聯比賽,落敗後C朗向對方球迷舉中指發洩,既欠球品又被足協懲處。

為日本小朋友護航

2006年以後,他踏入轉型時期,不論在踢法或心態上,都有很大改變。在技術教練Rene Meulensteen引導下,大量翻看和研究多個頂級射手的踢法,從而領悟到入球不必漂亮,只要直接有效。自此C朗的進攻模式更全面,遠射、無意義的盤扭減少,反而頭槌、近門補中的入球明顯增加。2007/2008球季,C朗攻入42球,比前一年多近一倍。隔了一季,他正式登陸皇家馬德里,在西甲9年,叱吒風雲,入球停不了。C朗的球星之路,同時也是一個不羈小子成熟長大、學懂為團體奉獻自己的故事。

2014年,C朗到日本出席商業活動時,主辦方安排了一位名為岩崎遼太的小朋友跟他聊天。遼太生硬地讀出寫在講稿上的葡語拼音,未發問完,台下觀眾已開始訕笑。C朗突然平靜地問大家笑什麼,然後稱讚遼太葡語說得好,盡了努力。這一段錄影,至今仍在網上流傳,不時見網民重貼。C朗對於球迷的愛護,以及對於努力、拚搏的人的尊重,由此可見一斑。

當美斯近年用不爭榮辱、樂於「散步」的心態比賽,C朗的鬥志依然燒得旺盛;剛剛又帶領葡萄牙贏得歐國聯桂冠的他,依然追求更好、更強、更優秀的表現。來年在北美舉行的世界盃,說不定我們會見到C朗破天荒地第六度參賽。

身懷絕技攻擊手

全盛時期的C朗,是極全面的攻擊手,左右腳擅射,路數變化多,在入球能力上只有美斯能跟他爭一日之長短。比起美斯,C朗的撒手鐧或許更多,這裏就略談一點C朗的絕招。

美斯射門乖巧,角度精妙,但鮮有猛力抽射。相反,C朗步大力雄,腳頭很重,至今也常常見到怒轟破網以力度取勝的畫面。他其中一個最具代表性的經典入球,是2009年最後一季効力曼聯時,對陣波圖,在中圈稍前處接到皮球,一步推順,不用眼望40多碼外的球門,就鼓全力射過去,皮球如炮彈般直飛網窩。這一球奪得該年新成立的「普斯卡斯獎」,是球壇票選的最漂亮入球。

C朗從早年開始就擅射罰球,配合其射門力度極難抵擋,尤其精於射出「落葉球」(knucleball),那是他的獨門殺着。一般球員射罰球,都會射出香蕉形的內彎弧線,用高飛曲墜的弧度配合力度,令對方門將難以施救;碧咸的罰球就是這種典型的香蕉形射球。

「落葉球」透過強力踢擊皮球正中偏低位置,令皮球初時貌似沿內彎軌跡飛出,但在中途會飄往另一邊。

C朗在曼聯和皇馬時期施展這種絕技,常把對手門將騙得一動不動。

他後來開發頭槌能力,這方面其數據同樣達怪物級數。C朗彈跳力驚人,頂球槌可以躍起至3米高,甚至不太需要助跑,踏一步就能跳出壓倒性的制空力,而且跳起時滯空時間也長,比如効力意甲祖雲達斯時就有個經典頭槌入球,跳至2.5米高同時能停留1.5秒。如今C朗在速度和爆發力上也許不比當年,但身上還有許多武器,加上魄力驚人,沒有大傷患,累計入球超過900的他,相信要在職業生涯打破一千入球大關,並非遙遠的空想。

2025年7月21日 星期一

反客為主

據悉美稱俄烏各自頑抗,是毫無意義的。首先是烏克蘭,在美國仍可能於未來某天減少支援的背景下,烏軍很難徹底擊潰俄軍、收復落入俄羅斯手中的失地;同理,俄軍雖然不會被徹底擊潰,但在近一年的軍事進展中,俄軍的持續鏖戰,也僅僅是以高昂代價取得了有限成功,烏克蘭軍隊依舊控制被併入俄羅斯四區的部分領土。

另一方面,特朗普通過社交媒體發聲。他表示如有必要,美國將再次對伊朗核設施實施打擊。特朗普在發文中提及,伊朗外交部長阿巴斯·阿拉格齊此前曾承認核設施遭受嚴重破壞。據悉,阿拉格齊在談論伊朗核設施現狀時表示,相關設施確實受到了嚴重損害。他明確指出這些核設施已被摧毀。與此同時,阿拉格齊強調伊朗的鈾濃縮專案並未因此停止。

伊朗外長進一步闡述了該國立場。他表示鈾濃縮專案對伊朗具有重要意義,涉及民族自尊心問題。因此伊朗不會輕易放棄這一項目。阿拉格齊稱這對伊朗來說極其珍貴。

當前美國面對兩場戰爭──烏克蘭戰爭與中東伊以可能發生的大戰,以其軍力財力是沒法長期應對的。此所以特朗普急於停戰,從兩場戰爭中拔脫出來,以便回歸經濟發展,使美國再偉大起來,也讓他的家族和相關利益集團獲利。正因他不願戰,美國也難戰,便成為他和美國當前最大的政治弱點。

一方面,特朗普害怕北京趁美國應接不暇之際,全力經濟趕超。另方面,藉此機會武統台灣,以及在歐洲與中東以外趁機擴大影響,排斥歐美。可卻困於現有兩場戰爭,美國不僅沒法抑制中國,甚至要討好中國。反倒要爭取時間與空間,建立日後與中國對抗的資源、條件與體制。特朗普的政策還是暗藏針對中國的攻擊,卻是小心謹慎、盡量不引起中國的強烈反彈,維持對中國既曖昧又微妙的關係,打擊與拉攏同時並存。當然,在解決烏克蘭戰爭與伊以危機之後,他對中國便會有不同嘴臉,可放手攻擊中國,體現出美國政治中敵視中國的傳統。
中國應反客為主,變被動為主動。美國害怕北京在當前武統台灣,北京政府就要表現出積極武統台灣的傾向,頻頻封島,驅趕在台海航行的外國軍艦。中國軍艦戰機多在台海及周邊海域進行實彈演習,拉上俄羅斯聯合和海空演習,檢查進台的外國商船,防止它們載運武器;公開聲討台獨的組織與政治人物,羞辱民進黨政府的主要官員,包括所謂總統,並施加嚴厲的制裁,以至倣效美國沿用二級制裁等,正是要表現出台海風雨欲來之勢;更要擺出陣勢,準備迎擊任何來犯的外國軍艦戰機導彈等,表示不懼怕美國等以中國武統為由,而來侵犯中國主權。
這樣的緊張局面,是警告美國,若在歐洲與中東有進一步軍事行動,中國會趁勢武統。俄亦可呼應,分別加強對美歐的抗爭,使美國草木俱驚。這樣的作用是牽制美國,要它預留軍力於東亞防範中國,減少對歐洲、中東的投入,讓俄國、伊朗等有機可乘。對台獨者產生高壓,迫使部分人放棄台獨主張和行動。而在東亞高度緊張狀況維持下去,長期化之下,對正常經濟活動不會有打擊,市場心理也會習以為常。但美國的軍事部署卻不可以減少,要經常性地防範萬一北京真的武統台灣。
台灣問題本是北京的弱點,可北京政策改變,化被動為主動,反而會成為美國在國際政策上的弱點。

外拍成風 荷里活陷寒冬

香港不少戲院結業,電影業進入寒冬,產量大減,許多從業員被迫轉行或離港另謀出路。由上世紀中至今領導世界的荷里活,也因全球化而陷入蕭殺的秋天!

許多人未必知道,加州已成僅次於美國、中國和德國的全球第四大經濟體。估計今年加州的名義GDP4.1萬億美元,已超過日本的4萬億美元,而佔加州GDP份額最大的兩個產業是:矽谷的IT業及荷里活。

數據顯示,美國的銀幕數量,由高峰時的4.5萬個減至今年的3.8萬個,下跌了15.5%。跟香港相反,今年美國仍有110多部電影公映,各串流平台競爭白熱化,電視電影和電視劇的產量有增無減,只是在大洛杉磯拍攝的作品大減,荷里活成為重災區而已!

上世紀荷里活能成為電影拍攝聖地,皆因地方大,天氣溫和,陽光充沛,交通疏落,可以全年每天24小時拍外景,而且工資遠較東岸的紐約為低。另一個原因是政治,三十年代逃避納粹迫害的猶太人,在東岸及南部缺乏發展機會,遂蜂擁去加州及荷里活拍電影。天時地利人和,造就了荷里活的霸業。

移師墨西哥

如今,在北美公映的電影和電視劇,只有20%在加州拍攝。過去5年,電影和電視劇在大洛杉磯拍攝外景的日數(Shoot Days,以下簡稱SD),減少了30%。今年1月至3月再跌22.4%,只得5295SD。不計疫情肆虐時禁止拍外景,去年的SD是有史以來最低,只有廣告跌幅輕微,僅佔2%796SD

更不幸的是,今年大洛杉磯火災,燒掉了545個外景場地。預計今年在大洛杉磯拍攝的試播電視劇集只有13部,是有史以來新低。Netflix計劃今年拍攝20部電影及電視劇,共費10億美元,但全部移師去墨西哥拍攝及後期製作。如今,只有剪接不能外判而留在美國。

大洛杉磯電視節目的SD,由2021年高峰的18560個,下降至去年的7716個。期間受新冠疫情打擊,無可厚非,但疫情過後,不單沒有反彈,且繼續離開大洛杉磯。

不在荷里活拍攝,到底去了哪裏?一是去了其他州市,如紐約、新澤西州、喬治亞州的亞特蘭大、新墨西哥州等等,引致其他州份也見獵心喜,如得薩斯州已通過法案,提供稅務優惠及其他措施,吸引電影公司往拍片。

全歐洲拍攝

二是多得全球化,荷里活電影去了同聲同氣的澳洲、加拿大、愛爾蘭、英國等地拍攝。岔開一筆,荷里活片在英國拍攝,由來已久,近年更有Brollywood之稱。《Barbie芭比》便整部電影都在英國Hertfordshire的華納片廠拍攝。其次是物價及工資較低廉的歐洲國家,如克羅地亞、馬耳他、意大利、匈牙利等等。將於今年稍後上映的The Murderous Miss Highsmith,全在歐洲拍攝,許多幕後工作人員都不是美國人,還算不算是一部美國片呢?

現時,大洛杉磯和荷里活所經歷的,正是香港電影界回歸後經歷的。經濟繁榮,生活水準上升,人工及其他成本隨之高漲。加州年入10萬美元的家庭,如今只算「低收入家庭」。普普通通一個三人家庭,要100萬美元才買得起一所房子。

本地製作電影愈來愈花錢,不得不往成本較輕的地區拍攝。有電影監製表示,若整個劇組百多名工作人員往愛爾蘭拍外景及廠景,搭景、住宿及旅費等等的花費,比在霍士片廠拍攝,至少低20%30%,而且省卻許多麻煩。

過去,很少荷里活電影在外地拍攝,因為當地沒有適當的器材及人才。如今,拍攝器材愈來愈輕巧,用手機也可拍片,外拍愈來愈方便及頻密,愈來愈多當地人的攝製技巧追得上美國水平;反而本土製作減少,新人欠缺實習機會,無論導演、攝影、美術設計、燈光師、布景師、化妝師、電工、木工、音效工程師等等,接班人少,人工高。外地人才多,工資低,勤勞肯學,焉會不外拍成風?

這正正是惡性循環,外拍愈成為新常態,本地人才則愈凋零,愈多工作人員流失,便愈發不得不外拍。荷里活素喜輸入外勞,成名的外國導演如《上流寄生族》的奉俊昊,今年有新作《米奇17號》。《從前的我們》的加拿大韓裔導演宋夏英,有《錢財心愛物》(Materialists),反而美國本土導演不易出頭!

創意蕭條走下坡

跟其他行業一樣,荷里活陷入困境,便要求政府打救。招數不離:提供稅務優惠、削減工資和去規管化。

電影外拍,無非因為其他州份和國家提供較佳的稅務減免,匈牙利和克羅地亞都有30%稅務減免,意大利和馬耳他更高達40%。附帶條件是在當地拍片,須僱用若干本地勞工。

加州州長紐瑟姆(Gavin Newsom)回應荷里活的呼籲,建議將目前的稅務減免由20%,提高到25%35%,整體稅收減免則由3.3億元(美元.下同)增至7.5億元。困難是,今年大洛杉磯百年一遇大火災,州政府要撥款救濟重建,加上特朗普對加州的欺壓,預計加州今年的預算有120億元赤字,大洛杉磯達10億元,怎能大手筆資助電影界呢?何況還有不少議員反對用公帑扶助私營企業!

人才現凋零

美國不同州份的最低工資各異。加州是富裕州,最低工資每小時16.50元。較窮的州較低,新墨西哥州是12元,亞特蘭大7.25元。東歐國家的工資更低,難怪許多電影都移師外拍!根據演員工會-美國電視和廣播藝人聯合會(SAG-AFTRA)的統計,過去3年,荷里活已失去了1.8萬個職位!受打擊最大的是電工、木工、燈光師、收音師等。

在大洛杉磯拍片,規管多多。在街道拍外景須付費,費用由5002000元不等。在室內拍攝,要聘請一名工會督察,另外要付85元聘請一名消防督察。紐約最低工資和加州相差無幾,但如人數不多,在街頭拍外景不收費。

究其實,荷里活走下坡,㿂結仍在「創意蕭條」。2024年票房收入最高的10部電影,不是續集就是spin-off:《玩轉腦朋友2》、《死侍與狼人》、《魔海奇緣2》、《壞蛋獎門人4》、《魔法壞女巫》、《沙丘瀚戰:第二章》、《功夫熊貓4》、《哥斯拉×金剛:新帝國》、《獅子王:木法沙》、《超音鼠大電影3》。如此下去,荷里活憑什麼翻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