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和不遇

人生世,總在遇和不遇之間。作為退休理科教師,我們遇到同好者一起寫博文,同一議題,可各抒己見,有時會遇到教過的學生、共事的老師、久違的上司,什麼樣的熟人、朋友,什麼樣的男人、女人,全不由我們做主,卻決定我們的電腦瀏覽器博文和瀏覽的博客以前在學校工作,如果工作順利、生活幸福,某一天早上醒來,我們會感謝命運,讓自己在那些重要的時刻遇到了合適的人,可能是同事的幫助,勤奮的學生如果某日諸事不利,那麼,會遇到倒楣的事情,忘記帶教具,忘記這,忘記那。生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佔據人一生大部分時光的,是他的職業生涯,平時人們常講的遇和不遇,也多指工作和職業中的遭際。退休後遇到的,多是舊同學,興趣相似的羣組,在談天說地之際,偶有佳作,不想輕易忘記,乃存之於小方塊中,給遇和不遇的博客觀賞,如此而已!

2025年4月5日 星期六

普京好戰的根子:民族、宗教、沙文、復仇

大部份人說過,澤連斯基是俄烏停火的最大阻礙,有他在,和平協定將難以簽署,最近局勢的發展,美國總統特朗普罕見對俄總統普京表達了不滿,他表示,「當普京開始質疑澤連斯基的可信度,並討論烏克蘭需要新領導層時,我非常生氣」;特朗普強調,若美俄無法就俄烏停火達成協議,「我將認為這是俄羅斯的錯」,普京將為此付出代價。

雖然特朗普為俄烏停火大耍花招,歐盟也支持合適的停火協議,但至今他們都搞不定俄羅斯。普京多次表態,臨時停火意義不大,如果停戰,雙方衝突的「root causes」必須解決。對此烏總統澤林斯基與普京的觀點倒是一致,他們相互理解。什麼是普京心目中的「根子」?讓我們追根探源,這對觀察持續中的歐洲大戰、或許是新世界大戰的導火線,至關重要。

軍事史昭示,一戰開啟了武裝衝突的新模式。此前戰爭是局部的,與戰爭相關的人員和地點就在戰場及近旁。與戰場相隔遙遠的地方,民和兵都不會被捲進戰爭。一戰卻把整個國家捲進戰爭,出現了總體戰的形態。原因一是武器的發展和軍隊的訓練,令其投射幅度、運動速度和殺傷力劇增。原因二是歐洲民族國家(nation–state,又譯為「國族」)體系形成,人民不再是蒙昧蟻眾,開始認同一個國家,民族主義變成參戰的大召喚力。

就中國而言,總體戰觀念是1937年左右才開始在高層興起,此前軍事學者研究了歐洲經驗,認定一盤散沙的中國只有全國動員全民參戰,才能抗擊亞洲強權日本。於是那些後來我們熟悉的動員口號風行各地:「地不分東南西北,人不分男女老幼,抗戰!」早年在重慶看過紀錄片《抗戰》,當地親戚講解:以前川軍是不出四川省打仗的,因為官兵和軍費主要來自本省,川軍的任務是「保家」保護四川。抗戰期間,川軍首次大規模開拔到外省打仗,任務是「衛國」。所以抗戰雖然給中國帶來巨大犧牲,卻對國族的整體觀念起到空前的刺激。抗戰期間沿海人民、機構、文物、設備,大規模流向西南部,全國各地是命運共同體的感情萌發。早先,國族觀念在中國限於知識界。

保家衛國激發國族觀念

從比較研究角度看,俄烏戰爭中的烏克蘭與抗戰期間的中國相似,是被攻擊的掙扎國民。對該國民眾來說,這場戰爭意味着他們的國族處於生存邊緣。因此號召烏克蘭人保家衛國,用不着絞盡腦汁,每日的戰爭局勢就是最有說服力的動員,國族觀念迅猛上揚。1977年我為通識科交功課,關於蘇聯周邊附庸國,明白那時代烏克蘭人的民族情感並不強烈。

烏方的戰爭動員用不着費勁解釋,俄方卻是個大問題,此即普京心目中的「根子」。

對於規模和實力比烏克蘭大幾倍的這個國家,如何論證它發起進攻和堅持血戰的正當性?我並非聚焦在普京那些直白的理由上,它們已經被國際觀察界駁斥過無數次。我聚焦在更深刻的意識形態淵源,試圖挖掘普京好戰的根子,而這恰恰是特朗普理解不足的層次,所以他的調和前景不妙。進一步看,普京好戰的根子對我們周邊也有影響,他也可能把好戰的理由推展到東北亞和中亞。

否定列寧民族自決主張

挖掘普京心目中的根子,最合適的是把他與蘇聯的兩位領袖作對照。第一位是列寧。雖然普京早年是蘇共幹部,後來卻對蘇聯國父作了兩大譴責。他指摘列寧下令布爾什維克政權摧毀東正教,而若是失去東正教,俄羅斯人就喪失了自己的民族文化根子。普京以東正教的神聖名義譴責西方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稱其為腐蝕後代的文化垃圾。普京發動攻烏戰爭,主要說詞之一是烏克蘭正在被西方文化價值觀拖進泥潭,他絕不能讓這個東正教社會陷入惡魔世界。普京的文化保守主義說詞不但對多數俄羅斯人有召喚力,而且博得眾多歐洲極右派的認可,連有些美國極右派也同情。莫斯科東正教牧首全力支持對烏戰爭,讓普京獲取厚重的道德背書。

普京對列寧的另一個否定,是關於民族自決權的憲法條款。他說列寧給加入蘇維埃共和國聯盟的非俄羅斯民族享有自願退出聯盟、獨立建國的權利。這就給蘇聯埋下禍根:19881991年,十幾個加盟共和國相繼宣布退出聯盟,把主權收歸本民族共和國,於是蘇聯解體。普京把這個結局稱為二十世紀最大的政治悲劇,列寧是禍首。普京夢就是把從蘇聯分離出去的東正教系的斯拉夫民族再統一,如果方便,也把格魯吉亞收回作為傀儡國。

理解普京的第二位參照者是斯大林,他是格魯吉亞人,卻是鐵桿的大俄羅斯帝國維護者,所以普京對斯大林的三個主義深刻認同:大俄羅斯沙文(霸權)主義、愛國主義、復仇主義。斯大林曾經是俄共中央負責民族事務的首領,然而在籌備成立蘇聯時,斯大林與列寧發生了民族政策的嚴重衝突。列寧深知如果對民族關係處理不當,即將成立的聯盟會麻煩不斷。

他主張給予非俄羅斯民族的共和國形式上的自治地位,與俄羅斯共和國同等權利。斯大林反對,主張把格魯吉亞等少數民族區域先納入俄羅斯共和國,然後再參加聯盟。

這樣一來,非俄羅斯民族區域就喪失了自治權。這當然激起反彈,斯大林委派到格魯吉亞去處理糾紛的副手說服不了該共和國首領,竟然動手打人,此事被告狀到列寧那裏,引起最高領袖的憤概。列寧斥責打人者像沙皇時代的殘暴警察,地道的大俄羅斯沙文主義行徑,繼而批評斯大林團隊:「大家知道,俄羅斯化的異族人在表現真正俄羅斯人的情緒方面總是做得過火。」此事成為列寧19221923年準備撤換斯大林總書記職務的三大理由之一,然而他很快去世了。斯大林繼而成為沙皇式的絕對專制者,其政策激發格魯吉亞民族的起義(詳閱《被篡改的列寧遺囑》)。斯大林的大俄羅斯沙文主義與普京的心態源於同樣的根子,普京2016年回答俄羅斯男孩的那句名言表露無遺:俄羅斯邊界no end無盡頭,你能看到多遠就多遠。

從意識形態層面看,斯大林推出愛國主義與共產主義是背道而馳。馬克思、恩格斯一直推崇國際主義,全世界共產主義運動的歌曲就是《國際歌》。

恩格斯晚年教導歐洲工人運動領導:如果法國與德國開戰,你們不應該站在本國政府一邊支持戰爭,而應該與對方國家的工人一起反戰,因為全世界工人階級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納粹德國攻進蘇聯幾個月就摧毀了蘇聯歐洲部分的軍隊,眼看要戰敗,斯大林精明地看到,用保衛布爾什維克政權的紅色口號難以鼓動人民捨生忘死血拚強敵,於是改口號為保衛俄羅斯母親而戰。他把革命後坐牢的神父們放出來祈禱,把喀山聖母像請出來繞城一周,再請到莫斯科光耀,把革命後封閉的兩萬座教堂修道院開放,由大牧首召喚教徒們拯救俄羅斯。這種融合東正教的愛國主義,是斯大林作總體戰動員的法寶,普京作戰爭鼓動的精神武器也根源於此。

特朗普不明白怎能擺平

斯大林的復仇主義在二戰結尾時突出表現於他在歐洲要把1917年前後失去的沙皇俄國疆域(部分是波蘭領土)收回,在東方要報日俄之戰潰敗的恥辱。194592日斯大林報告:「1904年日俄戰爭中俄軍的失敗……遺下了我國莫大的污點。我國人民曾相信並期待着總有一天日本會被擊敗,這一污點是會消除的。我們這些老輩人等待這一天,整整等了40年,這一天到來了。今天,日本承認了自己是戰敗國」。1945年起,斯大林統治的蘇聯超過羅曼諾夫帝國版圖,那是普京念念不忘的偉業。蘇聯解體後的30年,是普京復仇主義發酵的歲月。他對格魯吉亞和烏克蘭的進攻、對白羅斯的嚴控,是復仇路上的堅定步伐。

普京戰爭意識形態的根子主要參照斯大林,他的夢想多半是斯大林帝業之光復,儘管本領遠不及斯大林。1920年代尾,俄羅斯宗教哲學家格奧爾吉.費多托夫在《論民族懺悔》中預言:如今用於建立無神的列寧主義國際的狂熱,「將要用於建立一個民族的、東正教的俄羅斯」。國際主義讓位於民族主義,無神論讓位於東正教,意識形態根子才堅如磐石。百年之後,這個預言在普京政權的作為上基本實現。

20222月俄烏剛開戰,有些俄羅斯人譴責普京好戰,國際上高度關注正義的本土力量能否制止戰爭。很快反戰人士或被嚴厲處置,或流亡海外。戰爭延續兩年多時,國際智庫探討:普京之後,能否有一個不同的俄羅斯?在戰爭逾三年的今天,我們還看不到此一跡象。普京好戰的根子如此深厚,特朗普遠未參透,他既不讀書又極端自信,以地產商作交易的心態來調和終戰,難上加難。

《中年好聲音》出色的評判---周國豐

每個星期天晚上都播出《中年好聲音》,周國豐是其中一位出色的評判;最近他接受傳媒訪問,道出他的前半生:
 
周國豐生於1970年4月27日,太陽化祿和天梁同在命宮,會羊陀;事業宮巨門天同化忌在未宮,會羊陀。主從事費心力、勞口舌之行業,一生費力而不討好,且易為事業而擔心。巨門暗、天梁孤,行事低調,引申為沉實,那是認真學習或研究所需要的一種態度。太陽落陷於酉,光芒收斂,人會愈傾向於低調行事,紫微在子,霸氣能克制,使整個基本盤的外揚性質收窄。因此,酉宮的太陽、天梁傾向於低調之外,也不會如旺宮般,毫不避忌地光芒四射。子宮的紫微,即使是霸道亦不會即時表現出來,相處日子漸久時﹒大家會慢慢感覺到,子宮紫微的霸氣依然存在。太陽入命已不利男親,更與孤辰、寡宿、天刑及與擎羊同度,夜生人則主與父上由生離變成死別。
太陽主貴不主富,尤其在旺宮化祿,往往反而累事。太陽主放射、主施予、主支出,所以宜居陷宮。唯太陽化祿卻喜昌曲及魁鉞支援,以適合從事公眾矚目的事業,如演藝事業一類,則會見的天同化忌,只應於忙得連一點享樂的時間都沒有而已。
兄弟宮武曲化權主財政的掌控、調動,見祿馬交馳,則有遠方友人助力。大運庚干的武曲財務調動,本源於太陽化祿的需索,常涉及或投資、或擴展、或炒賣等冒進性活動,大運遇上這種情況,便要謹慎觀察原局的命宮,與及財帛宮的優劣性質。唯武曲化權坐命宮者,則由於太陽化祿坐父母宮,反而成為易受長上提拔之局,並以外籍人士的提拔、關照為佳應,亦以能從事金融行業為佳。若煞曜同度,則主專業技術的工作,或工廠生產。唯不論男女,武曲化權,與財蔭夾印的天相同宮,能剛柔互濟,成佳巧結構,化權則剛烈味道尤重,故不宜守六親宮位。
本命的天府化科主名譽與聲望,喜會良好佐曜而成領導格局。天府以得祿為大度,器量且較寬宏,入六親宮位,皆主感情和好並且忠誠,可堪依賴。大運遇上庚干的天府化科,便要注意太陽化祿的作用,由於天府化科主信譽,有時候,亦正因此而容易抵押過甚,故此,更加需要注意節制。倘若命格原局為冒進者,到庚運時,即容易因信貸過甚而弄致局面難以收拾。同樣見天府化科的壬干,則主週轉拮据,反而不像庚干般虛耗,此其分別。
天同主感情、情緒、或享受;化忌則主無福消受,可能是起因於揮發過度而疲累,因身忙而清福難享。若因虛耗過度而破敗者,則可導致物質生活受到法律規限。天同化忌也主精神生活空虛,有時是由感情生活的空虛所引致,所以不喜落入六親宮位,更不喜走入夫妻宮位,主缺乏情趣和樂趣,更不喜再見火鈴會入,主刺激情緒過甚。
1977年,他才虛齡8歲就展開比賽人生,該年太陰年祿守命,事業宮陽梁昌祿,利競爭;由朗誦唱歌到DJ周國豐的「比賽人生」,甚至連不被看好的運動比賽也曾嘗試過。他謙虛地笑稱:「雖然我的田徑真的一般,但我的游泳是很不錯的,曾經是校隊。」在無數場比賽中磨練出來的,是不服輸的意志與迎接挑戰的態度。1978年,父母宮天同化忌,會天機年忌,父親去世,母親獨力培育成才。
踏入社會後,他的比賽人生仍未結束,1989年他參加港台的DJ比賽,該年又是太陰年祿守命,事業更是雙重陽梁昌祿。1991年又參加新秀歌唱大賽,該年天同化忌變成運權,巨門年祿,祿權科會,事業宮更疊科,漸露頭角。他自認性格內向、不善交際,卻誤打誤撞踏入娛樂圈:「我相信是家人想我入這一行,多過我自己想入這一行。我本身的性格是很喜歡一個人,不喜歡說話,也不太喜歡在別人面前表演。」
升職快到驚,數年磨練畢生受用;周國豐在香港電台的職涯可謂順風順水,他亦意識到自己更適合幕後的行政管理,因此36歲開始轉型,從幕前走向幕後行政管理,自此用扶搖直上,但升職太快反而令他不安:「升職是升得很快,但快到我有點害怕。」管理工作雖然未必是其最擅長,但周國豐形容多得上天那麼「tough(艱辛)」的安排,令他在數年間快速成長,訓練他如何面對突如其來的困難或危機。
戊子大運(2001-2010),命宮紫微獨守,會貪狼運祿,武曲化權,天府化科。紫微在子,令霸道的本型,發展或修訂為或剋制、成收斂的性格。這種性格,也恰恰是治國之君所需要的帝性,故紫微取象為帝星。雖曰或相剋、或制約,或克制、或收斂,紫微的主觀、霸道、喜惡隨心,自我中心等性格依然存有,但是多了很多或克制、或收斂的特性。有博友笑稱子宮紫微為「濕水紫微」,即紫微的霸道,於宮位的五行環境上,遇上了制約的責任和性格。
貪狼的性格多元,其主體為進取、為積極、為交際手腕、為爭取機會、為敏感、為慕(務)多,化祿則增強了這些性質。貪狼化祿不喜遇上太多陰暗雜曜,如地劫和陰煞,則傾向陰邪或感官過敏,性格也容易任性。
2004年經電台同事羅啟新介紹之下,周國豐與利嘉兒認識,兩人發展迅速,拍拖不足三個月已視大家為結婚對象,當年命宮武曲化權變成年科,命破軍年權,廉貞年祿;夫妻宮貪狼運祿,會破軍年權;第二年11月結婚擺酒,不過當時兩人並沒有註冊。婚後兩人同居於跑馬地,感情也相當好經常被拍到出逛街。當年命宮太陽運科,天梁年權,會昌曲;夫妻宮天同化忌,會天機運忌,但同時疊祿及天梁年權。
36歲學識做回自己Alone,不等於Lonely;「36歲對我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人生的年紀,即是一個轉捩點又或者分水嶺。」周國豐曾經結婚,但婚姻僅維持不足兩年。他坦言婚姻雖然失敗,自己卻非常感激前妻,形容對方令她再次成長,也促使他更清楚認識自己,不應為他人而活:「如果我當自己大概有70多歲命,我花一半去迎合別人就夠了,是否應該要抽另外一半時間去迎合自己呢?」很多前輩或身邊的朋友經常問他:「怎樣算?你將來都要找個伴。」但他並不認同:「我不可以因為我將來老,要找人照顧而強行找一個人,其實我適合一個人多些,是很享受那種自由自在。當我開始了那種一個人很自由自在的精彩的時候,就會覺得這一種生活是我自己喜歡的,即是不需要去遷就也好,又或者大家去compromise(妥協)究竟今天要做些甚麼,又或者去旅行的時候要怎樣。我常常強調,Alone(獨自)不等於Lonely(孤獨)!」
2006年專責主理幕後行政工作,歷任香港電台第二台台長、香港電台普通話台副台長/台長及電台以及新媒體及節目協作總監。2008年,原福德宮合流年福德宮三重化忌,婚姻觸礁而宣布相處不來要離婚。至2010年代末,周國豐獲晉升為香港電台總監(電台)。當年遷移宮武曲疊權,父母宮太陽疊祿,陽梁昌祿,合宮福德疊科,獲上司看重,精神上有了寄託。
2020年9月接任香港電台助理廣播處長(電台及節目策劃)。該年命宮紫微,會齊祿權科。
50歲時,他的福德宮及財帛宮皆三重化忌,工作壓力令他毅然裸辭工作卅多年的政府工,全年無工作零收入;原本出任香港電台前助理廣播處長,負責電台及節目策劃,本應前途無限、生活無憂,周國豐卻選擇在50歲之齡毅然辭職,「離開一個我工作了30多年的機構,我也只是做過一份工作。」周國豐笑言,自己早在25歲便希望實現不再工作的夢想,內心一直渴望過一種自由自在、不被工作束縛的生活。當有這個念頭時,正值新冠疫情爆發,令家人更加擔憂:「其實家人一直都不知道我有這個決定,所以他們知道之後是很反對的。」不少人以為他作為公務員,辭職後依然有穩定的長糧收入,可以輕鬆地過日子,但實情並非如此。「有些人說,你不用擔心,你有長糧。Sorry,我是50歲離開之前的機構,我要60歲才可以拿長糧,即是我要等10年的時間。」為了安心,他仔細計算未來10年的財政狀況,「當我決定離開時已計算好,萬一我那10年完完全全不工作能否捱到60歲拿長糧呢?」周國豐自認個性極為謹慎,經反覆評估後確認財務鬆動,才作出最終決定。就這樣,他度過了辭職後完全零收入的第一年,這一年,雖然沒有工作、沒有收入,卻是他人生中最輕鬆愉快的一段時光。隨後他收到來自TVB《中年好聲音》節目製作組的邀請,希望他擔任評判,「他們說這個節目除了一個歌唱比賽之外,其實是講人生的故事。」這個節目的理念打動了他,但過程卻充滿曲折:「我離開港台之後,始終是前公務員身份,離職時要過冷河。去到最後一刻政府才完成那個審批,在拍這個節目之前幾天,才收到通知說可以了。」
2021年11月正式亮相TVB《中年好聲音》節目,至今已當了三季評判,仍然非常出色。他計劃離職後朝青年事務方面另覓發展路向。2025年,命宮太陰獨坐,與事業和財帛宮皆三重化忌;太陰主積存、主思慮,太陰年忌,便容易出現積存上的損耗,誘因很多時便由天機年祿而來,同時天機運忌,工作或許出現變動而傷腦筋。太陰化忌也主思慮,可因計劃一再拖延而令人思慮得形神損耗,流年更遇上陀羅,行事蹉跎,可達竟年之久。2027年同巨坐命,天同化忌,巨門年忌,更會上天機運忌,仍然未到六十,不可以拿取政府長糧,疾厄宮殺破狼,事前要作出準備。
訪問中他提到:「我只怕死得很慘」;早買定CEO級醫療Plan 周國豐坦言,自己從小就是個「老積」的人,喜歡為將來作詳細的規劃,然而經歷新冠疫情的衝擊後,他的想法也產生了變化:「那幾年令到我意識到有很多事情原來不能想得那麼長遠,原來這個世界是不斷地在改變,而那種改變是我無法控制的。」但他承認,自己的性格就是這樣:「如果我不自己去做一些規劃的話,就會很不安心的那些人來的。」 身體健康是周國豐極其重視的一環,尤其是近年家人健康轉差,更讓他深刻體會到提早規劃健康的重要,「我不怕死,但我怕的是我死得很慘。」他自揭早在30多歲時已買醫療保險,即便身為公務員已經有基本醫保,他仍堅持「加碼」,甚至是買「CEO Plan」:「有些人會說我蠢,我是公務員來的,我有一個基本的醫保計劃,但是我看過後, No!Sorry!」
好友末期病的啟示,勿待出事才後悔;周國豐以身邊朋友的經歷作為教訓:「我身邊有太多朋友經常覺得幸運之神會眷顧他,一直都不做身體檢查,誰知有事發生的時候,已經去到那些症狀的末期,沒得救。」因此他語重心長地勸告年輕人:「你不知道自己身體那副偈什麼時候會出事,你不要以為自己現在20多、30多歲沒事,不是的,出事的時候你就會知道買保險的重要性。」除了身體健康,他亦格外重視心理健康:「當我們有Mental Health(心理健康)的時候,很自然就會對我們的身體健康,產生了一個連鎖的效應,就連身體健康都會有幫助。」

2025年4月4日 星期五

關稅戰開始了,但美國平民的噩夢才剛剛開始!

美國總統特朗普於當地時間周三(2日)正式公布「對等關稅」措施後,各國正審視如何回應。中國率先連環出招,因應華府對中國商品加徵34%「對等關稅」,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稅委會)宣布410日中午起對所有美國商品加徵34%關稅。同時,中方多個部門以不同理由制裁27家美企、禁止6家美企農產品禽類製品進口和立案調查最少兩家美企等。對比之下,其他國家或地區未見激烈反擊措施,其中受46%稅率重擊的越南,昨有「一把手」蘇林跟特朗普通電話,後者稱「非常有成效」,意味其他國家的關稅也許「有得傾」。

京促磋商解決貿易分歧 另制裁27家美企

中國財政部網站昨發出國務院稅委會(辦公室設於財政部關稅司)公告稱,美國宣布對中國輸美商品徵收「對等關稅」的做法嚴重損害中方正當合法權益,稅委會根據中國《關稅法》、《海關法》、《對外貿易法》等法律法規和國際法基本原則,經國務院批准,410日中午121分起對原產美國的所有進口商品,在現行適用關稅稅率基礎上加徵34%關稅。公告強調,現行保稅、減免稅政策不變,此次加徵的關稅不予減免;貨物在410121分前啟運並於514日零時進口,可豁免加徵。稅委會辦公室強調,中方敦促美方立即取消單邊關稅措施,以平等、尊重、互惠方式通過磋商解決貿易分歧。

美國是世界經濟學頭號重鎮,孕育過最多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得獎人,但如今舉目全國,恐怕很難找到一位具分量的經濟學家,會完全贊成總統特朗普的關稅政策。有諾貝爾經濟學獎得獎人更直斥,他們的總統大抵是瘋了。

特朗普剛宣布要向全球絕大部分國家,徵收所謂的對等關稅,但徵收稅額如何釐定,那卻是隨他說了算,沒有客觀的評核標準。美國對別國入口貨品橫徵暴斂,最終是害苦了國民。侵侵在上一任總統期間,開始對中國加徵關稅,事隔幾年後據調查所得,約92%新增的稅款,最終是轉嫁到美國消費者身上。既有先例作參考,今次美國向全球加徵對等關稅,最終吃虧也會是廣大美國民眾。
有經濟學家指出,加稅後美國家庭每年的支出,將會增加3,4004,200美元,折合港幣是兩萬多至三萬多元。早前有調查顯示,很多美國人的生活捉襟見肘,有近半數家庭,無法即時拿出600美元作應急。既是如此,往後每年還要增加三、四千美元的家庭開支,這豈不是愈窮愈見鬼!
新任白宮主人滿以為大增關稅,就可以迫使大量製造業重返美國,事實上,別說此事難以實行,即使勉強實行,也只會讓美國消費者的負擔百上加斤。一件入口貨加稅後,零售價可能提高了兩成,但如改在美國生產,售價隨時要暴增四成,到時候引發的通貨膨脹,定必十分駭人。
美利堅雖然擁有世界上最優秀的經濟專家,但是特朗普既閉目塞聽,也任人唯親,忠言逆耳的聲音,根本傳不進白宮橢圓形辦公室,在侵侵身邊,大多是對他俯首帖耳、唯命是從的人。獨夫治國,為害極深,美國人的噩夢,恐怕現在才是剛剛開始。

2025年4月3日 星期四

少年---Adolescence

這兩星期,除非不接觸社交媒體,否則,根本避不過NetflixAdolescence(官方譯為《混沌少年時》,但多麼畫蛇添足,叫《少年》或《青春期》就好),兩周下來創下全球高逾6600萬的收看次數以外,更誇張的是網上網外熱切迴響,直如鋪天蓋地。

《混沌少年時》是一部關於網上「男性圈」(manosphere,一種網路次文化,其中男性為了反對女性主義而推崇厭女理論)惡劣影響的短篇犯罪劇,長四集的故事講述13歲少年占美(Jamie Miller)因涉嫌殺害同校女學生凱蒂(Katie)而被逮捕的事件,逐步揭開青春期少年男女的內心世界,以及探討這宗令人震驚的犯罪背後的深層動機。

其中,占美長期遭受校園霸凌,更被貼上「非自願單身者」(involuntary celibate,簡稱Incel,指時下社會基於經濟條件或其他非自願的原因而無法找到伴侶的人,通常是男性、異性戀者和白人)標籤,其社交賬號充斥着極右翼網紅的厭女言論。他的父母承認,他會將自己關在房間內長時間玩電腦。他們以為他是安全的,但兒子卻暗中受到激進主義思想的薰陶。這個故事凸顯了社交媒體對易受影響的年輕人思想上的負面影響,因而引起了外界的關注。

Netflix最新迷你影集《混沌少年時》早前於三月中啟播,第一季四集劇情均以「一鏡到底」形式拍攝,盡顯劇組製作功架實力,旋即於出品地英國及全球觀眾之間引起話題。

該劇採取「一鏡到底」的拍攝手法,每集60分鐘,全無剪接,拍攝鏡頭全程跟隨角色移動,營造出強烈的臨場感和真實感,讓觀眾仿佛一同置身於案件之中,與劇中的人物角色共同經歷每刻的掙扎與煎熬。

《衛報》評論家Lucy Mangan稱這部劇集為「數十年來最接近完美的電視劇」,而英國電影學院獎得主編劇Sarah Phelps則稱讚其為「神級劇本」。

隨着劇集的熱播,工黨議員米奇利(Anneliese Midgley)呼籲,在議會和學校放映該電視劇,認為這有助於抵制針對婦女和女孩的厭女症和暴力行為;安全大臣傑斯(Jess Phillips)則指:「它不僅僅是一部電視劇,還讓我們看到了成千上萬年輕男孩的內心,他們被每天在網上目睹的暴力和虐待所扭曲。」

「希望劇集成為國家的一個分水嶺」

本月中,去年轟動一時的北倫敦三屍命案,以十字弓殺害英國廣播公司(BBC)電台賽馬評述員亨特(John Hunt)的妻子及兩名女兒的兇手克利福德(Kyle Clifford),被判終身監禁。最新消息顯示,在犯案前數個小時,兇手曾在網上搜索過一個名叫泰特(Andrew Tate)的播客。這或許增加了當地社會對這部差不多同期推出的劇集的關注。

上週,前英格蘭足球隊主帥修夫基(Gareth Southgate)在電視演講中警告,「年輕男性花更多時間在網上尋找方向,並陷入遊戲、賭博和色情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他認為需要採取更多行動來支持年輕人掌握身分、文化和韌性。女性主義作家Caitlin Moran認同修夫基,表示有毒的男子氣概(toxic masculinity)「非常無趣且令人沮喪」,她希望修夫基的演講和《混》劇能成為該國的一個「分水嶺」。

《混》劇編劇Jack Thorne更希望,劇集能為社會帶來真正的改變,因情況只會變得更糟。他呼籲引入「數碼同意時代」(digital age of consent),禁止 16 歲以下兒童使用智能手機。有專家還建議,社交媒體巨頭應加強對演算法驅動的極端內容的監管力度,尤其是最近的一項調查顯示,逾半年輕女性害怕她們的男性同儕。

早已風聞此劇以一鏡到底方式拍攝,未看前頗不以為然,咁又點啫?重點是要好看嘛!但看過就明白,此拍攝手法果然大大增加了劇集的真實感和震撼力,觀眾徹底投入,和角色一起穿梭各場景,猶如親身經歷他們的痛楚,感受到他們的無助,末了,不重重嘆一口氣,難以釋懷。

演員真是神級,尤其演主角占美的超級新人奧雲谷巴,好戲到癲,乖乖的樣貌,瘦小的個子,卻在一顰一笑間,流露出震懾大人的邪惡和刁鑽,簡直是天使和魔鬼化身,高難度之極,正如演他爸爸、同時也是此劇創作人之一的史提芬格林所言,遇上奧雲,由他演出這角色,是此劇「最大成就」。同樣難得是其餘每位主角都演得厲害,爸爸、媽媽、探員、探員兒子……好戲到你根本不覺得他們在做戲。

而令此劇爆紅,引起各界激烈討論的原因,自然是劇集所暴露的少年人暗黑宇宙,以及向為人父母者投下的道德震撼彈。很明顯,這種赤裸而殘酷的現實,為父母們帶來極大的震驚與恐懼,至此,他們方知自己對年輕人的世界一無所知,你以為自己已竭盡所能,甚至以為做得很不錯;但此劇告訴你,你甚至看不懂他們的網上留言,百分百會錯意,那些暗語和emoji的含義,超越你想像。父母崩潰了,原來早已無從進入他們的世界。 

2025年4月2日 星期三

看天氣預報

大學師兄講過:「物理畢業可入天文台做主任,識得預測天氣!」其實天文台科學主任會研究和提供包括天氣、氣候、授時及地球物理、輻射監測、海洋物理、航空氣象、海洋氣象、應用氣象、資料處理及資訊科技等服務。 科學主任可能須在本地接受專業培訓,亦可能被送往海外進修氣象學及/或其他有關課程。 /她也可能須「隨時候召」工作及執行戶外職務、輪班、在正常工作時間以外及惡劣天氣情況下工作。

三月底,不少地方氣溫「大跳水」,頭天還是三十五攝氏度的高溫,次日便降至不到十度,天氣預報模仿商場促銷,形容這種斷崖式下跌為「滿三十減二十」。相較「這裏多雲」、「那裏有雨」之類的直接陳述,這種用打比方的播報天氣就有意思多了,傳播效果也好,在街邊等紅綠燈時,聽見一位剛從公園練完太極的老人對同伴說:「今天『滿三十減二十』,多穿點。」

作為一位天氣預報愛好者,經常收聽全國與地方的天氣預報,順帶收集和學習一些有趣的能夠「言以文遠」的表達方式,比如形容氣溫變化大,除了「滿減促銷」還說天氣「像開盲盒」「如過山車」;天氣轉冷,說「冷空氣下周包郵雲貴」「短暫的夏日體驗卡即將到期」「陽光限量供應」;烈日暴曬,稱「開啟了空氣炸鍋模式」「馬路變身鐵板燒」;連續暴雨,說「本月雨水超額完成KPI」;雲霞絢爛,則是「天空像開了十級濾鏡」。

俗話說「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以前預報天氣多以省域為單位,天氣預報很難報準,有時預報下雨卻晴天,預報晴天卻下起雨來,大家就吐槽不如拋硬幣決定帶不帶傘,或者因預報「局部地區有小雨」,吐槽自己經常位於局部之外。

現在手機天氣小程序已經能精確到區縣,預報更精準一些,這樣提前知道下周倒春寒,防寒衣物就可以晚幾日再收拾;明天有雨,今天就把明天的跑步量完成。更有經濟眼光的人,根據掌握的晴雨信息還能「旱則資舟,水則資車」,進行期貨營利。

每天收聽天氣預報,於我有一個略為矯情的想法,當一個一個的城市正在預報,心裏有一個聲音:這裏是家鄉,這裏是讀大學的地方,這裏是工作居住的地方,這裏是第一次出遊的地方,這裏是十八歲出門遠行的地方……

2025年4月1日 星期二

「飛機場」的秘密

讀中學時不知天高地厚,每位老師都有「花名」,有些與他/她們身形有關,特別女老師,其中一位並非姓任,唱粵曲未必最好,但被冠名「任姐」。

以貌取人,有時原來是正確的。生物上真的有所謂人種?人類學者認為,不能從生物學上區分人;人種只是隨意捏造的。人類基因組99.9%相同,差異只有0.1%,這些差異中含有許多與外貌相關的項目。所謂的基因多態性,是指變異導致基因序列資訊發生細微改變的現象。

歐美女性的身材往往比較豐滿(CD罩杯),而東亞女性身材顯得較「平」(AB罩杯)。EDAR基因主要存在於2號染色體當中,對東亞人的毛髮、汗腺等體表結構起着重大影響。

早在3.5萬年前,EDAR基因就於歐美女性產生了差異。那是地球冰河時期,隨着冰河時期影響改變,歐美地區依舊處於寒冬當中,所以身體需要厚重的脂肪來抵禦寒冷,為了能支撐起身體的脂肪,歐美女性的骨骼進化得更大,胸部亦變得更大。

東亞地區生活環境溫暖,周圍植被茂盛,為了躲避叢林猛獸襲擊,不得不選擇進化出較小的身體,讓自己體重減輕,從而能靈活行動;削減身體部位的重量,來達到平衡,胸部首當其衝被縮小。

另外,EDAR基因突變之後,胸部分泌出的母乳能夠產生維他命D,保證自己的後代存活機率更大。

人類直立之後,盆骨支撐上半身,更小的胸部增加了身體肌肉靈活性,給女性的盆骨帶來更小壓力,使得盆骨在生育時更加靈活擴張。

回憶教中文的Miss,她教書認真,文學修養很高,或許教南唐歷史李後主生平而得名,但無論如何,「任姐」的名字,至今我們每位書友仔提起都讚不絕口,確實名留我們腦海之中。

2025年3月31日 星期一

物化別人不道德?

物化原本是道德哲學概念,後來引用到批評資本主義、消費主義乃至大眾媒體物化人;二戰後,不少女性主義者指女性在男權社會中遭物化。

十八世紀德國哲學家康德,沒用物化這個名詞,而在《道德的形而上學》和《倫理學演講集》詳細討論物化的問題:他認為,人類最寶貴是自由,人可以自由選擇做或不做什麼,才能講道德。

若一個人被當作一件工具而不是目的,他便被剝奪了選擇的自由,和死物沒分別,此謂之物化。奴隸失去自由,和工具沒分別,主人要他幹什麼,他便幹什麼。康德認為,把別人當成工具,將別人物化,是絕對不道德的。只有解放奴隸,讓他們做個自由人,才不算物化他。

男女老幼都可以被人當作工具,故康德認為,男女老幼都可以被物化。物化亦不限於性愛,任何人為了利益(不限於金錢)而讓自己被他人當作工具使用,都是「自我物化」;許多人或受群體壓力、或被潛移默化,而不自覺「自我物化」。

康德畢生不娶,但他主張一夫一妻制。他認為,只有夫妻的性愛才不是物化的,因為只有夫妻之間才可以「你完全獻上自己給對方,成為他/她的私產。你得到的回報是,他/她同時完全獻上自己給你,於是,你得到他/她和你自己。你既屬他/她所有,他/她亦屬你所有,兩人便有統一的意志(unity of will)。」沒有比康德這段話更能道出愛情的真諦了!

另類心智

康德反對立妾、婚外情、召妓、一夜情等等,皆因縱使開始時兩者真的相愛,到頭來都是把異性當作滿足自己慾望的工具,這等於物化對方,故而不道德;有一派女性主義者即持康德的觀點,反對色情及娼妓行業。

有社會心理學家批評物化論,指物體(object)一字意含主體(subject)。兩個物體,即無所謂孰是主體孰是物體。笛卡兒的名言「我思故我在」,正正是把人二分為心智(mind)和身體。他認為身體是死物,和機器沒分別,心智才是主體,會思考、有感受和意志。物化即是把別人看成沒心智、感受或意志的身體。

俄亥俄州立大學社會心理學教授卻德格雷(Kurt Gray)認為這非事實。他從調查中得知,大多數受訪者相信,智障人士的認知和理性思考能力及不上正常人,但他們對苦樂卻較正常人更敏感,亦較強烈。由此,他想到,人類的心智和身體不能截然二分,心智是「具身的心智」(embodied mind)。他承認人類可被物化,但被物化的人並非死物,仍有喜怒苦樂,仍然有心智,不過是另類心智而已!

照片實驗

格雷與耶魯大學哲學及心理學教授Joshua Knobe合作做實驗。他們給受訪者看一男或一女的照片。照片分AB兩種:A只看到臉孔,B除看到臉孔,還看到赤裸的上半身。結果顯示,受訪者看到B照片時,並沒把照片中人看成沒心智的物體,而是比單看A照片較感性和對痛楚和快感較為敏感的人而已!

他們與另一團隊再做另一個實驗:30個色情影片的男女演員,每人拍兩張照片,一張穿上衣服,另一張全身赤裸,姿勢和表情完全相同,給受訪者評論。得出的結果與上一個實驗相同註一。格雷等的結論是,女性主義者所講的物化:色情片把男女物化,視為沒心智和感受的身體,並沒這回事。色情片也許把人「非人化」(dehumanised),但並非像二戰時期納粹當猶太人是豬牛雞鴨那種可虐可殺的「非人化」。

是否所有物化都是不道德的呢?自有文明以來,人類就無法避免被物化:在軍隊裏,士兵往往被物化;時裝模特兒只是個衣架,表現時裝的美態,故他/她們都是面無表情。現代人每天要和不少陌生人打交道,怎可能不或多或少地物化他/她們?物化相識、熟人、愛侶和子女,才是不道德的吧!

用完即棄

美國哲學家瑪莎努斯鮑姆在《物化》註二一文中指出,男性和女性均可被物化,而以女性被物化的歷史最長遠,亦最嚴重,古今中外皆如是。她舉出七種物化的方式,既各自獨立,亦有重疊、互相關聯之處:

首先,工具化:如康德所言,將被物化者視為個人或團體所用的工具,漠視其福利和人性尊嚴,用完即棄,昔日的奴隸便是典型;現代社會最流行此種物化,男女都可以是受害者。其次,無自主性:《城市之光》中差利演的工人是最佳例子,他只能隨流水作業的輸送帶扭螺絲。

不能自主

第三,呆滯性(Inertness),即認為被物化者沒有能動性(agency),吃喝玩樂、讀書交友都要受人安排,不能自主;孩子最容易被父母和師長如此物化。第四,可取代性(Fungibility):被物化者既然只是一件工具,那就隨時可以被同樣或更好的工具、例如AI和機械人所取代。

第五,可冒犯性(Violability):認為可以理所當然的冒犯、侮辱、欺凌甚至打罵被物化者,那些虐待貓狗等的人就是物化寵物,恃權勢凌人亦是把人物化。第六,擁有權(Ownership):將被物化者視為己有,是個人「私產」,可以任意擺布;往昔,父母有權決定如何管教子女甚至跟誰婚嫁,即是把子女當作家族的「私產」。第七,否認主體性:認為毋須理會被物化者的經驗、感受、好惡,他只須聽命而行。

此外,英國哲學家、女性主義者Rae Langton認為,還可加上三種物化方式:一、噤聲(Silencing):禁止或阻撓被物化者言說或用任何方式表達意見或感受;二、還原為身體(Reduction to body):只注視被物化者身體,例如肥瘦、男性腹肌和女性身材;三、還原為外貌(Reduction to appearance)只注重被物化者的外貌、穿着及打扮。時裝、美容模特兒都是此三類被物化的例子。

註一:Kurt Gray et al, More than a body: mind perception and the nature of objectification

註二:Nussbaum, Martha C., Objectification, Philosophy and Public Affairs, Fall,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