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和不遇

人生世,總在遇和不遇之間。作為退休理科教師,我們遇到同好者一起寫博文,同一議題,可各抒己見,有時會遇到教過的學生、共事的老師、久違的上司,什麼樣的熟人、朋友,什麼樣的男人、女人,全不由我們做主,卻決定我們的電腦瀏覽器博文和瀏覽的博客以前在學校工作,如果工作順利、生活幸福,某一天早上醒來,我們會感謝命運,讓自己在那些重要的時刻遇到了合適的人,可能是同事的幫助,勤奮的學生如果某日諸事不利,那麼,會遇到倒楣的事情,忘記帶教具,忘記這,忘記那。生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佔據人一生大部分時光的,是他的職業生涯,平時人們常講的遇和不遇,也多指工作和職業中的遭際。退休後遇到的,多是舊同學,興趣相似的羣組,在談天說地之際,偶有佳作,不想輕易忘記,乃存之於小方塊中,給遇和不遇的博客觀賞,如此而已!

2020年7月9日 星期四

正念的禪觀藝術 (上)

禪觀正念是一種藝術,也是一種修行功夫,能帶來心的清明(定)和看清「事物 本性」的智慧。不論是藏傳的大手印、禪宗的坐禪,還是上座部(南傳)的內觀, 正念可以說是佛教所有禪修法門的共同點。禪修不離正念,這可以從一個禪宗故 事中看出來。有一位僧人問他的師父:「什麼是佛教的根本教義?」師父答道:「正念。」這位弟子卻不滿意這樣的回答,說:「我不是問正念的事,我是問佛教的 根本教義。」那位師父回答:「正念,正念,正念。」所以,我們要明白,佛教 修行的根本,不出「正念」兩個字!
然而,要怎樣做到正念?要怎樣修行正念?對一位禪修初學者說「要觀照」,「要 專注」,未免太過籠統,用意雖好,實際幫助卻不大。這就像赫胥黎烏托邦小說 《島嶼》裡的統治者,教鳥兒不斷地叫「專心」,希望這樣,鳥兒就會專心起來, 結果當然是徒勞無功。如果能認知到我們大多數人都做不到正念分明,因而虛度 生命,就會明白依師學習、如法降伏妄心的必要了。
正念修行成功以後,就可以發現萬物的真相。「主要的」注意力讓人看到念頭的 內容,進而透視心的生滅。當看清身心現象的本來面目時,身心特質就可以不受 干擾地顯露出來。這種「觀照而不分別的」正念,就是每當身心經驗生起時,只 記錄最主要的現象,不迎不拒,純粹是一種見證。換言之,只記錄或注意現象(不 論是覺受、聲音、思想或心境)的生滅,卻不做任何反應。然而,如果在觀照中, 心起了反應(這是未經訓練的心再自然不過的事),那就連反應也要注意到。用 這種方法去看萬事萬物,便可發現萬事萬物的本性,因而獲得不反應、不受制約 的覺知,生起自在解脫的智慧。
定位六根門
正念是活潑的修行,不只限於盤腿坐著,而是要專注在任何姿勢或情境中的所作 所為。這種讓心有所定位的修行,意思是「回到六根上」。換句話說,就是意識 分明地定位在前五根和第六根(意)上。六根門是眼、耳、鼻、舌、身等五色根 和第六意根(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等五識的集合)。所以,修行正念 就是觀照六根門。譬如,守護眼根就是注意眼根接觸色塵的結果與心理反應。如 此定位在任何根門上,便能覺知根門上正在發生的觸,並偵察到隨後產生的受和 意識。
正念的真正含意是「專注」、「安住當下」。保持正念就能培養「安住當下」的心。 雖然專注有不同的程度(少到完全不專注),但大體上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自 然的專注(自動生起的專注),另一種是刻意「培養」的專注,這是在「禪觀的 專注」中發展出來的。
培養的專注又分消極和積極兩種。消極的專注是「純粹的專注」,也就是說,只 以接收的心境記錄現象的生滅,不作反應。積極的專注則應用在一個動作、行為完成之後,包括積極地思維所觀的現象。
定位在根門上的練習
檢查當下你的注意力在哪裡?現在最明顯的觸是哪一個?是在讀這頁文章的 眼根?還是被聲音吸引的耳根?或者是坐在椅子上的身觸?「當下」是練習安住 根門和注意覺受生起的好時機。
選擇一個根門,然後注意那個根門上所發生的一切。現在的受是什麼?那個受的 品質又是什麼?是好的受,是壞的受,還是不好不壞的受?這個受引起什麼念 頭?特別注意其中的變化。養成觀照日常作息的習慣,幫助會很大:現在我用哪 個根門?那個根門發生什麼事?隨後產生的受又是什麼?

安住當下某一根門的修行,離不開「緣起」的實際應用和研究。在經驗一連串的 因果現象時,可以在六入緣觸、觸緣受的過程中截斷。如此,將可解脫大多數人 不自覺深陷其中的惑業苦輪迴。
「緣起法」十分深奧,是佛法的根本,從佛陀和侍者阿難的對話可見一斑。有一 次,阿難隨口提到,緣起法不難瞭解。佛陀指正道:「不,阿難,絕對不可以這 樣說。一般人不瞭解緣起,沒辦法通達緣起,所以心就迷糊起來了。如一團糾纏 不清的線球,眾生糾纏在輪迴、苦、地獄、罪惡之中,無法脫身。」
透過「觀照根門」通達緣起,可以解結。現在的種種經驗,來自過去因緣所生起 的一連串事件,因果相循,這稱為輪迴。
體會緣起法中的十一項連結,可幫助觀照。即使只是理論上的知識,都可以指引 正確的方向,究竟解脫: 
1. 無明緣行;
2. 行緣識;
3. 識緣名色;
4. 名色緣六入;
5. 六入緣觸;
6. 觸緣 受;
7. 受緣愛;
8. 愛緣取;
9. 取緣有;
10. 有緣生;
11. 生緣老死憂悲苦惱。
以下是婆醯迦的證悟故事。婆醯迦,意思是穿樹皮的人。婆醯迦本來是商人,有 一天他出海行商時遇上海難,雖然僥倖存活下來,但船毀了,身上的衣服也全被 沖走。赤裸裸地,他被沖到岸上,就找樹皮裹身,又找到一個舊碗去乞食。當地 的人看到他那樣子,以為他是苦行人,大為讚嘆,一傳十,十傳百,變得遠近馳 名。有人為測試他,故意供養錦衣繡袍給他,但他知道這樣會破壞別人對自己的 崇拜,所以拒絕了,繼續假扮苦行人。婆醯迦被安置到一座寺院裏當作阿羅漢來 膜拜。時間一久,連他自己也相信自己已經證悟。
他的生活中規中矩,禪定功夫也日益精進。有一天在禪定中,一位前世是他親人 的天神出現,告訴婆醯迦,說他尚未開悟,應該去向已證得阿羅漢果的佛陀請益。 於是,婆醯迦千里迢迢地前往舍衛城去見佛陀。他到達時,佛陀正好要出去乞食, 那不是請法的適當時間。他向佛陀請教了三次,佛陀才答應教導他。
佛陀給予簡潔扼要的開示: 「婆醯迦,你應該要照此修行:見的時候,就只是見;聞的時候,就只是聞;感 覺(觸、嚐、嗅)的時候,就只是感覺;覺知的時候,就只是覺知。 「婆醯迦,你如果能夠做到只是見、聞、嗅、嚐、觸、知的時候,就可以不受束縛。如此一來,婆醯迦,你就不會受六根所束縛,不會受六塵所束縛,也不會受 六識所束縛。這就是苦的息滅。」 婆醯迦聽了,放下執著,當下證悟,成為阿羅漢。 佛陀離開不久,婆醯迦受到牛攻擊而過世。佛陀乞食回來,發現婆醯迦過世,就 替婆醯迦安排火化和建塔。有人問婆醯迦會往生到哪裡,佛陀回答,因為婆醯迦 在導師面前已經領悟禪修要領,又能如法修行,所以證得了究竟覺悟的般涅槃。
默念的技巧
將身心感受到的一切,在心中稱名或貼上標籤,有助禪觀正念的修行。運用得好, 也是集中心思、保持正念的好方法。不論生起什麼身心經驗,都要重複默念,像 是「聽」、「聽」,「想」、「想」,「觸」、「觸」等。這是培養正念的有力方法,尤其 在修行之初,有系統地默念或貼上標籤,對於建立專注非常重要;否則很容易心 思散漫,久久都沒有覺察。正念一旦建立,即使為時不長,要將「默念」的方法 放下,尤其是當它變得機械化或笨拙到妨礙微細的正念時。學會怎麼用正念來偵 察種種感受以後,只有在注意力減弱、消失或需要重建時,才需要回到「默念」 的練習上。默念可以配合定位六根的方法練習,每當六根生起任何身心現象時, 就在心中默念。切記不要對所觀境分析,只是記錄而不反應。

四念處
四念處是用來支持禪修的參考架構。四念處源自《念處經》,在觀照各種身心經 驗時,可以當作引導正念的指南。
 1. 身念處
觀照體內的地、水、火、風四大;覺知日常行動中的身體姿勢、移動和動作。 
2. 受念處
注意覺受是樂、苦或捨,同時明辨什麼是主要的覺受,什麼是情緒。 
3. 心念處
心包括心王和心所。心王是一切現象的「了知」,例如身體的覺受,並如實了知。 更要特別注意快樂、憂傷、掉舉等心所,同時看到它們的生和滅。 
4. 法念處
不是分析念頭的內容或加以歸類,而是被動的覺照念頭(包括思想、觀念、概念) 不加評斷。
二種禪修法門
禪修法門有二種:止和觀。止是「專注」單一所緣,以達到心的平靜和安定,方 法有觀像、數息、持咒、觀想等。觀是發展分分秒秒的覺知,密切注意主要的身 心經驗,可以生起智慧。 禪修是不是成功,端視能否做適合的調整。關鍵在瞭解這二種禪修法門:修觀如 果變得緊張,就要改為修止,讓心平靜放鬆;修止如果變得死寂,就要改為修觀, 讓心醒覺。

「禪修」的性質應通達,因為它會被誤解為控制。事實不然,禪修者對於身心經 驗,應有靈動的覺受力,絕非加以控制。因此,有人會把禪修的「戒」誤解為運 用意志力控制禪修。實際上,禪修只是遵從指示,並持續靈活運用指示。因此, 「正確的」禪修是反覆練習,讓技巧熟練,不要控制或干預身心經驗。禪修是靠 練習的,是成長之道。
禪修初期,應該注意對待身心經驗的態度。如果是反應或評斷,就必須改為接受、 同理心和「放下」。越是接受而不企圖有所得,禪修就越自然成功。 若想禪修成功,就必須採取整全的法門,依「三學」而行,缺一不可: 
1. 戒,建立和諧的關係。
2. 定,培養「專注」。 
3. 慧,徹見心和萬法的實相。
戒:依據傳統,禪修前須先受五戒,以建立成功的基礎,否則無法獲得正定。好 好思維和受持五戒,因為它們是禪修的護衛:
1. 不殺生,
2. 不偷盜,
3. 不邪淫, 
4. 不妄語,
5. 不飲酒。
這是三學的倫理基礎。但不可僅視為消極的「不這樣不那樣」,還必須培養積極的態度:誠實、布施、仁慈等。
定:正精進、正定、正念可以培養定。若能喚起、維持和平衡禪修,稱為正精進。 在各種身心現象生起時,若能給予密切和不偏不倚的注意,稱為正定。若能專注 和徹知所緣,稱為正念。精進太過令心掉舉,精進不足令心昏沈;定太過令心昏 昧,定不足令心散亂;但正念不嫌太過,因為正念可以加深禪定。掌握這些技巧 令心正念分明,並引生如實的慧。
慧:慧是以「平常心」見到起心動念,因而發現諸法實相。慧以不反應的覺知為 基礎。這是一種完全調伏的心態,也是一種具有洞見力的專注,可以看見「實相」
慧是直接經驗到三法印:無常、苦、無我;最後解脫無明邪見。
三學與煩惱
煩惱呈現於心的三個層面:1. 眠伏,2. 顯現,3. 發露。貪瞋癡三毒,可以用三 種方式對治:
第一,以戒讓煩惱發露不出來;
第二,煩惱(例如瞋)在心中顯現 時,以定制伏;
第三,在眠伏的層面見到煩惱時,以慧消除。
下例說明如何以慧對治最擾人的煩惱——瞋。第一,在瞋心生起的場合,以戒讓 瞋得不到發露的機會;第二,瞋在心中浮現時,以定平伏;第三,以慧見到眠伏 層面的瞋,進而連根拔除。
三種禪修姿勢 
1. 坐禪:以身體的四大為所緣,在其他現象產生時要有覺知。 
2. 行禪:專注腳的移動細節。 
3. 動禪:默念身體的動作。
聯結三者,可保持日夜不斷的覺照,或淺或深,功夫成遍時,每一個動作細節都 可以了了分明。
坐禪要領
首先要調身,全然放鬆,脊椎卻要挺直,彷彿五歲小孩自然穩坐。讓頭輕鬆置於 脊椎上,不要後拉或僵硬。下巴後縮,讓眼和耳保持同一高度。
如果坐在地板上,就要使用墊子,讓膝蓋低於臀部並觸地(否則脊椎會垮下來); 不然就坐在硬底的椅子上,不可坐在沙發上。塌陷的身體,只會增加腳的壓力和 背部的不舒服。從全身上下四周放射慈念,前胸後背都要放鬆。呼吸要自然和緩, 呼吸不順表示身體僵硬。覺照身體接觸墊子、地面或椅子的部位,柔軟放鬆。
以這種方式掃瞄全身五分鐘。注意並無所謂「完美的姿勢」,疼痛來而後去,它 是開放式禪修的自然現象。如果痛得受不了,或因為是受傷而痛,就要在默念各 種痛的覺受之後,正念分明地調整姿勢。然而當正念建立之後,由於觀受的結果, 熱、硬和癢的覺受就會增加,記住要正念分明地一一覺照,不可煩躁。
以智慧而非盲目的意志力調整姿勢。姿勢將與時俱進,但要「隨順」身體,而非 「強迫」身體。如果在坐禪過程中不斷地痛,就要改變姿勢,坐在小凳子或椅子 上,或站起來一會兒。 檢查姿勢
臀部靠在椅背嗎?這會讓身體塌陷。
後腰保持自然放鬆的曲線,讓腹部往前擴張和「開放」。
想像有人在肩胛骨之間輕輕推著,但肌肉要保持放鬆。
頸部和肩膀一緊張就要覺照,而後輕輕地放鬆。
身體調到舒適、挺直、平衡的姿勢之後,就可以開始禪修。原則是由粗而細,亦 即先觀身而後觀心,先覺照身體接觸地面或椅子的感覺是硬或軟(地大)。這可 成就身念處,尤其是輔以默念「觸」時。然後覺照下腹部的起伏,在下腹部起時 默念「起、起」,在下腹部伏時默念「伏、伏」。
在正念覺照腹部的起伏之後,提防執著不放。如果有思想、覺受或情緒等次要的 所緣出現時,也必須覺照,直到消失為止。然後再把正念拉回到腹部的起伏上, 不過要隨時覺照任何次要的所緣出現。
覺照四大的性質,例如腹部起伏(風大)所產生的不同覺受,或熱、悸動(火大) 所產生的痛感。傳統的坐姿,可以培養覺照力和正念,進而微觀到身體的四大和 任何起心動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