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檔受關注的播客節目《Everything is Alive一切都活著》,每期有一個主講者以物化的方式和主持人對談,講述自己作為物品的“經歷”,比如,首次播出的片段是關於一罐可樂名叫路易斯,和“他”的罐頭朋友。當然,所謂“經歷”“體驗”(例如待在貨架上)只是故事而已,但節目介紹偏說一切都是真的。這加重了講述的喜感。
我的英文聆聽能力不太好,只能聽個大概。不過,這檔節目的創意給人許多啟發。換個角度看世界,本是老生常談。早年會考作文題目也有類似問法:"我是一包檸檬茶。"考生可以自由發揮他的想像力;但以前我們想到的多是人類角色之改變,比如父母換位至子女角度,再“激進”一點的,也是在生物之間變換,比如從貓貓狗狗的角度看人類,以激發體諒之心。文藝家好用的“換位”的手法,尤其是科普或兒童文學,但多半是以物擬人,給物體賦予人格,製造藝術效果,說的卻還是世間事人間情。
“Everything is Alive”這個節目不太一樣,似乎有變人觀萬物為物觀世界的企圖心。可別小看此變,天地實有大不同。我們說,人為刀俎,我為魚肉。若真把自己代入魚肉,得到的感覺會是什麼樣呢?如果再顛倒一下,刀俎眼中的魚肉又該如何?現在是春天了,稼軒詩曰:
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
那麼,薺菜的春天是怎樣的呢。我們每天奔走於街巷,如果變身為街邊一根電線杆,頭棲落燕,俯視眾生,對世界又是哪樣觀感。
這些問題,看起來傻且無聊。除了文學的假想,又何必翻騰萬物有靈的陳腐觀念?不過,別忘了,我們正走向聯繫更緊密的新世界。有人提出,衛星、無人機、自動駕駛和增強現實這些新技術,正在加快創造萬物互聯的社會。人與人、物與物、人與物,空前聯繫在了一起。物,比如一罐口樂,雖沒有感受,我們卻可以通過資訊收集的技術,瞭解其從出廠到銷售、被購買和放進冰箱,直到被掀開、喝下肚子,乃至在消化道的“心路歷程”,如以身替。當然,更風雅一點的,你可以是一片落葉,與宋玉同悲。
以下是播放第一集”一罐可樂”後的回應,博友會否認同?
今天聽到了《Everything is Alive一切都活著》的第一集(http://www.everythingisalive.com),發現它在某些地方很有趣,超現實,身臨其境,內容豐富,並且期待整個季節的到來。如果您聽到它可以推薦其他帶有非常規概念的播客,您的想法是什麼?
沒看到面試官要喝他來。就像童貞損失一樣,很奇怪,但不是那麼消極,所以如果那隻是我。愛這個語氣太嚴肅了,如果我是面試官或被面試者,我會每2分鐘進行一次打擊。
我喜歡第一集!如果您還沒有聽,請查看其供稿上99%不可見的版本。其中包括對幕後製作人伊恩·希拉格(Ian Chillag)的一次非常有趣的採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