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和不遇

人生世,總在遇和不遇之間。作為退休理科教師,我們遇到同好者一起寫博文,同一議題,可各抒己見,有時會遇到教過的學生、共事的老師、久違的上司,什麼樣的熟人、朋友,什麼樣的男人、女人,全不由我們做主,卻決定我們的電腦瀏覽器博文和瀏覽的博客以前在學校工作,如果工作順利、生活幸福,某一天早上醒來,我們會感謝命運,讓自己在那些重要的時刻遇到了合適的人,可能是同事的幫助,勤奮的學生如果某日諸事不利,那麼,會遇到倒楣的事情,忘記帶教具,忘記這,忘記那。生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佔據人一生大部分時光的,是他的職業生涯,平時人們常講的遇和不遇,也多指工作和職業中的遭際。退休後遇到的,多是舊同學,興趣相似的羣組,在談天說地之際,偶有佳作,不想輕易忘記,乃存之於小方塊中,給遇和不遇的博客觀賞,如此而已!

2024年9月25日 星期三

客機上的風波

  客機機艙中,不同價格的座位壁壘分明,縱然只隔着一道絲絨門簾,已是天淵之別。花得起錢坐頭等和商務艙的,大多非富則貴,無疑以消費數額定階級分野的觀念很不健康、很不理智、很不討好,可是這仍是狹窄機艙上最一目了然的乘客「分類指標」。

  享受貴價座位的人,不代表一定高尚;相反坐經濟艙的社經條件也不一定比別人差。座位只是消費的選擇,豐儉由人,選擇哪種票價的座位,就如購買奢侈品一樣,選擇票價類別悉隨尊便,必須量力而為。然而航空公司要以最低成本獲最大利益,因此將經濟艙座位越弄越窄。短途機還好,吃頓飯、睡一覺已差不多到達目的地;長途機乘客則必須接受與大量陌生人長時間共享狹小空間,互相忍讓,否則「困獸鬥」也沒好處可言,這亦是現實的無奈。近日國泰航空客機上乘客因調後椅背而引起爭執,涉事夫婦認為前排女子躺後令自己不適,因此不斷幼稚地作報復式滋擾,不單出言侮辱,有人拍攝後他們更變本加厲,腳踢前座、用力搖晃前排椅背和做粗口手勢,囂張粗暴,最後連四周乘客也看不過眼,挺身予以斥責。

  這風波主要涉及乘客個人修養及空服員處理紛爭的方式,但無可否認也跟個人空間有關。前排乘客想舒適地躺後,後排乘客受不了自己的所屬空間被減少,許多人認為歸根究底是錢的問題,因為有錢就坐寬敞的貴價座,不想花錢當然就要屈就。一分錢一分貨,表面上合情合理,大眾卻不妨從別的角度想想,航空公司將經濟艙座位愈弄愈窄,是否已到顧客難以承受的程度?現在連經濟艙也劃分了普通和特選兩個區域,所以座位空間不斷縮窄,好使想享受基本服務的乘客,也要多花錢購買特選經濟艙座位。

何處是吾家

據悉涉事夫婦是移英乘客,心情或許不安,始終要考量是否適應。朋友們經常問:你會到哪兒定居?加拿大?英國?台灣?日本?這些地方的確都有朋友定居,但更多人選擇在葡萄牙、泰國、北海道等購置一個小單位,隨時隨意,居住一頭半個月,然後又回港老家,替換行裝。

家的觀念,不再是固定的幾代同堂,隨年紀和家庭長幼作出變遷。房子好價時賣了又買新的,區域也轉換了幾次,這情況在香港常見;問人家住哪,拿出筆或手機,便準備輸入新資料。全球旅遊又早已改變人們的動向,許多人以郵輪為家,去了一程轉接往另一程,貪愛不用經常收拾行裝,一日多餐早有安排,喜歡上岸遊景點亦可,總之一浪接一浪。紀錄片說,有長者喜歡在郵輪結識新朋友,話題不怕重複,這總比在護老院好,毋須跟舊仇家糾纏。

如此家的觀念便變得更為模糊,如果親情淡漠,家對某些人來說,可能便是自己的物產所在地,包括租用的地方、儲物室或個人衣櫃。這跟學生們在校園有個自己的儲物櫃,感覺相似。到學校,第一時間衝到櫃前,打開、放入、關上;好像走了一段人生路程。其後長大了,旅途上,住宿和放行李的地方便又像是自己的一個家。從車站到民宿到客旅到高級酒店都分別不大,行李衣服鞋襪在哪,家便在哪。喝醉了或混夠了陌生的人和事,找車找路回到自己行李的地方,插上耳筒,獨個兒聽熟悉的音樂,那便是家。

當然,到自己有一個親情的家,有了家人,家便是情感。家人在哪,自己的心便在哪,直到現實有了改變。有人問你在哪兒定居?答案便呈現多樣化。有些地方會短暫逗留,有些地方較為喜歡便留多些日子。起行,只在感覺安好,travel light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