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和不遇

人生世,總在遇和不遇之間。作為退休理科教師,我們遇到同好者一起寫博文,同一議題,可各抒己見,有時會遇到教過的學生、共事的老師、久違的上司,什麼樣的熟人、朋友,什麼樣的男人、女人,全不由我們做主,卻決定我們的電腦瀏覽器博文和瀏覽的博客以前在學校工作,如果工作順利、生活幸福,某一天早上醒來,我們會感謝命運,讓自己在那些重要的時刻遇到了合適的人,可能是同事的幫助,勤奮的學生如果某日諸事不利,那麼,會遇到倒楣的事情,忘記帶教具,忘記這,忘記那。生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佔據人一生大部分時光的,是他的職業生涯,平時人們常講的遇和不遇,也多指工作和職業中的遭際。退休後遇到的,多是舊同學,興趣相似的羣組,在談天說地之際,偶有佳作,不想輕易忘記,乃存之於小方塊中,給遇和不遇的博客觀賞,如此而已!

2025年4月28日 星期一

文臣武將最易招忌

俗語有云:「不招忌者是庸才。」中國歷史上最招忌的是文臣武將。武將可威脅皇權,招忌還可理解,是以歷朝開國之君必鏟除為他們打天下的武將和削藩。可是,末代皇帝在江山岌岌可危時仍殺善戰的武將,便純是非理性的怨妒使然。

明朝崇禎殺袁崇煥即是一例。史載崇禎「帝刻忌」,即是指崇禎不單小氣,而且非常嫉妒人才。袁崇煥豪言:「予我軍馬錢糧,我一人足以守遼。」早已令崇禎心中有刺。1629年,皇太極領清軍十餘萬攻至北京城,袁崇煥率兵入關勤王,卻被拒入城。史稱崇禎中反間計,錯信袁崇煥勾結滿清,將袁崇煥凌遲處死。崇禎真的愚笨至此?抑或崇禎早已怨妒在心,趁此機會凌遲袁崇煥,還讓京城的百姓吃掉他的肉洩憤?中反間計云云,史書為崇禎開脫而已!

楊修之死

司馬遷在《史記.外戚傳》曰:「士無賢不肖,入朝見嫉。」文人謀臣招忌,肯定跟權位無關,而是他們才智識見在當權者之上,令當權者感到自卑,殺之而後快。

《楊修之死》是三國演義中一個充滿張力和悲劇色彩的故事,講述了楊修因其鋒芒畢露和過於自信,屢次觸怒曹操,最終慘遭殺害的過程。作為三國時期重要人物之一,楊修的命運與曹操的多疑性格交織在一起,展現了封建時代權謀鬥爭的複雜性。

《楊修之死》故事背景

《楊修之死》涉及的故事發生在三國鼎立之背景下,當時曹操率軍駐紮斜谷,因連番失利而猶豫是否撤軍。楊修憑藉曹操的暗號「雞肋」,猜出其內心意圖,指導軍中提前收拾行裝,最終被曹操以「惑亂軍心」為由斬殺。這一事件揭示了曹操深沉多疑的性格以及楊修才智過人但恃才放曠的致命弱點。

此外,故事還穿插描述了楊修在過去的多次言行,包括猜透「造花園」的字謎、分食「一合酥」、揭穿曹操「夢中殺人」等,這些情節逐步推進曹操對楊修的不滿,最終導致他的悲劇結局。

其實曹操為了統一天下,一直尊重、愛惜人才,只要有才幹,德行差的小人曹操也委以重任,為何他殺孔融和楊修毫不手軟?殺孔融,還可諉過他三番四次頂撞曹操,反對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殺楊修,純因楊修太聰明。曹操在門上寫個「活」字,把軍隊夜晚的口令訂為「雞肋」,本意是炫耀自己的小聰明,豈料通通被楊修識破。曹操怎會不怨妒在心呢?

李自成殺李信(李岩)

明崇禎九年飢荒久旱,李信為飢民進言縣令,要求停徵稅糧、可惜不被接納,李信只好自己捐出二百多的米糧賑災。反被指私散家財,買眾心以謀不軌,被誣下獄。飢民因而集眾殺縣令劫獄。

崇禎十三年(1640年),李自成輕騎河南,李信在堂弟李牟的介紹下投靠闖王李自成,因此而加入李自成反明義軍為軍師,李自成賜名為「岩」。

入闖軍後,就勸李自成「尊賢禮士,除暴恤民」,行均田免賦,編童謠處傳唱:「吃他娘,穿他娘,開了大門迎闖王,闖王來時不納糧」,此時河南饑民如大旱之望雲霓,「惟恐自成不至」,「從自成者數萬」,一時士氣大振,所向披糜。

李自成破北京後,劉宗敏牛金星等陶醉於勝利之際,將士耽於享樂、沈湎酒色。李岩曾進諫四件事:一是李自成退居軍中,待清理六宮後,由百官迎進大內;二是追贓宜分三等;三是各營兵馬不得借居民宅,以嚴肅軍紀;四是宜早登極,其中提出嚴肅軍紀和招撫吳襄吳三桂父子重要建議,闖王因厭惡而置之不理,劉宗敏甚至強擄陳圓圓,逼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後李自成與吳三桂決戰於一片石,敗於多爾袞之鐵騎下,終走西安。逃亡途中,大順丞相牛金星誣陷李岩回河南是要獨立稱王。

李自成攻陷北京後,崇禎自縊。李岩曾勸他整頓軍紀,登基為帝,李自成不聽。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李自成戰敗。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岩慘遭冤殺,史載「令金星與岩飲,殺之」,即與李岩飲酒,在席間殺死了李岩,軍師宋獻策更不辭而別。李自成聽信誣陷之言,將李岩處死,不正是因為怨妒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