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謂之粗口,白話是粗言穢語或髒話。英國人稱為swear words;美國人叫curse words, 本是詛咒別人的話語。現今仍保留關乎上主、上帝或天主(God)的粗口。魁北克的法語中仍有這類粗口。據悉,意大利語和匈牙利語有「但願上主fxxx你」的粗口。中國沒有一神教,國人遵從孔子的教誨:「不語怪力亂神」;詛咒他人充其量說「睇個天點收你」,不會牽涉上帝等神祇。
有史以來,所有民族都有粗口,惟研究者少。無他,講粗口是禁忌,失禮、有失斯文。今時今日更被指為語言暴力。港語把講粗口稱為爆粗,即暗示講粗口有暴力成份,頂多有百害而無一利,道德主義者務求除之而後快。可是,正如德國哲學家黑格爾所謂,凡存在的都是「合理的」,爆粗一定有些不可或缺的功能,有利人類的生存和演化,否則早已被淘汰而滅絕啦!
證諸歷史,人類文明愈進步,禁忌愈少,往昔不能公開說的,如今可以說。美國上至總統、高官、下至販夫走卒,粗口已幾近「平反」為日常語言。
證實能減痛
英國基爾大學(Keele University)心理學學院高級講師李察.史提芬斯(Richard Stephens),做過不少粗口的實驗【註】。觸發其興趣的是他妻子生第二個女兒時,產女過程長而困難;她痛苦不堪;平時斯斯文文、絕不講粗口的她,竟然不斷爆粗,不讓鬚眉。
誕下女嬰後,她向醫護道歉。醫護笑着叫她放心,她/他們聽慣了,產婦爆粗是常有之事,並非失禮或失常。岔開一筆,連產婦在極痛時都爆粗,電影拍英雄好漢遭暴打虐待、或無辜的普通人(如楊乃武與小白菜)被酷刑逼供,都一律不哼一聲,至多慘叫,從不呼天搶地、從不爆粗,是否符合現實?
心理學家一貫猜測,人在極痛時爆粗,皆因進入「解除抑制」(disinhibition)的心理狀態。在日常生活中,人會控制言行,不觸犯社會禁忌。極痛時,人已失控,從不爆粗的人亦會爆粗。
史提芬斯用64名大學生做實驗。他先要參加者讀一篇文章,在文章中有許多空格,學生可填上最常用的粗口,或非粗口的字眼。然後,他要學生寫下自己頭撼牆、或手指被鐵錘擊中,感到十分痛楚時,他們所說的粗口。一如所料,大多數學生都是使用fxxx和shit。
史提芬斯跟着吩咐學生把手浸在冰水中,最多5分鐘,忍受不住可提早抽出手。期間,他們需要爆粗,可隨意爆多少次。另一方面,他一直記錄參加者的心跳速度。這可顯示學生感受痛楚的程度,愈痛楚,心跳愈急促。結果一如他所料,爆粗多的學生,手浸在冰水的時間,長過較少爆粗的學生。在文章空格寫上粗口的學生,比寫上非粗口的學生,手浸在冰水的時間較長。史提芬斯得出的結論是,爆粗可以增加抵受痛楚的能力。
上述的實驗並沒有推翻「解除抑制」的猜測。史提芬斯做另一個實驗。他着令A組學生玩射殺的電子遊戲;B組打高爾夫球,同時記錄參加者的心跳速度。之後要求兩組學生手浸冰水。結果顯示,A組學生心跳速度較快,手浸在冰水的時間較長。這顯示了,攻擊性強(aggressive)的人較能抵受痛楚。史提芬斯認為,這證明了「解除抑制」猜測是錯誤的。
非語言暴力
他解釋,爆粗觸發了戰鬥或逃跑反應(fight-or-flight response),心跳加速,使身體可較長時間抵受痛楚。這只屬推測,還須做更多實驗證明。但這可解釋,何以兩人爆粗互罵,會「初則口角、繼而動武」,皆因爆粗會增加攻擊性,讓身體進入備戰狀態。粗口本身(as such)並非語言暴力,爆粗卻是冒犯、挑釁雙方使用暴力。
粗口有多種功能。其一是為了冒犯、痛罵和羞辱對方。此外是為了減痛。舉例,倒瀉污水、碰跌杯碗角墮地破碎,或電腦上本應按儲存而錯按了刪除。凡此種種,並沒招致身體痛楚,仍可能情不自禁的講了shit!
史提芬斯做過調查,受訪者每天爆粗最少零次、最多60次。結果顯示,爆粗亦服從「報酬遞減定律」,日常爆粗愈多的人,忍痛能力愈低。他的忠告是,粗口可說,卻不可多說、常說!
粗口有隱含意思 屬本能反應
粗口的字面意思(denotation)是冒犯他人,但和所有話語一樣,粗口在不同的語境,有不同的隱含意思(connotation),甚至像罵人的話語般意思相反。比如妻子叫丈夫做「死佬」,父親稱兒子為「衰仔」,隱含意思是讚賞而非責罵。又如老朋友聚會,平時不爆粗的人都粗口橫飛,並非要互相冒犯,反而代表大家熟不拘禮,把冒犯當恭維矣!
表達情緒方法
在某些情緒澎湃的場合,粗囗是唯一可以恰當表達情緒的話語。曾去球場觀看足球比賽的球迷都經歷過,球證錯判十二碼,全場球迷即高聲爆粗。這既是強烈反對,也是發洩憤怒情緒!試問:除了粗囗外,還有什麼話語有同樣的功能呢?
又比如電影《亂世佳人》結局時,男主角白瑞德對妻子史嘉麗的所作所為非常反感,決定離開她。史嘉麗問他,你走了,我怎麼辦?他答:I don't give a damn。在1930年代,damn字仍是粗言穢語,幾乎被電檢刪掉。那句話中譯為「我不在乎」,字面意思可謂信、達、雅,卻沒法表達出白瑞德對妻子的鄙夷和以後不管她死活的隱含意思了!
又岔開,有些冒犯性的稱呼,過了一段時間會失去冒犯的功能。最佳例子是現今英國保守黨前身,在十七世紀時稱為Tory黨,來自愛爾蘭語的「亡命之徒」。其政敵Whig黨,意思是「趕牲畜的鄉下佬」。
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平克(Steven Pinker)在The Stuff of Thought中嘗言,爆粗是人類的本能反應之一。在大多數情況,人是未經思考,衝口而出就爆粗,像貓被人踏着尾巴,即張口憤怒得大叫一聲:喵!若爆粗是本能反應,那要禁絕,既沒可能,亦非必要。
事實是,互聯網上粗口泛濫,已禁無可禁。再說,為什麼有權有勢者──例如特朗普和副總統萬斯可肆無忌憚地冒犯、羞辱他人,被冒犯者爆粗反擊,卻遭譴責?這公道嗎?
註:Richard Stephens et al, Effect of swearing on strength:
Disinhibition as a potential mediator
就是不要爆粗,有失斯文!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