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民間組織自行整理公署下架報告的目錄,總共有238份,涵蓋主動調查報告、全面調查報告和《公開資料守則》的個案報告。相關組織擔憂,未來民間要協力備存的不限於此,直指申訴專員公署「作為資訊開放把關者的失落,亦為政府各部門的資訊開放程度響起了警號」。與此同時,許多傳媒留意到, 5月29日在立法會舉行的行政長官互動交流答問會,政府新聞處未有按慣例在會後提供文字紀錄;政府消息指出,新安排是為了善用政府資源,皆因立法會本身會為所有會議公布逐字紀錄,故政府認為毋須重複編撰。
事實上,自從立法會引入人工智能(AI)工具「智識聽」語音自動識別系統,把會議上的語音轉換成文字後,會議逐字紀錄的發布速度已大幅提升。以今次互動交流答問會為例,僅會後一日(5月30日),特首和議員答問的逐字紀錄「草擬本」已經對外公布,而以往立法會秘書處以人手編撰校對,往往需要數星期。本人近期聽聞,部分政策局亦正積極研究引入AI語言轉換文字軟件,以加快製作會議紀錄或新聞稿。
目前立法會正在使用與內地科企科大訊飛合作推出的AI謄錄系統「智識聽」,語音即時轉為文字的功能準確率高達93%。從外國網站得悉,全球最佳 AI 轉錄服務,可以通過世界上最好的 AI 轉錄服務,轉錄輸入的音訊和視頻檔,超過99種語言的準確率達到99%。
有金鐘添馬中人透露,官府一直鼓勵各部門善用科技,節約人手,因此正研究在部分不涉機密和敏感內容的委員會,甚至區議會中,使用語音轉換文字系統,以加快撰寫會議紀錄,「以往可能需要2、3個同事做,如有AI做第一輪先,之後只需要一個同事做修正就足夠。」
上述官府中人又指出,目前AI技術日漸成熟,相信隨着AI學習的詞彙愈來愈多,語音轉換文字的速度和準確度會不斷提升。至於能否引入一套類似「智識聽」的系統,讓政府內部能夠統一使用,據聞其中一個重要考慮是成本及採購程序問題,「招標係一個難題,想買到最好最快嘅系統,但亦要考慮價格。」
無論是早年的「行政長官答問會」,還是本屆政府首創的「行政長官互動交流答問會」,以往都會由政府新聞處提供特首與議員對答的文字紀錄,一般在會議同日傍晚之後陸續上載。然而有關紀錄需要人手打字及校對,佔用新聞處人員大量時間。
今次政府解釋,不再提供紀錄,是為了善用資源、節約人手,並非完全沒有道理。只不過相比起以往即日傍晚新聞處已發出文字紀錄,今次立法會提供的答問會文字紀錄初稿,仍遲了大約20多個小時。
有官場中人認為,除了會議紀錄,對外公開的特首答問會,又或者官員見記者時的文字紀錄,皆可善用AI工具生成,配合人手校對之下,即日發布相信不是大問題;就算有時發言者的口語有不通順之處,也可事後修正,初稿則可先當作一個參考,「肯定會有唔準確嘅風險,人講嘢多少有啲語病,甚至出現大家都聽得明係口誤嘅錯處,只要大家習慣,願意接受(初稿)有瑕疵,就冇問題。」
現在語音轉文字的軟件不少, 應用時無難度!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