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和不遇

人生世,總在遇和不遇之間。作為退休理科教師,我們遇到同好者一起寫博文,同一議題,可各抒己見,有時會遇到教過的學生、共事的老師、久違的上司,什麼樣的熟人、朋友,什麼樣的男人、女人,全不由我們做主,卻決定我們的電腦瀏覽器博文和瀏覽的博客以前在學校工作,如果工作順利、生活幸福,某一天早上醒來,我們會感謝命運,讓自己在那些重要的時刻遇到了合適的人,可能是同事的幫助,勤奮的學生如果某日諸事不利,那麼,會遇到倒楣的事情,忘記帶教具,忘記這,忘記那。生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佔據人一生大部分時光的,是他的職業生涯,平時人們常講的遇和不遇,也多指工作和職業中的遭際。退休後遇到的,多是舊同學,興趣相似的羣組,在談天說地之際,偶有佳作,不想輕易忘記,乃存之於小方塊中,給遇和不遇的博客觀賞,如此而已!

2024年10月15日 星期二

推行愛國德肓

由民國開始,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學生做個好人、好公民及全面發展的人,故須學習「德智體群美」,是謂五育。內地則以「勞」育代替「群」育,實質分別不大。

五育中,德育排第一。正如民國教育家蔡元培所言:「教育者,養成人格之事業也。」這亦是傳統儒家的教育目標,《論語.里仁》云:「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

德育是最難定下目標和量度的。智育可以看考試成績,體育有數據,群育或勞育乃至美育都可以有一定指標,量度學生的進度。德育卻沒有。一個在學校事事循規蹈矩、從沒行差踏錯的學生,誰敢保證他/她日後一定是個好人和好公民?

人心難測。模範學生可能是屈從權威,害怕懲罰,為了討好師長獲得獎勵,而做個好學生,內心並非真正向善,踏入社會後才露出真面目。要知道人的德性和價值觀受多方面影響。小時受父母、親人影響,在學校受師長和同學影響,成長後受朋友、工作、同事影響,更受個人際遇及社會、經濟、政治環境左右。

當然,人不只是被動的「近朱則赤、近墨即黑」。人有理性,會反思,有自由意志。人既可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亦可以利慾熏心,一念地獄。

安貧難樂道

在現代社會推行德育,遠較傳統社會為艱難。傳統社會是相對靜態的社會,變遷較慢,價值觀不如現代社會變化之速。在傳統社會,生為農民、手工匠,要一朝發達,絕不容易,於是,抱着知足常樂、勤懇節儉的信念,即可心安理得過一生。在現代社會,青年如此,可能被指欠缺上進心和大志。節儉,不肯消費,更違背政府呼籲。安貧難樂道。股市飛升,誰可以忍得住不沾手?忍得住,見朋友一朝獲厚利,會否後悔錯過良機呢?英國道德哲學家Alasdair MacIntyre1929-)說得好,在傳統社會,「實然」(is)和「應然」(ought)大多相應及得到社會支持【註】。何謂「實然」和「應然」相應?最簡單解釋,就是孔子說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你是什麼人,應有什麼德行,是傳統定下來的。父應慈,子應孝,只須服從及實踐,便是個好人。為官清廉、公正、不枉法,即獲民眾稱譽為好官。

「實然」和「應然」相應,善惡便有清晰標準。你是國民,便應忠君愛國。已故美國總統約翰甘迺迪的名言:「不要問國家能為你做什麼,要問你能為國家做什麼」,清晰界定了何謂愛國。天主教的《要理問答》劈頭便問:「人為什麼生在世上?」答:為了尊崇上主在萬有之上,守衪的誡命,祈求死後永生。兩千年來,中國讀書人的人生目標都是「修齊治平」,道德價值是仁義、誠、敬、孝等等。這亦是「實然」和「應然」相應。

進入現代社會,個人獲得「解放」,社會不再支持「實然」和「應然」相應,而交給個人自由選擇。現代人孩提時已事事問為什麼和有什麼好處:為什麼要行善?行善有什麼好處?為什麼要愛國?愛國有什麼好處?如此一問,行善、愛國便不再是義之所在的人生目標,而只是工具。當然,不是所有人均如此,但有不少人或多數人如此,傳統道德價值便有淪喪的危險。

今人求快樂

何況,無論資本主義或什麼其他主義,只要行的是市場經濟,社會便只講效益(或稱利益)、專業守則(professional ethics),而不重視道德(morality)。社會只鼓勵、讚賞成功人士,乃至只要一個人是名人,事業有成,或富可敵國、權傾天下,無論他人格有何缺點——#MeToo女人例外——都可無視乃至原諒。好人好事僅獲5分鐘注意,道德已靠邊站。看黑白粵語片,父母被問到希望子女成長後怎樣?大多數答:希望子女做個好人。如今,大多數父母答:希望子女活得開開心心,做個快樂人。現代人追求俗世的快樂,多於蔡元培說的「養成人格」矣!

我反對復古。人無法回到過去。滿街都是堯舜,只是迷思和空話。無論多崇高的道德價值,一旦脫離現實,縱使憑強權可行之一時,也無法行之久遠。

愛國教育須拿捏分寸

愛爾蘭裔美國歷史學者本尼迪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 19362015),在其經典著作《想像的共同體》(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中,提出一個問題:人類保護家人、保衛家鄉,可拋頭顱、灑熱血,犧牲個人性命,在所不惜。一來,保衛家鄉是所有生物的本能。二來,家人和他有血緣關係,感倩深厚,家鄉是他成長的地方,他身份認同之所在。

國家若只是想像的共同體,現代國家且是個多種族、多文化的共同體。大多數國民都是陌生人,沒有感情紐帶,何以愛國者會視之為同胞,以他們的成就為榮,以他們的劣行為恥呢?遇上外敵入侵,願意為保土衛國而死傷呢?

由此觀之,愛國是非常強烈、激動的情緒,不如此愛國者怎會必要時願意為陌生人和一個概念而自我犧牲呢?激情難以持久,故必須保持一個環境,既可令愛國熱情不減,又不流於過分狂熱。二十世紀的歷史讓人類認識到,狂熱的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帶來的禍害有多嚴重。愛國教育必須準確拿捏箇中分寸。

這不等於說,愛國是不理性的。不少愛國者視愛國為義務或道德責任。他們的國家認同,如同對家人和家鄉的認同一般強烈。這類愛國者以貢獻國家為人生目標,在個人利益和幸福之上。

中國思想家陳獨秀在1916101日《新青年》第二卷,發表《我之愛國主義》。他認為,為國捐軀不是唯一愛國之途。改革國民性更重要、更迫切,因這關乎國家的體面和國民形象。他指出,國民有11個通病:「曰好利無恥,曰老大病夫,曰不潔如豕(豬),曰遊民乞丐國,曰賄賂為華人通病,曰官吏國,曰豚尾客,曰黃金崇拜,曰工於詐偽,曰服權力不服公理,曰放縱卑劣:凡此種種……無一而為獻身烈士一手一足之所可救治。」百多年來根治了多少?

註:參看Alasdair MacIntyre, After Virtue: A study in Moral Theory

 

2024年10月14日 星期一

秀木林中看:我讀初唐詩

南昌滕王閣

  今天我們讀唐詩,多以清代蘅塘退士編選的《唐詩三百首》為本。《三百首》自然是了不起的入門選集:它為愛詩者展示了不少優秀的邊塞詩、山水詩,而描述羈旅、思鄉、懷古、親情和個人情感的也佳作琳琅,成為我們琅琅上口的範本。不過《三百首》是「盛唐、中唐」詩的表彰者,卻忽略了有近百年歷史的「初唐」(六一八年至七一二年)詩。《三百首》選了出生於七世紀的詩人王勃、駱賓王、沈佺期、宋之問、杜審言、陳子昂,以及初盛之間的張九齡和賀知章,然而作品只共十三首,佔全書篇數不過百分之四!「四傑」也缺了楊炯和盧照鄰。

  《三百首》沒有收進出生於六世紀末葉的作者如魏徵、虞世南、楊師道等。這些作者成就有限,固可理解,但亦缺了王績。王績曾仕隋朝,在唐貞觀年間辭官還鄉。他的《野望》是一首五律,風格清新樸素: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比起王維、孟浩然的山水田園詩,這首山野牧歌寫得早了一百年,但並不遜色。王績另一首《秋夜喜遇王處士》中「相逢秋月滿,更值夜螢飛」句也頗有意境。

  論及初唐詩歌,不少人認為受六朝宮體詩影響,不脫綺麗華靡,缺乏樸素、寫實之作,但綺麗之作也有較出色可讀的,甚至有極高藝術成就,後世亦未能輕易超越。「四傑」之一的盧照鄰,正是運用綺辭麗句和富有音樂感的歌行體寫下《長安古意》。詩題「古意」,其實描述了當年長安城大街小巷的熱鬧。詩中穿插各色人物諸如豪強、俠客、娼妓,「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對城中奢華糜爛的景象以賦體手法展現出來,有點像聞一多所謂「搖鏡」式的電影感。

  初唐詩人對於外在世界有強烈的興趣。他們寫下不少詠物詩,以豐富的感性把握眼中的情景,讓外在世界顯出一片特異的美感。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是初唐詩歌中的傑作,欣賞或討論這首詩的角度也多方多面。它以「春、江、花、月、夜」為詠物重點,又特別突出月色的形態:「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裏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月色成了藝術主體,布置了一個奇幻的夜景,一場印象派色與光交錯的視覺盛宴。詩人不以寫景為滿足,「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由觀察自然現象之永恆,進而感慨人生之倥偬:「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可說進入了哲學層次。

  初唐詩人留連四時光景、山川形勝,表露着欣喜之情,對於時代的變遷、歷史長流中凡人的須臾存在,更透露着一點省悟、幾分哀愁。陳子昂《登幽州台歌》或王勃《滕王閣詩》可見一斑。「閒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王勃的才華不但反映在具體事物的描摹上,也見於他為抽象的事物賦予了感情和個性。《詠風》是歷來傳誦的佳作:

  肅肅涼景生,加我林壑清。

  驅煙尋澗戶,卷霧出山楹。

  去來固無跡,動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靜,為君起松聲。

  虛無的風,不僅被描畫得可見可感,更有其天然性格,引導詩人領悟自然和自我。「涼景」,另一版本作「涼風」,前者意味較深遠,景為風生,以見風來景況。這風能驅使煙霧流動,像人一樣尋找澗邊人家,若隱若現顯出屋楣門簷,來去無跡。「尋澗戶」略去主詞,這主詞既是人也是風,充分表現了王勃詩歌語言的張力,宋計有功在《唐詩紀事》稱此詩「最有餘味,真天才也」,並不過譽,也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那份深情至誠之外另一種獨特經驗。《三百首》選了駱賓王的《詠蟬》,不該漏掉《詠風》。

  初唐詩人的藝術胸懷是開放型的,形式上有新嘗試,如七言歌行體之活用,如律、絕之定型成熟。七言歌行體除《長安古意》和《春江花月夜》外,劉希夷的《代悲白頭翁》也是一首婉轉流麗、情味深厚之作。「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言簡意賅,提醒世人紅顏易老、歲月逼人。初唐絕句中,杜審言《渡湘江》很有特色,它是用兩對對偶句組成:

  遲日園林悲昔遊,今春花鳥作邊愁。

  獨憐京國人南竄,不似湘江水北流。

  作者被貶官到南方,與湘水逆向而行,鳥語花香無心欣賞,卻勾起昔日遊樂,心境黯然可知。然而詩人只作反襯,把悲愁輕輕屈摺於景物中,以「客觀對應物」來呈現心境。此詩的「截句」表現法頗像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也許我們的盛唐大詩人也是從他的祖父學來這技巧。

  還有好幾位初唐詩人,像王梵志、寒山等,都有鮮明個性,並不與時俗貼近,茲且不贅。讀初唐詩,最好能以直觀角度,就詩看詩,而不必視之為盛唐詩的「初階」,也不必處處從技巧角度論高下。反之,如能加深對初唐詩的認識,也許更能欣賞盛唐乃至中晚唐各家詩的獨特成就。畢竟,詩人的視野、情感、技巧,既有獨特性也有繼承傳統的一面,要仔細鑒賞一棵樹,也就不妨對整個樹林先作觀察。初唐詩不啻是一叢秀麗的佳木,姿態出眾,不應忽略。

2024年10月13日 星期日

思念是一種很玄的東西

  佳節又重陽,有別於人月兩團圓的中秋佳節,重陽是與除夕、清明、中元並稱的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我從小到大一直對中秋情有獨鍾,孰料隨着年歲漸長和閱歷漸豐,卻愈來愈對重陽有感。究其原因,除了早些年觀影《滿城盡帶黃金甲》,在腦海中縈繞不去的且華麗且肅殺的人生意象,更多的則是詩詞天地千回百轉的情結,經過長年累月的洗練和沉澱,在現實世界的映照與投射。

  《滿城盡帶黃金甲》是一部張藝謀導演的中國歷史古裝電影,程小東李才動作設計2006年在洛杉磯舉行全球首映,該片被美國《時代周刊》評選為2006年度十佳電影之一。

  影片中,香港影星周潤發飾演大王,曾多次參演張藝謀電影的鞏俐飾演王后劉燁飾演大王子元祥,周杰倫飾演二王子元杰。該片改編自曹禺的代表作《雷雨》,其改編的小說則將背景設定為後蜀;電影名稱故名思意,色彩金光耀眼。

  如果說中秋是「月亮節」,那麼重陽便是「菊花節」。魏晉時期已有賞菊飲酒之習俗流行。五柳先生曾經感言「菊花如我心,九月九日開」,並在《九日閒居》詩序文中講述有菊無酒的重陽際遇:「余閒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作為「花中四君子」之一的菊,亦是花中之隱逸者,與遺形、遣情、養性的魏晉風度堪稱絕配。不信?有詩為證:「茱萸插鬢花宜壽,翡翠橫釵舞作愁。漫說陶潛籬下醉,何曾得見此風流。」愛菊成痴的陶淵明,更將菊品與風骨合一,留下「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千古佳句。對於「菊聖」而言,菊花不只是延年益壽的養生之物,更是「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泛此忘憂物,遠我遺世情」的忘憂遺情之選。

  同是重陽的菊花,因着觀賞者心境的不同,於是有了不同的喜怒哀樂:或許是「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的鬱結愁緒,或許是「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的矛盾心態,或許是「滿園花菊鬱金黃,中有孤叢色似霜」的豁達樂觀,或許是「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的舒暢歡愉……至於最有代表性的重陽心緒,恐怕非鄉愁莫屬。從「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到「且酌東籬菊,聊祛南國愁」,從「九月九日眺山川,歸心歸望積風煙。他鄉共酌金花酒,萬里同悲鴻雁天」,到「九月九日望鄉台,他席他鄉送客杯。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重陽登高望鄉,有見北雁南飛,不禁感懷身世漂泊,離情別緒化作萬古詩意,飛越關山萬重。

  從思鄉到思人,則不得不提「婉約詞宗」易安居士的《醉花陰》,將閨婦思念夫君的佳節相思之意表達得淋漓盡致:「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捲西風,人比黃花瘦。」「醉花陰」詞牌又名「九日」,即重陽時節。佳節獨守空閨,自然不免愁雲慘霧籠罩,徹夜難眠之餘,更生出度日如年之感。為重陽應景而把酒東籬,卻是酒入愁腸愁更愁。正所謂「思君不見令人老」,「為伊消得人憔悴」。酈波在《宋詞簡史》中,以「思念是一種很玄的東西」為題,藉《醉花陰》講述李清照與趙明誠相伴一生的金石良緣:暗香浮動的何止花香,更是愁思。人與菊在西風中相映,簾與風的互捲,人與花的比瘦,繾綣不盡的柔情,成為銷魂的最好註腳。思念無邊,惆悵難寄,一聲輕嘆若有似無,感喟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深情婉轉的心靈,纏綿悱惻的思念,訴盡重陽心事,在時光的積澱與歲月的流轉中造就傳世經典。

2024年10月10日 星期四

「新XX人」

傳奇女子A年輕時獨自流浪歐洲,邊遊歷邊打工,旅途中下嫁了一名荷蘭青年,隨即在異國落地生根,三十年來甚少回港,早已成了道地歐洲人,她不時在朋友群組中分享對荷蘭政局的看法;有趣的是,她雖是移民,卻是「反移民」極右政黨的忠實支持者,對左翼十分反感。

從香港的國際新聞,很難掌握全面資訊,A最近返港,終有機會聽聽這位歐洲「老移民」以第一身分享、分析時局,頗有啟發性。

如果說有爭議的右翼政客有什麼特點,那就是他們喜歡在 Twitter(現在的 X)上造成嚴重破壞。當然,吉爾特·威爾德斯Geert Wilders 也不例外。

Geert告訴阿姆斯特丹市長 Halsema和親巴勒斯坦的「敗類」離開荷蘭!

10月8日晚上,PVVPartij voor de Vrijheid,自由黨)領導人在 X 上發佈了一張阿姆斯特丹親巴勒斯坦抗議者的照片。照片側邊寫著:把那些趕出這個國家。而 Halsema可以一起去。

其他政客也在造出反應:

Het Parool 寫道,作為對 Wilders 推文的回應,烏得勒支市長 Sharon Dijksma 已要求荷蘭內閣與 Wilders 的話保持距離。

他的聲明「破壞了市長的權威,而且完全不成比例,」Dijksma 在社交媒體上寫道。

我認為吉爾特·威爾德斯以犧牲我們的同事 Femke Halsema 和我們這些官員為代價發表這一聲明是完全不負責任的,據我們所知,這些官員在法治範圍內開展工作,她補充說。

A介紹,荷蘭右翼政黨領袖Geert Wilders,又被稱為「荷蘭特朗普」,兩人外形確實有點相似;Geert在政壇打滾多年,去年底大選取得歷來最大勝利,成為荷蘭議會第一大黨,震撼歐洲。A認為,荷蘭近年不斷接收難民和新移民,激化社會矛盾,造成亂局,她說:「因逃避戰火而來荷蘭的難民尚可包容理解,但更多外來人口純粹因為荷蘭的福利制度而來,那些所謂移民顧問公司,有一張巨細無遺的價目表,讓一些經濟落後地區的居民選擇以不同方式進入歐洲定居,現在荷蘭人怨聲載道,因為公屋被新移民插隊『上樓』,社會福利開支急升,中產最慘,納稅最多,福利卻少,荷蘭早應該跟英國一樣脫離歐盟,在人口政策上重奪話事權!」

政治乃眾人之事,實際操作是選票。A認為,左翼政黨支持寬鬆的移民政策,純粹是為了「新荷蘭人」選票,左翼主政下,負責處理審批難民和移民申請的官僚架構膨脹,政策性「自肥」,中產對現狀不滿,自然投向右翼。

見她侃侃而談,想想我們這一代不也是「新移民」後代嗎?而下一代又可能是地球另一端的「新XX人」喎!

2024年10月9日 星期三

「讓數據說話」──用誰家的數據?

在當今的訊息泛濫時代,凡受過相當教育的人士討論大多數重要問題,若是觀點不一致引發爭執,馬上就會有人說:「大家別爭了,讓數據來說話!」 數據成了判別對錯、整合意見、乃至制定政策的剛性標準。尤其是對我們做社會科學研究的專業人員,數據更是立論的基石,如果自己缺乏數據就只能Shut up住嘴!

也就是因為每日與各種來路的統計數據打交道,經年累月下來(至少是從1990年尾開始),我逐漸萌生出一種冷靜的覺悟或者說是獨立反思的態度:但凡遇到關於中國的重要事務或特別敏感的問題,絕不可只依賴一種數據作判斷分析,而要盡力尋找多種來源的數據,特別是非官方的數據,比如來自國際上的獨立智庫、大學研究中心、私立銀行、投資基金、非政府組織,等等。

經濟一遇波動 數據常被質疑

這並不是說它們的數據我們就能完全信賴用作決策的依據,但是,只要它們不屬於一個統合系統裏面的分支或下屬,而是互不管轄,它們收集和整理的數據就不至於犯下同等的偏差錯誤。比較不一樣的偏差錯誤,也是客觀中立的研究人員發現真相的一條途徑。

我在2011年春在香港發表的研究報告《中國模式:贊成與反對》,大量依賴國際上多家機構的數據,對中國官富民窮、消費不足的結構性分析,今年夏季又被海內外廣泛引用。逾13年並不過時,因為當初立論的數據來源多樣,被反覆驗證客觀有效。

全世界的包括中國內地實事求是的研究者們都分享了一個經驗:自從1978年以來,儘管中國的統計系統在專業訓練和技術手段上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多年前香港科技大學就與中國國家統計局的中層職員,借助於美國福特基金會的部分贊助,在北京和香港舉辦過一系列技術培訓項目);然而,一遇上中國宏觀經濟發生明顯的波動起伏,北京發布的統計數據就會被國內外研究界質疑。我記憶中最突出的有三次:

第一次是19901991年度,由於1989年夏天的那場巨大政治風波,國際上的制裁、國內民營企業界的惶恐不安──當時有權威人士發話:「要讓私營業主傾家蕩產!」──內地經濟狀況一片秋風秋雨愁煞人。但是,官方的統計數字卻表現得挺光亮。

第二次是19971998年度,突然爆發的亞洲金融危機拖累了多個此前高速度發展的經濟體。因為北京的發展戰略嚴重依賴出口拉動,周邊東南亞市場的大幅度萎縮,也禍及了中國的宏觀經濟。然而,中國那年發表的統計數字卻表示GDP增長了7.8%!由此激起國際經濟學界的強烈反應,以匹茲堡大學畢生研究中國經濟發展的Thomas Rawski為代表,他們用該年度耗電量等為間接指標,證明中國的統計數據水份過多。那場國際經濟學術界的大討論留下了長期的影響,後來一遇上對中國經濟增長幅度的疑慮,人們就會聯繫到1998年的爭議。

第三次就是目前的這兩三年,雖然官方機構繼續發布關於中國GDP增長的正能量鼓勁數據,我們周圍的經濟研究者和管理者卻極少照單全收它們。

民企努力出海 外省遠洋捕撈

我請教了很多位有經驗也有相應責任的人士:給定你們不接受官方的樂觀數據,中國內地又不像西方國家,有眾多獨立於政府的智庫、金融機構和投資基金測算經濟實情、發布更接地氣的數據,你們又如何獲取自己覺得更可靠的經濟訊息、作出更清醒的判斷和決定呢?他們的回答通常都是聚焦在如下幾項:看看本地的民營企業家目前在忙什麼;他們的資本運作過去佔了中國內地投資總額的大約七成,近兩年卻極少看到他們繼續在內地作有規模的投資,而是努力設法出海,不管是以什麼樣的名義「潤」。

再看看比較好的高等院校應屆畢業生的就業狀況, 這兩年大約是四成左右能找到適合他們專業的工作,月工資接近於他們的合理期待。與這條訊息密切相關的是青年就業率,既包括高校畢業生也包括無高校學位的非在讀生。剛公布的官方數據,20248月全國16歲至24歲的青年失業率升到18. 8%;這是修飾過的數據,只要每周工作一個小時就不算失業。

還看看各省市的財政狀況,如果經濟整體運行良好,大多數省直轄市自治區政府的稅收就比較充足。而這兩年全國只有極少數該級別的政府稅收良好,大多數愈來愈依靠非稅收來源維繫日常運轉,就是加碼對企業或個人的罰款和沒收。浙江民營經濟發達,最近該省有關部門發公告,不允許外省警察來到浙江省內對企業主罰款沒收甚至拘留拉走,變相綁架勒索,這叫「遠洋捕撈」,至少兩年前就有了。

更直觀的是看看各地區爛尾樓項目的已處理和未處理的比例、縣城或縣級以上城市主要街道上的商店開展或關閉的比例、中上檔次的餐館和酒吧的客流量和人均消費額、主要節慶日期間的禮品銷售額,等等。所有這些直觀的場景和狀況,在最近兩年都顯得不景氣。

我經常向這些人士請教所獲得的訊息,與我本人在內地經濟發展水平屬於上等或中上等的城市裏的觀察基本一致。於是,我最近讀到的一份研究報告,就成為我分析中期(36年)中國大陸經濟走勢的依據之一,因為我必須依據客觀的面上數據來作研判,而不能僅僅依靠個人在地的觀察。這份報告的作者Logan WrightRhodium Group的中國市場研究部門主管,同時是「戰略和國際研究中心」 CSIS資深研究員,曾經多年在北京工作。他的研究報告標題有點刺激意味:China's Economy Has Peaked: Can Beijing Redefine Its Goals?它於9月初轉發後就受到經濟學界和國際戰略界的重視。

該報告測算中國大陸的GDP2022年其實是-0.3%-0.8%的負增長,而不是官方統計數字的3%增長。在2023年是1.5%2%的增長,而不是官方統計數據的5.2%增長。他的那套數據把依據官方數據算出的20222023兩年的中國GDP總量,減少了1.1萬億至1.2萬億美元。這不是一筆小錢,它超過了2023年日本(500.2億美元,全球軍費排名第10位)和南韓(479億美元,全球排名第11位)軍事開支的總和。換言之,這筆錢若是花費在台灣海峽和東海的軍事衝突中,能派上大用場。

必須實事求是 忌只聽一家言

但這位美國研究員並不是一直唱衰中國經濟的別有用心者,他的報告也指出,中國大陸GDP2000年只佔全球的3.6%,到了2021年佔全球的18.3%,那段時期表現確實光亮。只是2022年起開始下滑,2023年佔全球GDP16.9%2024年所佔的比例會繼續下滑。他考察的是長時段的實體經濟,不是股票市場的隨時漲落。

我們對此未必照單全收,但更不應該拒之於牆外禁止公眾參閱。比如,把國際上的多家數據 與內地歷年最牛的數據比較很有啟發:〈2030年中國經濟規模將為美國的2.5倍〉(中國新聞網200852日);〈中國經濟20年後達美國兩倍〉(商務部網站,2011325日);〈中國經濟規模最慢到2025年會超過美國〉(國際金融報,2015420日);〈2049年我國GDP將為美國的2倍〉(金十數據,2021621日)。

國際經濟學界對中國大陸近中期經濟發展和體量的測算,還有其他幾套頗具影響的數據。依據這些不同的數據,研究界、政界和戰略界對大國之間綜合力量的比較,呈現出顯著的差異。這些不僅僅關係到你我家庭的民生,同時關係到國際競爭和戰略衝突。這才是最令吾輩焦慮的方面,必須本着實事求是的原則作開放式的探討,不可只聽一家言。

2024年10月8日 星期二

對人歡笑背人愁 明星「好心情」妙法

英國欖球球星哥士打(Nick Koster)離開精神治療中心後自殺;張繼聰、謝安琪7歲女兒Kakaball台上跳熱舞,完美遺傳父母表演DNA。兩單表面看來完全不相關的新聞,背後同樣有着值得關注的情緒危機,誰想得到強壯如牛的欖球員會了結生命?誰會相信影星張繼聰事業、家庭皆得意,原來也有過抑鬱的日子?

明星、運動員,帶給別人歡樂與正能量,背後往往自困愁城,抑鬱症不分貧富、膚色、職業。金像導演陳德森(Teddy)以過來人身份,訪問10個曾患抑鬱症的星級嘉賓,找出問題根源,拍成訪談節目《好心情》,分享心境變好妙法。

陳德森2008年走出抑鬱的幽谷,隨後幫過十多個自尋短見人士,只有一個至今未走出陰霾。聖嚴法師的「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如今變成陳德森「好心情」行動4大法寶,翻譯成英文印在團隊的淺藍色制服上。與過去相比,Teddy面色明顯變得紅潤、精神抖擻。

他這次找來的嘉賓都很陽光,比如電台節目《架勢堂》、《早霸王》主持,與小儀為聽眾帶來歡笑的森美,原來也曾受抑鬱所困。他接受《好心情》訪問時,披露自己有過度活躍和思覺失調,導致不開心,最終演變成抑鬱。他在家庭醫生建議下,透過每日感謝一件事,解開心中枷鎖。

起初,森美對醫生說:「我日日都不開心,有什麼好感謝?」思索了3天,還是想不到值得感謝的事。醫生最後說:「那你就作吧!」不解的森美去茶餐廳叫乾炒牛河,想起:「啊!感謝今天吃到牛河!」人不能只有負能量,應該要有感恩的思想,看事情正面點。覺得會使自己開心多過不開心的事,就去做;反之,不要去做。

對鏡大笑

很多明星的抑鬱源自童年,陳德森訪問了森美、葉麗儀、黃德斌、林建明等10人,9人與此有關。其中,薛凱琪最叫人意外,這位一出道就走紅,家境好、形象好、事業順遂的歌手,自小活在童話一樣的世界,父母寵她,儼然溫室寶寶。然而,給你無限幸福的人,往往最能摧毀一切。

薛凱琪二十多歲時,父母突然說要離婚,一下子讓她徹底崩潰,原本甜蜜溫馨的家庭,原來一直存在裂痕。事實上,很多父母為了給孩子一個理想的童年,往往會掩蓋彼此矛盾,等子女長大獨立後,才作出自己人生的最佳抉擇。他們以為這樣對子女好,在薛凱琪身上卻帶來嚴重負面反應。

薛凱琪如何走出低潮?原來她和陳德森方法近似。陳德森的做法:「當起床情緒不穩,洗完澡對着鏡子,深呼吸哈!哈!哈!大笑三聲,聲量要大到讓鄰居投訴。然後再對鏡子裏的自己說:『我今日一定要開心!』」

薛凱琪的辦法差不多,只是她並非大笑,陳德森透露:「她將氣運到丹田,然後噗!噗!噗!把不好的氣吐出口。」

這個方法與古人的「吐一口烏氣」類似。近年全力在內地發展的薛凱琪,做過訪問後十分感動,知道《好心情》最後十多分鐘,有5個精神科和臨床心理學家,以及6種另類療法幫助有需要人士,於是拍心口說:「將來要是有觀眾找到適當療法,卻負擔不起治療費的話,由我來支付!」

至於自小擔任童星的張繼聰,同樣受過抑鬱折磨。陳德森覺得,張繼聰是三四十歲藝人中最有智慧、最能洞悉人生的,得病後認真面對挑戰。「他真的做到活在當下,這件事說來容易,做卻很難。抑鬱症像感冒,是不可能康復的,偶然會復發。」

抗病法寶

《好心情》節目內還有「案件重演」環節,讓嘉賓將經歷抑鬱期間的一個小片段,重新演繹出來。

由於不想再回到過去,張繼聰拒絕參與演出,最終由林祖輝演繹。「他既然走出痛苦的過去,就不想再回到那個位置,可以理解。」如今,張繼聰除了幕前演出,還花不少精力在運動上,尤其跑步,近年本地的馬拉松賽事,都看到其身影。而運動正是抑制抑鬱症的一大法寶。

陳德森的抑鬱症訪談節目《好心情》,香港觀眾104日至126日,可在YouTube 好森晴 好心情 頻道收看,每逢周五下午4點首播,共10集;每集1小時,包括45分鐘嘉賓訪談,其中15分鐘深挖童年往事;此外,還有實況劇場重演嘉賓病發情形,並找來藝人參與演出;最後10分鐘則由專家提供寶貴意見。

2024年10月7日 星期一

《愛情陷阱》

  近年香港樂壇湧現不少新進歌手,但卻沒有幾首歌曲能夠爆紅。再加上電視媒體熱捧「中年聲音」,故此好些老歌又再成為熱潮。每逢電視舉行金曲節目,譚詠麟的金曲都會成為其中一個主題,最近我便多次再聽到具搖滾味道的《愛情陷阱》,該首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歌曲,彷彿呼應着現今的一些狀態。

  「我墮入情網,你卻在網外看,始終不釋放。恨、愛,心中激蕩。這陷阱,這陷阱,這陷阱,偏我遇上!」《愛》歌述說着一個愛情故事,歌詞內容說明主人翁受到感情傷害,猶如被騙。所謂陷阱,依然屬於感性層面。男歡女愛,其實很多時沒有對錯之分,只是二人的緣分問題,並不涉及第三者介入。「真心被俘虜,彷彿遭圈套,探索這愛路。你那美態已叫我醉倒……」當然,男性很多時都會被女性的美貌吸引,從而單方面墮入愛河。女方從未施展手段,那便談不上設置陷阱或圈套。

  談情說愛的過程當中,倘若任何一方提到金錢或物質相關的事情,另一方確實需要仔細思量。近期電影《我談的那場戀愛》,對於網絡詐騙情緣有着深刻啟示。網上偽裝法國工程師的年輕港男(張天賦飾),層層迭進地騙取中年女性的信任及愛慕。港男並不直接向女事主(吳君如飾)要求金錢援助,而是詐稱要在海外貧困地區興建扶貧設施,但原定的資金突然出問題,於是向女事主提出支援。女事主一方面已投入感情,另方面本着一片善心,於是願意給予金錢援助。劇情雖然交代女事主最終未有金錢損失,但這只是電影的良好意願,現實世界未必能有相同的結局。

  《我談的那場戀愛》劇情中,鄧麗欣化身成為「情騙編劇」瓊姐,為旗下一眾情場騙子度身偽造身份、打造角色形象。而瓊姐作為情騙高手,竟反差地擁有戀愛腦,對感情充滿幻想,形象更相當花姿招展,獨具性感魅力!在吳君如與張天賦的主軸外,鄧麗欣的突破形象非常搶眼,深得觀眾喜愛,紛紛敲碗希望劇組開拍「瓊姐外傳」!

  《我談的那場戀愛》甫一上映,不少入場觀眾已經表示:「瓊姐好有魅力!」「好想知道瓊姐點樣成為情騙集團主腦!」「我都好想畀瓊姐呃一次!」更有觀眾表示:「強烈要求瓊姐出外傳!」似乎睇完電影仍然意猶未盡,瓊姐在觀眾心目中留有的火辣吸引形象餘韻強勁!

  人與人之間本應存着一種信任關係,不論是戀人、朋友,都應互愛互助。但是當今實在太多騙子,所有人都必要再三警惕,勿墮進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