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和不遇

人生世,總在遇和不遇之間。作為退休理科教師,我們遇到同好者一起寫博文,同一議題,可各抒己見,有時會遇到教過的學生、共事的老師、久違的上司,什麼樣的熟人、朋友,什麼樣的男人、女人,全不由我們做主,卻決定我們的電腦瀏覽器博文和瀏覽的博客以前在學校工作,如果工作順利、生活幸福,某一天早上醒來,我們會感謝命運,讓自己在那些重要的時刻遇到了合適的人,可能是同事的幫助,勤奮的學生如果某日諸事不利,那麼,會遇到倒楣的事情,忘記帶教具,忘記這,忘記那。生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佔據人一生大部分時光的,是他的職業生涯,平時人們常講的遇和不遇,也多指工作和職業中的遭際。退休後遇到的,多是舊同學,興趣相似的羣組,在談天說地之際,偶有佳作,不想輕易忘記,乃存之於小方塊中,給遇和不遇的博客觀賞,如此而已!

2025年4月3日 星期四

少年---Adolescence

這兩星期,除非不接觸社交媒體,否則,根本避不過NetflixAdolescence(官方譯為《混沌少年時》,但多麼畫蛇添足,叫《少年》或《青春期》就好),兩周下來創下全球高逾6600萬的收看次數以外,更誇張的是網上網外熱切迴響,直如鋪天蓋地。

《混沌少年時》是一部關於網上「男性圈」(manosphere,一種網路次文化,其中男性為了反對女性主義而推崇厭女理論)惡劣影響的短篇犯罪劇,長四集的故事講述13歲少年占美(Jamie Miller)因涉嫌殺害同校女學生凱蒂(Katie)而被逮捕的事件,逐步揭開青春期少年男女的內心世界,以及探討這宗令人震驚的犯罪背後的深層動機。

其中,占美長期遭受校園霸凌,更被貼上「非自願單身者」(involuntary celibate,簡稱Incel,指時下社會基於經濟條件或其他非自願的原因而無法找到伴侶的人,通常是男性、異性戀者和白人)標籤,其社交賬號充斥着極右翼網紅的厭女言論。他的父母承認,他會將自己關在房間內長時間玩電腦。他們以為他是安全的,但兒子卻暗中受到激進主義思想的薰陶。這個故事凸顯了社交媒體對易受影響的年輕人思想上的負面影響,因而引起了外界的關注。

Netflix最新迷你影集《混沌少年時》早前於三月中啟播,第一季四集劇情均以「一鏡到底」形式拍攝,盡顯劇組製作功架實力,旋即於出品地英國及全球觀眾之間引起話題。

該劇採取「一鏡到底」的拍攝手法,每集60分鐘,全無剪接,拍攝鏡頭全程跟隨角色移動,營造出強烈的臨場感和真實感,讓觀眾仿佛一同置身於案件之中,與劇中的人物角色共同經歷每刻的掙扎與煎熬。

《衛報》評論家Lucy Mangan稱這部劇集為「數十年來最接近完美的電視劇」,而英國電影學院獎得主編劇Sarah Phelps則稱讚其為「神級劇本」。

隨着劇集的熱播,工黨議員米奇利(Anneliese Midgley)呼籲,在議會和學校放映該電視劇,認為這有助於抵制針對婦女和女孩的厭女症和暴力行為;安全大臣傑斯(Jess Phillips)則指:「它不僅僅是一部電視劇,還讓我們看到了成千上萬年輕男孩的內心,他們被每天在網上目睹的暴力和虐待所扭曲。」

「希望劇集成為國家的一個分水嶺」

本月中,去年轟動一時的北倫敦三屍命案,以十字弓殺害英國廣播公司(BBC)電台賽馬評述員亨特(John Hunt)的妻子及兩名女兒的兇手克利福德(Kyle Clifford),被判終身監禁。最新消息顯示,在犯案前數個小時,兇手曾在網上搜索過一個名叫泰特(Andrew Tate)的播客。這或許增加了當地社會對這部差不多同期推出的劇集的關注。

上週,前英格蘭足球隊主帥修夫基(Gareth Southgate)在電視演講中警告,「年輕男性花更多時間在網上尋找方向,並陷入遊戲、賭博和色情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他認為需要採取更多行動來支持年輕人掌握身分、文化和韌性。女性主義作家Caitlin Moran認同修夫基,表示有毒的男子氣概(toxic masculinity)「非常無趣且令人沮喪」,她希望修夫基的演講和《混》劇能成為該國的一個「分水嶺」。

《混》劇編劇Jack Thorne更希望,劇集能為社會帶來真正的改變,因情況只會變得更糟。他呼籲引入「數碼同意時代」(digital age of consent),禁止 16 歲以下兒童使用智能手機。有專家還建議,社交媒體巨頭應加強對演算法驅動的極端內容的監管力度,尤其是最近的一項調查顯示,逾半年輕女性害怕她們的男性同儕。

早已風聞此劇以一鏡到底方式拍攝,未看前頗不以為然,咁又點啫?重點是要好看嘛!但看過就明白,此拍攝手法果然大大增加了劇集的真實感和震撼力,觀眾徹底投入,和角色一起穿梭各場景,猶如親身經歷他們的痛楚,感受到他們的無助,末了,不重重嘆一口氣,難以釋懷。

演員真是神級,尤其演主角占美的超級新人奧雲谷巴,好戲到癲,乖乖的樣貌,瘦小的個子,卻在一顰一笑間,流露出震懾大人的邪惡和刁鑽,簡直是天使和魔鬼化身,高難度之極,正如演他爸爸、同時也是此劇創作人之一的史提芬格林所言,遇上奧雲,由他演出這角色,是此劇「最大成就」。同樣難得是其餘每位主角都演得厲害,爸爸、媽媽、探員、探員兒子……好戲到你根本不覺得他們在做戲。

而令此劇爆紅,引起各界激烈討論的原因,自然是劇集所暴露的少年人暗黑宇宙,以及向為人父母者投下的道德震撼彈。很明顯,這種赤裸而殘酷的現實,為父母們帶來極大的震驚與恐懼,至此,他們方知自己對年輕人的世界一無所知,你以為自己已竭盡所能,甚至以為做得很不錯;但此劇告訴你,你甚至看不懂他們的網上留言,百分百會錯意,那些暗語和emoji的含義,超越你想像。父母崩潰了,原來早已無從進入他們的世界。 

2025年4月2日 星期三

看天氣預報

大學師兄講過:「物理畢業可入天文台做主任,識得預測天氣!」其實天文台科學主任會研究和提供包括天氣、氣候、授時及地球物理、輻射監測、海洋物理、航空氣象、海洋氣象、應用氣象、資料處理及資訊科技等服務。 科學主任可能須在本地接受專業培訓,亦可能被送往海外進修氣象學及/或其他有關課程。 /她也可能須「隨時候召」工作及執行戶外職務、輪班、在正常工作時間以外及惡劣天氣情況下工作。

三月底,不少地方氣溫「大跳水」,頭天還是三十五攝氏度的高溫,次日便降至不到十度,天氣預報模仿商場促銷,形容這種斷崖式下跌為「滿三十減二十」。相較「這裏多雲」、「那裏有雨」之類的直接陳述,這種用打比方的播報天氣就有意思多了,傳播效果也好,在街邊等紅綠燈時,聽見一位剛從公園練完太極的老人對同伴說:「今天『滿三十減二十』,多穿點。」

作為一位天氣預報愛好者,經常收聽全國與地方的天氣預報,順帶收集和學習一些有趣的能夠「言以文遠」的表達方式,比如形容氣溫變化大,除了「滿減促銷」還說天氣「像開盲盒」「如過山車」;天氣轉冷,說「冷空氣下周包郵雲貴」「短暫的夏日體驗卡即將到期」「陽光限量供應」;烈日暴曬,稱「開啟了空氣炸鍋模式」「馬路變身鐵板燒」;連續暴雨,說「本月雨水超額完成KPI」;雲霞絢爛,則是「天空像開了十級濾鏡」。

俗話說「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以前預報天氣多以省域為單位,天氣預報很難報準,有時預報下雨卻晴天,預報晴天卻下起雨來,大家就吐槽不如拋硬幣決定帶不帶傘,或者因預報「局部地區有小雨」,吐槽自己經常位於局部之外。

現在手機天氣小程序已經能精確到區縣,預報更精準一些,這樣提前知道下周倒春寒,防寒衣物就可以晚幾日再收拾;明天有雨,今天就把明天的跑步量完成。更有經濟眼光的人,根據掌握的晴雨信息還能「旱則資舟,水則資車」,進行期貨營利。

每天收聽天氣預報,於我有一個略為矯情的想法,當一個一個的城市正在預報,心裏有一個聲音:這裏是家鄉,這裏是讀大學的地方,這裏是工作居住的地方,這裏是第一次出遊的地方,這裏是十八歲出門遠行的地方……

2025年4月1日 星期二

「飛機場」的秘密

讀中學時不知天高地厚,每位老師都有「花名」,有些與他/她們身形有關,特別女老師,其中一位並非姓任,唱粵曲未必最好,但被冠名「任姐」。

以貌取人,有時原來是正確的。生物上真的有所謂人種?人類學者認為,不能從生物學上區分人;人種只是隨意捏造的。人類基因組99.9%相同,差異只有0.1%,這些差異中含有許多與外貌相關的項目。所謂的基因多態性,是指變異導致基因序列資訊發生細微改變的現象。

歐美女性的身材往往比較豐滿(CD罩杯),而東亞女性身材顯得較「平」(AB罩杯)。EDAR基因主要存在於2號染色體當中,對東亞人的毛髮、汗腺等體表結構起着重大影響。

早在3.5萬年前,EDAR基因就於歐美女性產生了差異。那是地球冰河時期,隨着冰河時期影響改變,歐美地區依舊處於寒冬當中,所以身體需要厚重的脂肪來抵禦寒冷,為了能支撐起身體的脂肪,歐美女性的骨骼進化得更大,胸部亦變得更大。

東亞地區生活環境溫暖,周圍植被茂盛,為了躲避叢林猛獸襲擊,不得不選擇進化出較小的身體,讓自己體重減輕,從而能靈活行動;削減身體部位的重量,來達到平衡,胸部首當其衝被縮小。

另外,EDAR基因突變之後,胸部分泌出的母乳能夠產生維他命D,保證自己的後代存活機率更大。

人類直立之後,盆骨支撐上半身,更小的胸部增加了身體肌肉靈活性,給女性的盆骨帶來更小壓力,使得盆骨在生育時更加靈活擴張。

回憶教中文的Miss,她教書認真,文學修養很高,或許教南唐歷史李後主生平而得名,但無論如何,「任姐」的名字,至今我們每位書友仔提起都讚不絕口,確實名留我們腦海之中。

2025年3月31日 星期一

物化別人不道德?

物化原本是道德哲學概念,後來引用到批評資本主義、消費主義乃至大眾媒體物化人;二戰後,不少女性主義者指女性在男權社會中遭物化。

十八世紀德國哲學家康德,沒用物化這個名詞,而在《道德的形而上學》和《倫理學演講集》詳細討論物化的問題:他認為,人類最寶貴是自由,人可以自由選擇做或不做什麼,才能講道德。

若一個人被當作一件工具而不是目的,他便被剝奪了選擇的自由,和死物沒分別,此謂之物化。奴隸失去自由,和工具沒分別,主人要他幹什麼,他便幹什麼。康德認為,把別人當成工具,將別人物化,是絕對不道德的。只有解放奴隸,讓他們做個自由人,才不算物化他。

男女老幼都可以被人當作工具,故康德認為,男女老幼都可以被物化。物化亦不限於性愛,任何人為了利益(不限於金錢)而讓自己被他人當作工具使用,都是「自我物化」;許多人或受群體壓力、或被潛移默化,而不自覺「自我物化」。

康德畢生不娶,但他主張一夫一妻制。他認為,只有夫妻的性愛才不是物化的,因為只有夫妻之間才可以「你完全獻上自己給對方,成為他/她的私產。你得到的回報是,他/她同時完全獻上自己給你,於是,你得到他/她和你自己。你既屬他/她所有,他/她亦屬你所有,兩人便有統一的意志(unity of will)。」沒有比康德這段話更能道出愛情的真諦了!

另類心智

康德反對立妾、婚外情、召妓、一夜情等等,皆因縱使開始時兩者真的相愛,到頭來都是把異性當作滿足自己慾望的工具,這等於物化對方,故而不道德;有一派女性主義者即持康德的觀點,反對色情及娼妓行業。

有社會心理學家批評物化論,指物體(object)一字意含主體(subject)。兩個物體,即無所謂孰是主體孰是物體。笛卡兒的名言「我思故我在」,正正是把人二分為心智(mind)和身體。他認為身體是死物,和機器沒分別,心智才是主體,會思考、有感受和意志。物化即是把別人看成沒心智、感受或意志的身體。

俄亥俄州立大學社會心理學教授卻德格雷(Kurt Gray)認為這非事實。他從調查中得知,大多數受訪者相信,智障人士的認知和理性思考能力及不上正常人,但他們對苦樂卻較正常人更敏感,亦較強烈。由此,他想到,人類的心智和身體不能截然二分,心智是「具身的心智」(embodied mind)。他承認人類可被物化,但被物化的人並非死物,仍有喜怒苦樂,仍然有心智,不過是另類心智而已!

照片實驗

格雷與耶魯大學哲學及心理學教授Joshua Knobe合作做實驗。他們給受訪者看一男或一女的照片。照片分AB兩種:A只看到臉孔,B除看到臉孔,還看到赤裸的上半身。結果顯示,受訪者看到B照片時,並沒把照片中人看成沒心智的物體,而是比單看A照片較感性和對痛楚和快感較為敏感的人而已!

他們與另一團隊再做另一個實驗:30個色情影片的男女演員,每人拍兩張照片,一張穿上衣服,另一張全身赤裸,姿勢和表情完全相同,給受訪者評論。得出的結果與上一個實驗相同註一。格雷等的結論是,女性主義者所講的物化:色情片把男女物化,視為沒心智和感受的身體,並沒這回事。色情片也許把人「非人化」(dehumanised),但並非像二戰時期納粹當猶太人是豬牛雞鴨那種可虐可殺的「非人化」。

是否所有物化都是不道德的呢?自有文明以來,人類就無法避免被物化:在軍隊裏,士兵往往被物化;時裝模特兒只是個衣架,表現時裝的美態,故他/她們都是面無表情。現代人每天要和不少陌生人打交道,怎可能不或多或少地物化他/她們?物化相識、熟人、愛侶和子女,才是不道德的吧!

用完即棄

美國哲學家瑪莎努斯鮑姆在《物化》註二一文中指出,男性和女性均可被物化,而以女性被物化的歷史最長遠,亦最嚴重,古今中外皆如是。她舉出七種物化的方式,既各自獨立,亦有重疊、互相關聯之處:

首先,工具化:如康德所言,將被物化者視為個人或團體所用的工具,漠視其福利和人性尊嚴,用完即棄,昔日的奴隸便是典型;現代社會最流行此種物化,男女都可以是受害者。其次,無自主性:《城市之光》中差利演的工人是最佳例子,他只能隨流水作業的輸送帶扭螺絲。

不能自主

第三,呆滯性(Inertness),即認為被物化者沒有能動性(agency),吃喝玩樂、讀書交友都要受人安排,不能自主;孩子最容易被父母和師長如此物化。第四,可取代性(Fungibility):被物化者既然只是一件工具,那就隨時可以被同樣或更好的工具、例如AI和機械人所取代。

第五,可冒犯性(Violability):認為可以理所當然的冒犯、侮辱、欺凌甚至打罵被物化者,那些虐待貓狗等的人就是物化寵物,恃權勢凌人亦是把人物化。第六,擁有權(Ownership):將被物化者視為己有,是個人「私產」,可以任意擺布;往昔,父母有權決定如何管教子女甚至跟誰婚嫁,即是把子女當作家族的「私產」。第七,否認主體性:認為毋須理會被物化者的經驗、感受、好惡,他只須聽命而行。

此外,英國哲學家、女性主義者Rae Langton認為,還可加上三種物化方式:一、噤聲(Silencing):禁止或阻撓被物化者言說或用任何方式表達意見或感受;二、還原為身體(Reduction to body):只注視被物化者身體,例如肥瘦、男性腹肌和女性身材;三、還原為外貌(Reduction to appearance)只注重被物化者的外貌、穿着及打扮。時裝、美容模特兒都是此三類被物化的例子。

註一:Kurt Gray et al, More than a body: mind perception and the nature of objectification

註二:Nussbaum, Martha C., Objectification, Philosophy and Public Affairs, Fall,1995

2025年3月30日 星期日

愚人

愚人節 April Fools' Day)為每年的 41日,是從 19世紀 開始在 西方 興起流行的民間節日,並未被任何國家認定為法定節日。 在這一天人們習慣以各種方式互相欺騙、捉弄及取笑,而這些玩笑可能在隨後得到揭穿。 但如果玩笑開得過大,則很可能會引起人們的恐慌,產生較大規模的反響及進一步衍生成為謠言或城市傳說等。在西方,一些大衆媒體往往也會參與甚至主導一些惡作劇。

話說塔羅牌的第一張牌叫「愚人牌」(The Fool),充滿哲學意味。這張牌雖說是「愚人」,卻一點也不愚蠢。愚人象徵無限的可能性,帶來一個全新的開始,但難免有許多不確定性,需要冒險精神。

牌中的愚人,穿着色彩斑斕的衣服,頭頂上戴着象徵成功的桂冠,昂首闊步向前行,無視前面的懸崖。他的左手,拿着一朵白玫瑰,白色象徵純潔,玫瑰象徵熱情;他的右手,握着一根權杖,象徵力量,而身上的包袱,象徵經驗。愚人腳邊還有隻小白狗在狂吠,似乎在提醒他要懸崖勒馬。

不過,在其他版本的塔羅牌,小白狗變了貓,甚至是鱷魚,可能都有不同寓意。不管是什麼,愚人的表情滿懷希望,充滿自信,似是天不怕地不怕的年輕人。愚人牌對應風元素,像風一樣自由自在,四處飄泊;他是古希臘神話的酒神,亦可以是中國神話中追日的夸父、或是道教八仙的韓湘子、民間傳說的濟公,以至金庸小說的老頑童周伯通。

我倒是想起了老子。《道德經》第二十章云:「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我獨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儡儡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

老子自稱愚人,真懷疑塔羅牌的創始人,是否讀過《道德經》?但老子這個愚人是大智若愚,他自稱「如嬰兒之未孩」,其實是「初生之犢不畏虎」,膽大包天,有如紫微斗數的破軍星;老子又說:「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母者,生生不息,有如紫微斗數的紫微星。紫微加破軍,這便是愚人的威力。

紫微破軍同宮

紫微、破軍居於丑、未宮, 以前有人評為無情無義,那大概是斗數還沒有系統概念時的重大誤讀,事實上,如果我們要嚮往「百官朝拱」這些美麗憧憬的話﹒紫微、破軍在丑或未,才最容易成格。一般理解,紫微、破軍的雙星組合代表起落的波幅很大,原因是結構性的,約言之,有好幾條主要因素。

丑、未宮的紫微、破軍,好容易與左輔、右弼同宮,或者,三台、八座同宮,此被左輔、右弼,三台、八座相夾。

紫微、破軍得左右三八後,便有實質領導的意義,因而構成一種實質領導的氣勢。葉師兄在《斗數卷﹒卷二》提及三台、八座,重點在於數量,換句話說,紫微喜歡得左輔、右弼,三台、八座的助力,而令紫微的霸氣得以有人奔走相助,而這個助力,是有數量上的,意義的,這是紫微、破軍居於丑、未宮所要留意的特性。

紫微見左輔、右弼,三台、八座主領導力和助力,在流行的價值觀上會令人嚮往得垂誕欲滴,但我們要清楚,命主的本命性格,是否擔負得起,是否適合處於這樣的狀態。當紫微見左輔、右弼、三台,八座的時候,大家要準備自己可能處於身不由己的境地,因時勢而搶上實質領導的地位。

「百官朝拱」不是沒有代價的,丑宮的紫微不獨坐,而是紫微與破軍同坐,破軍將親力親為的特性,帶到了紫微的身邊,把紫微「拉下馬」、「拉落水」。事實上,歷史告訴我們,皇帝的成就斐然與否,不論劉備還是唐太宗,都得親民、求賢,並且躬身為之。

愚人不簡單,好一個「愚」字,它以愚笨、愚昧、愚蠢、愚鈍、愚魯等愚弄了所有人,是外愚內明,貌似愚笨實則精明,與大巧若拙、大勇若怯,相互輝映。愚人胸懷大志,卻能深藏不露,佩服!

2025年3月29日 星期六

太陽由西邊升起

「除非太陽由西邊升起,我就會咁咁咁……」這句話不少人都講過,但原來不宜隨口噏、當秘笈。退後一萬步(或者一千萬步),同樣身處太陽系,對某個行星來說,太陽真是會由西邊升起,而且不是太遠,就在地球附近。 

今年出現天文奇觀「七星連珠」,在當天晚上9時,日落之後,七顆行星(土星、水星、海王星、金星、天王星、木星和火星)將在天空中連珠。其中四顆(水星、金星、木星和火星)更是肉眼可見,這樣的排列精準度屬300年才出現一次。有玄學家指,七星連珠在古時是不祥的預兆,會有災難發生,今年出現七星連珠,預言美國會有世界級領袖健康出現大問題、東北地帶會出現大地震,以及3月至4月期間的股市期貨波動較大,博友應留意及小心。

因此興之所至,我讀了一本關於太陽系的書籍,發現八大行星之中,金星確是特別有趣;小時候,認識的是「九大行星」,後來冥王星被DQ,只剩下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還有人類居住的地球。

金星、地球

金星是我們太陽系中最熱的行星,因為它被一層由二氧化碳和其他氣體組成的厚厚的雲層所覆蓋,這層雲來自太陽的熱量回外太空。這就是為什麼這顆行星能夠不斷吸收來自太陽的熱量並變得越來越熱的原因。

金星軌道距離太陽約一點零八億公里,與太陽的「親密」程度僅次於水星,而且它是少數順時針自轉的行星,意味太陽是由西邊升起,再由東邊落下,與我們在地球上看到的景象剛剛相反。

眾所周知,地球自轉一周只需二十四小時,金星的自轉卻在八大行星中最慢,相當於我們在地球度過二百四十三日之久,惟金星圍繞太陽的公轉卻比地球快,耗時二百二十五日,導致出現了一種奇怪的時間——金星的「一年」比「一日」還要短,慶祝生日怕且要改為「一日一度」。

金星的大小與結構,與地球極為相似,有點像太陽系內的孖生兄弟,但不同的是,金星被有毒大氣層籠罩,表面幾乎全是火山地貌,並因火山噴發而形成山脈、平原和脊狀高原。由於金星大氣層厚達二百五十公里,二氧化碳濃度極高,造成全面失控的溫室效應,表面溫度高達攝氏四百七十度,加上硫酸雲長期停留在上空,基本上不適合人類居住。

科學家普遍認為,金星不可能存在生命,卻不排除雲層存在微生物,如有,說不定幾億年後會成為生命之源;一如今日香港,如何不合理的事情都會發生,誰還敢一口咬定,太陽將來就不會在西邊升起?

2025年3月28日 星期五

道家思想也有濃濃藝術氣息

先秦諸子的思想,各有所長。孔孟儒家講道德修養和良政善治之道;墨家是類似宗教的工匠及遊俠團體;法家講富國強兵,專制統治之術;楊朱提倡個人主義;道家正如勞思光說,「遊心利害、成敗之外,乃獨能成就藝術」。

何謂藝術?先講藝字。《說文解字》曰:「埶,種也。」埶為藝的古字,意思是種植,故藝是「草花頭」。奇怪的是,藝字不見於《說文解字》,但春秋已經把禮、樂、射、御、書、數稱為六藝,藝的意思由種植引申為技術和能力。《論語.雍也》云:「求也藝,於從政乎何有。」即是指冉求多才多藝,可以考慮從政。往後,藝亦用於形容詩詞文章的文采。

魏晉時代的讀書人,被責為清談誤國,反禮教則是大逆不道,這是以儒家觀點責備他們。從道家的角度看,魏晉出了一眾孤高的名士,其才情、生命、言行呈現的神采與風姿,不是儒家忠孝的,而是道家「藝術的」,為時代大放異釆;歷朝並非沒有,而是較少這類人物。

審美原則

老莊認為素樸最美,人為雕飾不美,所謂「素樸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淡然無極而眾美從之」,確立「自然」及「素樸」為最高審美原則,對後世影響深遠,老子說:「無名」、「無言」。莊子說:「得意忘言」,不拘泥於字句言辭,把握了意義便忘卻其言。使文學常追求「意在言外」、「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表現手法。

 詩歌創作

受老莊哲學影響的山水田園詩,是中國詩歌的重要組成部分。陶淵明的《歸園田居》描寫出恬淡、自然、閒適而富生機情趣的隱居田園生活。而中國第一位大力摹寫山水之作家謝靈運的《石壁還湖中作》、《石門嚴上宿》等,反映山水的自然美,清新可喜。盛唐時期,詩人孟浩然為山水詩之代表,作品以描寫山水隱逸為主,如《春曉》、《過故人莊》、《晚泊潯陽望廬山》等,別具靜恬清淡之美。同期詩人王維的《山居秋暝》、《渭川田家》、《春中田園作》等描寫農家生活,清新悠閒。中唐詩人韋應物為清淡詩風之代表,其作品如《寄全椒山中道士》、《滁州西澗》等恬淡自然,高雅清遠。

莊子的神仙意境、誇張和虛構手法都是遊仙詩創作的基本方法和藝術原則。三國時期,曹植名篇《洛神賦》以神話中關於宓妃的故事為基礎,塑造出洛神之美女形象,流露出曹植對洛神的愛慕之情和人神相隔之惆悵。全賦想像豐富,詞采流麗。西晉文學家郭璞以詩賦著稱,其代表作《遊仙詩》十四首,辭多慷慨,蔑視富貴榮華,想像豐富,情懷飄逸。至唐朝,號稱「謫仙人」的李白在《夢遊天姥吟留別》中塑造出一個飄逸的神仙世界,夢遊天姥洞天,讀後令人有飄飄凌雲之感,同時反映出他蔑視權勢,追求自由。

小說戲劇

神怪小說《封神演義》深受道家思想影響,姜子牙手持「無」字旗指揮戰鬥,元始天尊、通天教主等道教神魔皆成重要角色。《西遊記》中的玉皇大帝以下和老君等散仙均是道教系統的神仙。《水滸傳》裡有「張天師祈禳瘟疫」等章回。《紅樓夢》裡一僧一道形影不離,跛足道人的「好了歌」與甄士隱的解註,佛道結合,揭示全書主題。《三國演義》裡的諸葛亮能預斷吉凶、呼風喚雨,狀近道士。《聊齋志異》的鬼神狐怪亦多取材於道教仙話。「八仙過海」、「八仙賀壽」等神仙故事流傳極廣,成為傳統戲劇的題材,至今仍為民眾所喜愛。

音樂書畫

老子說:「大音希聲。」道教的音樂予人耳聽仙樂印象,如道士阿炳的《二泉映月》家喻戶曉。又如《漁舟唱晚》、《陽春白雪》和《梅花三弄》等民間樂曲,同樣蘊含着熱愛自然、天人合一的情趣。

中國的畫家極力追求超越具體物象的神韻空靈意境,傳統山水畫以水墨為主,黑白是其色彩主調,以描繪自然的形色作為繪畫的最高追求。水墨雖淡,卻內蘊着自然界的萬紫千紅,把握和體現着「自然之道」。

明徐良《太白騎鯨圖》描繪出李白放浪豪壯的「詩仙」意境

園林藝術

中國的園林建築藝術注重順其自然之勢,建構「山色湖光共一樓」的意境,達至人與自然和諧,如在陵園的山巔之處建「閣」、峰迴路轉處建「亭」、臨水之處建「榭」等,將各種建築形式與自然環境結合。這些建築雖是人工建造,但又似「天之自成」,自然情趣濃郁。在佈置和處理空間時,常具有以虛帶實、虛中有實、虛實結合等特點,這正是老莊哲學之體現,如道教宮觀常建立在名山之中,將宗教人文景觀融入自然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