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和不遇

人生世,總在遇和不遇之間。作為退休理科教師,我們遇到同好者一起寫博文,同一議題,可各抒己見,有時會遇到教過的學生、共事的老師、久違的上司,什麼樣的熟人、朋友,什麼樣的男人、女人,全不由我們做主,卻決定我們的電腦瀏覽器博文和瀏覽的博客以前在學校工作,如果工作順利、生活幸福,某一天早上醒來,我們會感謝命運,讓自己在那些重要的時刻遇到了合適的人,可能是同事的幫助,勤奮的學生如果某日諸事不利,那麼,會遇到倒楣的事情,忘記帶教具,忘記這,忘記那。生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佔據人一生大部分時光的,是他的職業生涯,平時人們常講的遇和不遇,也多指工作和職業中的遭際。退休後遇到的,多是舊同學,興趣相似的羣組,在談天說地之際,偶有佳作,不想輕易忘記,乃存之於小方塊中,給遇和不遇的博客觀賞,如此而已!

2024年10月17日 星期四

溫哥華三姑媽

  策劃了一年的加拿大之旅,終於成行。香港半夜起飛,到達溫哥華是當地時間晚上九點多,在同行Terry的親戚三姑媽家住一晚,翌日入住列治文一間賭場酒店,窗外望見菲沙河(Fraser River),每隔一會兒就有一架飛機從酒店上空呼嘯掠過,我剛在飛機上看過《九龍城寨之圍城》,對這情景有點似曾相識。溫哥華西臨太平洋,屬於大溫哥華的列治文被菲莎河環抱,比起多倫多等城市,氣候比較溫和。聽從上海來的新移民說,溫哥華的冬天像上海,雪不多亦不大,但濕冷不好受。現在是秋天,一年最美的季節。前幾天剛下過雨,我們逗留的這幾天都是藍天白雲,白天氣溫比香港低六至七攝氏度,晚上外出要穿厚一點的外套或加一件毛衣。

  加拿大是最多華人移民的國家之一。十九世紀中葉加拿大掀起淘金熱,修建連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鐵路等,很多中國人背井離鄉遠渡重洋來到這裏謀生,在鐵路沿線建立逾十個華埠,其中溫哥華的華埠非常出名,辛亥革命前夕,孫中山曾到這裏向華僑宣傳革命,籌募軍餉,舊火車站附近的唐人街建有孫中山公園。後來加拿大又出現好幾波華人移民潮,現在華人總數逾一百七十萬,大溫哥華地區的華人超過五十萬,佔當地人口比例近兩成,不過華人移民不再全是為了謀生。

  三姑媽是上世紀八十年代的香港移民,已經三代生活在溫哥華,算是當地資深華僑,她的弟弟Terry兩夫婦一來就住她家,我們從路易斯湖洛基山脈旅遊回來之後,也一起住在她家。三姑媽的大宅坐落在列治文的高尚住宅區,包括一座兩層樓的洋房和設有一個籃球架的前庭,幾千呎的後花園綠草如茵,種了許多花果,蘋果已經摘得七七八八,一串串葡萄掛在架上,三姑媽說要再過十天半個月才完全成熟,我忍不住拿起大剪刀剪下好幾串,吃下去真的太酸。花房明顯缺乏打理,幾顆西紅柿小得可憐,叫人不忍採摘。回到屋裏,三姑媽請我們品嘗自釀的葡萄酒,說是向當地白人學的,我不懂酒,但品得出主人的熱情。客廳的大電視正在播TVB新聞,三姑媽對香港發生的事情,特別是港股和樓市行情瞭如指掌。

  第二天,三姑媽約好經紀帶我們去看樓盤,其實我和Terry都沒有打算要在這兒買樓。Terry二十多年前回流香港之後,就把這裏的洋房賣掉了,他舊地重遊想了解最新行情,我則抱好奇心態,於是驅車半個多小時,來到列治文東部近工業區一個連排屋(Townhouse)小區。一間翻新過的兩千多呎Townhouse,開價約七十萬加元,「同樣的房子在列治文比較好的地點,要一百萬加元以上」,三姑媽說。難怪大約半個小時就有兩對華人和兩對白人帶小孩來看房子。「最近兩年因為利息太高,樓市疲弱,業主要以低價來吸引買家」,經紀John是華人,二零零零年之前從北京到加拿大留學,之後定居溫哥華做房地產經紀,曾經幫三姑媽買賣物業,算是老朋友了。「家在這裏,孩子也在這裏上學,已經習慣了,不打算回去」,John用普通話和我們溝通,遞給我們的物業印刷單張則用中英文,我忘了問他當年留學時學的是什麼專業。

溫哥華的秋天

  二零零零年前後,內地移民到加拿大的人數逐漸多起來,不少是富裕階層。我到溫哥華之後發了第一條朋友圈,老友LOUIS發微信說,「我就住在你們附近,過來一起飲茶」,其實他搞錯,我們在列治文的奧林匹克體育館對面一家香港老字號酒樓飲茶,他家是在溫哥華市區的奧林匹克體育中心附近,開車過菲沙河大約半小時才到。LOUIS在樓下接到我們,六十多歲的他在十多年前投資移民過來,先在列治文買一間獨立屋住下,後來搬到溫哥華市中心,再後來嫌日子太悶,又放不下中國的生意,選擇回流,經常穿梭大灣區,每年到溫哥華住十天半個月,當作度假,前幾天剛過來,沒想到會碰見我。LOUIS陪我們漫步走到郵輪碼頭五帆酒店附近眺望太平洋,沿途是溫哥華最繁華、最有歷史感的地方。翌日,LOUIS又請我們到當地一家著名中餐廳吃皇帝蟹,讓我們有一種他鄉遇故人的欣喜。短短幾天,我們還遇見好幾個多年不見的親友,有老有少,怪不得有人說,在溫哥華,不愁沒有熟人。

  返港前,三姑媽親自買餸,還有前幾天我們在漁人碼頭買的海膽,召女婿過來下廚,做了一頓豐盛的海鮮晚飯,百分之百中國味道、香港味道。晚上非常寧靜,滿天星星,我們在前庭和三姑媽揮手告別,約好香港再見。

烏克蘭「勝利」可參考朝鮮方案

根據俄羅斯國防部洩漏的消息,多達 3,000 名北韓士兵已被秘密編入俄羅斯軍隊,並偽裝為布里亞特族人,參與烏克蘭戰爭。據 X 帳號 @AlexChe31659937 貼文揭露,這些士兵在俄羅斯布良斯克的邊境地區接受訓練,距離烏克蘭邊境僅 7 公里。X 帳號 NEXTA 更指出,目前共有 1 萬北韓兵在俄國接受軍事訓練,將隨時上戰場。

消息指出,這些北韓士兵於今年 7 月抵達俄羅斯,隨後被編入俄羅斯第 11 空降旅布里亞特特別營,以掩蓋他們的真實身份。俄方給這些士兵配備了小型武器和彈藥,並賦予他們參與庫爾斯克蘇賈地區戰鬥的任務。然而,有 18 名士兵已擅自逃離營地,目前俄羅斯軍方正在進行搜尋。

那邊箱,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Volodymyr Zelensky)稱,烏克蘭提出的五點「勝利計劃」,要求無條件邀請基輔加入北約,並在烏克蘭部署戰略性非核威懾方案。他重申,基輔不接受凍結衝突或以領土換取和平。

戰爭的勝利有時很容易定義。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盟軍控制了柏林和東京,德國和日本的領導人被推翻。而越南戰爭則以美國的明確失敗而告終:儘管5.8萬名美國士兵付出了生命,但還是未能阻止北越對南越的征服。而朝鮮戰爭則有時被稱為僵局,因為它從未正式結束。

但這樣的定義可能是誤導性的。在伊拉克,美國把薩達姆侯賽因趕下台,但既沒有找到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這是他們出兵的理由),也沒有將該國變成一個正常運作的民主國家。更糟糕的是一些嘲笑挖苦者會說真正的勝利者是伊朗,因為它成為了伊拉克最具影響力的政治力量。

另一方面,儘管朝鮮半島的非軍事區仍然存在,但它的南半部已經發展成為一個充滿活力、繁榮昌盛,人均年收入達3.5萬美元的民主國家,而朝鮮則是一個人均年收入估計為1200美元的危險獨裁國家,還時常發生糧食危機。那麼是誰贏得了這場僵持戰?

這又把我們引向了烏克蘭,而勝利的定義在這裏取決於參與者的戰爭目標和時間範圍。2014年,俄羅斯以保護克里米亞和頓巴斯東部部分地區俄語使用者為由入侵烏克蘭。八年後前者試圖通過摧毀烏克蘭來完成這一進程。正如俄羅斯總統普京在2021年寫到的那樣,他認為烏克蘭不是個獨立國家,而是俄羅斯世界的一部分。他集結軍隊試圖在幾天內佔領基輔並顛覆烏克蘭政府,就像蘇聯1956年和1968年分別在布達佩斯和布拉格所做的那樣。

然而普京失敗了。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拒絕了逃離該國並建立流亡政府的建議,而是集結軍隊保住了首都,最終挫敗了普京的計劃。隨後澤連斯基用他善於引人關注的軟實力贏得了外國支持,並增強了烏克蘭的軍事硬實力。普京入侵的結果是強化了烏克蘭的民族認同和北約──後者增加了芬蘭和瑞典這兩個此前一直奉行中立政策的新成員。從普京最初的戰爭目標來看,烏克蘭已經取得了勝利。

當然,問題在於俄羅斯軍隊仍然控制着烏克蘭約五分之一領土,普京已經修改了他的戰爭目標,要求烏克蘭承認他對東部四個省份(包括俄軍尚未完全控制的一些省份)的吞併。戰爭似乎陷入了僵局,但普京已經把它變成了消耗戰。雖然俄軍傷亡慘重,但或許他認為時間會站在人口和經濟規模更大的俄羅斯一邊,烏克蘭會逐漸喪失作戰意志,而西方國家的支持也會慢慢減弱。

難望收復所有被佔失地

最近一項民意調查顯示26%的烏克蘭人願意接受一個外交解決方案,但他們不願與冥頑不靈的普京進行一場虛假談判。約86%的烏克蘭人認為就算簽署了和平條約,俄羅斯仍有可能再次發動進攻。雖然俄羅斯和烏克蘭都表示願意談判,但雙方立場相去甚遠。今年夏天匈牙利總理歐爾班(Viktor Orban)試圖前往莫斯科進行斡旋,但未能改變普京的立場。與此同時,特朗普繼續聲稱他可以在一天內平息這場戰爭,惟除非烏克蘭投降,否則很難確知究竟如何實現這一目標。

最近,身為烏克蘭堅定支持者的前北約將領、捷克總統帕維爾(Petr Pavel)表示「烏克蘭或俄羅斯的戰敗都是根本不可能發生的,因此結局將在兩者之間」。帕維爾警告說烏克蘭的部分領土將暫時處於俄羅斯佔領之下,而這個「暫時」可能意味着數年。如果烏克蘭將勝利定義為收復自2014年以來被俄羅斯佔領的所有土地,那麼勝利將遙遙無期。但如果它的目標是保持其作為一個與歐洲相連的民主國家的獨立性,同時保留最終收復領土的權利,那麼勝利還是有望實現的。

不過,這一可能的勝利也意味着普京無法宣布他自己的勝利。烏克蘭必須得到它需要的支持以加強其談判地位。即使烏克蘭無法在短期內實現其最高目標,但只要俄羅斯的戰果不被承認,那前者立場的合法性就會得到長期維護。

這有時會被稱為「朝鮮解決方案」。雙方會停戰並建立沿控制線布設的、由國際維和人員監督的非軍事區,這樣如果俄羅斯再次進攻的話就會令其他許多國家捲入戰事。雖然目前可能無法讓32個北約成員國都同意接納烏克蘭為正式成員,但該組織中有一群自稱為「烏克蘭之友」的國家可以監控該地區,並發誓會對一切新侵略行為予以回應。

最後,烏克蘭還需要援助來重建經濟和進入歐盟市場。雖然朝鮮方案無法在短期內滿足該國的最高目標,但它無疑算得上是一場勝利。

2024年10月16日 星期三

白宮新主怎對華 不能忽視副總統

10月中距離美國大選只剩下半個月左右的時間,CNN把這場風險極高的政治拚搏稱為A World Election世界選舉,並不過分,其結果確實會影響全球各個區域的重大事態。中國毫無疑問是外部世界最關注這場大選結果的國家之一,我們皆知美國最近兩屆政府──儘管是由特朗普和拜登兩組天差地別的團隊構成──都明確界定中國是它長期面臨的頭號威脅。

不過,在中國內地的主流媒體上卻看不到對美國大選的密集評論,這種沉默寡言意味深長,它與前不久普京揚言他希望賀錦麗勝選形成鮮明對照。普京的公開表達堪稱是聰明反被聰明誤,實乃弄巧成拙。全世界都知道普京最希望特朗普得勝,美國因此更加警惕俄羅斯對美國大選的干涉,全面加強反干涉的情報操作。

史上三度發揮決定性作用

首先須說明,本博文的「勝出者」是複數不是單數,至少是指美國總統和副總統兩位,後續評論裏還要檢視這兩位身旁的資深官員和顧問,即美國行政當局的決策團隊。大多數旁觀者也許覺得美國政治制度裏的副總統是個無足輕重的人物,然而從二十世紀的美國政治史來看,副總統在特殊關頭可能一下子變得頭等重要。在我的研習視野裏,至少有三個案例值得回顧,因為它們對今天和明天的美國以及與此密切相關的國際局勢舉足輕重,尤其是對亞太包括中國。

第一個案例是1945412日發生的事件,美國歷史上任期最長(因為戰爭,連續四任武裝部隊統帥)的總統小羅斯福腦溢血去世。他的去世並不特別令平時關注美國高層的人意外,雙腿殘疾的他多年來就是靠輪椅行動。然而這是一個非常時刻,不僅對美國本身意涵重大,對那時的亞洲主要交戰國──首推日本和中國,外加菲律賓──更是命運攸關。歐洲大戰的結局基本上已經明朗,納粹德國苟延殘喘。但在亞洲,日本帝國上下還是自信能夠憑着獨一無二的精神道德神力,以「一億玉碎」的超級覺悟(寧為玉碎,不為瓦全,一億戰死,抗擊美帝),阻止美國軍隊攻佔日本列島。美國政界和軍方也已經測算,如果日本真是全民動員(實際上當時日本沒有一億國民,只有7000多萬)拚死抗擊,美軍的死傷會高達不能承受的數量。

正在亞洲前線的美軍記者報道:總司令去世「這條消息引發了一片震驚、悲傷,以及對未來戰爭走向的憂慮」。接任的杜魯門從1933年起就是副總統,但他默默無聞,公眾對他沒有很多認識,更沒有信任。

假如他決定不向日本列島全面開戰,日本帝國就不會滅亡,被它佔領已久的中國東北和台灣、朝鮮半島等,甚至香港和東南亞幾個島國,也還會繼續在東京的掌控之下。然而繼任的總統杜魯門膽氣堅挺,行使最高統帥的權力下令血戰日本列島,最後甚至動用原子彈,徹底擊潰日本解放了亞洲。

受惠美反恐 華獲發展機遇

第二個案例是2000年當選、4年後連任的小布殊身旁的副總統切尼(Dick Cheney)。老布殊對於自己的牛仔兒子就任美國最高統帥不放心,國際局勢動盪不安,兒子從來沒有處理過這類生死存亡的大事,老布殊於是請他的老友切尼出馬扶持兒子。切尼在最重大最難拍板的對外政策上為小布殊掌舵,在引起劇烈爭議的關頭比如反恐戰爭該打不該打,為小布殊當局的政策解釋辯護。切尼因此被稱為美國歷史上最有權力和影響力的副總統,有電影描述這些精采故事。

與我們最有關聯的是,美國政界和戰略圈原先已經愈來愈傾向於把中國作為蘇聯解體以後、美國的頭號假想敵國,即將推出一系列反制措施。由於911恐怖襲擊,切尼輔助小布殊對美國的大戰略作出及時調整,把恐怖主義列為美國的頭號威脅,而把中國列為美國反恐大戰略的合作方。此一戰略轉折,讓中國獲得15年的和平發展機遇。

第三個案例是奧巴馬兩任期間的副總統拜登。拜登在外交事務領域裏經歷豐富,曾長期擔任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奧巴馬選擇低調謙和善於談判的拜登作副總統,本意是要扭轉美國的對外政策,不再繼續小布殊任期的單邊主義和悍然用武的衝動。在與外部世界加強相互理解和合作的新政策時代,拜登參與了很多具體操作,其中特別重要的是建立了與中國最高層的友好關係,他經常誇耀他是中國領導人的老朋友。然而,擔任副總統八年的經歷,卻令拜登轉變成一半的國際事務現實主義者。在奧巴馬的第二任期,他們團隊愈來愈不相信美國與中國政府能夠在最關鍵的領域裏合作前景光明。拜登帶着這樣的經驗,在當選總統後制定的大政策,就把強化競爭而非深化合作,作為應對中國的外交戰略的基調,延續至今。

以上三個案例提醒我們,美國副總統至少在下述情況下能夠發揮決定性的作用:原總統突然去世而接任為新總統,總統缺乏國際事務經驗必須依靠資深的二把手作決策,任職副總統後參加大選得勝成為總統。這三種情況在目前和近期的美國皆有可能出現:無論是賀錦麗還是特朗普得勝,泛濫的槍支暴力都有可能把總統擊傷擊斃,導致副總統接位;特朗普高齡,也許4年未做完就不行了,或者他的官司結案迫使他下台;賀錦麗的外交經驗太少,要高度依靠副手沃爾茲(Tim Walz),而沃爾茲是和中國交流經歷非常扎實的人;萬斯(JD Vance)才39歲,特朗普選他作副手很大程度上是希望他成為自己的忠實接班人,不管是再過4年還是8年之後,出馬競選總統。所以我們討論美國大選勝出者對中國的影響,必須把總統和副總統作綜合的考量。

敗選一方隨時全方位抗爭

中立的觀察界已經感覺到,本屆美國大選可能出現幾種戲劇性的演化:雙方選票數過於接近,票數稍微少一點的那方拒絕立馬接受自己敗選的結果,或是向最高法院上訴判決,或是要求重新點票。

最高法院或是達不成判決結果,或是判決結果不被某一方接受,於是不得不把爭端移交到眾議院去投票。所有這些變故都會拖延大選結果合乎程序的最終確認,這樣的話,也許不得不臨時安排一位代理總統(眾議院議長)坐鎮白宮。

更糟糕的是,被裁決敗選的一方拒絕認輸,號召民眾抗爭,抗爭的方式並不限於街頭鬧事,還包括在多個區、縣、州發起法律訴訟,指控本地選舉過程有技術誤差或舞弊作假。特朗普及其鐵桿支持者在20201月已經這麼做過,至今也沒有把他本人修理得怎麼樣,他的支持者再大幹一場又何妨?這是美國制度賦予他們的機會。

英語世界早就有智者之言:Never say Never in politics(在政治中絕不要說「絕不」)!當今的美國政治已經進入物理學中chaotic theory混沌理論所描述的狀態。毛主席教導我們:「天下大亂達到天下大治」,此乃普遍規律,東西方一樣。不過毛從來沒有細說,大亂的代價有多大?這才是我們做研究的專業人員必須估算的。在選舉前,我們試圖比較若是賀錦麗團隊勝出,與若是特朗普團隊勝出,對中國的影響有哪些異同,代價多大?博友拭目以待。

2024年10月15日 星期二

佬味:文化辯析

以前在學校,不少同事和同學叫我「佬」SIR,當年不太介意別人用這個名詞形容我;現在又開始流行叫「佬」,半自嘲,半讚許,其實是抗衡搽粉掃眼影白嫩小鮮肉。某女性朋友以前有個習慣,也不算壞,叫人「死佬」,旁人皆側目。但很快大家便知道,叫得「死佬」的人,一定十分十分老友,幾乎生死不渝。

一切由阿濃的臉書開始:「『佬』在粵語中本具貶義,對社會地位不高的工作者冠以『佬』字,掃街佬、通渠佬、仵作佬、劏豬佬……也包括職業雖高尚,但當年收入微薄的教書佬、差佬、軍佬……對心理有缺陷的稱之為黐線佬、儍佬、鹹濕佬、癲佬、懵佬;對具備某種身體特徵人士當做『花名』稱之高佬、肥佬、盲佬、跛佬。近年『佬味』之『佬』卻由貶變褒,成為型男之一種。」

「有『佬味』的男人跟『小鮮肉』相反,他們絕不娘娘腔,而是具備濃重的男人味。他們毛髮較盛,不留鬍子也有鬚根。穿短褲時小腿多毛。即使沒有健身,也顯得臂有力,腳有勁。他們的體味混合了煙酒和汗味,說話直接,不咬文嚼字,不轉彎抹角。吃相隨便,很享受食物。笑聲響亮,一臉陽光。」

「論年齡應在四十以上,開始髮線上移,有的索性剃個光頭。他們的穿着有多種特色,應該不是裁剪貼身的西服加領帶,即使需要結領帶的場合,也只是隨便掛着。格仔恤衫外面一件手肘部分磨花了或打了補綻的皮夾克,下面一條粗布牛仔褲,牛仔皮短靴,是較常見的穿着。還有一些故意不諧和的配搭,刺激你的眼球。總的感覺是粗獷,比起玉樹臨風的書生,戴耳環的小鮮肉,肯定能給女士們較多的安全感。」

有台灣網民看了,批評香港人在溫哥華叫洋人「鬼佬」,不尊重!大家立即七嘴八舌解釋,「佬味」在新世代已等於男人味,所以絕無貶意,吳孟達是典型代表,大眾追捧呵護還來不及!

推行愛國德肓

由民國開始,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學生做個好人、好公民及全面發展的人,故須學習「德智體群美」,是謂五育。內地則以「勞」育代替「群」育,實質分別不大。

五育中,德育排第一。正如民國教育家蔡元培所言:「教育者,養成人格之事業也。」這亦是傳統儒家的教育目標,《論語.里仁》云:「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

德育是最難定下目標和量度的。智育可以看考試成績,體育有數據,群育或勞育乃至美育都可以有一定指標,量度學生的進度。德育卻沒有。一個在學校事事循規蹈矩、從沒行差踏錯的學生,誰敢保證他/她日後一定是個好人和好公民?

人心難測。模範學生可能是屈從權威,害怕懲罰,為了討好師長獲得獎勵,而做個好學生,內心並非真正向善,踏入社會後才露出真面目。要知道人的德性和價值觀受多方面影響。小時受父母、親人影響,在學校受師長和同學影響,成長後受朋友、工作、同事影響,更受個人際遇及社會、經濟、政治環境左右。

當然,人不只是被動的「近朱則赤、近墨即黑」。人有理性,會反思,有自由意志。人既可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亦可以利慾熏心,一念地獄。

安貧難樂道

在現代社會推行德育,遠較傳統社會為艱難。傳統社會是相對靜態的社會,變遷較慢,價值觀不如現代社會變化之速。在傳統社會,生為農民、手工匠,要一朝發達,絕不容易,於是,抱着知足常樂、勤懇節儉的信念,即可心安理得過一生。在現代社會,青年如此,可能被指欠缺上進心和大志。節儉,不肯消費,更違背政府呼籲。安貧難樂道。股市飛升,誰可以忍得住不沾手?忍得住,見朋友一朝獲厚利,會否後悔錯過良機呢?英國道德哲學家Alasdair MacIntyre1929-)說得好,在傳統社會,「實然」(is)和「應然」(ought)大多相應及得到社會支持【註】。何謂「實然」和「應然」相應?最簡單解釋,就是孔子說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你是什麼人,應有什麼德行,是傳統定下來的。父應慈,子應孝,只須服從及實踐,便是個好人。為官清廉、公正、不枉法,即獲民眾稱譽為好官。

「實然」和「應然」相應,善惡便有清晰標準。你是國民,便應忠君愛國。已故美國總統約翰甘迺迪的名言:「不要問國家能為你做什麼,要問你能為國家做什麼」,清晰界定了何謂愛國。天主教的《要理問答》劈頭便問:「人為什麼生在世上?」答:為了尊崇上主在萬有之上,守衪的誡命,祈求死後永生。兩千年來,中國讀書人的人生目標都是「修齊治平」,道德價值是仁義、誠、敬、孝等等。這亦是「實然」和「應然」相應。

進入現代社會,個人獲得「解放」,社會不再支持「實然」和「應然」相應,而交給個人自由選擇。現代人孩提時已事事問為什麼和有什麼好處:為什麼要行善?行善有什麼好處?為什麼要愛國?愛國有什麼好處?如此一問,行善、愛國便不再是義之所在的人生目標,而只是工具。當然,不是所有人均如此,但有不少人或多數人如此,傳統道德價值便有淪喪的危險。

今人求快樂

何況,無論資本主義或什麼其他主義,只要行的是市場經濟,社會便只講效益(或稱利益)、專業守則(professional ethics),而不重視道德(morality)。社會只鼓勵、讚賞成功人士,乃至只要一個人是名人,事業有成,或富可敵國、權傾天下,無論他人格有何缺點——#MeToo女人例外——都可無視乃至原諒。好人好事僅獲5分鐘注意,道德已靠邊站。看黑白粵語片,父母被問到希望子女成長後怎樣?大多數答:希望子女做個好人。如今,大多數父母答:希望子女活得開開心心,做個快樂人。現代人追求俗世的快樂,多於蔡元培說的「養成人格」矣!

我反對復古。人無法回到過去。滿街都是堯舜,只是迷思和空話。無論多崇高的道德價值,一旦脫離現實,縱使憑強權可行之一時,也無法行之久遠。

愛國教育須拿捏分寸

愛爾蘭裔美國歷史學者本尼迪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 19362015),在其經典著作《想像的共同體》(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中,提出一個問題:人類保護家人、保衛家鄉,可拋頭顱、灑熱血,犧牲個人性命,在所不惜。一來,保衛家鄉是所有生物的本能。二來,家人和他有血緣關係,感倩深厚,家鄉是他成長的地方,他身份認同之所在。

國家若只是想像的共同體,現代國家且是個多種族、多文化的共同體。大多數國民都是陌生人,沒有感情紐帶,何以愛國者會視之為同胞,以他們的成就為榮,以他們的劣行為恥呢?遇上外敵入侵,願意為保土衛國而死傷呢?

由此觀之,愛國是非常強烈、激動的情緒,不如此愛國者怎會必要時願意為陌生人和一個概念而自我犧牲呢?激情難以持久,故必須保持一個環境,既可令愛國熱情不減,又不流於過分狂熱。二十世紀的歷史讓人類認識到,狂熱的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帶來的禍害有多嚴重。愛國教育必須準確拿捏箇中分寸。

這不等於說,愛國是不理性的。不少愛國者視愛國為義務或道德責任。他們的國家認同,如同對家人和家鄉的認同一般強烈。這類愛國者以貢獻國家為人生目標,在個人利益和幸福之上。

中國思想家陳獨秀在1916101日《新青年》第二卷,發表《我之愛國主義》。他認為,為國捐軀不是唯一愛國之途。改革國民性更重要、更迫切,因這關乎國家的體面和國民形象。他指出,國民有11個通病:「曰好利無恥,曰老大病夫,曰不潔如豕(豬),曰遊民乞丐國,曰賄賂為華人通病,曰官吏國,曰豚尾客,曰黃金崇拜,曰工於詐偽,曰服權力不服公理,曰放縱卑劣:凡此種種……無一而為獻身烈士一手一足之所可救治。」百多年來根治了多少?

註:參看Alasdair MacIntyre, After Virtue: A study in Moral Theory

 

2024年10月14日 星期一

秀木林中看:我讀初唐詩

南昌滕王閣

  今天我們讀唐詩,多以清代蘅塘退士編選的《唐詩三百首》為本。《三百首》自然是了不起的入門選集:它為愛詩者展示了不少優秀的邊塞詩、山水詩,而描述羈旅、思鄉、懷古、親情和個人情感的也佳作琳琅,成為我們琅琅上口的範本。不過《三百首》是「盛唐、中唐」詩的表彰者,卻忽略了有近百年歷史的「初唐」(六一八年至七一二年)詩。《三百首》選了出生於七世紀的詩人王勃、駱賓王、沈佺期、宋之問、杜審言、陳子昂,以及初盛之間的張九齡和賀知章,然而作品只共十三首,佔全書篇數不過百分之四!「四傑」也缺了楊炯和盧照鄰。

  《三百首》沒有收進出生於六世紀末葉的作者如魏徵、虞世南、楊師道等。這些作者成就有限,固可理解,但亦缺了王績。王績曾仕隋朝,在唐貞觀年間辭官還鄉。他的《野望》是一首五律,風格清新樸素: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比起王維、孟浩然的山水田園詩,這首山野牧歌寫得早了一百年,但並不遜色。王績另一首《秋夜喜遇王處士》中「相逢秋月滿,更值夜螢飛」句也頗有意境。

  論及初唐詩歌,不少人認為受六朝宮體詩影響,不脫綺麗華靡,缺乏樸素、寫實之作,但綺麗之作也有較出色可讀的,甚至有極高藝術成就,後世亦未能輕易超越。「四傑」之一的盧照鄰,正是運用綺辭麗句和富有音樂感的歌行體寫下《長安古意》。詩題「古意」,其實描述了當年長安城大街小巷的熱鬧。詩中穿插各色人物諸如豪強、俠客、娼妓,「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對城中奢華糜爛的景象以賦體手法展現出來,有點像聞一多所謂「搖鏡」式的電影感。

  初唐詩人對於外在世界有強烈的興趣。他們寫下不少詠物詩,以豐富的感性把握眼中的情景,讓外在世界顯出一片特異的美感。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是初唐詩歌中的傑作,欣賞或討論這首詩的角度也多方多面。它以「春、江、花、月、夜」為詠物重點,又特別突出月色的形態:「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裏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月色成了藝術主體,布置了一個奇幻的夜景,一場印象派色與光交錯的視覺盛宴。詩人不以寫景為滿足,「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由觀察自然現象之永恆,進而感慨人生之倥偬:「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可說進入了哲學層次。

  初唐詩人留連四時光景、山川形勝,表露着欣喜之情,對於時代的變遷、歷史長流中凡人的須臾存在,更透露着一點省悟、幾分哀愁。陳子昂《登幽州台歌》或王勃《滕王閣詩》可見一斑。「閒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王勃的才華不但反映在具體事物的描摹上,也見於他為抽象的事物賦予了感情和個性。《詠風》是歷來傳誦的佳作:

  肅肅涼景生,加我林壑清。

  驅煙尋澗戶,卷霧出山楹。

  去來固無跡,動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靜,為君起松聲。

  虛無的風,不僅被描畫得可見可感,更有其天然性格,引導詩人領悟自然和自我。「涼景」,另一版本作「涼風」,前者意味較深遠,景為風生,以見風來景況。這風能驅使煙霧流動,像人一樣尋找澗邊人家,若隱若現顯出屋楣門簷,來去無跡。「尋澗戶」略去主詞,這主詞既是人也是風,充分表現了王勃詩歌語言的張力,宋計有功在《唐詩紀事》稱此詩「最有餘味,真天才也」,並不過譽,也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那份深情至誠之外另一種獨特經驗。《三百首》選了駱賓王的《詠蟬》,不該漏掉《詠風》。

  初唐詩人的藝術胸懷是開放型的,形式上有新嘗試,如七言歌行體之活用,如律、絕之定型成熟。七言歌行體除《長安古意》和《春江花月夜》外,劉希夷的《代悲白頭翁》也是一首婉轉流麗、情味深厚之作。「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言簡意賅,提醒世人紅顏易老、歲月逼人。初唐絕句中,杜審言《渡湘江》很有特色,它是用兩對對偶句組成:

  遲日園林悲昔遊,今春花鳥作邊愁。

  獨憐京國人南竄,不似湘江水北流。

  作者被貶官到南方,與湘水逆向而行,鳥語花香無心欣賞,卻勾起昔日遊樂,心境黯然可知。然而詩人只作反襯,把悲愁輕輕屈摺於景物中,以「客觀對應物」來呈現心境。此詩的「截句」表現法頗像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也許我們的盛唐大詩人也是從他的祖父學來這技巧。

  還有好幾位初唐詩人,像王梵志、寒山等,都有鮮明個性,並不與時俗貼近,茲且不贅。讀初唐詩,最好能以直觀角度,就詩看詩,而不必視之為盛唐詩的「初階」,也不必處處從技巧角度論高下。反之,如能加深對初唐詩的認識,也許更能欣賞盛唐乃至中晚唐各家詩的獨特成就。畢竟,詩人的視野、情感、技巧,既有獨特性也有繼承傳統的一面,要仔細鑒賞一棵樹,也就不妨對整個樹林先作觀察。初唐詩不啻是一叢秀麗的佳木,姿態出眾,不應忽略。

2024年10月13日 星期日

思念是一種很玄的東西

  佳節又重陽,有別於人月兩團圓的中秋佳節,重陽是與除夕、清明、中元並稱的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我從小到大一直對中秋情有獨鍾,孰料隨着年歲漸長和閱歷漸豐,卻愈來愈對重陽有感。究其原因,除了早些年觀影《滿城盡帶黃金甲》,在腦海中縈繞不去的且華麗且肅殺的人生意象,更多的則是詩詞天地千回百轉的情結,經過長年累月的洗練和沉澱,在現實世界的映照與投射。

  《滿城盡帶黃金甲》是一部張藝謀導演的中國歷史古裝電影,程小東李才動作設計2006年在洛杉磯舉行全球首映,該片被美國《時代周刊》評選為2006年度十佳電影之一。

  影片中,香港影星周潤發飾演大王,曾多次參演張藝謀電影的鞏俐飾演王后劉燁飾演大王子元祥,周杰倫飾演二王子元杰。該片改編自曹禺的代表作《雷雨》,其改編的小說則將背景設定為後蜀;電影名稱故名思意,色彩金光耀眼。

  如果說中秋是「月亮節」,那麼重陽便是「菊花節」。魏晉時期已有賞菊飲酒之習俗流行。五柳先生曾經感言「菊花如我心,九月九日開」,並在《九日閒居》詩序文中講述有菊無酒的重陽際遇:「余閒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作為「花中四君子」之一的菊,亦是花中之隱逸者,與遺形、遣情、養性的魏晉風度堪稱絕配。不信?有詩為證:「茱萸插鬢花宜壽,翡翠橫釵舞作愁。漫說陶潛籬下醉,何曾得見此風流。」愛菊成痴的陶淵明,更將菊品與風骨合一,留下「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千古佳句。對於「菊聖」而言,菊花不只是延年益壽的養生之物,更是「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泛此忘憂物,遠我遺世情」的忘憂遺情之選。

  同是重陽的菊花,因着觀賞者心境的不同,於是有了不同的喜怒哀樂:或許是「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的鬱結愁緒,或許是「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的矛盾心態,或許是「滿園花菊鬱金黃,中有孤叢色似霜」的豁達樂觀,或許是「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的舒暢歡愉……至於最有代表性的重陽心緒,恐怕非鄉愁莫屬。從「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到「且酌東籬菊,聊祛南國愁」,從「九月九日眺山川,歸心歸望積風煙。他鄉共酌金花酒,萬里同悲鴻雁天」,到「九月九日望鄉台,他席他鄉送客杯。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重陽登高望鄉,有見北雁南飛,不禁感懷身世漂泊,離情別緒化作萬古詩意,飛越關山萬重。

  從思鄉到思人,則不得不提「婉約詞宗」易安居士的《醉花陰》,將閨婦思念夫君的佳節相思之意表達得淋漓盡致:「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捲西風,人比黃花瘦。」「醉花陰」詞牌又名「九日」,即重陽時節。佳節獨守空閨,自然不免愁雲慘霧籠罩,徹夜難眠之餘,更生出度日如年之感。為重陽應景而把酒東籬,卻是酒入愁腸愁更愁。正所謂「思君不見令人老」,「為伊消得人憔悴」。酈波在《宋詞簡史》中,以「思念是一種很玄的東西」為題,藉《醉花陰》講述李清照與趙明誠相伴一生的金石良緣:暗香浮動的何止花香,更是愁思。人與菊在西風中相映,簾與風的互捲,人與花的比瘦,繾綣不盡的柔情,成為銷魂的最好註腳。思念無邊,惆悵難寄,一聲輕嘆若有似無,感喟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深情婉轉的心靈,纏綿悱惻的思念,訴盡重陽心事,在時光的積澱與歲月的流轉中造就傳世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