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英國通訊管理局(Ofcom)2021年的統計,英國12歲的孩童中,97%擁有手機(即智能手機.下同)。美國的統計顯示,42%的10歲孩童已擁有手機,到14歲達91%。
英國標準協會(British Standards Institution)曾調查1293名16至21歲的青少年。受訪者中,近25%每天花4個小時或以上在社交媒體。近70%承認,他們使用社交媒體後,不單沒有自我感覺良好,反而自我形象更低落,甚至會情緒不安和焦慮。46%表示,可以選擇的話,他們寧可在沒有互聯網的世界長大。
調查亦顯示,68%認為上網對他們身心健康無益。50%贊成推行「數碼戒嚴」(digital curfew),晚上10時後限制使用某類Apps及到訪某些網站。
受訪者中,42%承認他們不敢告訴家長其網上的言行,為此他們曾對家長撒謊。42%承認他們在網上虛報年紀、有一個匿名或假名戶口(burner account)。27%表示他們假扮另一類人。27%受訪者曾向網上結識的陌生人透露自己的真實個人資料。
這項調查能否反映英國真實的情況?這千多名受訪者有多少代表性?無從確定。無論如何,此調查顯示了,青少年並非不了解手機和社交媒體可能造成的傷害,只是一旦上癮,無法自絕於朋輩,便難以擺脫。二十一世紀出生的一代,由童年開始至青春期,每天離不開手機和社交媒體,是不爭的事實。許多家長相當擔心這會對孩子的身心發展有不良影響,也是不爭的事實。
日玩2至3小時
小學教師發覺,現時五、六歲的孩童已上網看視頻,乃至到訪兒童不宜的網站,玩電子遊戲,跟其他孩童在Apps的群組集體聊天和交換圖片等等。很多平台和社交媒體都有年齡限制,卻沒有嚴格實施,八、九歲的孩子都可以在IG、TikTok開設戶口。有調查顯示,近七成8至12歲的孩童,平均每天上網2至3小時,已可算是上癮。
去年Suffolk的Woodbridge鎮(人口7749)被選為全英最宜居的地方,其次是Hertfordshire郡的St. Albans(人口82000)。兩地的家長在去年2月發起「無手機童年」(Smartphone Free Childhood)運動,呼籲家長只給孩子買「磚頭手機」(brick phone),即只能接聽和打出電話,以及接收、發出短訊的舊式手機,直至14至16歲,才容許少年擁有手機。去年7月,伊頓中學已禁止13歲的宿生擁有手機。校方給每個宿生一部「磚頭手機」。
倡用「磚頭手機」
「無手機童年」要求校方禁止學生帶手機回校,家長亦不能在校園內使用手機。今年2月,大倫敦Barnet的103間小學、23間中學已禁止學生帶手機回校。其中一所中小學給所有學生一個手機袋放置手機。學生開了手機,立即充公手機一個星期。小學生更嚴禁擁有手機,搜獲即充公一個月。此項措施將逐漸推廣至中學。同時,「無手機童年」亦勸告家長以身作則,孩子在家時,非必要不要使用手機。
「無手機童年」認為:科技應引導孩子做多點戶外活動,結交同齡的孩子,一同遊戲、談話,而非整天獨自沉迷於手機、社交媒體和電玩。就算是益智的視頻和遊戲,也不應給孩子多看多玩。社交媒體應幫助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長,而不是用演算法讓孩子上癮。「無手機童年」亦主張,製造商應該生產多些適合孩子和青少年使用的「磚頭手機」。網站及社交媒體應負責把關,禁制青少年接觸仇恨言論、自殘、自殺、色情等內容。
「無手機童年」表示,現時已有近20萬家長加入運動,有8萬名家長簽署了志願書,禁止14歲以下的子女擁有手機。英國有數以百計的無手機中小學。此運動已得到新加坡、馬耳他、馬來西亞、荷蘭、挪威、丹麥、加拿大、紐西蘭、葡萄牙、南非、瑞典、瑞士、土耳其、比利時、芬蘭、法國、德國、意大利、希臘、愛爾蘭、尼日利亞、哥斯達尼加、澳洲、烏茲別克等國家的家長響應,聲勢愈來愈大。
正如英國全國防止虐待兒童協會(NSPCC)政策經理Rani Govender所言,「數碼戒嚴」當然有幫助,但未必治本。孩子總有方法繞過禁令。最重要的是政府肯立法,企業願出力,學校和家長配合,給孩子一個健康、美好的童年。
手機時代3種活法
根據最常見的定義,Z世代是1997至2012年出生的世代。其實,這世代應該一分為二,因2006年才有臉書和推特,2007年才有第一代蘋果手機。斯時,1997年出生的孩童已10歲,他們的童年不是由手機和社交媒體陪伴長大的。他們應比現今16歲的一代較身心健康。
Z世代的誕生
無論如何,Z世代比之前的世代較自我中心,不懂人情世故,不善於面對面溝通、遇到挫折較脆弱,較容易焦慮,甚至較多自殘和自殺,乃不爭的事實。這跟手機和社交媒體有多大關係?學術界至今仍有爭議。
《黑天鵝效應》作者塔雷伯(Nassim Nicholas Taleb)在他的Antifragile書中指出:現今是個混亂、無秩序、充滿不確定性乃至失範的世界。個人、社會和制度如何應對這樣的世界?
塔雷伯認為,方式有三:若你面對政治、經濟、工作乃至生活上的動盪,處變不驚,堅守原則與抱負,不妥協,不隨波逐流,你屬於堅強型(robust)。若你一味逃避種種混亂、不確定性和失序,不去面對新問題,以為這最安全,你屬於脆弱型(fragile)。
以上兩種應對方法都不是上策。不為五斗米折腰,躺平和宅族低消費,低慾望及內地謂之「性蕭條」都是堅強型。他們雖屹立不倒,但未能隨着時代進步,無法再闖出新天地。中、老年大多如此。脆弱型更弊,他們靠上網和社交媒體、玩電子遊戲度日,以致睡眠不足、社交不足、貫注力不足、注意力碎片化,性格軟弱,很易受人擺布和詐騙,以及上網成癮……等等。遇到困難、挫折、打擊,脆弱型隨時一蹶不振。
第三類是塔雷伯謂之反脆弱型(Antifragile)。其特徵是尼采名句所云:「殺不死我者,令我更強大。」反脆弱型勇於丟掉過去的包袱,以更大的創造力,克服新科技、新形勢的挑戰。現今,有多少孩子會長大成為這類人?
好計謀!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