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和不遇

人生世,總在遇和不遇之間。作為退休理科教師,我們遇到同好者一起寫博文,同一議題,可各抒己見,有時會遇到教過的學生、共事的老師、久違的上司,什麼樣的熟人、朋友,什麼樣的男人、女人,全不由我們做主,卻決定我們的電腦瀏覽器博文和瀏覽的博客以前在學校工作,如果工作順利、生活幸福,某一天早上醒來,我們會感謝命運,讓自己在那些重要的時刻遇到了合適的人,可能是同事的幫助,勤奮的學生如果某日諸事不利,那麼,會遇到倒楣的事情,忘記帶教具,忘記這,忘記那。生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佔據人一生大部分時光的,是他的職業生涯,平時人們常講的遇和不遇,也多指工作和職業中的遭際。退休後遇到的,多是舊同學,興趣相似的羣組,在談天說地之際,偶有佳作,不想輕易忘記,乃存之於小方塊中,給遇和不遇的博客觀賞,如此而已!

2025年6月12日 星期四

《心經》與人生

羅家英第四次患癌,處變不驚,豁達面對。原來他第一次患癌時已感悟到人生就是空,來又是空,去又是空。

他前三次患癌都治好,聽來神奇,很佩服他闖過一次又一次難關。今次第四次,是前列腺癌,他決定不化療、電療,只打針服藥,估計會有八到九年命。他現在七十八歲,說:「九十歲已是長壽嘛!再長命有什麼用啊?所以我一點都不怕。」他第一次患癌時背《心經》,然後感悟到人生就是空,所以心無罣礙,覺得人生就是這樣。

《心經》初見於600卷《大品般若經》,文字通俗簡約,義理玄妙深邃,問世以來廣受世人推崇,光芒一度蓋過《般若經》,遂被從中擇取而單成一經,始成字數最少的佛教經典。史載《心經》前後共有譯本十多種,嘆惜收於《大藏經》的漢譯本僅餘七種,其中名氣最盛、流傳最廣的當屬玄奘翻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該經全文260字,附上標題不過寥寥268字;短小精悍、文意精確、便於持誦是其一大特點;傳至今日已被翻譯成日、韓、越、梵、藏、蒙、英、法、德等多種文字,聞名海內外。《心經》是眾生學習佛法之綱要,其主張萬法皆空、心無掛礙的思想放之四海而皆準,天下有情不分職業,不分老少,皆可從中受益,以此堅定正信、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心經》不僅包羅豐富的佛教空無智慧,還詮釋微細的養生思想,也稱得上是一本「養生經典」。
佛教修行是境、行、果的實踐過程。何謂境行果?據《佛學大詞典》:「境為所觀之境,行為修斷之行,果為所得之果。」通俗來說,境是眾生修行過程所觀察的境地,行是進行聞思修、斷除煩惱的思想行為,果是斷除煩惱的結果。《心經》以「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開經明義,引導眾生修行甚深的般若智慧法門(行),觀照身心五蘊皆空(境),度脫一切苦厄(果),到達究竟地,這是對佛教境行果的簡明詮釋。《心經》揭示的般若空無思想,是芸芸眾生的苦海明燈和修心獲益的養生寶典。然而,慧根羸弱的凡夫並不了解《心經》的微言大義,執著金錢名利,貪慕榮華富貴;終日患得患失,焦慮不安。殊不知,他們執著的這個所謂「實有」當體即空,不過是鏡中花、水中月,虛無不實。眾生修為不到般若境地,不能明了佛教「五蘊皆空」的真諦,所以在「苦厄」的漩渦中往復徘徊,不能自拔。金錢、財富如果「實有」,又是人們夢寐以求的「幸福」,那為什麼業已擁有的那些人還會有煩惱和不幸呢?中國有句古語:「腰纏萬貫,每日不過三餐;廣廈千間,夜寢不過六尺。」依佛教的說法,眾生業力不同,福報大小各異,你貪圖再多,若無業力消受,只能徒增煩惱,勞損身心。所以,眾生要懷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平常心,在大喜大悲前寵辱不驚,安然處之。這是佛陀的養生智慧。

有人生疑:我們所看、所觸的外境分明真實不假;五蘊皆空,到底哪裏空呢?《心經》曰:「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直言色空一體不二。「色」是什麼?佛教認為:「色」包羅宇宙萬有,大至星河、小至微粒,肉眼可見的、肉眼不見的,都是色;山河大地、樹木花草是色,書桌、電腦、茶杯,甚至細胞、微生物,皆是「色」,總之,我們執著的一切「有相」皆是「色」的虛假外現。《心經》將「有相」色和「無相」空說成不一不二,對常人來說,是不可思議的「謬論」。要理解這句話,須先了解什麼是佛教所說的「空無」?這要從佛教的「緣起性空」和「諸行無常」說起。

(一)緣起性空

佛教認為,世間萬物,皆因緣而生,又因緣而滅;非憑空而有,非單獨存在,須依靠眾緣和合而「假有」存在,無實體,無實相。因無「實相」的恆常存在,所以《心經》主張色空一體不二。《中阿含經》曰:「若此有故彼有,若此生故彼生,若此無故彼無,若此滅故彼滅。」《中論》又曰:「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佛教緣起講究四緣和合:當四緣和合時,生現「色」的「假有」;四緣離散,「假有」消失,又何來「色」的實有?所謂四緣,即親因緣、增上緣、所緣緣、等無間緣。土壤播種,種子便是親因緣,「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瓜不會得豆,種豆不會得瓜,這由事物的內因決定。從外因來說,種子成長需土地、陽光、雨水、肥料、人工等外在條件合力作用,此即增上緣;沒有增上緣,單有內因作用,種子依然不能生長和結果。所緣緣是心識生起的條件,其所緣對象是外境,如眼識生起要有色境,耳識生起要有聲境,諸如此類,以此類推;沒有所緣的客體,又哪來的「假有」?等無間緣是指心念相續,前念剛過,後念又起,相續不斷。總之,眾緣和合,眾生執著的「假有」「色」即生現;眾緣離散,「色」即消失。

(二)諸行無常

佛教認為,世間萬物無常變化,有生就有死,有死就有生;沒有絕對的靜止,沒有一成不變的存在,萬物永遠處於遷流不息的變化中,花非花、樹非樹。我們日常生活的所見所得,無不瞬息萬變;此刻所見,非彼時所現,萬事萬物永遠不在一個靜止狀態。拿地球來說,我們說地球靜止,實際地球的自轉、公轉時時都在發生,只不過我們肉眼凡胎,感受不到罷了;除此之外,地球內部如煮沸的液體,也時時驅動著表層運動;大地平沉、海河上升,哪個不是地球運動的結果?新衣穿得久了會髒、會破,直到破損而遭淘汰,此舊衣還是彼新衣嗎?按佛教的觀點,衣服當體即空,無實體、無實相,只因眾生執著,才現「假有」的存在。以我們身體來說,人的身體由60萬億個細胞組成,無時無刻不在分裂和死亡中變化,永遠不在一種靜止形態,所以人乃至大自然的一切生命都在「生住異滅,成住壞空」中遷變流轉,哪來的那個我們執著的「色身」呢?

總之,緣起性空和諸行無常,讓我們直入色空不二的真諦境界,了解萬法皆空的佛法大義:原來眾生執著的「色」原本就是「假有」的存在。社會上一些人為了金錢、名利,不願停歇盲目追逐的腳步,把金錢、名利當作人生的唯一坐標,甚至不擇手段,忽略了親情大義、忽略了身心健康。在佛教看來,財富、名利本是無常流變的空相,人生的大起大落因眾生的掛礙而不自覺地被其空相所羈絆,就如一張無形大網,你進去了,就再也難以脫身而無法自拔,最終將自己弄得身心疲憊、健康永去。《心經》的色空不二思想,正是對治世人的顛倒妄想——當你執著時,當你苦惱時,何不翻翻《心經》,去尋找解脫身心的答案?

1 則留言:

  1. 金句:心無罣礙, 無罣礙故無有恐怖, 遠離顛倒夢想, 究竟涅槃 !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