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和不遇

人生世,總在遇和不遇之間。作為退休理科教師,我們遇到同好者一起寫博文,同一議題,可各抒己見,有時會遇到教過的學生、共事的老師、久違的上司,什麼樣的熟人、朋友,什麼樣的男人、女人,全不由我們做主,卻決定我們的電腦瀏覽器博文和瀏覽的博客以前在學校工作,如果工作順利、生活幸福,某一天早上醒來,我們會感謝命運,讓自己在那些重要的時刻遇到了合適的人,可能是同事的幫助,勤奮的學生如果某日諸事不利,那麼,會遇到倒楣的事情,忘記帶教具,忘記這,忘記那。生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佔據人一生大部分時光的,是他的職業生涯,平時人們常講的遇和不遇,也多指工作和職業中的遭際。退休後遇到的,多是舊同學,興趣相似的羣組,在談天說地之際,偶有佳作,不想輕易忘記,乃存之於小方塊中,給遇和不遇的博客觀賞,如此而已!

2025年6月16日 星期一

談情與舌尖上的非遺

譚晴

「現在請談情表演南音。」

上台一個小伙子,剛大學音樂系畢業,黑框眼鏡,紮一個man bun,左手拿着拍板,右手撥着古箏,唱起《客途秋恨》。哀怨纏綿又典雅深情,無非是文人與妓女的愛情悲劇,秋夜孤舟,漂泊離愁。作為地水南音(盲人演唱的傳統形式),它記錄了清代珠三角的市井風情,成為香港文化記憶符號。「涼風有信,秋月無邊」——電影遠的有《胭脂扣》,近是許冠文在《破.地獄》唱紅了。我上一次聽完整的是阮兆輝老師,當然就別有一番滄桑,今天相信輝哥也喜見有後生仔傳承。

少年人當然就沒有那種看透世情的經歷,但有雨後出新芽的青澀。全場注目,他穿黑恤衫黑外套,隨時可以是busking打扮。觀眾開始觥籌交錯,酒席宴談間南音更覺孤清。可少年仍是專注的繼續,更有一種固執。他原來叫「譚晴」,弟弟叫「譚琛」,嘩,父母應是書香世家。過後潘少權在後台也給他上了一小課南音演出秘笈。呀,非物質文化遺產怎樣賡續和保護?弘揚也創新潮?怎樣界定真實性和真確性authenticity,發揮為活着的heritage

「非遺六月」有專家峰會,有在文化博物館舉行的「公眾非會議」(名字夠新穎,是取town hall意思?)。這晚「舌尖上的非遺盛宴」,有傳統食品、豆品及醃菜製作技藝,劉智鵬主席和伍婉婷司儀團團轉打點。非遺文化傳統源於生活,語言、口述傳說、音樂舞蹈戲曲,以至地方知識、風俗禮儀節慶、手工技藝等,是豐盛的民間生活藝術。有論者提出要「見人」「見物」「見生活」,推動非遺元素融入現代時尚設計、文旅體驗、公共藝術時,家族口傳心授更要小心勿「傳承失憶」。

大如香港長洲的太平清醮、澳門的醉龍醒獅,以至長衫領口如意鈕、嫁衣上盤金扣的一針一線,到頭來還是講究審美價值高度。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