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和不遇

人生世,總在遇和不遇之間。作為退休理科教師,我們遇到同好者一起寫博文,同一議題,可各抒己見,有時會遇到教過的學生、共事的老師、久違的上司,什麼樣的熟人、朋友,什麼樣的男人、女人,全不由我們做主,卻決定我們的電腦瀏覽器博文和瀏覽的博客以前在學校工作,如果工作順利、生活幸福,某一天早上醒來,我們會感謝命運,讓自己在那些重要的時刻遇到了合適的人,可能是同事的幫助,勤奮的學生如果某日諸事不利,那麼,會遇到倒楣的事情,忘記帶教具,忘記這,忘記那。生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佔據人一生大部分時光的,是他的職業生涯,平時人們常講的遇和不遇,也多指工作和職業中的遭際。退休後遇到的,多是舊同學,興趣相似的羣組,在談天說地之際,偶有佳作,不想輕易忘記,乃存之於小方塊中,給遇和不遇的博客觀賞,如此而已!

2025年6月9日 星期一

高考的「重量」與護航的「度量」

神童詩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少小須勤學,文章可立身;
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
學問勤中得,螢窗萬卷書;
三冬今足用,誰笑腹空虛。
自小多才學,平生志氣高;
別人懷寶劍,我有筆如刀。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

備受關注的內地高考陸續落下帷幕。考試期間,各地城市管理者都就「降噪護考」出台了一系列規定──工地停工、交通管制、夜市收攤、廣場舞禁跳,營造出一種「全城靜音、全民護考」的氛圍。不久前張學友東莞演唱會就因為與高考「撞期」,最終在考生家長的質疑聲中宣布延期。這場「歌神」與「考神」的不期而遇,在輿論場掀起了一次超越娛樂範疇的公共討論。

高考的重要性當然毋庸置疑。千百年來「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價值追求,早已沉澱為一種文化基因。而在當下教育資源分配的版圖中,高考依然是一條相對公平的賽道,是打破階層固化、實現向上流動的有力槓桿,不僅關乎莘莘學子們的未來,更承載着千萬家庭的希望。高考期間,社會各界齊心協力為考生營造安靜的環境,彰顯對年輕奮鬥者最基本的體恤和善意,原本是城市文明程度的一種體現。

但凡事都有個「度量」,當家長們在考場外拉起人牆阻擋車輛,社區深夜組織捕捉驚擾清夢的鳴蟬,甚至要求距離考場幾公里外的室內演唱會延期,就難免變味了。

事實上,高考一旦被賦予過重意義,考生們往往會背負巨大的心理壓力,似乎一次考試失利,便足以暗淡整個人生前景。這種觀念不僅扭曲了高考作為人才選拔途徑的本質,也窄化了人們對成功與成長的認知。

須知道,過度保護如同無菌溫室,孩子們在其中被精細調養,卻也弱化了生命天然的韌性。高考需要寧靜,但不必是真空;需要被重視,但不應被神化。真正的護航,不是築起高牆隔絕風雨,而是賦予年輕人穿越風雨的勇氣與智慧。社會不妨放鬆那根緊繃的弦,允許年輕人在適度噪聲中學會專注,在可控壓力下磨礪心性。如此,他們今後方能在各自的人生考場,從容落筆,不負韶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