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列入人類非物質代表作名錄。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委員會,召開網上會議,評審57個國家或地區申報的50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中國單獨申報的太極拳經審議獲通過。
太極拳自17世紀中葉形成以來,世代傳承,習練者遍布全國各地,並在海外有廣泛傳播和傳承。太極拳對於習練者的性別、年齡、體質、職業、民族並無限制,透過練習太極拳,民眾在修身養性、強身健體的同時,亦傳承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
太極拳是我國文化瑰寶,難怪可以列入人類非物質代表作名錄。除此之外,它具備強身健體,延壽養生之效。身為一位主修物理的教師,多少也知道太極拳與物理力學的關係。
「四兩撥千斤」是太極拳在防身自衛,或練習技擊時一種順勢借力形象藝術性的一種比喻,也是真正髓現太極拳的防身自衛一種高級手段。雖然引進落空,借力打人並不神秘,豐富的內含確非常深函,它是練習太極拳中運用接力、合力、慣性、重心、槓桿、腰胯、反應等祟合性的一種功夫,是以小勝大,以弱勝強,以慢勝快的哲學性以及對太極圖的肢體性的詮釋。歷代太極拳大師們對「四兩撥千斤」有過不同的解譯,我認為還是不夠祥細,為了使練習太極拳更明白的瞭解「四兩撥千斤」,或在實際生活能運用「四兩撥千斤」,我作以下詳細的分解:
一.紮實拳架基礎 .
紮實的拳術套路基礎功非常重要,在教學過程中發現,教導學員在推手或散打運用「四兩撥千斤」不同的技擊招式,他們如果沒有紮實的基礎功,很難理解和運用,也很難教學。有些人還常常有這樣的誤解,認為一套拳學完就等於會太極拳,就等於有功夫了,其不知會練太極拳架式不等於就懂太極拳,就有功夫。功夫是時間加汗水,將「四兩撥千斤」在實戰中運用的淋漓盡致。要想弄懂太極拳,要想有功夫。第一步是要學會太極拳的套路,弄懂搞明每一式意義和目的,然後在運動中使呼吸與動作密切的結合,這很重要,如果呼吸下正確,就很難上練功夫,為什麼呼吸不正確就很難練上功夫?因呼吸不正確,會運氣不暢,反復練習數遍,就會橫氣填胸,多練就會胸痛,不但影響了身體健康,也不利於功夫增長。關於怎樣的正確呼吸,我己在「太極拳的腹式呼吸」和「怎樣氣沉丹田」,以前都有論述,現在不作詳述.第二步是糾正每個動作,反復練習,使每個動作定型不走祥。第三步是拆解每個動作,把每個動作的明、暗、變化的用法搞懂弄明,與同學之間運用招式中的明、 暗、變化的用法,在推手和散打中反復實戰訓練,經過這幾個步奏的長期練習,基礎才能紮實牢固,這個時候理論和實踐都昇華了,對「四兩撥千斤」就容易理解和運用了。
二.「四兩撥千斤」中的力學槓桿原理
要想運用好太極拳的「四兩撥千斤」勁,首先必須懂得腰胯在太極拳裹所起到的重要作用,這就涉及到了槓桿的力學原理,槓桿的三要素,力點、支點、重點。支點離重點愈近,離力點愈遠,起重時愈省力。反之,支點離重點愈遠,離力點愈近,超重時愈費力,太極
拳又有三節之分,三節為捎節、中節、根節,兩手為捎節,腰胯為中節,兩腳為根節,捎節為力點,中節為支點,根節為重點。那麼兩手為力點,腰胯為支點,兩腳為重點。陳式大極拳師父陳鑫曾說「千變萬化由我運,下體兩足定根基」,太極拳基本勁力發源於兩腳.傳至於腰,再由腰傳至於臂的末端,太極拳以脊為軸,以腰為輪,腰脊一旋轉,尤如車輪旋轉之靈活。車輪旋轉時由於圓體的輪,使其向心力興離心力相等,一經發勁二力相牽引而旋轉,不但靈活,而且形成槓桿作用,太極拳以此理論,要求練拳要立身中正,以腰為樞紐。上下左右進退靈活,悉成輪圓之勢,一切動作皆以腰動而手足隨之。各家各派的太極拳都注重胯,沒有胯的運動就不是太極拳,上面講了槓桿的原理,支點離重點愈近,離力點愈遠,則起重越省力,大極拳勁力的基本原理,是力發源於腳,傳至於腰,由腰傳至於臂的末端。練習太極拳造詣深的人,會把支點從腰降到胯,增加力點的長度,使手于對方接廂點和胯的引化點永遠形成一線。若我方身體無論何處,遭到對方忽然襲擊,我即應用胯的旋轉之理,時刻變換力點,化解其力,使對方勁力落空.我運用槓杆加離心力的原理,使對方跌落於我勁力的圈外,這就是「四兩撥千斤」中的力學槓桿原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