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和不遇

人生世,總在遇和不遇之間。作為退休理科教師,我們遇到同好者一起寫博文,同一議題,可各抒己見,有時會遇到教過的學生、共事的老師、久違的上司,什麼樣的熟人、朋友,什麼樣的男人、女人,全不由我們做主,卻決定我們的電腦瀏覽器博文和瀏覽的博客以前在學校工作,如果工作順利、生活幸福,某一天早上醒來,我們會感謝命運,讓自己在那些重要的時刻遇到了合適的人,可能是同事的幫助,勤奮的學生如果某日諸事不利,那麼,會遇到倒楣的事情,忘記帶教具,忘記這,忘記那。生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佔據人一生大部分時光的,是他的職業生涯,平時人們常講的遇和不遇,也多指工作和職業中的遭際。退休後遇到的,多是舊同學,興趣相似的羣組,在談天說地之際,偶有佳作,不想輕易忘記,乃存之於小方塊中,給遇和不遇的博客觀賞,如此而已!

2020年12月26日 星期六

呼蘭河傳

 

疫情底下足不出門,最好是看書。《呼蘭河傳》是一部適合在疫情下冬日閱讀的作品,因為自始至終它的文字都投射出冷眼旁觀的氣息和生生不息的力量。或許是一種巧合,這部小說的首次發表,也恰恰是在冬日:八十年前,《呼蘭河傳》在香港報刊完成了全部手稿的連載,正式與報刊讀者見面。茅盾先生用「展現了頑強的生命力」評價這部小說的人物刻畫,我認為,這也是《呼蘭河傳》適合在冬日閱讀的另一個註腳:於冰冷中憧憬美好,於寒意中孕育希望。《呼蘭河傳》這本書是蕭紅走到人生盡頭時創作的長篇小說。當時,蕭紅雖然還不到30歲,可是身體十分虛弱,戰爭的摧殘和感情的衝擊令她長期身心疲倦,患有多種疾病。與此同時,她的文學水平、創作觀念和技巧已經達到了頂峰。全書共分為七個章節,裡面的內容無關現在,也不關未來,只是蕭紅對自己童年時代的一個回憶。她既沒有美化它,也沒有醜化它,而是以一個現代主義作家的態度描繪了一個長長的舊夢。呼蘭河小城裡的人既有善良的一面,也有醜惡的一面。其中的民俗描寫,使我領略到了呼蘭河小城的風土人情。

呼蘭河傳寫的是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中國東北一座十分不起眼的小城呼蘭,通過世代生活在那裏的普通人的普通生活,形象地反映出呼蘭這座小城當年的社會風貌、人情百態,從而無情地揭露和鞭撻中國幾千年的封建陋習在社會形成的毒瘤,以及這毒瘤潰爛漫浸所造成的瘟疫般的災難。

小說一開頭就用白描的手法勾勒了北方冬天的嚴寒:「嚴冬一封鎖了大地的時候,則大地滿地裂着口。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幾尺長的,一丈長的,還有好幾丈長的,它們毫無方向地,便隨時隨地,只要嚴冬一到,大地就裂開口了。」並以此暗示當時的社會環境帶來的種種不安。香港冬天不下雪,看不到上述景象,但居於加拿大的人,或許產生共鳴。

當我讀到小團圓媳婦不幸去世時,我的心和蕭紅一樣憤憤不平。她才只有12歲,本該是一個無憂無慮的年齡,而她卻早被賣給了老胡家做童養媳,沒有媽媽疼,這已經夠可憐了。可她就算再拚命的幹活,還是會動不動就會遭受到婆婆的打罵,遭受到一個說是為了讓她更聽話、更懂事的教誨」。《呼蘭河傳》裡既沒有批判,也沒有譴責,反而流露出一絲幽默和頑皮。

《呼蘭河傳》還是一部東北民間文化的說明書。蕭紅為人們毫不知曉的故鄉作傳,為一群卑微的凡夫俗子作傳,這體現了蕭紅獨特的寫作視角。《呼蘭河傳》用孩童講述的方式,看似鬆散跳躍,但並沒有脫離整體的結構。也正是因為借用了孩子的口吻,小說顯得純淨樸素。

有人說,它是一部小說,可是它卻沒有貫穿全文的線索;有人說,它是一本自傳,但又不完全像。而我覺得,它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淒婉的歌謠。它,就是著名的女作家蕭紅寫的《呼蘭河傳》。

蕭紅出生在一個叫呼蘭河的小城,這個小城是寂寞的,也是單調的: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燈等,這些都是每年必不可少所舉行的。瞧,老胡家的小團圓媳婦病了,引來大家的轟動;看,磨館馮歪嘴子忽然有了老婆,有了孩子,可不久老婆又去世了……這一切的一切,都讓我感受到蕭紅當年的寂寞。但這所有的寂寞都未能阻止蕭紅的調皮之舉:用鏟子把谷穗割掉,留下一大片狗尾巴草,讓祖父哭笑不得;玫瑰花開時,將玫瑰插在祖父的帽子上,讓家人大笑。

這本書裡,令我最感傷的就是文章的尾聲」了:「以上我寫的並沒有什麼優美的故事,只因他們充滿著我幼年的記憶,卻忘不了,難以忘卻,就記在這裡了。」從那一個個文字中,讓我感受到蕭紅回憶這段時光時,她的心情是怎樣的寂寞!

讀她的書,我也漸漸沉浸在呼蘭河城的故事中。這使我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我的童年是五彩繽紛的,每天都生活在快樂之中,有美味的食物吃,有許多的夥伴玩耍,可有時還覺得自己的童年不夠精彩。如果蕭紅能生活在現在這種環境中,一定會感到十分滿足;而對於我們,可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所以,我們應該珍惜自己的童年,好好地保存這一段美好的記憶,不要讓它隨著時光匆匆流逝!

在結尾處,「大的孩子會拉着小驢到井邊上去飲水了。小的會笑了,會拍手了,會搖頭了。給他東西吃,他會伸手來拿。而且小牙也長出來了。微微的一咧嘴笑,那小白牙就露出來了。」作者沒有一味地對生活失望,她將失望隱藏在一份純真的希望之中,引人思考:如何結束災難,如何建設未來,以及從思想的層面,至少應該做好哪些準備。

《呼蘭河傳》的作者蕭紅,一九四二年病逝於香港。在她三十年的短暫人生中,香港是她完成文學創作的重要城市。據作家徐遲回憶:蕭紅來港後,時常參加進步作家聚會,她「穿着黑絲絨的旗袍與會,朗誦了魯迅的雜文,瘦卻卻的,發音不高,但朗誦得疾徐頓挫有致」。《呼蘭河傳》發表後,蕭紅曾說:「在香港寫作的日子,是最愉快最充實的歲月」。《呼蘭河傳》的成功,也恰恰說明了這一點。蕭紅以其真誠的自我表達和突破傳統創作模式的創新精神,自由地吟唱出對生命的感悟,體現出她對世事不同尋常的洞察,在散文化的優美意境中寫出了其寂寞人生的酸甜苦辣。

說回來,藉著時光機,我們也可以一起享受精彩的童年,讓它成為我們永遠的美好回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