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和不遇

人生世,總在遇和不遇之間。作為退休理科教師,我們遇到同好者一起寫博文,同一議題,可各抒己見,有時會遇到教過的學生、共事的老師、久違的上司,什麼樣的熟人、朋友,什麼樣的男人、女人,全不由我們做主,卻決定我們的電腦瀏覽器博文和瀏覽的博客以前在學校工作,如果工作順利、生活幸福,某一天早上醒來,我們會感謝命運,讓自己在那些重要的時刻遇到了合適的人,可能是同事的幫助,勤奮的學生如果某日諸事不利,那麼,會遇到倒楣的事情,忘記帶教具,忘記這,忘記那。生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佔據人一生大部分時光的,是他的職業生涯,平時人們常講的遇和不遇,也多指工作和職業中的遭際。退休後遇到的,多是舊同學,興趣相似的羣組,在談天說地之際,偶有佳作,不想輕易忘記,乃存之於小方塊中,給遇和不遇的博客觀賞,如此而已!

2021年8月30日 星期一

喝茶三種境界

  上文《》,寫了一些潮州人飲茶的特色。記得魯迅說過:「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福」(《喝茶》)。我們從《魯迅日記》上看,魯迅也確實是經常買茶並飲茶的。而他所謂「清福」,實際是一種飲茶的最高境界,即「清」。具體說,當有以下三方面的含義:

  一是清靜。魯迅身處紛亂的社會,一杯茶在手,自然可以使他暫時忘卻周圍的世界,從而獲得片刻的清靜與休閒。就是在今天,那些心情浮躁的人們,還有那些為工作和各種事務所煩心的人們,倘能坐下來喝一杯茶,也是可以使自己的心靜下來的。正如唐代詩人韋應物所說,茶之功用,「潔性不可污,為飲滌塵煩」(《喜園中茶生》)。看着茶杯中冒出的縷縷霧氣,聞着茶水中散發的陣陣清香,人們的心情便會好了許多。此時,城市的喧囂不聞了,工作的繁忙擺脫了,心中的煩惱也沒有了,所有的只是心清與氣爽。

  倘能約上二三好友一起品茗,那更是可以敞開心扉,促膝而談,而且越飲越感到心情的愉悅,越談越覺得友情的綿長。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在《春夜啜茶聯句》中說:「泛花邀坐客,代飲引清言。」入口清茶,出口清言。飲茶時那份幽韻如雲,不絕如縷的感覺是會令人陶醉的。茶座上總是安靜的,飲茶者也總是沉穩自若的,不見有人激動。這種精神似乎也傳到了國外。日本茶道的「和敬清寂」不消說是在造成一種清靜的境界,就是英國議會的開會,據說為怕議員們吵起來,也要備茶以創造一種紓緩的氣氛。

  諸葛亮在《誡子書》中曾說:「澹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諸葛亮是否飲茶不得而知,但飲茶的確可以促使人的心境寧靜。而這種「靜」,實際是一種不含任何雜念的精神境界。正如諸葛亮所說,只有達到了這種境界,才能「靜以修身」,靜以治學,靜以致遠。而一旦時機到來,又可以靜中寓動,以靜求動,動靜相輔而相成,幹出一番成功的事業來。後人所謂「萬物靜觀皆自得」(程顥《偶成》)、「每臨大事有靜氣」(翁同龢聯語),所說的便是這樣一種境界。即使是僧人的飲茶吧,除了驅趕瞌睡的因素外,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為了要除去雜念,從而使心情沉靜下來,以利修行的緣故。

  二是清淡。飲茶本來就是一種清淡的生活方式。正如周作人所說:「喝茶當於瓦屋紙窗下,清泉綠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飲,得半日之閒,可抵十年的塵夢。」而他所理解的茶道便是「忙裏偷閒,苦中作樂,在不完全的現世享樂一點美與和諧,在剎那間體會永久。」(皆見其《喝茶》)。其所謂「美與和諧」,即是一種清淡的美;所謂「在剎那間體會永久」,即是以清淡為永久。飲茶者看見眼前那杯清澈的茶水,自然會產生一種清淡的美,並願這種美會永遠地駐留於自己的生活之中。

  《淮南子.主術訓》說:「非澹薄無以明德,非寧靜無以致遠。」這應是諸葛亮「澹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之所本。而兩者所共同強調的「澹」,既指恬澹寡欲,也有對名利的不刻意追求和對統治者的不趨炎附勢之義。這是一種高尚的情操。而飲茶的清淡,那「不令人醉,微覺清思」(唐代呂溫《三月三日茶宴序》)的感覺,當會有益於這種情操的養成。

  三是清雅。飲茶既是一種清淡的生活方式,同時又寓有一種高雅的趣味。即使飲茶的條件簡陋,也可以使人產生雅興。而這種雅興,首先是來自對茶本身的賞心悅目,即發自內心的對茶的色、香、味之美的體驗與欣賞。一杯好茶,往往能令人產生許多好的聯想。當年的蘇東坡即將好茶比作佳人,並說「從來佳茗似佳人」(《次韻曹輔寄壑源試焙新芽》)。這大概是因為茶的優雅習性、可人氣質,與佳人的美好韻致有些相似的緣故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