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和不遇

人生世,總在遇和不遇之間。作為退休理科教師,我們遇到同好者一起寫博文,同一議題,可各抒己見,有時會遇到教過的學生、共事的老師、久違的上司,什麼樣的熟人、朋友,什麼樣的男人、女人,全不由我們做主,卻決定我們的電腦瀏覽器博文和瀏覽的博客以前在學校工作,如果工作順利、生活幸福,某一天早上醒來,我們會感謝命運,讓自己在那些重要的時刻遇到了合適的人,可能是同事的幫助,勤奮的學生如果某日諸事不利,那麼,會遇到倒楣的事情,忘記帶教具,忘記這,忘記那。生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佔據人一生大部分時光的,是他的職業生涯,平時人們常講的遇和不遇,也多指工作和職業中的遭際。退休後遇到的,多是舊同學,興趣相似的羣組,在談天說地之際,偶有佳作,不想輕易忘記,乃存之於小方塊中,給遇和不遇的博客觀賞,如此而已!

2021年6月12日 星期六

人生之「道」

 道德經:「道可道,非常道。」


說到「道」,一般人都會想到道家、道教或道學家。其實,「道」這個字在春秋前的古籍已經常出現。老子在《道德經》中賦予「道」新的意思,成為其學說的核心概念。儒家亦講「道」,卻強調「天道」。《詩經.周頌》裏的「維天之命」,正是「天道」。

根據百度百科的統計,「道」這個字有14個不同字義,包括:專有名詞的道教、道路或河道、古代行政區名及官名(道台)、說論(不足為外人道)、量詞(一道月光)、以為、由及引申為「導」。跟儒家和道家有關的則是學說、主張、道理、義理、法則、規律、途徑甚至技藝等意思。

道有不同的意思

楊伯駿曾統計,《論語》中「道」出現60次,44次在孔子的言論中,如「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孔子的意思是:管治者不講道理或強詞奪理,乃愚不可及的事。弟子言論中「道」出現16次,最重要的是《公冶長》篇中,子貢說:「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孔子不跟弟子講天道,皆因他學說的核心概念是「仁」,《論語》中「仁」字出現了109次。後世遂忽視了儒家言「道」矣!

《道德經》只有5000多字,但按唐君毅的統計,「道」出現了67次,意思不一樣。幾千年來各有各的詮釋。唐君毅認為老子的「道」有6個不同的意思,見於《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本文無法詳述,只能簡單介紹。第一義「通貫異理之道」,即天地萬物生成、運行的法則規律,《易經》的「物極必反」便屬於第一義的「道」。老子《道德經》第77章:「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而奉有餘。」這兩句話有邏輯問題。天之道既涵蓋天地萬物,難道人不屬於天地萬物嗎?若然,何以人能逆天之道(運行法則)而「損不足而奉有餘」呢?

第一義的「道」是抽象的、虛的,意思是:法則規律不能獨立存在。沒有物,何來物理?沒有數字,數學便沒有「數論」。有第一義的「道」,就必須有第二義的「道」,這個「道」是形而上的「實體」,意思是感覺和認知以外的東西。《易經.繫辭》有言「形而上者謂之道」,老子講的「道」承接了《易經.繫辭》這個講法,認定或假定了法則規律所「依附」者,是天地萬物的「本始」,既非可以感覺的物,也非可以認知的意念或法則,而是一個「實體」。《道德經》第25章:這個「實體」是「先天地生……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近似基督宗教的神/天主/上帝,或西方哲學家稱為Being(存有)。沒有這個「道」,就沒有天地萬物。《莊子》說:道「在屎溺」,不是指「屎溺」有物理法則或宇宙規律,不是第一義的「道」,而是第二義的「道」,屎溺也是Being,來自「道」也。

唐君毅稱第三義的「道」為「道之相」。相是佛家的概念,跟老莊講的「象」無大分別。最簡單的解釋是「月印萬川」,水裏的月不是真實的月,只是月亮的影子,月的「相」。人照鏡,鏡中的影像亦是相。拍照所得,稱為相片,比照片更有哲學意味。

唐君毅說「道之相」可由第二義的「道」引申而出,理由很簡單:《道德經》第1章:「道可道,非常道……無名天地之始」,意思是:第二義的「道」不是時人說的道,不是古籍講的「道」,這個「道」沒有名(無名),不能用人創的語文去說之名之。可是,但老子不是說出這個「道」嗎?這個「道」至少有「無名」、「天地之始」、「為天下母」的特性。唐君毅稱這個特性為「道之相」。若「道」沒有相,那老子從何得知此「道」的存在呢?是以,「道」雖不可說,但「道之相」卻可說。

記得教倫理的龔神父說過:人生四情—— 道謝、道歉、道愛、道別

「凡希望享受人生,要看見好日子的,就要禁止舌頭不出惡言,嘴唇不說詭詐的話;也要離惡行善,尋找並追求和睦。」《聖經新譯本》〈彼得前書310-11

「你們自從生下,就蒙我保抱,自從出胎,便蒙我懷搋。直到你們年老,我仍這樣;直到你們髮白,我仍懷搋。」〈以賽亞書463-4節〉看到這段的聖經經文,你有否被觸動?從生下至年老髮白,神承諾會保抱,會懷搋。我們可有動機,如此肯定,如此溫柔地向我們身邊的人表達我們的愛?那我們應該怎樣做,何時做?

道謝

對於別人給予的恩惠,我們往往會欣賞一些看得見的,和我們直接有關的物質或行動,如一件生日禮物、一頓美味晚餐,我們都能表達我們的謝意。然而,有很多內在的恩惠,例如善良的動機、為家庭付上的責任、對別人的接納和忍耐、對公義憐憫的堅持,我們往往會忽略。一位媽媽偷看子女手機上的留言,換來的不乏不尊重私隠的指責,卻輕忽了媽媽想了解子女行蹤的動機;一句誠懇的道謝﹕「知道你的掛心,請相信我,我會照顧好自己。」相信必能讓對方感到甘甜和寬心。

道歉

為甚麼一句「對不起」是那樣難於啟齒?因為裡面充斥著許多複雜的感受和想法;又或許是我們太在意對錯,當道歉時,彷彿我們做錯了、失敗了。我們經常會輕化自己的錯,例如當開玩笑傷到別人時,我們會倒過來,說別人小器;又或是我們會為別人做判斷,明明是自己傷害了別人,卻說成對方不介意。有時候我們又會把責任推給對方,例如說對方先行事不對,自己才做反撃,以牙還牙,實際上是自己失了界線。

道歉的重要在於讓對方有被尊重、被重視的感覺;同時也減少了內疚的折磨。曾經有一位丈夫,經常對太太說一些挖苦的話,說她不再美麗,不懂社會時事;然而當太太在一次車禍中去世時,他的懊惱如洪水漫過身體,他很追悔,從來沒有勇氣和太太道歉。通常我們用了不適當的言行,不防先檢視一下自己內的狀況,或許自己受了委屈、卻把情緒發洩在親密的人身上。以這位丈夫為例,當他檢視了自己的心理狀況後,可以向太太說:「對唔住,我今日受了上司的氣,對你講了難聽的話,希望你原諒我,也繼續支持我。」我們可以想像這句話不但能對太太致歉,相信更能換來更多的支持。

道愛

在中國人的社會裡,談情說愛似乎只是戀愛時情人們的專利。日常生活中,一句我愛你經常被認為不必要,彷彿宣稱了愛後,愛反而變得沒有價值;又或是認為愛的最高境界是通過感覺,而非通過言語。是的,表達愛的方式有很多渠道,重點是我們有沒有坦誠表露。一個帶著欣賞、期待、親切的眼神;交談時,帶著同理、守望、樂意的聆聽;一刻帶著溫暖、安慰、真誠的身體接觸,都是傳達愛的方式。故然,能表裡一致地講一聲我愛你,更是讓聽者感到滿足。曾經聽到一位婆婆否定自己、沒有用,沒有事業,沒有金錢;在她彌留之際,兩個子女握著她的手,感謝她勞心勞力地把他們帶大,肯定那是讓人很尊敬的貢獻,並說會永遠記著。雖然沒有說我愛你,但相信婆婆已感到子女對她的愛,是真誠和充滿感激的。

道別

分離是我們不能拒絕的情境,特別是出現在和我們心愛的人的分離時,更是錐心之痛,正如聖經中形容,好像跌入深淵,極痛難奈。可是,就是這種不捨、難過才顯出曾經相聚的美好。不要輕忽那些暫別的時刻,我們總要懷著感恩,祝福、感激地道別,因為我們不知那是否最後一次,就讓我們捕捉每一刻分離的時光,讓對方知道你對他的重視,認同他的付出。

神賜給我們的生命都是一樣的,從出生到髮白,每人都經歷生老病死;所不同者是神藉著不同的人保抱和懷搋我們;我們也應用感恩神的心,向身邊的人道謝、道歉、道愛和道別。

1 則留言:

  1. 還有一個尊師重「道」:它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老師是倫理道德、知識、價值觀念的傳授者,教人為人處世的行為規範,是道德的表率。 《禮記.學記》中說:「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維護師道尊嚴,不僅要求學生的言行舉止體現出對老師的尊敬和禮貌,更要從內心裏敬重老師,並嚴格按照老師說的要求去做(重道)。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