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和不遇

人生世,總在遇和不遇之間。作為退休理科教師,我們遇到同好者一起寫博文,同一議題,可各抒己見,有時會遇到教過的學生、共事的老師、久違的上司,什麼樣的熟人、朋友,什麼樣的男人、女人,全不由我們做主,卻決定我們的電腦瀏覽器博文和瀏覽的博客以前在學校工作,如果工作順利、生活幸福,某一天早上醒來,我們會感謝命運,讓自己在那些重要的時刻遇到了合適的人,可能是同事的幫助,勤奮的學生如果某日諸事不利,那麼,會遇到倒楣的事情,忘記帶教具,忘記這,忘記那。生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佔據人一生大部分時光的,是他的職業生涯,平時人們常講的遇和不遇,也多指工作和職業中的遭際。退休後遇到的,多是舊同學,興趣相似的羣組,在談天說地之際,偶有佳作,不想輕易忘記,乃存之於小方塊中,給遇和不遇的博客觀賞,如此而已!

2021年6月13日 星期日

新冠疫情下的高考

 對以往香港考生作答《DSE Physics》造過分析,今年關注一下內地高考的作文。作文需圍繞毛澤東對"體育之效"的論述展開,以下是高校專家和中學名師的看法。

南方都市報邀請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系主任彭玉平,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導,廣東省作家協會副主席謝有順,中山大學古代文學博士,廣東第二師範學院寫作教研室主任楊昊鷗、華南師範大學政管學院教授阮思余,以及廣州中學正高級教師何國躋等大咖為今年的高考作文"指點迷津"

試題內容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19174月,毛澤東在《新青年》發表《體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論及"體育之效"時指出:人的身體會天天變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聰可以聰。生而強者如果濫用其強,即使是至強者,最終也許會轉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鍛煉,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會變而為強。因此,"生而強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誘我以至於強,未可知也"

以上論述具有啓示意義。請結合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你的感悟與思考。

要求:選准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於800字。

名家點評

優秀的文章,保留在歷史深處,也會從歷史走進現實 

點評人:中大中文系教授、博導、系主任彭玉平

這個高考作文題至少有三層意思:

其一是字面上的意思,毛澤東以體育、以人的身體為比方,來說明強弱反轉的問題。身體上的強弱反轉,在生活中也是事實。所以毛澤東不僅是對強者提出了忠告,也對弱者提出了鼓勵。那麼這就是第一層意思,以身體為例。

其二,這篇文章發表在1917年的《新青年》,當時的時代精神,也可以從這篇文章裡面看出來。這個時代精神是什麼呢?就是在新文化運動中,有激進亢奮的人,也就是所謂用強的人,當然也有悲觀絕望的人,那就是示弱的人。在新文化面前,有的人要一下子改變世界,有的人認為無法改變世界。

文章裡面用身體來做個比方,指出激進亢奮有時反而不一定能夠達到改造國民精神、改造世界和社會的目的。但若是你悲觀絕望,又如何來面對這個時代對於國民精神的要求?

所以毛澤東的文章,針對的是新文化運動中兩類極端的人,提出了一些忠告。告訴他們,精神的建設其實需要合理利用自己的智慧,用好了才能夠達到在舊文化基礎上的蛻變,並實現新文化的轉變。過於激進,無濟於事;過於悲觀,更沒有必要。

其三,我覺得強弱的變化在目前的國際社會也一再被證明瞭。

有些國家確實強大,但他處處逞強,處處稱霸,慢慢地也會失去民心,慢慢地會走向精神上的衰落;有些偏弱的國家,如果意識到自己的弱項,同時也尋找到了一種發展的方向和路徑,它也可以慢慢變強。所以當代的國際社會也已呈現出這種趨勢,未來這種趨勢將會更加明顯。

也就是說,強弱的對比不再那麼明顯。"強者稱霸天下"的現象,可能會慢慢成為歷史,而世界的多元化可能會成為一種常態。所以,一個人的身體可以調整,一個人的精神可以變化,一個整個世界的格局也可以再調整,也可以在調整中取得一種最大的平衡。

所以我覺得這個題目可以說身體,可以說時代,可以說世界,所以它的發散性還是很強的。我覺得這個題目,尤其在不經意間,把100多年前的一種精神跟100多年後的當代精神做了對應和聯繫。

如果說100多年前是主要體現中西融合和對峙的話,那麼當今的世界,這種國力與文化戰略之間的對峙,也已經成為常態。所以在100多年後的今天,我們重溫100多年前毛澤東這篇文章,應該有很強的時代意義。一篇優秀的文章,一篇有強大精神的文章,是不會過時的。它既保留在歷史的深處,也會隨時從歷史的深處走進現實。

這個題目有兩點要求,考生必須特別重視。

第一點,考生需要明確文體,如果你寫的作文沒有辦法進行文體歸類,就會丟分了。考生一旦選擇了某種文體,一定得注意這種文體的特性。以往的考試可能對這點重視得不夠。

第二點,是不要套作。不能把這段文字中的材料直接變為考生文章中的材料,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你必須從這個材料裡面讀出它的言外之意,讀出它的精神,讀出它引發的方向。材料是一個起點,不應該是一個終點。

這個題目不難,但要拿高分,就要看考生的思想深度與高度。這個材料裡面所展示的意思是比較清晰的,而高分和個人的人生經歷、思想的成熟程度有關。

惟有思考能讓青年更快地精神成人 

點評人: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導,廣東省作協副主席謝有順

高考前,有人說熱播的電視劇《覺醒年代》可能押中全國卷,果然。讓考生多讀書、多看劇,多瞭解一些作為雜誌的《新青年》和那個覺醒年代的有為的"新青年"群體,是一件好事。死讀書的時代慢慢過去了,讓學生的思想活躍起來,讓閱歷、知識、思考貫通起來,才會培育出活潑、獨立、充滿光彩的下一代。

全國新高考I卷和II卷的題目,具有較強的開放性,考生可發揮的空間很大。

尤其全國新高考I卷中所引毛澤東《體育之研究》裡的話,即便不作引申,就談體育與健康,考生仍有話可說,這樣的話題貼近個人的生活,不太容易寫成大話、空話、套話。人的身體天生各有強弱勢,但仍可通過體育鍛煉,實現弱到強的轉變,強調在既定環境中,人的主觀能動性的重要性。人生處於優勢地位時,不應沾沾自喜,疏於努力;處於弱勢地位時,不必自卑,去拼搏努力,也可實現從弱至強的逆轉。尤其目前整個世界正處於新冠疫情的威脅之中,健康問題早已引發大家的思考。往大裡寫,可在"時代青年體魄"體系中探討"少年強則中國強",如分析當下青年"亞健康"狀況;往小處說,可結合自己成長過程中的個體經驗,在種種"變化"中展示個人思考。而且,毛澤東的論述帶有鮮明的唯物主義發展觀、辯證法等思想,考生同樣可以將材料作為一種"方法論的啓示",結合自己的經驗與學識展開自己的分析。

當然還可以討論得深入一些。強者可以變弱,弱者也可以變強,抓住這個辯證法思想做更大的文章。若能結合東西方哲學來加深論述,內涵就更廣了。如老子說,"天下之至柔,馳騁於天下之至剛",馬克思認為,"事物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相互轉化的"。毛澤東領導的中國革命事業,也是從弱到強的一個過程。如果將這個過程講精彩了,展現出自己豐富的黨史知識,得分點肯定也不少。

若能關注毛澤東作此文的1917年的時代背景與現在做一個對比,甚至將這段話與梁啓超的"新民"說聯繫起來,這比單論文本"體育之效",視野也會開闊得多。熟悉《新青年》雜誌的人都知道,發表毛澤東(當時他用的筆名是"二十八畫生")此文的當期雜誌上還有陳獨秀、李大釗等人的文章,所論皆與青年、革命、覺悟有關。這是比較專業的視角了。

有幾個關鍵之處是需要大力著墨的:強者濫用其強,然後轉為弱,那麼就要有特別準確的例證,比如納粹、日本軍國主義;弱者勤自鍛煉,增益其所不能,也會變強,如何展現出弱者變強也需要用歷史事實來充實,估計很多考生都有政治敏感,會結合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鬥史來寫。但大家都這樣類比,如何寫出個人視角、成一家之言,就需要深思了。

最後一句話是材料的"文眼",需要注意。毛澤東說自己"",一方面指的是對自己的清醒認識,也是一種謙虛、謙卑的態度,更是指中國當時的狀態,而"天之誘我以至於強",這就是他的理想追求,他的氣勢與氣概。天,其實是天道,就是奮鬥歷程與歷史規律的結合。這樣的思考,可導向對生命哲學本身的思考,也可以以身體隱喻國體,導向對國家、世界局勢,對政治哲學本身更深的思考。全國新高考I卷和II卷的題目,所蘊含的理念都充滿辯證色彩,尤其I卷既肯定人力、修為的作用,也強調規律、道的作用。這些理念的分析和辯證,可讓考生在不同方面受益。惟有深入思考能讓人更快地精神成人。

此次作文是考生熟悉的題型

點評人:廣州中學正高級教師何國躋

2021年新高考作文題,仍然是一道材料作文題,也是大家所認為的"任務驅動型作文"題。這應該是考生熟悉的"題型"

該作文題的材料是引用自毛澤東同志原載於191741日《新青年》第三卷第二號上的《體育之研究》一文的一段論述。讀懂所引用的這段論述的含義,是正確審題的前提條件。

毛澤東同志這篇文章,是從民族復興與自強的角度論述體育的意義的。當時的中國知識精英,面對中國積貧積弱的現狀,在努力探尋中國發展的道路與方法。青年毛澤東以一個"新青年"的責任擔當提出了國人體魄矯健、意志堅強的重要性,其意義在於,國人有了強健的體魄和堅強的意志才能夠頂得住外國的壓力,挽救自己的民族。

但考生需要對作文題中引用的這段文字有具體的把握和理解。我們如果平時能夠在理解作文材料上有足夠的"讀懂材料"的訓練,就很快可以把握到這段材料的重點意義在"因此"後面:"生而強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誘我以至於強,未可知也"

這裡,論述的是""""的辯證發展關係。但要注意把握到,作者強調的是""者通過"勤自鍛煉""久之也會變而為強"。這段材料所展示的"論述具有啓示意義"也就在這裡。

考生要注意到,這裡的文字是從個人身體"變強"的角度表述強調"鍛煉"的意義,如果文章立意僅止於此,那是不夠的。因為,毛澤東同志論述"體育"的目的,是為了民族的強盛,頂住外國的壓力,讓中華民族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考生若能從個人身心強健聯繫到國家發展,民族強盛的意義,聯繫到今天國際上某些勢力對我國科技發展等方面的打壓與圍堵來凸顯青年一代"強身健體"、勤學苦""的意義,表現國家發展的根本在於"強大自身"等等,這樣,則會讓文章更有深度,更勝一籌。

大咖應考

行健自強,何敢讓焉!

中國傳統文化似乎自古以精緻的審美和雋永的哲思見長,而並不特別推崇強健的體魄。如果我們對比中西方傳統的視覺藝術,在中國古典繪畫中,大人君子好像總是大腹便便,而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油畫人體總是呈現出肌肉線條的張力美感。在提倡"射不主皮"的春秋時代,地球另一端古希臘人正在用力量與速度進獻奧林匹克諸神。

孔子曰:"文勝質則史"。對文學藝術的極致追求造就了中國璀璨的古典文化,但同時也為近代中國的積弱埋下了伏筆,沒落的八旗子弟無法抵擋來自海上侵略者的船堅炮利。由盛而衰,由強而弱,這是無須諱言且每一個當代中國人必須銘記的慘痛歷史教訓。

毛澤東不僅是共和國的締造者、政治家、軍事家,同時還是思想家。他在二十歲出頭的年紀,在近代中國風雨飄搖的時代,便在《新青年》刊物撰文《體育之研究》,提出了"體育之效"的超凡思想。他指出,體育鍛煉是青年人強健體魄,磨礪心智的重要途徑。其實,中國古人早在數千年前就在《周易》中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偉大思想。雖然這種精神一度失落,但在千年之後,毛澤東筆耕不輟,身體力行。縱觀毛澤東的人生,始終踐行體魄與心智齊頭併進。直至晚年,他在63歲至73歲之間18次暢游長江,高山仰止,垂範今人。

世道必進,後勝於昔。今天的中國已一掃百年前積弱積貧的頹勢,躍然成為世界屈指可數的大國強國。較之篳路藍縷的前輩,今天的青年人擁有前人無法想象的優越物質條件。我們在奧運會爭金奪銀,我們在校園操場你追我趕;同時,當代中國人也在自己曾經弱勢的領域強勢崛起,北斗衛星升空,港珠澳大橋飛架,鴻蒙系統橫空出世,人造太陽閃耀世界……這一切的一切,都建立在當代中國人秉承古今聖賢"行健自強"的精神基礎之上。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要創造人類的幸福,全靠我們自己。

漢代偉大的史學家、思想家司馬遷是孔子五百年後的忠實擁躉,他在皇皇巨著《史記》最後一篇《太史公自序》的開頭,寫下了擲地有聲的幾句話:"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讓焉!"意思是,前賢的偉大思想與精神,我輩決不可得閑視之,必將以行動不忘初心,不負韶華!

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讓焉!

作者:中大古代文學博士、廣東第二師範學院寫作教研室主任楊昊鷗

我們要自覺養成辯證法思維習慣

毛澤東同志對身體強弱的論述可謂入木三分、形象生動,把辯證法的精髓運用得遊刃有餘、恰到好處。毛澤東同志關於"體育之效"的論述告訴我們,青少年要自覺養成辯證法思維習慣。

強弱之分是萬事萬物的必然表現。我們都希望生活在一個沒有競爭、與世無爭的國家和社會,這個社會就像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一樣,可是,這畢竟只是一種美好的想象。事物之間有好壞之分,商品之間有優劣之別,學習成績有上下之異,國家之間有強弱之勢。這是歷史和現實永遠都沒有也沒法改變的事實。因此,我們講辯證法思維,首先就是要承認萬事萬物之間的這種差別的存在,有些差別甚至還是根本對立的。沒有差別也就不構成事物。我們經常說,這個世界上沒有兩片同樣的樹葉,就是這個道理。

強弱是可以互相轉化的。在承認萬事萬物差別的同時,我們還要看到事物之間的聯繫,他們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互相轉化,互相朝著對立面發展的。我們大家最熟悉的就是學習成績的問題。成績好的同學,如果不努力學習,一兩個月學習成績就會掉下來。成績不理想的同學,只要足夠努力,短時期內也是可以有很大的提高。這就是事物之間的互相轉化。正是有了事物之間的互相轉化,我們才可以變得更加優秀,我們對待未來也才更有希望。當然這種轉化是有條件的。擺正心態,積極應對,執著專注,追求卓越,主動求變,精益求精,乘勢而上、再接再厲,永遠都是讓事物、事態朝著良好方向發展的重要前提。

強弱不是永恒不變的。在強弱的問題上,我們要反對或者說要警惕的一個錯誤的非理性的認識就是,我們過分強調事物的好的一面,我們忘記了它向不好的一面轉化的可能。比如,我們身體足夠強壯的時候,我們忘記了要堅持鍛煉的重要性。因此,身體出現問題、體力下降也就實屬必然。"三天不讀口生,三天不練手生",說的不就是這個道理嗎?為什麼老師總是批評那些原本學習成績好後來成績下滑的同學,因為他們吊兒郎當,缺乏拼勁,得意忘形,最後成績下滑,難道不是因為他們總是以為他們成績好,躺平也比別人強嗎?"不用擔心,我不學習也比他們強。"不過,或許他忘記了,你不學習,別人在學習,所以你就落後了。這就是所謂的"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道理。

強弱本身在於人們的態度。當然,如何對待事物的強弱,主要取決於人們對待事物的態度。是承認事實還是不接受事實?是積極求變還是消極認命?恐怕對待事物的態度不同結果也就不同。如果我們不承認別人比我們強,認為別人都是靠時運、靠關係等獲得相關資源,那麼我們就看不到別人的努力,看不到別人鮮花和掌聲背後的汗水與付出。如果我們消極認命,我們可能永遠沒法體會"梅花香自苦寒來"的道理,永遠沒法體會什麼叫作辛勤耕耘、攻堅克難,也永遠沒法體會什麼叫作腳踏實地、久久為功,當然也就沒法體會什麼叫作乘風破浪、行穩致遠。這就是所謂的態度決定一切,思路決定出路。

因此,我們要學會並且自覺運用辯證法思維。我們要學會看到事物之間的差異,要承認這種差異的存在,要承認這種差異的合理性。我們要看到事物之間是可以互相轉化的,而且是一定會轉化的,今天的成就不等於明天的輝煌,當下的困境不意味著未來的窘境。事物在變,而且一直在變。這個世界永遠不變的就是變化本身。

這些就是我們從毛澤東關於"體育之效"的論述中獲得的最重要的啓示。希望這些啓示能夠對年青一代有所裨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