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選舉提名結束,累計154人報名,競逐90個席位,近七成人是首次以「主角」身分出選,所有地區或界別的席位均現競爭。桹據有關統計,參選人的背景,40人有港區人代或全國、省、市、區政協身分,佔整體25%。官員多次說不搞「清一色」,據參選人報稱的政治立場,至少13人(8%)屬非建制派,包括自稱民主派的立法會前議員黃成智,以及新思維和民主思路成員。以下初步總結立法會選舉形勢。
第一、選情。
A、功能組別。在三大類別中,佔三十席的功能組別,算是競爭最不激烈的類別,但由於功能組別很多都是專業界別,反對派候選人很多不是全職從政,如今他們認為參選政治風險提升,所以全面退場。不過所有功能組別還有競爭,需要投票,除工程界黃偉信和醫衛界何崇漢是非建制派外,主要是建制派的內部競爭,部份界別如會計界及教育界競爭較劇烈。
B、選委會組別。四十席選委會議席是全新席位,有超過五十人參選,競逐四十個議席,雖然參選人數比原來預期的六十人略低,但也不要低估這組別的競爭性。首先是原本很多人想參選,結果取不夠提名票,無法入場,傳說中本來想參選的官二代、商二代,最後都榜上無名,顯示他們無法取得足夠提名,或者阿爺都不支持他們入局,所以未參選已實現第一輪淘汰。
這組別也出現較多以往少見的人物,例如「蘭桂坊之父」盛智文、前港府高官盧維思等,他們都是歸化了中國籍的外國人,長期居港落地生根,對本地有深切了解,但試想在過去的選舉中,他們根本無法從政,又例如學術界有科大(廣州)副校長吳宏偉、嶺南大學協理副校長劉智鵬,他們過去即使參選也不會成功,如今就有機會。另外一些比較突出的基層人物,是現職巴士司機的工聯會會員蔡永強,這類前線工人,過去也沒有機會參選。
雖然這些人仍要經過激烈的淘汰賽,最後未知能否當選,但光從參選名單就看到,新選舉制度比過去更多樣化,更多不同類型人物參與,反而更能體現均衡參與的特色,讓更多不同聲音可以進入立法會。
C、直選。二十席直選競爭仍然劇烈,雖然傳統的反對派、特別是激進反對派已經消失,但十個區都有競爭,其中六區更有傳統意義的泛民入場,包括馮檢基、譚香文、黃成智、蔡明禧、劉卓裕和方龍飛,而拉闊一點看非建制派還有新思維黃俊瑯、民主思路陳進雄和黃頴灝、專業動力林素蔚,還有獨立的潘焯鴻。總共有十一名非建制派參選,其中新界東北區有兩名非建制派及兩名建制派競爭。部份非建制派知名度高有競爭力,如九西的馮檢基,他長期盤踞該區,如今出來參選,有機爭勝。
第二、投票率。今屆投票率不會高,若有兩成半投票率,已相當不錯,主要有兩個原因,其一是選民人數增加,其二是反對派選民很可能不投票。二○一六年上屆立法會選舉,投票率百分之五十八點三,那次是佔中後首次立法會選舉,投票率已算較高,但要注意的,是二○一六年的登記選民人數僅三百七十七點九萬,如今政府大力推動選民登記,選民人數已增至四百四十六點七萬人,多了六十八點八萬人。
選民基數大增,本身已會拖低投票率,此外建制派和反對派的投票情緒可能很不一樣,建制派仍會繼續投票,但反對派選民很多都不會出來。假設支持建制派或反對派是百分之四十三對百分之五十七,若建制派選民有百分之五十出來投票,支持反對派選民有百分之二十出來投票,總投票率將是百分之三十二。但如果投票氣氛再冷清一點,若建制派選民投票率跌至百分之四十,而反對派選民投票率跌至百分之十,則總投票率將降至百分之二十二。總的來說,本屆投票率下降相當正常。
第三、政見之爭。一般人有錯覺,認為政治參與程度愈高愈好,甚至把這等同於民主,但現實上,當群眾政治狂熱的時候,投票率最高,但往往也是政治最激進的時候,是典型的民粹政治,所以,因激烈政治帶來的高投票率,不一定是好現象。
當政治狂熱消退,甚至有抵制情緒出現,投票率下降也相當正常,但這不等於政治競爭同步減弱,未來選舉的競爭將從純政治的對抗,轉為政見的比併。
假設去年選舉沒有延後,多數的選民可能都是以一種政治標準衡量候選人,例如問他是否支持「五大訴求」、支持「無差別否定預算案」,以這標準決定,競選議題單一,對香港也非好事,結果只會出現一面倒的政治狂熱份子佔據議會,意圖顛覆政府。完善政制後,未來的選舉仍是一場魷魚遊戲,仍然是淘汰賽,誰可提出突出政見,誰有較高執行能力,相信是選民考慮的關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