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0個節氣,「小雪」。
小雪氣寒而將冷矣!故冷鋒緩緩南下。
北風乍起,凜冽入冬。此時節,適一二好友試茶,三四妯娌負暄,五六家人圍爐,烹煮一壺老白茶,閒話家常。
縱人生十之八九不如意,七分人力定是要打拼,不妨六神無主無事時,聚五湖四海之賓朋,三杯兩盞白茶,無懼風急,一笑天放晴。
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除紅。尋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卻不同。
茶爐火星點點,茶水氤氳縹緲,在談笑風生中漸漸通明。窗外,風聲四起,竹影在昏黃的燈下晃動,庭院外青石和晚間空氣清涼如水,整樹葡萄枝枯黃。琴聲斷了,友人走了,門口只落上弦月的寂靜。
知交,有淡如水,知覺如茶。畢竟白茶清歡無別事,煮好歲月待故人。
剛剛過去的節氣是立冬,也是進入冬季的第一個節氣,天氣開始轉冷,人體應四時之變進行調攝,是養生之道,但怎樣調節呢?
《素問.四氣調神論》說得很清楚,冬天陰氣盛極,陽氣閉藏,草木凋零,蟄蟲伏藏,大地生機隱沒,因此,人需要養護陽氣,日落之後,早點睡覺,待太陽升起才起床;收斂情志,正心藏神,慾念不生;注意保溫,勿外露皮膚,防止陽氣外洩,此為順應冬天養藏之道,逆此道,會傷腎;一旦陽氣在冬天得不到封藏,翌年春天陽氣生發之時,人體便會因陽氣不足而患病。
《齊民要術.卷三》〈雜說〉指出,「十一月:陰陽爭,血氣散。冬至日先後各五日,寢別內外」。意思是說,到十一月,陰陽相爭,人身「血氣分散」。在冬至前5天(農曆十一月十三日)和冬至後5天(農曆十一月廿三日),男女要分床睡覺。可見到了寒凍之時,保住陽氣,至為要緊。
食養方面,人體五臟之中,腎與冬相通應,因此,在冬季宜適當補益腎氣。鹹味與色黑的食物能入腎,如黑芝麻、黑豆、黑米等。中醫學觀點認為,味鹹與色黑的食物,都能補益腎氣。如易患腰痠乏力者,可用烏豆煮粥,補益腎氣。但必須注意,鹹味之品,不可多食久食,只宜適度,不可過鹹。在冬季,腎經旺盛,從五行角度看,鹹勝苦,腎水克心火,一旦食鹹太多,使本來當令的腎水更偏亢,削弱心陽的能量,所以,冬季不妨適度吃一些帶苦味的食物,以助心陽。可以說,任何味性的食物,食用都要把握平衡的分寸,不宜過量。
人順應天氣之變而調節起居生活,順天而行,是「天人合一」的天道實踐,是保命養生之道。箇中道理,在《素問.六節藏象論》中解釋得非常清楚。「天以六六之節,所以正『天』之度,以成一歲;人以九九制會,所以正『氣』之數,計人亦有三百六十節以為天地久矣。天度所以制日月之行,氣數所以紀生化之用。」
天以六六為節,即以6個60度成一周年(6×60=360日)為節度,作為「天」運行的時空定制;人之氣數主要築基於九臟與九竅的經絡會通。九臟是指四肢與五臟(心肝脾肺腎);九竅為兩眼、兩耳、兩鼻孔、一口和二陰。九竅與九臟以經絡會通而相互制約,組成人體的整體平衡系統。當系統平衡穩定,人體便於健康態。
九為陽數之極,六為陰數之巔。陽以進為用;陰以退為用,故陽數用九而不用七;陰數用六而不用八,以彰示陰性以退為用的本質。《易經》乾卦「用九」一爻;陰卦「用六」一爻,也是基於這個原則。按照牛實為老師的分析(《內經生態觀》),陽呈現奇態,人體九臟與九竅的功能,是處於奇態。周天360度由偶數6與60相乘,處於不變的偶態,以限制地繞日作周天運行。人的氣數81,為九臟與九竅的相互作用,以紀人體進行生化的運用。人體通過這個生化作用而存活不息,而生化不息的根本,在於九九制會中的五臟,與六六節度四時之間的關係,明確人體順應天氣變化而作出調適的相關性和重要性。
入冬之後,陰氣趨盛,陽氣伏藏,護養陽氣,首要防寒防凍。漫長寒夜,若太晚睡,耗損陽氣;此外,民間有「立冬補冬」的風俗,通過飲食,進行適當溫補,以渡嚴冬,既可禦寒,亦可補益陽氣存量之不足。
關於禦寒防病,有民間諺語云,「薑末入餃溫三焦,餐後冬棗腸胃調;散寒來碗神仙粥,白果猪肚喘咳消。」薑,辛熱。散風寒,溫中,去痰濕,止嘔,定痛,消脹,治陰冷諸疴;關於神仙粥,民間流傳的歌訣是:「一把糯米煮成湯,七根葱白七片薑,熬熟對入半杯醋,傷風感冒保安康。」此粥專治由風寒引起的頭痛、渾身痠懶、乏力、發熱等症狀;白果,苦澀收斂,可斂肺氣,定喘嗽,為治肺虛咳喘之證。值得一提,白果所含的毒性成份,經水解後產生氫氰酸,有緩解支氣管痙攣的作用。白果以色綠的胚最毒,李時珍《本草綱目.卷三十》引李延飛《三元延壽書》說,「白果食滿千個者死」。故成年人食用白果時,宜控制在15顆左右之內(王緒前編著:《方藥傳心錄》,頁92)。
古人將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稱為「四立」。「四立」是一年之中,四季變化的關鍵交接時刻,人體的平衡系統容易失衡而生病,因此需要留意,順應節氣的變化而調適起居生活。冬天日短夜長,天黑得很快,陰暗的環境也容易產生抑鬱情緒,故冬季需要藏神於內,心正神寧。
宋代詩人陸游有「立冬日作」一詩,「室小才容膝,牆低僅及肩,方過授衣月,又遇始裘天;寸積篝爐炭,銖稱布被綿。平生師陋巷,隨處一欣然。」觀乎陸游一生多失意。宋寧宗開禧二年(公元1206年),韓侘冑主持國事,積極準備北伐,陸游大力支持,因與韓侘冑親近,而在暮年飽受一些人非議,心境抑鬱,可以想像。然而在「立冬日作」一詩所見,詩人雖身居陋室,生活艱難,但也沒有消磨其鬥志,因為他欣然樂觀的心境,能夠把抑鬱驅散。(宋)周煇撰《清波雜志校注.卷六》「養生修身」云,「神慮澹則血氣和,嗜慾勝則疾疹作」,故無論處於「四立」任何一立之時,保持心正神寧,是為養生之至要。周煇引述范忠宣公回答族間子弟之問修身之道,曰「惟儉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修身養德,顯然也先需要有一顆正靜之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