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和不遇

人生世,總在遇和不遇之間。作為退休理科教師,我們遇到同好者一起寫博文,同一議題,可各抒己見,有時會遇到教過的學生、共事的老師、久違的上司,什麼樣的熟人、朋友,什麼樣的男人、女人,全不由我們做主,卻決定我們的電腦瀏覽器博文和瀏覽的博客以前在學校工作,如果工作順利、生活幸福,某一天早上醒來,我們會感謝命運,讓自己在那些重要的時刻遇到了合適的人,可能是同事的幫助,勤奮的學生如果某日諸事不利,那麼,會遇到倒楣的事情,忘記帶教具,忘記這,忘記那。生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佔據人一生大部分時光的,是他的職業生涯,平時人們常講的遇和不遇,也多指工作和職業中的遭際。退休後遇到的,多是舊同學,興趣相似的羣組,在談天說地之際,偶有佳作,不想輕易忘記,乃存之於小方塊中,給遇和不遇的博客觀賞,如此而已!

2021年11月13日 星期六

林語堂《生活的藝術》

《生活的藝術》(華藝出版社,二零零一年)是國學大師林語堂為了將中國的傳統生活藝術和人生哲學介紹給西方讀者而專門寫成的,集中體現了他對人生的感悟,並探究了活着的意義,以及如何定義「快樂人生」。林語堂筆下的「人生」到底是真實的殘酷或是恐懼中的幻想,無人知曉,但不可否認的,這本書讓每一個讀過它的人都會更加珍視寶貴的生命時光。我尤其喜歡書中「生命的享受」和「悠閒的重要」兩章。

「生命的享受」講述了與「快樂」有關的問題。作者不能理解為何社會常將物質與快樂畫上等號,感嘆「這時代還有純粹的快樂」嗎?讀至此,我不禁想到當今社會,有些人以「名貴」、「奢侈品」來享受物質上的快樂,並藉此吸引路人艷羨的深情,從而加劇自己內心的快感。實際上,這多麼淺薄,又多麼可悲!因為,一個人物質上享受,不過是自身滿足了他人的幻想,自己「感到」快樂而已。正如林語堂所言,長此以往,一個人只會漸漸地迷失在對物質的片面追逐之中,喪失對精神高地的認知與追求。精神的富足帶來的快樂才是更加恆久的,這個道理簡單深刻,卻時常被人遺忘。《生活的藝術》深入淺出地為世人敲醒警鐘,令人受益匪淺。

「悠閒的重要」則從哲學層面深入地剖析了人性。「人類是唯一在工作的動物,若一隻野獸跑進人類的都市,這隻野獸一定會對人類社會發生很大的疑惑,確實只有我們在工作,但打從心裏問,那又是為了什麼?」這些寫於一百年前的文字,放在當下仍然發人深省:當下社會,年輕人會偶有逃避的心態,佛系、躺平、內卷,不一而足,而且還動不動就打着已經讀懂了整個世界的旗號。事實上,人類的勞作,是為了什麼?我們是不是應該把人生的意義定位於更高遠的目標上,除了自身的成長,更要想一想為城市、為國家,乃至為人類的文明與進步?

捧讀《生活的藝術》,讓我更加堅定地相信:一個人,特別是成長中的年輕人,內心裏的乾坤有多開闊,他的正能量就有多強大,整個社會前行的動力就有多猛烈。這是《生活的藝術》給我們的一個重要啟示。

在《生活的藝術》這本書中,我們將看到的是一個坐在躺椅上,烹茶煮酒,神情安逸,在煙霧繚繞中把那些名家的生活真諦娓娓道來的人。在這本書中,林語堂從生活,家庭,文化,旅行,思想,宗教等各方面寫下一種藝術。

生活的藝術關於生活的藝術,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每個人都有自己對人生的感悟,不同的背景,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際遇,造就了不同的人生。

《生活的藝術》探討生命、心靈的價值,並抒發林語堂個人對日常生活中人、事、物的觀感,提出自己的看法,進而論及周遭,乃至整個社會。全書雖被分為十四章,但在重要觀點上前後呼應,各章雖有一既定的討論主題,但往往將內容向外擴展,並無絕對的限制,這正合作者所提倡的悠閒隨興的生活態度。作者在本書《自序》中說:「本書是一種私人的供狀,供認我自己的思想和生活所得的經驗。我不想發表客觀意見,也不想創立不朽真理。我實在瞧不起自許的客觀哲學,我只想表現我個人的觀點。」又說:「一切取捨都是根據我個人的見解。」是的,無論是思想觀點,還是情感情趣,或是表述方式,《生活的藝術》也好,《吾國與吾民》也好,都有非常鮮明的「林語堂風格」。

因而,喜歡這種風格的讀者--準確地說,是具有林語堂式思想、情趣的讀者,自然對林語堂的著作評價極高。例如,有人認為《吾國與吾民》是「迄今為止最真實、最深刻、最完備、最重要的一部關於中國的著作」。但是,不喜歡這種風格的讀者--準確地說,是不具有林語堂式思想、情趣或者說人生境界還沒有達到林語堂那種高度的讀者(如某些大學生),肯定會對林語堂的著作不以為然。林語堂在《自序》還說:「我也想以一個現代人的立場說話,而不僅僅以中國人的立場說話為滿足,我不想僅僅替古人做一個虔誠的移譯者,而要把我自己所吸收到我現代腦筋里的東西表現出來。」

實際上,林語堂寫《吾國與吾民》與《生活的藝術》的時候,不僅是以「一個現代人的立場說話」,更多的是站在美國人的立場上說話。這從前面的《編創花絮》部分介紹的成書背景就可推測到這一點。林語堂創作的讀者意識很強,他在《自序》中說:「我頗想用柏拉圖的對話方式寫這本書。把偶然想到的話說出來,把日常生活中有意義的瑣事安插進去,這將是多麼自由容易的方式。可是不知什麼緣故,我並不如此做。或者是因我恐怕這種文體現在不很流行,沒有人喜歡讀,而一個作家總是希望自己的作品有人閱讀。」我們完全可以說,《吾國與吾民》與《生活的藝術》是寫給外國人看的、介紹中國人與中國文化的經典。然而,我們很難有充足的理由說,它們也是寫給中國人看的、介紹中國人與中國文化的經典。或許,我們真應該細味一下林語堂的《生活的藝術》,重新,好好的,邂逅一下生活。

生活這個詞語,我們究竟理解多少其中的含義?也許我們不得而知。但我知道真正的生活一定不是一直拼命地想要獲得些什麼,或者將自己緊緊地束縛於某些東西之中,亦或是過分地追求完美。

在我們一生中,有很多失敗和成功,也許我們還在為一時的成功沾沾自喜;或者又為一次小小的失敗懊惱不堪。但是我們到底懂不懂什麼才是失敗,什麼才是成功呢?很多東西都會成為過往雲煙,不復存在。今天這個時代,有多少人被名利這些瑣碎的東西蒙蔽了雙眼?這些人的一生是可悲的,因為他們不懂得生活。名利這些虛浮的東西都不應該成為我們生活的重心,這些東西只不過讓生命失去應有的價值,甚至讓我們失去更多可貴的東西。林語堂傳承著那一份「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智慧。

看到「放棄」二字,很多人就蹙緊眉頭。我們緊緊抓著一些東西,回首的時候,我們得到了什麼?所以有時候放棄是一種智者的表現。對於許多人來說,放棄手中的錢財,功成名就的地位等一些無疑是最艱難的抉擇。可是這些都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東西,這些似乎看上去是讓你的生活富足了,可是你的心卻累了。放棄往往比佔有會擁有更多。放下了羈絆和痛苦,才會有自由可言。「享受悠閒生活當然比享受奢侈生活便宜得多。要享受悠閒的生活只要一種藝術家的性情,在一種全然悠閒的情緒中,去消遣一個閒暇無事的下午。」林先生這樣說。親近大自然,珍惜我們身邊的人,安靜地閱讀一本好書,品嘗美味佳肴……得到的就是最簡單最質樸的快樂。

以前就很嚮往週遊世界的旅行,在沒有看這本書之前,我認為這樣就是旅行。其實不然,「一個真正的旅行家必是一個流浪者,經歷著流浪者的快樂、誘惑,和探險意念。旅行必須流浪式,否則便不成其為旅行。旅行的要點在於無責任、無定時、無來往信札、無嚅嚅好問的鄰人、無來客和無目的地。一個好的旅行家決不知道他往那裏去,更好的甚至不知道從何處而來。他甚至忘卻了自己的姓名。」現在並沒有這樣的機會去旅行,但是這才是一種人生的態度,不束縛自己,讓自己的心更加自由。雖然很難到達這樣的境界,但並不是一定要追求這樣的效果,這也是林先生告訴我們不要凡事都追求完美的理由吧。只要我們領悟這層意思,我們試著去靠近,這才是最真實的生活。

這個年紀的我們,沒有太多的閱歷,生活二字也不會有很多的感悟。但是合上這本書的那一刻,又明白了不少,此時自己的心愈發地澄明。《生活的藝術》仿佛是一束光,指引我們從庸俗到優雅,我們的靈魂從卑微走向高貴,從理智走向情感。

其實無論你現在是以何種生活方式生活著,但是切勿讓自己痛苦,掙扎,被牽絆。快樂地度過每一天才是最重要的。

細細品讀《生活的藝術》,我的思緒也仿佛隨之飄進了他筆下那個高雅世界之中。在《生活的藝術》中,林語堂談了莊子的淡泊,贊了陶淵明的閒適,誦了《歸去來辭》,講了《聖經》的故事,以及中國人如何品茗,如何行酒令,如何觀山,如何玩水,如何看雲,如何鑒石,如何養花、蓄鳥、賞雪、聽雨、吟風、弄月……將中國人曠懷達觀,陶情遣興的生活方式,和浪漫高雅的東方情調皆訴諸於筆下,向西方人娓娓道出了一個可供仿效的「完美生活的範本,快意人生的典型」,展現出詩樣人生、才情人生、幽默人生、智慧人生的別樣風情。

林語堂說:「我們不去追求完美的理想,不去追尋那勢不可得的事物,不去窮究那些不可得知的東西……最重要的問題是怎樣去調整我們的人生,使我們得以和平地工作,曠達的忍耐,幸福的生活。」林語堂是一個講究自我、懂得調劑和享受生活的人,這在《生活的藝術》這本書中表現得淋漓盡致。他把自己對生活的認識,通過這本書告訴我們在工作之餘、責任之外如何提高生活的質量、過上有品位的生活。林語堂並不是叫我們放棄所有的理想,而是在強調,對理想的追求必須是以現實生活為基礎的、是以快樂為原則的。

在當下,我們總是碌碌忙忙、急功近利。但自從讀了《生活的藝術》後,書中提倡的悠閒的情緒和中庸的精神就一直感染著我。驚天動地的生活能給我們帶來快樂,平凡恬淡的日子也一樣能給我們帶來快樂;榮華富貴能使人快樂,粗茶淡飯也能使人快樂。快樂與否,關鍵在於我們的心境。如果多體驗一下大自然的神奇,多傾聽一下自己的內心;多一些工作的坦然,而少一些追名逐利的煩憂;尊重生命,順其自然,還自己一個自然的心靈,我們將生活得充實而快樂:當我們工作的時候,我們會感到創造的魅力,從而快樂;當我們悠閒的時候,可以感到生命的愉悅,從而快樂;當我們歷經苦難的時候,我們可以從中汲取奮鬥的激情,從而快樂……這,或許就是作者追求的「中庸」的和「閒適」的境界吧。如果我們能做到的話,何樂而不為呢?

讀書也是一種休閒,一種娛樂的方式。它能讓我們知天地、曉人生,它能讓我們陶冶性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書是我們精神的巢穴,生命的源泉。讀書不僅給人帶來恬淡、寧靜、心安的快樂,還能引導人走入另一個世界,給人思考和熟慮的空間。書中提到的一個讀書目標的共式「三日不讀書,便覺語言無味,面目可憎。」意思是人如讀書即會有風韻,富風味。出於勉強態度的去讀書的人,都是些不懂讀書藝術的人。只有我們善於讀書才可能去懂得文學的欣賞及寫作的藝術,才可能去領略文學的美。宇宙中有生命的東西儘是文學的美,古藤的美勝於王羲之的字。人生既是文學,文學也脫離不了生活,生活的一切悲歡離合、可歌可泣,交織成一篇篇絕妙的大好文章。只有喜怒哀樂愛惡欲的最真切最廣大最堅強的,始是最道德的,也即是最文學的。

《生活的藝術》仿佛是一束光,指引我們從庸俗走向優雅,從理智走向情感,在苦難中找到快樂,在忙碌中找到閒適。或許,我們應該細細品味《生活的藝術》,重新,好好的,邂逅一下生活。

不想幹活,想保持一份慵懶的心情,就像這些天偷閒般囫圇吞棗似的瀏覽完了《生活的藝術》,腦子裏一片空白。不知道是不是我個人的現象,每次讀完一本書,總是要發好長的呆。尤其是一本能說到你心坎的書的時候。哎,選書如選人,對於不能說到心坎的書,自己也是斷然不會從書堆中揀起來。就像這本書,記得初中的時侯,從一個同學家里偶然閱讀了作者寫的《蘇東坡傳》,竟給了自己莫大的人生指導,仿佛看到一盞明燈,在穿越了遙遠的時代,那光芒照耀在自己的身上依舊溫暖如故,伴隨那清越的聲音,每當自己困頓頹喪害怕捲曲成一團的時候,總能想到一個人曾經不卑不亢不盈不虛的生活在這個美麗又黑暗的世界。用自己的從容,淡定,微笑,還有容納著山與水,榮與衰,生與死的胸懷,舞蹈著一個豐滿、優雅而美麗的靈魂。

我們總是寄望於從萬萬千千的書中找尋到那麼一位作者,去與他交換靈魂的契約,從而得到自己獨一無二的認同感,就如那幅常常映在我腦海中的山水畫,一片飄渺霧茫的空曠,遠處幾處青黛的淡淡山影,從月光下往下望,一葉扁舟上兩個孤獨的人影,仿佛一個正是來自古代的知己、智者,一個正是觀者自己,這樣的景又怎麼不讓人沉醉,又怎麼不讓人砰然心碎。

然而這終究是本更適合老人的哲學,也正如別人所評論的,隱約間也能端倪出一絲小資的情懷。而我本性中終究還是有一些不安分的脾性,有想享受閒適的心情,卻沒享受閒適的命。也不知道自己的這份不安分的躁動來自何處。有人說,男人像茶,二十歲的時候像雨花茶,至真至純,色味清香;三十歲的男人是碧螺春茶,去除了浮躁又保持了香味,風格別具。而我在這青黃不接的時代,可能真的是除了一身躁味就沒有什麼了吧!嗚呼哀哉!

藝術應該是一種諷刺文學,對我們麻木了的情感、死氣沉沉的思想,和不自然的生活下的一種警告。它教我們在矯飾的世界裏保持著樸實真摯。

人生真是一場夢,人類活像一個旅客,乘在船上,沿著永恆的時間之河駛去。在某一地方上船,在另一個地方上岸,好讓其他河邊等候上船的旅客。

讓我和草木為友,和土壤相親,我便已覺得心滿意足。我的靈魂很舒服地在泥土裏蠕動,覺得很快樂。當一個人優閒陶醉於土地上時,他的心靈似乎那麼輕鬆,好像是在天堂一般。事實上,他那六尺之軀,何嘗離開土壤一寸一分呢?

《生活的藝術》本身就是一本生活觀後感,裏面的情調很高雅,這是一種中國人獨特的高雅。書中不遺餘力地向美國人民兜售隱忍閒適的中國式生活藝術,林語堂在書中揭露了他所認為的美國人三大惡習:講究效率,講究準時和希望事業成功。雖然這些「惡習」是現代人幾乎都有並且得到某部分人的極力推崇,但他卻別樹一格地認為「一個人以為不要緊了,就什麼都不要緊了」這個是中國人特有的美妙概念。美國人「求全的欲望近乎淫」,而中國人則認為差不多就可以了。於是,林語堂想藉由自己對生活的獨特見解,告訴這些生活節奏緊湊的美國人大洋彼岸中國人的好。他在書中娓娓地道閒適的好處,諄諄地誘美國人去享受生活。書中的章節都是這樣的題目:誰最會享受生活、生命的享受、悠閒的重要、家庭之樂、生活的享受、享受大自然、文化的享受,他是非常認真地要為美國人的機械生活上點潤滑油。

雖然比較明顯《生活的藝術》是林語堂為外國人寫的一本書,但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其實現代中國人的生活也開始趨向於林語堂當初筆下的那些外國人。人們每天置身於煩囂社會中,麻木地幹着用於維持生活的工作,真正的生活的意義,也許人們早已忘卻。

或許,我們都該在某個陽光明媚的午後,一邊呷著甘醇的奶茶,一邊細味一下林語堂的《生活的藝術》,重新,好好的,邂逅一下生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