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寫過《「命數」與「氣數」》,除了科學定義之外,「氣」,在古代是人們對於自然現象的一種樸素認識。《周易.繫辭》說:「天地氤氳,萬物化醇」,認為氣是構成世界的最基本物質,宇宙間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氣的運動變化而產生。
氣是一種至精至微的物質,是構成自然萬物的原始材料。萬物是天地形氣陰陽相感的產物,是物質自然界有規律地運動變化的結果。這與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二章內所說的宇宙觀相符:「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人能應四時而知萬物,有高度發展的意識和思維,又是萬物中最珍貴的,所以《黄帝內經》的《素問.寶命全形論》說:「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於人」,而氣正是構成人體生命的最基本物質。
氣化作用是生命活動的基本特徵。人的生命機能來源於人的形體,人的形體又依靠攝取天地自然界的一定物質才能生存。生命活動是物質自然界的產物,人類必須同自然界進行物質交換,才能維持生命活動。
《素問.六節臟象論》說到「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空氣、水、食物經口鼻進人人體後,經過一系列的氣化過程轉化為機體各部分的生命物質(五臟六腑之精氣)和生命機能。人體通過五臟六腑呼吸清氣,受納水谷,將其變為人體生命活動需要的氣血津液等各種生命物質,由經脈運送至全身。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E=mc²,揭露了能量(E)和質量(m)在一定條件下能夠互變,無形的能量能變成有形的物質,反之亦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和色,氣與物質的互動「聚則成形,散則成風」,似乎有不少共通之處。
量子力學讓人類理解除萬有引力之外的電磁相互作用、強弱相互作用等,物質的基礎是一種能量場,其粒子也存在波動性質。近代弦理論指物質存在就是能量線的振動波頻,這可是氣的根本?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