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和不遇

人生世,總在遇和不遇之間。作為退休理科教師,我們遇到同好者一起寫博文,同一議題,可各抒己見,有時會遇到教過的學生、共事的老師、久違的上司,什麼樣的熟人、朋友,什麼樣的男人、女人,全不由我們做主,卻決定我們的電腦瀏覽器博文和瀏覽的博客以前在學校工作,如果工作順利、生活幸福,某一天早上醒來,我們會感謝命運,讓自己在那些重要的時刻遇到了合適的人,可能是同事的幫助,勤奮的學生如果某日諸事不利,那麼,會遇到倒楣的事情,忘記帶教具,忘記這,忘記那。生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佔據人一生大部分時光的,是他的職業生涯,平時人們常講的遇和不遇,也多指工作和職業中的遭際。退休後遇到的,多是舊同學,興趣相似的羣組,在談天說地之際,偶有佳作,不想輕易忘記,乃存之於小方塊中,給遇和不遇的博客觀賞,如此而已!

2022年5月24日 星期二

火燒赤壁 如今安在?

傳說乾坤之初,天地交戰,顓頊帝大戰共工氏於不周山,戰況慘烈,驚天地,泣鬼神,共工戰敗,怒撞不周山,天柱崩裂,地動山搖,以至天水傾瀉,洪水為災,幸得女媧煉石補青天,生民得以延續保存。

傳說不周山之戰是西元前24世紀末或者西元前23世紀初,雙方為了爭奪中原地區的統治權力在不周山進行的一場戰爭,最終,顓頊帝大獲全勝,共工氏被打的大敗。

不周山之戰,乃史前故事,全屬文化傳說,或有虛構之虞,其故事影響力,反不及三國時代的赤壁之戰,婦孺皆曉,故事內容真有其事,且為後人津津樂道,卻鮮有質疑其真實性?

地點之謎

據資料顯示,在內地,赤壁地名出現不止一處,在湖北省境內就有6個地方稱赤壁,直得考究的也起碼有兩個不同地點。

其一是位於湖北省赤壁市南岸,有學者認為此處乃唯一尚存原貌的古戰場,據《湖北通誌》記載:赤壁山臨江磯頭有赤壁二字,相傳為周瑜所書寫。

另一處則為黃州城西長江邊的那塊顏色赤紅的峭壁,同被稱為赤壁,據學者考究,此赤壁之來由全因宋代大文豪蘇東坡所猜測而得名,蘇東坡曾被貶黃州,遊過此赤紅峭壁,作賦抒懐,填詞感慨人生而已,很明顯,他自己也不敢肯定赤壁地點,故在詞中只說「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人道是」即道聽途說也。

有學者認為「人道是」的那個人,就是指唐朝大詩人杜牧,因為杜牧也曾在黃州當官,位至太守,亦曾為此赤壁作詩,故有不少人受他的著作影響,誤以為赤壁之戰發生在黃州。

《三國志》記載赤壁之戰發生在長江南岸,而黃州之赤壁位於長江北岸,當時曹操大軍壓境,初與吳將周瑜接觸失利,退守北岸駐兵於烏林,而周瑜大軍則布陣於長江南岸,蓄勢以待曹兵入局,故多數學者認為湖北省赤壁市南岸為古戰場原貌。

「赤壁之戰」為三國歷史拉開序幕,在此之前,只有曹操權傾天下,雖則赤壁兵敗銼其銳氣,但兵力仍可雄霸一方,經此一役,孫權威震江南,同時劉備也攀了順風車,借勢崛起,形成魏、蜀、吳三國鼎立。

《三國演義》乃章回體小說,把曹操描述得十分窩囊,赤壁戰敗,魏軍幾乎全軍覆沒,但隨着年紀增長,卻有不同的想法。

曹操以舉孝廉出身,即今之傑出青年才俊,並非一般紈絝子弟,初出仕為官則法紀嚴明,居民可夜不閉戶,他隻身行刺董卓,膽識過人。「官渡之戰」以弱勝強,挾天子以令諸侯,權傾朝野,手下盡多能士,曹操精通兵法,縱橫捭闔,所向披靡,雖有司馬氏狡黠之徒,然而終曹操父子一生也不敢覬覦半寸。

擾亂軍心

古兵法注重天時和地利,其次講人和,即用人之法也。

「道、天、地、將、法」五者之中以道天地三者為先,古時看天氣變化以二十八宿為主,凡「月在箕、壁、翼、軫」四宿,乃起風之日。

曹操亦曾註解孫子兵法,可惜失傳,故依九州分野,東吳將何日起東風,曹操焉有不知?心知周瑜守住江口不應戰,定是等待轉吹東風,雙方心裏有數,曹操苦在心裏,表面不讓人知而已,故此時若有人提出不吉預測,即視為異見,以擾亂軍心斬之。

曹操大軍本紮營在岸上,早已心知不妙,靜悄悄退兵回首都許昌,保存大部分兵力,反正船上軍兵多患瘟疫,不如加把火送給孫吳,分散其兵力,或許阻延孫劉大軍的猛烈追擊!

以下有七點疑問,可供聰明的博友思考:

一、參戰雙方的兵力到底是多少?

曹操揮軍逼近長江一線的時候,先給東吳寫了一封信,信中提到自己帶領百萬大軍,要蕩平東吳,奉勸東吳跟曹操聯手消滅劉備,並及早投降。這裏就有一個問題,當時曹操有這麼多人馬嗎?據考證,魏國滅蜀之前北方有一千三百萬人口,而曹操兵臨長江的時候,估計人口也就是這個數字,這樣少的人口基數,不可能徵調出百萬大軍。何況,曹操也不可能把全部家底都用上,因為北方剛剛平定,他還必須在各地留下足夠的軍隊駐防,這樣他的部隊可能有一百二三十萬甚至更多,當時北方是不可能有這麼多的兵源的。據專家考證,曹操帶去的兵力,充其量也就是七八萬。而東吳抽掉到前線的部隊也就是五萬左右,加上劉備的一萬人馬,孫劉聯軍也就六萬人。在人數上曹操佔有優勢。

二、誰想出的火攻的計劃?

按照《三國演義》的說法,火攻的計劃是諸葛亮和周瑜共同想出的,這麼寫當然是為了表現諸葛亮和周瑜的智謀,這是小說創作的需要。但事實上這個主意最先是黃蓋想出來的。在《三國志.吳書周瑜魯肅呂蒙傳》中,有這麼一段記載:

瑜部將黃蓋曰,「今寇眾我寡,難於持久。然觀操軍船艦,首尾相連,可燒而走也。」

周瑜聽取了黃蓋的建議,並讓黃蓋負責實施,可見,整個火攻從計劃的制定、實施都沒有諸葛亮的什麼事。既然要火攻,就離不開合適的風向,那就是東南風。當時正值冬季,是刮北風的季節,但是洞庭湖一帶卻由於特殊的地理環境,在冬季天晴的時候,有時會刮東南風,這一地方氣候特點,作為東吳的都督,周瑜不會不知道,而從北方來的諸葛亮卻未必會了解。所以利用東風的應該是周瑜,沒諸葛亮什麼事。但小說中卻寫成了諸葛亮借東風,而且還設壇作法,搞得神神道道。怪不得魯迅說《三國演義》「狀諸葛亮多智而近妖」。

三、周瑜打黃蓋屬於子虛烏有。

小說中有一段周瑜打黃蓋的故事,並且還留下一句老古語「周瑜打黃蓋——願打願挨」。其實這個故事也純屬虛構。歷史事實是,黃蓋獻計之後,周瑜又派他去向曹操詐降。其實黃蓋用不著演一出苦肉計,當時向曹操投降的將領很多,所以曹操接受投降已經成了習慣。而黃蓋就利用了曹操的麻痹心理。黃蓋先修書一封,表示願意率部投降。然後黃蓋就帶領「艨艟鬥艦數十艘,實以薪草,膏油灌其中」,前去投降。曹軍早已知道黃蓋是來投降的,所以根本就沒有防備,曹軍官兵甚至還伸著脖子看熱鬧。等黃蓋逼近曹軍艦船,於是放出船隻,同時點燃船上的薪材。這些火船很快就引燃了曹軍的戰艦,並且借著風勢,大火很快蔓延到岸上,並引燃岸上的兵營。這一把火雖然不可能把曹軍全部燒死,但活著的曹軍已經失去了戰鬥力,曹操只有帶領殘軍逃跑的份了。

四、草船借箭張冠李戴。

小說中還寫了一個草船借箭的小插曲,這個故事婦孺皆知,這裏就不重複了。但其實歷史上並無此事。用船隻借箭的故事倒是有一件,但主人翁卻不是諸葛亮,而是孫權。在《三國志·吳書·吳主傳第二》中有裴松之的註解,其中提到公元223年,曹劉兩軍在濡須口對陣,剛一交戰,曹軍就吃了敗仗,於是堅守不出。孫權帶領衛隊乘輕舟到曹軍陣前偵察,被曹軍發現,曹操看孫權的衛隊軍容整肅,讚嘆道:「生子當如孫仲謀。」於是命弓弩手對孫權的船隻射擊,孫權的輕舟一側像刺蝟一樣沾滿了箭, 致使船身失去平衡,幾欲側翻。孫權於是心生一計,又把船的另一側朝向曹家,結果另一側也沾滿了箭。孫權這麼做主要是為了避免船隻側翻,而不是為了借箭。結果被羅貫中安到了諸葛亮身上,編出一段草船借箭的故事。

五、把戰船連在一起,是曹操的主意?

《三國演義》中寫的是龐統給曹操獻計,讓曹操把戰船用鐵環連在一起,這樣不習水戰的北方士兵在船上就能如履平地,更好地發揮出作戰水平。對此曹操非常讚賞,雖然謀士程昱也提出如遇火攻就會危險,但是曹操卻還是採納了這個建議。小說中這麼寫,顯然是為了突出龐統的智謀,龐統用這種辦法幫助孫劉,為孫劉聯軍火攻創造了有利條件。但是歷史事實,卻不是這樣,歷史上根本就沒有龐統獻計一說。把戰船連在一起,實際上是曹操的主意。曹操是北方人,他的士兵也都是北方人,不習水戰,曹操一心想著通過把戰船連起來,以適應北方士兵作戰,而沒有料到會遇到火攻。再一說,當時是冬季,刮的是北風,曹操不知道當地晴天會刮東南風的情況。曹操雖然長於謀略,但是知識經驗上的欠缺,成了他的致命傷,最終導致了他的慘敗。

六、蔡瑁、張允於史無據,蔣干也沒有中計。

小說中還寫了曹操重用荊州降將蔡瑁、張允做水軍都督,這成了周瑜的心腹大患,因為蔡瑁、張允是荊州人,是水戰方面的專家,曹軍有了這兩個專家,周瑜在水戰上的優勢也就顯示不出來,所以他必須設法除掉這兩個人。正巧他的同窗蔣干前來勸降,於是就有了周瑜忽悠蔣干,讓他帶走偽造的蔡瑁、張允密信。蔣干回到曹營獻上密信,曹操立馬斬殺蔡瑁、張允。但是史書上根本查不到這兩個將領,他們是作者虛構的人物,而蔣干中計也是作者想像的產物。事實上,曹操的戰船隻要連在一起,誰當水軍都督都救不了曹操的水軍,殺不殺水軍都督於戰局並無絲毫影響,當然小說這樣寫更加好看。

七、華容道放曹操也是想像的產物。

小說中寫曹操帶領殘軍向北逃竄,中間遇到三處險要位置,曹操大笑三次,他笑諸葛亮失算,沒有在這裏設下伏兵。誰知,他每一次笑完,就笑出一支奇兵。第一次,笑出了趙子龍,第二次笑出了張翼德,第三次笑出了關雲長。前兩次幸得張遼、徐晃拼死保護,才得以逃脫。最後一次在華容道遇上了關雲長,華容道地勢險要,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又遇上最能打的主,曹操自知難以逃脫。但是關雲長早年曾投靠曹操,他欠曹操個人情。所以才有關雲長義放曹操。這一切諸葛亮早就算定,他算出曹操死不了,於是把關雲長安排在華容道,讓關雲長藉機還了曹操的人情。其實這都是藝術家的設計,真實的歷史,曹操確實是從華容道逃回的,而且在華容道他也確實大笑了一回——並且也僅僅笑了這一回,他笑劉備沒有在這裏設下埋伏。但是當他從華容道逃脫之後,劉備的兵馬還真到了,但也只能望著曹操身後的塵土興嘆了。

當然小說屬於文學藝術,盡可以馳騁想像。但是不能把小說當歷史來讀,那樣的話,就可能鬧出笑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