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毛細雨的清明日,是一年一度掃墓時。對於國人來說,清明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慎終追遠深入骨髓。每到這天,總會有人千方百計趕回家,祭祀先人,以示不忘,期待逝者庇佑未來。
近年,內地政府一直倡導文明祭掃新風尚,電子祭掃、現代化墓園等現代方式的出現改變了一些民間的固有模式,但是傳統的習俗依然沒有遠去,兩者在相互角力和包容中找到了一種平衡。
「雲祭掃」
去年對於疫情持續延燒的中國大陸來說,在嚴格封控措施下,連親自到祖先墳頭祭拜都相對困難,因此包括「代理祭掃」以及網路獻花留言的「雲祭掃」等新模式,已成為官方鼓勵的新模式。除此之外,為了減少空汙,不少墓園也提供免費鮮花,或者金紙換鮮花等服務,鼓勵民眾以獻花代替燒紙。除了清明祭祖方式有所改變外,預立遺囑提早安排身後事、減少遺產爭執,也漸成主流,且逐年年輕化,甚至還有大二學生選擇立遺囑來作為自己20歲的生日紀念。
捻香,獻花,這些在墓前恭謹行禮的人,與六尺之下的先祖,沒有一點親屬關係。
獻花取代燒紙 墓碑改電子
江西上饒殯葬服務中心主任
吳斌:「由我們工作人員代為祭掃,並拍好視頻(影片)上傳給家屬。」
中國大陸各地染疫人數在過去三年持續攀升,不少民眾在封控下,無法親自上墳掃墓。包括山東省濟南市等部分地方政府,更是為了防疫,乾脆禁止民眾親自掃墓,只能由工作人員集體代祭。
司儀:「代表無數親人們一同緬懷先人。」
濟南玉涵山公墓副主任
孫建軍:「主持人念祭文,工作人員獻花、獻花藍、三鞠躬等一些儀式,代為群眾寄託哀思。」
官方也積極鼓勵民眾,以動動手指,在網上獻花、祈福與留言的「雲祭掃」方式,取代到場祭拜的掃墓。
貴陽市民:「我更贊成是網上,當然家裡如果有親人要上(山)去,也可以請他們代掃一下,我覺得在網上(雲祭掃)很文明的呀。」
北京衛視主播:「全國共有2304個網絡祭掃平台,網絡祭掃人次達到695萬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長了275.7%。」
儘管包括北京最知名的八寶山公墓在內,這些開放現場祭掃的墓地,清明節當天仍然湧入不少群眾。
北京衛視記者:「在人民公墓外的停車場,已經基本達到飽和狀態。」
但在祭祀方式上,已與過往有所不同。不少墓園免費提供鮮花,鼓勵民眾以獻花取代燒紙錢,一樣能向先人表達追思與紀念。
北京墓園工作人員:「我們給他提供免費贈花,燒紙(金紙)換花,還有電子墓碑服務,緬懷他們為節地生態安葬做出的貢獻。按照我們傳統墓碑,一個墓一平方米這個樣子(來計算),2萬5千人至少節地2萬5千平米。」
當局更鼓勵民眾,以電子墓碑取代實體墓碑,以樹葬、花葬等生態墓葬方式,讓身後事與慎終追遠,都能有新的面貌。
中國大陸民政部社會事務司司長
王金華:「如果說我們每個人都要去占一塊地然後來安葬,我們到哪兒去找那麼多土地,所以更多地我們還是要,既要解決老百姓逝有所安的問題,同時還要解決浪費土地、佔用土地資源的問題。」
北京居民:「環保更適合現在的時代,以後的趨勢不都是這樣,能夠臨走還給後人留下更多的綠地,不是更好?」
對於清明祭祖與墓葬等身後之事,人們不但開始發展出新的模式,就連遺囑等身後之事的準備工作,人們的態度也已大有轉變,不但主動預立遺囑的民眾持續增加,年齡層更是下降。
「80後」預立遺囑的人數5年就增長近13倍,且遺囑分配的遺產除了銀行存款外,支付寶、微信與遊戲帳號等虛擬財產的處置也增加。
北京預立遺囑者 王浚宇:「當你準備去立這個東西(遺囑),對我來講,意味著我認真地想過這件事,其實我會覺得做完遺囑,相當於是給自己一個交代,同時也能讓自己不用那麼焦慮。」
北京預立遺囑者:「其實主要是雲盤這一塊,因為我從小到大有很多照片、視頻,我覺得如果我突然有一天走了,把這些留給父母,他們可以通過這些來懷念我。」
連20出頭的大學生,也開始考慮預立遺囑。去年立下遺囑的「00後」族群,比前一年度增長了14%。
遺囑見證人:「請問現在您在做什麼?」
預立遺囑者 王涵:「在登記遺囑。」
遺囑見證人:「這份遺囑是您的真實意願嗎?」
預立遺囑者 王涵:「是的。」
對於以預立遺囑來為自己20歲生日留下紀念的大二生王涵來說,在這麼青春的年紀做出這番選擇,與當前社會變動快速,誰也不知道「意外與明天哪個會先到」有關。
預立遺囑者王涵:「我想要來立遺囑是因為最近看到很多新聞,然後比如說像飛機失事,又包括像有些熬夜加班導致身體出現狀況這種,讓我體會到生命它非常的脆弱。」「剛剛我們是在裡面進行一個財產的分配,然後在填銀行卡號的時候,我才發現我的建行卡里只有1塊6毛8,然後今天沒有帶我爸爸的身分證,所以我並沒有辦法把他變成我的遺產繼承人,可能他沒辦法繼承我的1塊6毛8了吧。」
對年輕人來說,身後之事雖有不確定感,但某程度上仍屬遙遠,半開玩笑的應對態度,也算是剛好而已。但對於這群跳脫刻板觀念,選擇擔任八寶山公墓「火化師」的年輕女性來說,對這份工作的態度,除了認真,還是認真。
北京市八寶山殯儀館火化師
雲小林:「我們火化師其實不僅僅是守護著火化爐的那一扇門,而是守護著生命走向人生的盡頭。」
從慎終追遠到預立遺囑、從活著到往生,人們選擇的方法與路徑或許因時代與環境的改變而有所不同,但尊重生者死者的態度,始終如一。
南方祭掃
距離北京較近的深圳,是另一個典型的現代化城市,但是每到清明節,稍加留意就會發現,在住宅小區角落、大樹下、路邊、燒紙點店,準備了專門的鐵桶燒爐,人們排隊去給先人燒紙錢;在十字路口,或傍晚或清晨,家人派出代表望故鄉而跪,口中念念有詞,緩緩燒紙。路人經過無人嘲笑,會拉開一段距離表示尊重,偶爾有環衛工人或城市管理者過來也不會阻攔,最多善意提醒,燒完後留心滅火,不要引起火災。
今年的清明節是三年疫情復常後第一個清明節,踏青祭掃、追思親人的需求大增,很多港人紛紛北上通過深圳各個口岸前往內地家鄉祭祖。為避免堵塞,祭掃採取預約制,民眾登錄預約小程序可以看到殯葬服務、智慧殯葬、祭掃預約等服務。
深圳幾家墓園都推出了紙錢換鮮花、心願牆、天堂信箱等服務,用文明的方式讓愛和思念不斷。年輕人比較喜歡這種現代化的祭掃方式。
高樓大廈後面隱藏着一些家族祠堂,當地居民清明節前最重要的一項祭祀活動就是在祠堂舉行隆重的春祭。深圳福田有個下沙村的祭祖習俗已經傳承了八百年,儀式規範、完整、嚴密,一些瀕臨失傳的傳統禮儀也被保存下來,已經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今年下沙村的清明祭祖活動依然隆重,一些香港鄉親專門過來參加。
深圳本地人十分注重儀式感,還會在清明節做一些時令食品,用於拜神、自食和饋贈親友。移居而來的人更願意將清明當作假期,攜家帶子、呼朋引伴踏青出遊。
清明節回家鄉祭祖, 來自四方的子孫仍然到墳前掃墓, 始終電子祭掃代替不了。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