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天傳媒主角是江旻憓,她以世界第一身分出戰巴黎奧運女子個人重劍比賽,準決賽以15-11比分擊敗愛沙尼亞選手迪菲特,進入決賽與法國選手瑪露比頓競爭。期間江旻憓一度處於劣勢,達至1比7的分差,後於第三局追平至12比12,於加時賽一分決勝負,以13比12贏得個人首面奧運金牌,亦為港隊歷來第三面奧運金牌,同時打破重劍一姐未能奪冠的魔咒,成為完美結局。
那邊箱,前港隊代表方力申與泳總之間出現風波,哪怕結局是「不完美、可接受、要改善」。本港各個總會務必借鑑,盡快完善體制,否則將來又重蹈覆轍。
常言道,不進則退。日本國技相撲一直鬧人才荒,近年亦願意打破傳統框框,與時並進。相撲運動在日本文化中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公元712年的神話故事,當時是作為預測農作物豐收的儀式,後來演變為宮廷活動和戰鬥訓練。
江戶時代,相撲已開始職業化,旨在替修建寺院籌款,造就這項運動在多個大城市巡迴商演,並接受贊助,可說是現代職業體壇的參考模式。相撲部屋制度誕生於江戶中期,師父所住的房子,便成為培育後起之秀的少林寺。
「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在中國可能已失傳,但在日本相撲界,師徒關係依舊密切,皆因徒弟與師父家人住在同一屋簷下,朝夕相對,分分鐘比自己屋企人更加親密。
當相撲手曾經是日本男性的榮譽,而受訓人數近年持續下跌;去年,全國相撲部屋僅收到53人,創下1958年以來新低,情況嚴峻。2001年,日本相撲協會放寬合格標準,身高和體重規定更在去年全面取消,卻無法阻止跌勢,新一代唔捱得、階級觀念太重等問題,難以一時三刻改變。
更甚的是,今日橫綱級別相撲手,月薪約300萬日圓,每年6次的「幕內相撲」,冠軍獎金僅1000萬日圓,實在無法與其他流行運動的頂級選手相提並論。再說,低於「幕下」級別的選手,連個人房間都沒有,齊食齊瞓,試問年輕人如何受得了?日本人不相信相撲部屋「執10間、開16間」;故此一直想盡辦法搶人才,全面取消「外援」規定,恐怕不遠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