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狀元.紅》播出一段在升中派位時的學生訪問,原來已成城中熱話,小六男生答「讀書係我本分」,很多報道將焦點轉向旁邊同學的表情,而演繹出「一臉『你認真』」等反諷意味。我希望不要再有此等貶低「努力認真」的歪理,要肯定及鼓勵「讀書就是學生的本分」,理直氣壯。我四十多年前步上教壇,已感到很多香港學生(尤其是中學生)安於「認衰易做人」,部分更有排斥歧視認真向學的同學。近半個世紀後的今天,仍有如斯報道,不禁嘆息。可幸是還遇上不少認真求學上進的學生,修身齊家,更感榮幸的有踏上「治國」的現屆全國政協委員的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副校長吳宏偉教授。吳教授深度參與香港與內地科技合作交流,其對教育與科技創新領域的貢獻不容小覷。最近,他在學校領導課程同學會周年大會中,報告他在這兩年全國政協工作中做好本分,已經提交三份深入調研,精心準備的提案:
1. 2023年提案:推進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建設香港國際教育中心
2. 2024年提案1:成立香港與中西部大學聯盟、共謀高品質發展
3. 2024年提案2:推動科技創新、建設香港中國綜合性科技館
他也邀請在場的校長主任對提案提出意見及具體建議,我也在此回應較為熟悉的第一及第三條提案。
吳教授建議參考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院模式,與位於北京的中國科學技術館合作,在北部都會區建設一所綜合性、國家級乃至世界級的科技館(以下簡稱「中科港館」),展示中國從古到今高水平科技成果和科技攻關事跡,向香港及世界觀眾講好中國科技故事和科學精神,增強公眾家國意識和愛國精神。為保持中科港館的收入及入場人數,我建議觀眾對象應照顧華南地區,更聚焦大灣區的8000多萬人口。既然設在北部都會區,更可考慮加設免出入境的特定通道,尤其方便大灣區其他城市的教師學生到館作即日來回的研習。現時香港科學館展覽場館只有1.2萬平方米,而作為中科港館參考的北京中國科技館的展覽面積則有4萬平方米,多幾倍的展覽面積不止可以放下更多展品,更可增添配備先進影視效果的特效影院、青少年倍感興趣的AR、VR沉浸式遊戲和兒童玩意盎然的科學樂園。當然少不了有關中國科技發展的「華夏之光」,古今四大發明、艱苦時期的「兩彈一星」,人類的第一次的「月背採壤」均是香港市民及學生急需要補充的國情認知。
有關第一題案的「建設香港國際教育中心」,該提案部分建議已被特區政府採納:提升政府資助大專院校的非本地生限額比例(由20%升至40%)等等,但在中小學國際教育方面未見有積極的回應。其實在十多年前,已經有北區資助中學校長提出收納內地寄宿學生,當年不急切的創意當然未有啟動。如今本港中小學生生源不足,倒反大灣區內地城市有大量遷入戶口,再加上「一帶一路」國家中(只算華僑已經有6500萬人)有不少有意願到港留學的中小學生,均是本港基礎教育未來的契機。現有宿舍提供的私校及直接資助學校可作為一個起點及試點,接續可以在官立學校中試辦,優點是政府辦事可以聯絡各部門協調,方便學校宿舍的建立,本人建議地點在北部都會區。相應區域可劃成國際教育村,再邀請香港名校到來設寄宿型分校,教育村內可安排資源共享:如優秀教師及教育設施等(上網學習中心、泳池、運動場、STEAM CENTRE),提升成本效益。
而在吳教授提出的「香港中學生和內地生在6年學習中交換6個月或一年?」這正正對準許博在廿年前的親子成長學習經驗:他的兒子在香港讀中學中二時,到北京景山學校讀了一年,但至今卻未有聽聞再有此例。當然,既有先例,是可以探討的,縱使是每一所學校只有一兩個此類交換生,也會產生漣漪效應,學校師生會更趨向外向型。另一個了解是,香港漢基國際學校的十年級學生必須到杭州的「杭州漢基」校舍體驗長達一年的寄宿學習生活,也是一種可以考慮的方向。做好本分,上有政協提出前瞻性的建議、下有中小學生的努力認真,要闖出香港教育新境界,便要教育當局把握香港區位優勢和地方特色,敢於承擔、勇於嘗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