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和不遇

人生世,總在遇和不遇之間。作為退休理科教師,我們遇到同好者一起寫博文,同一議題,可各抒己見,有時會遇到教過的學生、共事的老師、久違的上司,什麼樣的熟人、朋友,什麼樣的男人、女人,全不由我們做主,卻決定我們的電腦瀏覽器博文和瀏覽的博客以前在學校工作,如果工作順利、生活幸福,某一天早上醒來,我們會感謝命運,讓自己在那些重要的時刻遇到了合適的人,可能是同事的幫助,勤奮的學生如果某日諸事不利,那麼,會遇到倒楣的事情,忘記帶教具,忘記這,忘記那。生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佔據人一生大部分時光的,是他的職業生涯,平時人們常講的遇和不遇,也多指工作和職業中的遭際。退休後遇到的,多是舊同學,興趣相似的羣組,在談天說地之際,偶有佳作,不想輕易忘記,乃存之於小方塊中,給遇和不遇的博客觀賞,如此而已!

2025年2月13日 星期四

自豪建立自信

德國哲學家尼采多番在著作中評論虛榮。他在《格言》#385云:「我們就像櫥窗,不斷安排、隱藏和展覽別人加諸我們身上的品質來欺騙自己。」尼采說的「我們」,指庸俗的芸芸眾生,不包括他及他心目中的「尊貴的人」。「尊貴的人」不管其他人怎樣看自己,他們已超越了虛榮(《格言》#394)。別人的抨擊,他們不在意,亦不了解別人為何讚許自己,因為他們有自己一套獨特價值觀念,有別於庸眾。庸眾所有的是社會認可之價值觀念,故譭好譽好,皆不及「尊貴的人」之身。

我行我素

在《善惡的彼岸》一書中,尼采不厭其煩重複對虛榮的分析。對一般庸眾來說,「尊貴的人」虛榮、自大、驕矜,因為「尊貴的人」不追求別人讚許或社會認可。「尊貴的人」認可自己,已經足夠。庸眾的自我形象,建立在別人和社會是否讚許之上;「尊貴的人」的自我形象,則建立在自尊自愛之上,故「尊貴的人」絕對沒庸眾的驕矜。

「尊貴的人」有自己的驕矜,更正確點說,那並非驕矜,而是自豪。自豪建立起來的自信,就如《孟子.公孫丑上》所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這句話其實並非孟子所說,而是孟子引述曾子對子襄說的話。曾子稱他「嘗聞大勇於夫子」:縮的意思是理正,合乎義,便不管千萬人的反對也去做,此謂之「大勇」。《孟子》指的理,是客觀的天理,良知的理。千萬人反對所根據的理,只是公眾的理,未必合乎義或天理。

尼采心目中「尊貴的人」的理,與天理無關,是他自行建立的理。庸眾的理不過是他們共識或社會公認的理,如牆頭一株草,風吹兩邊倒。今天羨慕富豪、明天仇富,是以無論庸眾贊同或反對,「尊貴的人」一概不理會,我行我素。此乃「尊貴的人」的虛榮和驕矜。 

告別自私與傲慢 引導虛榮成為工作動力

今時今日,提到「虛榮」,一般人必聯想到貪圖富貴。本人說的虛榮,指英文的Vanity,涉及富貴者少,關乎聲名者多,即一個人自我感覺良好,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和品德。

虛榮和自誇不同,自誇是明明知道自己並非有錢人,卻向他人聲稱自己家財豐厚;自誇是欺騙別人,讓自己得到好處;虛榮則是自己欺騙自己。

在十四世紀前,虛榮只有貶義。相傳,蘇格拉底有個比他年輕20歲的弟子安提斯泰尼(Antisthenes),他是犬儒學派哲學家,經常衣衫襤褸、不剃鬍鬚、穿着破鞋,像個乞丐般見蘇格拉底。安提斯泰尼雖不富裕,不至於一貧如洗,蘇格拉底責問他:「安提斯泰尼啊!你為什麼要扮窮?從你的爛衫,我看到你的虛榮!」犬儒學派主張摒棄錢財,不圖物質享受,故安提斯泰尼扮成乞丐的模樣,亦屬於虛榮。

英文Vanity一字源自拉丁文Vanitas,意思是虛空。《舊約.傳道書》有句名留千古的箴言:「傳道者說: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人生在世,短短數十載,無論名氣多大,財富多豐厚,都是過眼雲煙,面對死亡,一切成空;英文Vain一字保留了虛空、失敗的意思。

自尊和自愛

虛榮的人自視過高,少不免看不起他人,很易變得傲慢。虛榮者大多自我中心,進而自私和自戀,是以基督宗教教義把虛榮(傲慢)視為大罪,位列七宗罪。法國哲學家柏斯卡(Blaise Pascal, 16231662)非常討厭虛榮、憎恨傲慢,因為虛榮使信徒遠離甚至背棄上主;他認為,人要謙卑才可得到上主恩典,蒙上主賜恩才可得救。

文藝復興後,西方畫家多以女性象徵虛榮,因女子鍾情珠寶首飾,愛扮靚,喜照鏡。有評論家指:十七世紀荷蘭畫家楊維梅爾(J.Vermeer, 16321675)的名作《戴珍珠耳環的少女》(Girl with a Pearl Earring),表達的正是少女的虛榮。畫中少女只是個女僕,用東方纏頭巾包着頭髮,穿樸素布衣,卻戴上富家女才戴的珍珠耳環,與她完全不合;少女還轉頭面向觀眾,恍如照鏡。

到了啟蒙時代,虛榮開始帶有褒義。盧梭認為:人須自尊才能尊重他人,自愛才能愛他人。他把自尊和自愛分為兩類:一是Amour de soi,此自愛是原始的,在孩童還未知道別人如何評價自己前,他/她們毋須父母讚美,已懂得自尊自愛;另一是Amour-propre,即透過他人的評價才得到的自尊自愛。別人讚美、羨慕、乃至妒忌自己,他便自我感覺良好。別人低貶、抨擊乃至羞辱、霸凌自己,他便自慚形穢。

按盧梭的看法,這兩種Amour都屬於虛榮;前者是自行建構的自豪,後者是別人建構的自我形象。自我形象高,人充滿自信心;自我形象低,人則會失去自信。現今教育孩子學生,主張以獎賞代懲罰,多鼓勵少責罵,多多少少受盧梭的影響。

注目和讚許

亞當史密(Adam Smith, 17231790)在《道德情操論》(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一書指出:「虛榮建基於每個人相信自己是他人注目和讚許的對象。」人生活在社會,須跟別人建立關係;你愛憎他人,他人亦愛憎你。人為什麼要追求財富?因有錢會自我感覺良好,得到他人「注目和讚許」;窮人被看不起,他自己亦自慚形穢。追求財富當然是虛榮,卻是鼓動人工作的動力。亞當史密有言:「從道德角度觀之,虛榮未必是好事,但虛榮促使一個人更容易在商業、政治及其他公共領域得到成功。」虛榮者成功的機會,比較自我形象低的人為大。

在亞當史密眼中,虛榮不再是傳統和基督宗教所指的罪過,而是有利有弊的雙面刃,即所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載舟是如上述,為得到他人「注目和讚許」,努力學習,勤奮創業;覆舟則如傳統所言,導致傲慢、自我中心、自私和自戀,目中無人。等而下之,為了名利而不擇手段、六親不認、把所有人當是工具的話,便成罪人了。

跟盧梭一樣,亞當史密主張:「教育最大的秘密是:引導虛榮用於恰當的地方。」即以虛榮為踏腳石,引導人們擁有史密筆下的「道德情操」,告別傲慢,培養年輕人有同理心,成為品德高尚的正直之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