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和不遇

人生世,總在遇和不遇之間。作為退休理科教師,我們遇到同好者一起寫博文,同一議題,可各抒己見,有時會遇到教過的學生、共事的老師、久違的上司,什麼樣的熟人、朋友,什麼樣的男人、女人,全不由我們做主,卻決定我們的電腦瀏覽器博文和瀏覽的博客以前在學校工作,如果工作順利、生活幸福,某一天早上醒來,我們會感謝命運,讓自己在那些重要的時刻遇到了合適的人,可能是同事的幫助,勤奮的學生如果某日諸事不利,那麼,會遇到倒楣的事情,忘記帶教具,忘記這,忘記那。生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佔據人一生大部分時光的,是他的職業生涯,平時人們常講的遇和不遇,也多指工作和職業中的遭際。退休後遇到的,多是舊同學,興趣相似的羣組,在談天說地之際,偶有佳作,不想輕易忘記,乃存之於小方塊中,給遇和不遇的博客觀賞,如此而已!

2025年2月2日 星期日

中日誰更早西方化?

這些年,內地流行一種說法,指中國從改革開放後至今,僅僅用了30多年,已完成現代化,如今已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西方卻用了200多年才完成工業革命,進入現代社會。此說是否符合歷史呢?其實日本的西方化略早於中國,但中國卻比日本及時到達終點。。

中國與日本的西方化是兩個東亞國家在面對西方文化與現代化衝擊時,採取了不同的路徑與策略,並產生了不同的結果。以下是對兩國西方化的比較與分析:

1. 歷史背景

中國的西方化

鴉片戰爭(1840年):西方列強的入侵迫使中國開始接觸西方科技與文化。

自強運動(1861-1895年):清朝推行「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政策,試圖引進西方技術但保留傳統文化。

五四運動(1919年):知識分子呼籲全面學習西方,批判傳統文化,推動科學與民主。

改革開放(1978年後):中國在經濟上大力引進西方技術與資本,但在政治上保持獨立性。

日本的西方化

黑船來航(1853年):美國海軍准將培里迫使日本開國,結束鎖國政策。

明治維新(1868年):日本全面學習西方,推行「脫亞入歐」政策,進行政治、經濟、社會的全方位改革。

二戰後:日本在美國佔領下進一步西方化,引入民主制度與市場經濟。

2. 西方化的路徑

中國

選擇性吸收:中國在引進西方技術與制度的同時,強調保留傳統文化與價值觀。

政治獨立性:中國在政治體制上並未完全西方化,而是發展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經濟開放:改革開放後,中國大力引進西方資本與技術,成為全球製造業中心。

日本

全面學習:明治維新期間,日本幾乎全盤接受西方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教育制度。

文化融合:日本在吸收西方文化的同時,將其與本土文化融合,形成獨特的現代化模式。

戰後民主化:二戰後,日本在美國主導下建立民主制度,並迅速成為經濟強國。

3. 西方化的結果

中國

經濟崛起: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在政治體制上仍保持獨特性。

文化自信:近年來,中國強調文化自信,推動傳統文化的復興。

科技創新:中國在科技領域(如5G、人工智能)取得顯著成就,但仍依賴西方技術的部分核心領域。

日本

經濟強國:日本在二戰後迅速崛起,成為全球經濟與科技強國。

文化輸出:日本將西方文化與本土文化融合,形成獨特的流行文化(如動漫、遊戲、時尚),並在全球範圍內產生影響。

社會穩定:日本在西方化的同時,保持了較高的社會穩定與文化認同。

4. 兩國西方化的差異

速度與深度:日本的西方化速度快且全面,中國則更為漸進與選擇性。

文化態度:日本更傾向於將西方文化與本土文化融合,中國則在吸收西方文化的同時,強調傳統文化的保留與復興。

政治體制:日本完全接受了西方的民主制度,中國則發展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政治體制。

歷史時序

19121017日,日本第一任駐華公使山座圓次郎拜見袁世凱,對袁說:「我國採用文明制度,與貴國相比,時間要早得多,故貴國所欲學諸我國者,我國亦將以滿腔同情,竭力相助。」表面上,此話充滿善意,內裏其實看不起中國,指中國要拜日本為師,由日本領導,甚至傲慢地指要由日本支配,中國現代化方能成功。在二十世紀,現代化即西方化,中日兩國誰更早西方化?若由利瑪竇1583年到達中國傳教算起,由晚明至清初,中國已開始知識上的西方化,士大夫吸收陸續來華的傳教士引進的曆法、天文學及其他科學知識。日本要在100年後才有蘭學。

若以鴉片戰爭後中國局部開放算起,1842年,魏源已完成中國第一部有關世界各國、類近百科全書的《海國圖志》,並提出後來洋務運動的方針:「師夷之長技以制夷」。1848年,徐繼畬出版《瀛寰志略》,除介紹各國風土文化,還簡介了西方政治制度,包括英國議會、美國的州長及總統選舉制度等等。日本要到1854年簽訂《日美親善條約》,才結束閉關鎖國政策,比中國晚12年。

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後,中國開啟洋務運動;1861年,中國成立第一家製造新式槍炮的兵工廠;1865年,中國自製第一艘輪船「黃鵠號」。日本要到1868年才開始工業化,比中國晚了8年。

可惜,中國遲起步,卻比日本及時到達終點。187210月,日本開通第一條鐵路,由東京到橫濱;中國要到1876年,才有英國怡和洋行鋪設的由上海到吳淞鐵路。

總結

中國與日本的西方化反映了兩國在面對現代化挑戰時的不同策略與選擇。日本通過全面學習與文化融合,迅速成為現代化強國;中國則在保留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選擇性地吸收西方技術與制度,走出了一條獨特的發展道路。兩國的經驗為其他國家提供了重要的借鑒。

1 則留言:

  1. 1912年10月17日,日本第一任駐華公使山座圓次郎拜見袁世凱,對袁說:「我國採用文明制度,與貴國相比,時間要早得多,故貴國所欲學諸我國者,我國亦將以滿腔同情,竭力相助。」大言不慚!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