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和不遇

人生世,總在遇和不遇之間。作為退休理科教師,我們遇到同好者一起寫博文,同一議題,可各抒己見,有時會遇到教過的學生、共事的老師、久違的上司,什麼樣的熟人、朋友,什麼樣的男人、女人,全不由我們做主,卻決定我們的電腦瀏覽器博文和瀏覽的博客以前在學校工作,如果工作順利、生活幸福,某一天早上醒來,我們會感謝命運,讓自己在那些重要的時刻遇到了合適的人,可能是同事的幫助,勤奮的學生如果某日諸事不利,那麼,會遇到倒楣的事情,忘記帶教具,忘記這,忘記那。生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佔據人一生大部分時光的,是他的職業生涯,平時人們常講的遇和不遇,也多指工作和職業中的遭際。退休後遇到的,多是舊同學,興趣相似的羣組,在談天說地之際,偶有佳作,不想輕易忘記,乃存之於小方塊中,給遇和不遇的博客觀賞,如此而已!

2025年2月10日 星期一

舌尖上的蛇

今年是蛇年,到處見到以蛇為主題的慶祝農曆新年物品,商場以蛇的形象裝飾場地,年畫和利是封上印上蛇的圖畫。電視節目也論蛇,其中最吸引我的是宣傳有得賣蛇羹的店舖。原因簡單:我是一個饞嘴的人。

早年食蛇羹,走到灣仔、上環和深水埗食蛇羹,蛇王林、蛇王二、蛇王業、蛇王協、蛇王熙、蛇王源⋯⋯通通是蛇王!以為好多蛇王?首先,「蛇」爭虎鬥,誰是真正蛇王?另外,香港吃蛇羹的文化悄悄沒落;以前,香港吃蛇羹,獨步天下,野生活蛇仍能入口,只是數量大減。現在冰鮮蛇肉變成代用品,頂頂㽼,再無五蛇。加上今日的雞沒雞味、肉沒肉味,火腿鹹而不香,就算廚子有天大本領,亦無濟於事。 

俗語說:「秋風起,三蛇肥」,天氣轉涼,就是吃蛇的季節。幾口蛇羹下肚,渾身溫暖。其實蛇肉沒有什麼味道,肉質欠嫩滑,不過加上配料,就入口美味。當年看舞台劇《南海十三郎》,才知道原來在酒樓菜譜上的「太史五蛇羹」,並非攀附名人名氣。太史真有其人,他正是十三郎的父親江孔殷。劇中有一幕他交代傭人烹調蛇羹,傭人數來寶似的報告預備妥當的材料。主角要出色,講究配角輔助。

在酒樓享用正統太史五蛇羹,機會恐怕不多;在小店吃的,大概是簡化版。我在香港灣仔長大,區內不乏蛇店。這些店通常不大,裝潢樸拙,坐下來夥計只問一句:「要大的,還是小的?」進來的大多是吃蛇羹,不必查問,分別只是分量。吃蛇羹要加入配料,是薄脆和菊花瓣。我小時候愛吃薄脆多於蛇羹,視之為薯片、蝦片一類零食,碗內薄脆堆積如山,至喧賓奪主的程度。後來搬到屯門,新墟有一家小店,吃蛇羹的季節,我每次經過都要光顧。這家店的特色是店內沒有蛇的蹤影,跟店主熟絡後,我問他為什麼沒有蛇鎮守店舖。他的答案是:不少顧客害怕活蛇,所以他把蛇藏起來。這種心態十分有趣,吃蛇,可是覺得牠恐怖。

吃蛇時節,工會舉辦蛇宴,出售席券,價錢合理。蛇羹當然是焦點,兩大鍋擱在桌子上,熱騰騰的,讓人吃個不亦樂乎。除了蛇羹,還有炒蛇肉、糯米飯,天氣寒冷時吃完一頓,通體溫暖。蛇店獨沽一味,只有蛇羹供應,略嫌單調,蛇宴卻是菜式豐富。通常我家購買一席,邀請幾位親友,來一次聚會。花費不多,消磨一個晚上,是不錯的消閒節目。

蛇膽可用作藥材。小時候久咳不癒,咽喉痕癢腫痛,祖母讓我服用蛇膽陳皮川貝末,果然有效。多年前我見過一位「蛇王」,表演取蛇膽。只見他把蛇的頭尾兩端踩住,不知耍了什麼花樣,動作快速,指頭一按,擠出一顆黑色物體,形狀像蠶豆。他掐住這顆東西,走到我們面前展示。有一回我好奇問蛇店的老闆,有沒有出售生蛇膽。他表示蛇膽附有寄生蟲,不再售賣。

蛇也可以用來製藥酒。幾十年前我家裏有一瓶酒,底部躺着一尾小蛇。我不知道用蛇泡酒的養生或治療作用,似乎從來沒有見過家人喝這瓶酒。我看着這尾「不朽」的蛇標本着迷,捧起玻璃瓶搖晃,讓小蛇游泳。祖母見到,立即喝止,擔心我把酒瓶打破。後來沒有再見到這瓶蛇酒,它下落不明。

時至今日,據悉數位尚存蛇王如下:

蛇王林——屹立百年鎮店之寶活蛇

蛇王良——平民補品藥膳功效說蛇羹

蛇王熙——怎能少得一碗糯米飯

中環百年老字號蛇王芬——米芝蓮級數

深水埗蛇王協及蛇王業——米芝蓮級數

秋冬進補宜食蛇。寫着寫着,我開始想念蛇羹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