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和不遇

人生世,總在遇和不遇之間。作為退休理科教師,我們遇到同好者一起寫博文,同一議題,可各抒己見,有時會遇到教過的學生、共事的老師、久違的上司,什麼樣的熟人、朋友,什麼樣的男人、女人,全不由我們做主,卻決定我們的電腦瀏覽器博文和瀏覽的博客以前在學校工作,如果工作順利、生活幸福,某一天早上醒來,我們會感謝命運,讓自己在那些重要的時刻遇到了合適的人,可能是同事的幫助,勤奮的學生如果某日諸事不利,那麼,會遇到倒楣的事情,忘記帶教具,忘記這,忘記那。生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佔據人一生大部分時光的,是他的職業生涯,平時人們常講的遇和不遇,也多指工作和職業中的遭際。退休後遇到的,多是舊同學,興趣相似的羣組,在談天說地之際,偶有佳作,不想輕易忘記,乃存之於小方塊中,給遇和不遇的博客觀賞,如此而已!

2020年11月2日 星期一

中西文明

 

最近讀了《中西文明的對照》一書,是許倬雲先生寫的。本書是「許倬雲說歷史」系列中的一本,主要探討的是中國和歐美兩大文化系統獨立發展、交流互動、猛烈撞擊的歷史過程。許先生希望通過這些討論,能夠拋出問題,最終尋找到兩種文化系統的融合之路。不過了解歷史就會知道,找到這樣的道路何其艱難。

許倬雲先生長期在台灣、香港地區授課,並在美國多所大學擔任歷史系教授,既是中西方文化的研究者,也是生活在這兩種文化系統之中的親歷者。他的理性思考和直觀感受結合,對兩類文明的對照會真實。

該書的結構以時間為縱軸、兩個文化系統的發展和互動為橫軸,從古代、上古到中古、近代,每個歷史時期比較中西文化系統在社會制度、價值觀念、經濟發展、國家形態等方面的不同,從而梳理兩個文明系統千年發展的異同,也解釋了中國和歐美何以形成今天「文明的衝突」。

該書認為,歐亞文化的不同從舊石器時代逐漸發展的社會制度就開始了。中國從中原到沿海,逐漸從漁獵、採集文化過渡到農耕文化,進而出現複雜的社會結構並發展出國家形態。新石器文化時代以後,中國農村居民安土重遷,因此容易形成核心。在從原始部落到國家的發展過程中,中國不同文化區域之間內聚、融合,少有外來文化干預,外來移民也不多,發展成為一個土生土長的文明體系。

歐洲則不同。歐洲的村落長期保持了漁獵和採集文化的特色,由戰鬥群落統治土著居民,這就需要保持長期的戰鬥精神才能完成戰爭掠奪和占領。後來西亞兩河流域文化和北非埃及文化傳入,歐洲本土才發展出農耕經濟。歐洲的發展是兩種文化疊加的產物——在歐洲古代原始文化基礎上,加了一層西亞和北非的農業文化。這個過程不是內聚型的融合,而是外來者的取代和演變。

中西方思想分野的痕跡同樣明顯。長期主導中國傳統文化的儒家思想關注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人間的秩序。即便作為外來文化的佛教後來傳入中國,本土的儒家和道家思想也未被替代:佛教刺激了道教的成長,也給儒家思想帶入新成分。儒釋道三家是共存的多元文化。這在明朝王陽明的「心學」思想中體現得最為明顯。

西方思想家早期研究的是純粹形上學的理論。蘇格拉底以降的學問傳統則是尋找知識以及建立求知的方法論。從中世紀開始,影響整個歐洲的是基督教。基督教雖然吸收了歐洲本土的許多信仰,但只認同上帝是唯一的神,是排他性的宗教。這一點在十字軍東征過程中表現得尤其明顯。

中國文化關注的是人間的次序,人生在世的意義;西方文化關注的是超越自然和人心的理性;中國的心態是追求和諧於宇宙之中,歐洲文化則是從對抗中求得勝利。面對變化時,這些差異影響了各自響應變化的方式,兩者交流時這些差異也常常決定了難以避免的誤解。

中西方國家形態的差異受到思想觀念、經濟發展和商業傳統的影響。前面提到,中國很早就進入了農業社會,人民安土重遷,容易管理並給政權帶來財政資源,因此容易形成統治核心。一旦王朝佔據了核心地區,龐大的農業經濟足以蓄積人力、物力,支撐內部行政運轉,抵抗外族的侵略。秦朝創立的郡縣制是一種非常高級的管理方式,與財政支持、儒家思想、科舉制一道帶來了長期大一統的國家。即便面對匈奴,突厥,契丹,蒙古等強大戰鬥族群的入侵,最終不是將他們驅趕向了西方,就是將他們同化於中國文化之中。此外,農業和手工業合一的貿易網絡也有助於政治的統一。

反觀歐洲,由於長期堅持漁獵採集,分散的部落形態維持了很久。羅馬帝國雖然統一了歐洲、西亞和北非的大部分地區,但是並未形成秦朝那樣的郡縣制,而是採取了行省制。羅馬的中央政權和當地原有的統治階層是合作關係,有的屬地只要繳納資源,依然擁有相當大的自主權,原有的統治階層還保持著原有的地位。這種殖民地和宗主國之間的結合使羅馬帝國成為一個鬆弛的複合體。

後來,基督教會雖然在思想上統一了歐洲,但實際掌握權力的部落國家卻是各自為政、互不干涉,羅馬教會與地方諸侯結合成為一個接近於聯邦的組織,維持由神權加持的世俗秩序。每個王國的君主各自都有領地和百姓,他們只是在名義上接受神聖羅馬帝國的管轄。這些不同國家之間複雜的土地歸屬關係經常導致領土糾紛,最終與宗教改革一道促成歐洲近代民族國家的形成。

到這裡,中西方文明無論從文化形成、主導思想還是經濟形態、統治結構都顯現了巨大差異。15世紀之前,這樣的差異讓中國文明在長達幾千年的時間裡一直領先歐洲文明,但是一個偶然因素的出現徹底改變了這一切,也導致了近現代以來中國和歐美巨大的發展差距。這個偶然事件就是——地理大發現。

公元15世紀中葉,奧斯曼帝國戰勝了拜占庭帝國,掌握了地中海東岸、紅海和波斯灣地區,這片區域是東方和歐洲貿易路線的必經之途。 奧斯曼帝國的蘇丹王在這一地區徵收過路費,沒收船隻,導致中西貿易幾乎中斷。歐洲人於是開始開闢新的航道。西班牙和葡萄牙是其中最為熱心的兩個國家,後來的事情大家都比較熟悉了,歐洲人發現了新航道和新大陸,並發展了海洋貿易。

通過在非洲建立殖民地,擄掠非洲人為奴隸並運送到美洲開發新大陸,歐洲人使用無償勞動力在美洲開礦、種植、劫掠當地人,獲取了巨額財富。這些導致歐洲交通中心城市和港口城市的崛起。

城市崛起為大學和自由思想提供場所。一方面,這為近現代科學發展提供了基礎條件;另一方面,人們也從教會的宗教束縛中解脫出來,為宗教改革創造思想條件。最終,城市裡的新興消費需求孕育出資本主義的萌芽,以大地主、貿易商、工廠主為代表的人群發展出新的階層——資產階級。他們與貴族和國王爭奪權力,最終爆發了資產階級革命,改變了人民與政府的關係。在國與國的利益爭奪當中,國民也會共享好處,於是新的民族國家發動對外侵略戰爭的動員能力大大增強。

同一時期,中國正是明朝萬曆到清朝嘉慶的200年。在此期間,明清政府執行對內封、對外隔絕的統治政策,對世界的全新變化一無所知,還沉浸在舊日天朝上國的舊夢中,愚昧終將導致落後。

作者最終總結,歐洲內部長期族群林立,保留了歐洲文化的多樣性,在面臨內外挑戰的時候,他們有更多解決問題的選項;而中國形成一個過度同構的單一文化,這種文化模式相對減輕了內部衝突,但讓社會缺少更多可能的選擇,面臨變局時缺乏彈性的應對。

總之,這些自然環境、行為模式和社會結構的差異,最終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基因,影響中西文化的發展去向。中國文化一直是本土文明,所有外來的文化都會被內聚到以往的文化傳統之中,是個收斂性的、講求秩序與融合的文明體系;而歐美文化從古至今一直伴隨著外來文化的衝擊,從而演化出擴張性的、講求侵略與替代的文明體系。這種差異至今仍然存在。

最後說說書名:中西文明的對照。為什麼比較的是「文明」而不是「文化」呢?因為文明偏重於物質和技術,文化則涵蓋更大範疇的價值觀元素,例如信仰、道德、理想、藝術……文明可以衡量高下,而價值都是相對的,所以文化無從比較。

讀完這本書後,我會總結如下:

中西文明主要有兩個分別;

第一個分別是西方人較外向,東方人較內斂。古今中外很多思想家都論述過這點,前面已指出那是源於海洋文明要征服自然、農耕文明則要順應自然。

第二個分別是西方思維較注重分析(analysis),東方思維則較注重綜合(synthesis)。舉例:《周易.繫辭傳上傳》:「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意思是:「聖人能看出天下萬物的動變,觀察它們融會和變通之理,設下典章禮制。」東方人傾向從整體的角度來看問題,西方人則傾向在每個局部講求精確、嚴謹。

再舉例以說明:

在數學層面,古希臘發展出的幾何學,從幾條公理出發,通過嚴謹的演繹推論,一步步證明定理。中國古代的幾何學則沒有那麼多形式邏輯的色彩。古希臘於公元前500年左右證明的的畢氏定理(Pythagoras' theorem: 在平面上的一個直角三角形中,兩個直角邊邊長的平方加起來等於斜邊長的平方。如果設直角三角形的兩條直角邊長度分別是ab,斜邊長度是c,那麼可以用數學語言表達:a^2+b^2=c^2

中國漢朝(或更早)的《周髀算經》也有記載,《周髀》周就是圓,髀就是股。勾股定理的最早文字記錄,即「勾三股四弦五」(a=3 b=4 c=5)。但那是以特例形式直觀呈現,至三國東吳才有人嚴格證明。

又例如印歐語系的文法普遍比漢語嚴謹。英文句子裏的詞性、次序有清晰規則,也有很多抽象的邏輯性語句,可以把不同部件串連成很長的句子,仍能準確傳意。中文句子的結構則較有彈性,字義較模糊和有想像空間。恰恰因此,中文適合用來寫詩,中國被稱為「詩的國度」。

在法律層面,西方較堅持一些嚴謹而清晰的原則。很多歐美法院都掛有「Fiat justitia ruat caelum」這一格言,意思是「即使天崩地裂,也要堅持正義」。即使有些判決未必帶來最佳後果,仍要堅持根據法律來判案。東方的傳統法律觀念則沒有那麼條分縷析。古代的社會規範是以法律和軟性禮教來混合執行。這可以是一個優點,但有時候,這種模糊的態度會劣化為市儈功利主義,為達到目的而輕易扭曲或繞開法律條文。

最後,我必須引述一些學者另一種的觀點。他們認為,中西文明的主要差異是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的差異,但它們各有所長,亦各有不足,將來應互相取長補短,而不是鬥個你死我活。這樣人類才可以找到一條更好的出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